李強:他主導研發的瓷磚能「吃甲醛」

負離子瓷磚的天然礦物原料能激發空氣中的水分子,從而產生大量負離子。負離子可有效降解空氣中的各種有害物質,淨化空氣,消除甲醛,清霾殺菌和祛除異味。

李强:他主导研发的瓷砖能“吃甲醛”

李強 受訪者供圖

簡一、唯美、蒙娜麗莎、諾貝爾……佛山和周邊地區陶瓷企業林立,70後企業家李強掌舵的特地陶瓷是其中很年輕的一家。但特地陶瓷研發的“負離子瓷磚”走出了一條創新之路,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近日,李強和記者分享了他23年的“陶瓷之路”。

初入行,在陶瓷業“黃埔軍校”敲瓷磚

李強來自“世界圍屋之都”江西省龍南縣。高中畢業後,他進入景德鎮陶瓷學院(現景德鎮陶瓷大學)攻讀硅酸鹽工藝專業。景德鎮陶瓷學院可溯源於1910年創辦的中國陶業學堂,是中國唯一一所陶瓷特色的高等院校。從景德鎮求學開始,李強的人生之路已經清楚地指向了南中國另一陶瓷名鎮——佛山。

1995年,廣東佛陶集團旗下的建國陶瓷廠到景德鎮陶瓷學院招人,時任建國廠副廠長的李志林把李強招至旗下。李志林也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學院,可謂幸遇同門師兄。

時隔23年,李強回憶,“當年佛山有四大支柱產業,陶瓷居其一。佛陶集團底蘊深厚,被稱為陶瓷界的黃埔軍校,培育了不少陶瓷行業的精英人物。”在1990年代,廣東佛陶集團還是中國陶瓷行業最大的股份制企業,當時公司資產總額40億元,有工廠企業和經濟部門50多個。

佛陶集團位於有陶瓷業基地之稱的佛山石灣鎮。石灣陶瓷的生產有1300多年曆史,在明代已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李強回憶,當時石灣建國廠是佛陶集團效益最好的“三建客”之一,作為國營企業,建國廠在管理的系統性、規範化方面令他受益匪淺。

正式入職後,李強主要從事車間質量技術工藝工作,通俗地說就是技術員。“一條百米長的隧道窯,待燒製陶瓷放在重達2噸的窯車裡,靠人工在窯軌上推動,空氣裡充滿重油燃燒的氣味,窯尾溫度高達六、七十度。”李強回憶,那個年代的陶瓷行業是勞動密集型,也不注重環保生產。“三個月時間,我就瘦到了110斤以下。”李強說,跟一線工人共同奮鬥的日子,讓他感悟很深,“車間裡的窯尾工多是廣東周邊地區的女工,能吃苦,很敬業”。

窯道的穩定控制和瓷磚的質量保證是李強的主要工作。“剛出窯的磚很燙,需要戴兩層手套一件一件地捧出來分級。”李強要用碎磚一塊塊敲擊剛出爐的釉面磚,檢驗內裡是否暗裂。

現在的燒窯車間已經普遍改為輥道窯,自動化操作,“燒製陶瓷器就像印刷一樣”。陶瓷行業的技術變革可謂日新月異,佛山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深層次的原因就在於佛山陶瓷業的市場化程度高,產業鏈完整。”李強分析。

在三年國企工作經歷當中,年紀輕輕的李強還不乏“炒更”的故事。“炒更”源自香港,指的是業餘時間從事第二職業。李強介紹,彼時鄉鎮企業或民營企業崛起,許多人投資陶瓷,但是他們不懂技術,李強就利用業餘時間幫這些企業解決技術問題。

“炒更”在內地有一個內涵更明確的對應名稱——“星期六工程師”,首先誕生自改革開放後(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的蘇南,作為一種現象,還一度引來媒體關注。

藉助於靈活的機制,變身品牌的掌舵人

1990年代中期,一些老牌國企已呈日薄西山的態勢,與此同時,一些民企則如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一般升起,他們有著靈活的用人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

1998年,李強向建國廠遞交了辭職申請,去了由科達機電投資的科達陶瓷(現在的上市公司)。這是一家非常年輕的民企。年僅25歲的李強一去就被委以重任,擔任車間主任,次年即升任廠長,管理原料、燒成、拋光三個車間。

科達陶瓷廠廠房直接購買自三水樂平鎮一家老舊鄉鎮企業,位置偏遠,條件艱苦,周圍連家商店都找不到。李強以廠為家,“我可以20多天不出廠門一步,只要醒著的時候,都在想著如何把產品質量提高。”

科達陶瓷以股權激勵的機制調動員工的生產積極性,李強也以技術和資金的形式入股。“以前在國營企業工作,會存在幹多幹少都是差不多的情況,到了私營企業就感覺乾的事情跟自己息息相關,機制還是很重要的。”李強說。

在這種靈活的機制下,佛山崛起了一家家陶瓷企業。也是在這種靈活的機制中,李強由生產轉戰銷售。在科達陶瓷經歷了子品牌的分分合合之後,2006年,年輕的李強成為特地陶瓷(科達系)有限公司的掌舵人,並擔任董事總經理,全面負責生產和營銷。他的合作伙伴馮紅健就是當初科達陶瓷的創辦人之一。

科技創新專攻負離子瓷磚,不怕“秘笈”外露

因為環保壓力,佛山的一些陶瓷企業遇到了瓶頸,但也有一些企業因“環保動力”而實現轉型升級。

李強介紹,特地陶瓷於2002年7月就成為中國首批通過ISO9001、ISO14001國際質量環境管理雙認證的陶瓷企業。2005年3月,特地公司首批獲得“廣東省清潔生產企業”稱號。

瓷磚的生產不能以環境受損為代價,相反還要為淨化環境做貢獻。李強是陶瓷科班出身,愛琢磨研發,做營銷接觸市場後,他更學會了從客戶需求痛點出發琢磨技術。他常聽客戶抱怨,裝修之後因為甲醛等有害物質的釋放,使人頭暈腦脹。他還發現不少因為裝修導致小孩患上白血病的案例。全面市場調查後他發現,消除甲醛等有害氣體是國人的普遍需求,於是有了組織團隊研發負離子瓷磚的想法。

這項研發從2002年就開始了。當時,著名高分子化學和材料科學家、中山大學教授曾漢民正在思考如何將負離子材料融入普通衣料裡,藉此解決貼身衣物的材料汙染問題。李強想,既然負離子能夠應用到衣料裡,那是不是也可以融入到瓷磚裡?他和中山大學合作研發成功,2004年開始申請專利,2005年產品上生產線,在行業裡產生轟動效應。2007年11月28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審核通過了“特地負離子釉面磚發明專利證書”,並正式頒發給佛山特地陶瓷有限公司。

李強介紹,負離子瓷磚的表面有一層負離子功能層,其天然礦物原料能激發空氣中的水分子,從而產生大量負離子。負離子可有效降解空氣中的各種有害物質,淨化空氣,消除甲醛,清霾殺菌和祛除異味。

那麼能產生負離子的材料是什麼呢?“碧璽。”李強不怕公開秘密。

在特地總部一樓的陳列廳裡,圖文並茂地“公示”著這項技術。碧璽是一種多彩寶石。把碧璽等天然材料用納米技術製成納米負離子粉添加在釉料中,再輔以其他各種功能材料,就製成負離子瓷磚。

在體驗廳,記者親見用負離子瓷磚裝修的房間和一般瓷磚裝修的房間,負離子測量值有數百和數千的差距。深圳王女士也做了負離子測量,在小區門口測得負離子濃度290個/cm3,而在家裡是5960個/cm3,她家就是用特地負離子瓷磚裝修的。消費者普遍反映,用了負離子瓷磚,基本沒有新裝修的氣味。

2016年,特地負離子瓷磚在市場上大放異彩。特地全線上馬負離子瓷磚。

記者發現,陶瓷業打出負離子瓷磚旗幟的已經不止特地一家。但李強並不擔憂同行的模仿,還頗為自豪特地能夠成為流行的帶動者。“在負離子瓷磚的產業化應用上,特地最強,沒有之一。我們目前正在著手推動制訂負離子瓷磚的行業標準。同時也在加緊研發新一代負離子產品。”

特地陶瓷研發部技術人員吳飛翔介紹,特地將把產品按客戶需求進一步細分和創新。比如針對小孩臥室,重點突出抗菌功能;廚房,重點是吸油煙;廁所,則需要提高去除氨味的功能。李強補充,南方冬天很冷但沒有供熱系統,特地還將研發“地暖瓷磚”。

到沙漠種樹,反哺生態文明

2006年是特地陶瓷獨立、負離子瓷磚成批量推出的時間點,這一年,李強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盟四子王旗的沙漠中開闢了“特地綠墾基地”,與當地政府達成“十年之約”,在該區域種樺樹和檸條。現在這裡已經種植了大約1萬畝的防護林。

此事緣起於響應“雙百萬”工程。“雙百萬”工程是由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常委會環資城建委等十九家組委會成員單位在2000年7月4日正式發起的,旨在防止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制止沙塵暴的侵襲,共同構築京(津)北綠色生態屏障。

李強解釋,負離子瓷磚是注重綠色環保的,跟植樹造林有異曲同工之妙。“第一次到內蒙古,我就強烈地感到我有環保的使命感。”

當年的“十年之約”已經如約完成,但特地依然在堅持植樹造林。“我們也希望將這種綠色的精神傳遞給特地負離子瓷磚的員工和經銷商們。”所以,2017年,“特地”增加了一個新地塊,又簽下一個“十年之約”。每年七八月,李強都會帶領員工和經銷商前往四子王旗參觀“特地綠墾基地”。

去年7月,李強到“特地綠墾基地”,他第一年親手種下的樹苗已經長到一人高了。

年鑑

1979年7月 國務院發佈了《關於擴大國營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的若干規定》等5個改革管理體制的文件,使企業在人、財、物等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權。

1983年 時任海鹽襯衫總廠廠長步鑫生改革“大鍋飯”分配製度,在車間實行“聯產計酬制”。

1984年10月 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增強企業的活力,特別是增強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業的活力,是以城市的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

1988年8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施行,從法律上確立了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政企分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資產增值等原則,賦予企業必要的經營自主權。

1993年2月8日 廣東佛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為中國陶瓷行業首家,也是最大的股份制企業。

1993年11月 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建設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

2002年4月 佛山陶瓷業,“TUUM特地”品牌創立。

2008年5月29日 廣東省委、省政府出臺《關於推進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決定》文件,也叫“雙轉移戰略”,俗稱“騰籠換鳥”。

2015年10月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

2017年10月 黨的十九大召開,習近平在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南方工報全媒體記者馬大為 詹船海 通訊員孫春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