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的育兒方法真的合適嗎?

柒火


年輕父母沒有育兒經驗,會借閱書籍和瀏覽育兒視頻,來學習育兒的方法。也有很多過來人會分享育兒經驗,這些方法真的合理嗎?

孩子在不同的家庭成長,家長可以參考優秀的育兒專家意見,結合自己的情況,來正確培養孩子。


育兒方法有很多,家長應採用適當的方法堅持教育孩子。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但其中也存在一定的成長規律。家長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應該注重每個階段的不同方式的教育,培養孩子的習慣,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0至12歲是性格的形成期,12至18歲是性格的定型期。 在這期間,家長堅持合理的家庭教育,不要採用極端的管教方法,才能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


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視頻點擊量極高,視頻當中所發表的育兒方法不一定適用於所有家庭。對於孩子的哭鬧行為,李玫瑾教授建議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這種方法可適用於愛哭鬧的年齡階段,孩子在3歲以後比較貪玩,家長不能過於溺愛。面對孩子無理取鬧的行為,讓孩子哭完然後進行安撫和說教。這樣的方法不適用於所有年齡段的孩子,且可能有些極端。孩子的哭鬧採取冷手段,可能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陰影,認為父母不關愛自己。


從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言論中,我們可以學習到父母的陪伴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家長的關愛比任何育兒方式都直接有效。育兒過程中要堅持採用適合孩子的方式,不能出現極端的管教方式。


決勝網


多年一線工作,所以看到一些理論的時候基本可以判斷出哪些來自實際經驗,哪些來自於辦公室。多年前看過盧勤老師的一本書,挺有觸動;現在李玫瑾教授的視頻我經常看,也推薦給不少家長看,啟迪了不少家長。


這是李玫瑾教授結合大量工作實際總結出來的行之有效的經驗,方法簡單、有效,以生存教育為方向指導大家育兒,沒有空洞的難以理解的大道理,提供的都是直接解決問題的方式,是真正的人的教育。


有位家長看了幾遍李玫瑾教授的視頻,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以前和青春期的兒子幾乎處於“敵對”狀態,當她改變了自己的態度,發現親子關係融洽了許多,小兒子現在也變得自信、活躍了。

當然孩子有共性也有個性,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育方法,家長們還要活學活用才好。


我是媽咪老師72,歡迎大家關於、評論,共同探討家庭教育話題,為提高家庭教育質量盡一份力,謝謝。


媽咪老師72


李教授的視頻我看過幾個,不可否認她說的很多理論方法我是認同的。

但是我要提一點,大家可能沒注意到李教授專業和經歷。

李玫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研究生導師,任中國警察協會學術委員、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心理學會法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犯罪心理及測試專業方向研究生導師組組長、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學科帶頭人、專業技術二級警監等職務。李玫瑾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由此提出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因在一些社會關注的青少年案件中因發表相關言論而受到強烈質疑。

李教授提的建議和方法很多都是她的專業經歷得出的。儘管很多方法和理論是對的,但是她並不是專業的育兒專家。

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嗎?我們並不是沒有專門的育兒師提出的更加合理、有體系的、更加的系統育兒理論和育兒方法。

比如簡.尼爾森的《正面管教》,孫瑞雪的《愛和自由》,等等,有很多非常棒的育兒書籍。


如果家長想真的想學如何育兒,我認為家長更應該學的是這些花了一輩子專門研究如何育兒,理論方法更系統合理的。

像李教授或者網上很多教授如何育兒的,他們的很多方法都可能是對的,但是不成系統。今天家長看到這個人說的很多,拿來用,明天又看到另一個人的方法也不錯,也拿來用。但是教育孩子是一個長期系統的過程,你隨便更改自己的標準,很容易給孩子造成混亂,達不到想要的教育效果。

所以,李教授可能說的很對,但是我們還有更加優秀的選擇。所以如果我們真想學習如何育兒,不如去學習一些更加系統合理的育兒方法。


神通奶爸


在頭條上第一次看到了李玫瑾教授的視頻,感覺說的很有道理!然後急忙去搜原視頻去看!李教授對孩子的教育是從心理學的方向出發!讓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讀懂孩子的內心。個人認為這樣是非常有必要的!雖然有很多網友說在不同環境下,教育有所不同,但是孩子畢竟是一張白紙,怎樣的教育絕大部分取決於家長!我感覺看李教授的視頻,聽她講課的時候可以把李教授講的那個例子當做是自己,或者是身邊哪位比較瞭解的人,看看是不是一種因果道理。個人覺得李教授講的很不錯!


免貴姓蔣7777777


恰巧這兩天明星媽媽馬伊琍很火,因為她在網上發表了一通言論,懟上一些育兒理論,比如延遲滿足、挫折教育等等,具體緣由可下圖,一時間引起很大的爭議。

再說回李玫瑾教授,圈圈很尊重這位長期從事青少年心理的工作者,也看過她完整的演講視頻,網上有些視頻剪輯過,容易引起誤會,建議大家去看完整的視頻,比方說,李玫瑾教授說“就讓孩子哭別去管”,其實她說了有年齡限制,主要是2歲以上6歲以下的孩子,不能一概而論。

作為家庭輔導師,經常有父母諮詢,我家孩子亂髮脾氣怎麼辦?不寫作業怎麼辦?不自信怎麼辦?總希望一招直達想要的結果,但就算最專業的人士在沒有接觸過你家孩子之前,是無法給出答案的,只能給出

普適性的建議,那不巧你家孩子就有獨特的個性呢?

孩子出現問題,有的家長只想要方法,解救一時燃火之急就好了。也有家長只想要結果,一鍵定製孩子完美人生,本質上都是不想花功夫想走捷徑的,那這樣就算給你一千個專家、一萬種方法,對你的孩子也不管用!

圈圈理解現在做父母的都很焦慮

,面對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市場,東說東家好,西說西家好!今兒看要給孩子多補鈣,明兒就看見補鈣多了要中毒?!父母也是一頭霧水。

其實,不管是育兒還是其他方面,別人說的話不照抄照搬,也不因噎廢食,畢竟有些專業人士的總結性經驗更強,能給父母許多參考性的建議

所以,圈圈經常都說多觀察多陪伴孩子,養娃如烹鮮,什麼時候下鍋、該怎麼調火、什麼時候該加點料、又要燜煮多久,這些做父母的應該最清楚、該自己去判斷。


甜甜圈伐木累


什麼樣話花得什麼樣的果,父母的教育是一種痛並快樂的修行。我家有兩個讓我頭痛的兒子,我一直抱怨他們不懂事,他們的叛離,對他們教育無所適從。在迷茫中,辛運看到李玫瑾教授的系列視頻。她的視頻中,很少有空洞的理論說教,她通過大量實踐中的案例給我們上了一次次生動的課。記得有個案例,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兒子長大了,到爸爸工作地方偷,到其他城市偷,當案發和父母見面時,他狠狠的看著父親,他在想,你你不是會賺錢嗎?我也會和你一樣會賺錢。看完她一系列的講座,你會發現他她都能從犯罪原生家庭找到原因,事實上,他也真的是真的是發現的問題,所以,養育孩子並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需要家長不時的修行自身的素質和引導方法,需要更多有質量的陪伴。她更加著重呼籲家長0到3歲自己撫養,要麼不生,生了就必須自己撫養,並且呼籲全國家給予母親三年的撫養期。不管怎樣,我自己反思中得到了良好母子關係的改善,我相信更多家長收益。再次謝謝李玫瑾教授


祁靜雯一家


一直以來非常喜歡看《今日說法》節目,李玫瑾教授是該節目的嘉賓主持,也是我非常喜歡的嘉賓。

她的專業性在節目中有充分的體現,對問題的分析有非常強的邏輯性,給我們觀眾很多真知灼見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李玫瑾教授是研究犯罪心理學的,最近她的視頻在網上很火,我也很認真地看過。我們從中可以吸取好的教育方法,但是有一點希望引起家長們的注意,我們的孩子不是需要改造的對象。

在教育孩子時不能一味照搬別人的方法,家長自己心裡要有一杆稱。如果你希望孩子成長為自尊自強的人,我們是否從心底裡真正尊重孩子,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而不是一味地強權;如果希望孩子成長為獨立有卓見的人,是否用心傾聽孩子的心聲,而不只是要求孩子聽話……

用心的家長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為,以他樂於接受的方式進行引導。必須把他當作一個“人”來平等對待,而不是當成一個”弱小的人”來征服。


像天使守護你


首先,李教授講得理念是正確的。但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具體操作不會完全套用。因為孩子的成長是十分瑣碎和充滿變化的。

馬伊琍是因為老大聽了李教授的方法成長的很好,有了經驗和信心才敢如此放縱老二。看電視上很多請育兒師糾正的家庭和孩子,基本上是違背了李教授的理論。這兩個不矛盾。

我自己的體驗是觀念上一定尊重李教授,但在具體做的過程中,無法嚴格執行。但這個不矛盾,因為觀念正確,基本上,不會偏離方向太多。看著小人兒長得快,真的就是想摟在懷裡寵著。即使如此,也會念叨,媽媽這麼會不會把娃寵壞拉~~~


用戶5485417046233


本人是正面管教註冊家長講師。最近,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視頻在網上微信裡瘋狂的轉發。引起了很多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興趣。我也認真看了李教授的講座,關於孩子性格的養成方法。李教授是一位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學學院教授。長期從事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她在講座中非常注意引導家長如何正確看待孩子的心理問題。李教授從心理學的角度上去分析孩子的行為,並強調了家庭教育在家庭中的重要性,認為孩子的很多問題都因早年的教育缺失有關。孩子的心理問題,性格的培養往往是家長容易忽略的。大多數家長只關心孩子學了多少知識,考了多少分,聽不聽話。錯失了培養性格的關鍵期。這一點我是非常認同李教授的觀點的。但在實踐中有一些教育方法我還是存在異議的。

李教授在講座中談到孩子要鬧的時候把孩子抱起來帶到臥室裡讓他哭,並對孩子說:“你要哭你就哭吧!你這樣做是不對的。”“因為你不對,所以你愛怎麼哭就怎麼哭。”並且還要欣賞孩子的哭。孩子撞牆角的時候也千萬不能有任何動作,就讓他撞。認為如果這時你走過去制止了孩子,他以後就會在這個方面拿住你。孩子這樣鬧雖然是不對的,但換位思考一下,我們誰都希望對方能用一種理解、溫和的態度來與自己溝通。當孩子看到他撞牆你都不去制止一下的話,孩子會產生哪些心理呢?他會認為你根本不愛他,有一種被忽視的感覺。並不合適。我從幾方面來談:

一、冷漠的處理行為會讓孩子產生怨恨心理。我撞牆你都不心疼,還欣賞我哭?是親生的嗎?而在正面管教中,可以運用溫和的方法,第一句話先理解孩子:“我理解你,但是我的答案是不行。”;“寶貝兒,很抱歉你生這麼大的氣,我尊重你的感受,但不能接受你剛才的做法。我愛你,我願意和你在一起。等你能做到尊重時,就來告訴我。”說完父母可以暫時走開,等孩子情緒稍好一點再進行溝通,這是尊重雙方。會讓孩子的感覺好很多,減少孩子的怨恨心理。他以後也就學會了用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方式去處理任何問題。

二、你的制止並不會讓孩子認為能拿住你。如果那時你走過去制止了孩子,他以後真的會在這個方面拿住你嗎?溫和並不代表不堅定。家長要做到和善與堅定並行。以後可以與孩子一起約定好一些事情。約定好的事就一定要遵守規則。在制止了孩子的自殘行為後,家長依然可以告訴他,他那樣做是不行的。他以後也一樣會明白,父母還是堅持原則的,他哭鬧都是沒有用的,但又是愛他的。

三、愛是有條件的嗎?有條件就相當於交換一樣。我愛你,但你要聽話我才愛你。我給你買東西,但前提是你一定要幫我做事。孩子以後就知道了,要得到父母的愛,就一定要懂得取悅父母。一定要成為他理想中的那個人。否則,父母是不會愛他的,這種愛,是真愛嗎?我看過《6A的力量》這本書,作者花了幾年的時間來學會怎樣無條件的愛孩子。他的女兒凱蒂只有6歲,那時她正參加賽季中最重要的一場比賽。她跑到場邊對爸爸說:“爸爸,要是我踢進一個球,你會不會獎我一美元?”“當然啦!”“哇,太棒了!”“等一下,寶貝,”他抓住了正要返回賽場的女兒:“就算你一個球沒進,爸爸也會給你一美元。”“真的嗎?”“當然真的啦!”沒有什麼話比這句更能給孩子安全感了。愛不是嬌寵,但愛一定要有條件嗎?無條件的愛也並不是就不教育孩子呀!我喜歡這句話:我是愛你的,我只是不喜歡你這種行為。

好了,說得太多了。關於教育孩子的問題,這是個很大的話題。家長需要學習,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學習。不批評別人的觀點,只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而已。歡迎探討!我是雨後山林靜,此文為本人原創,請勿轉載抄襲,謝謝!


雨後山林靜正面管教


什麼方法都需靈活運用,不能生搬硬套!方法有科學依據,但生命個體不同,不一定適用於每個孩子!作為父母,還是要根據子女的特點加以運用!李玫瑾給大家的方法和建議從犯罪心理學的角度,是避免孩子出問題的方法,並非全部的教育手段!希望不要混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