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大觀園、石頭城的原型到底是哪裡

《紅樓夢》這本小說,不讀不知道,一讀戒不掉。原因就在於扣人心絃的情節裡暗含著太多的未解之謎,撲朔迷離的結局讓人充滿無限的遐想,字如珠璣的典故遍佈全書,等待你去考證和挖掘……但凡有一絲絲的好奇心,也會被點燃成燎原之火。筆者也是這其中的一位,從愛看,到著迷,到考究論證,當然對於前人這些還是談不上研究的。不過沒關係,能成為空餘閒聊的談資也不錯,言歸正傳。

《紅樓夢》中大觀園、石頭城的原型到底是哪裡

今天要從宋朝一位詩人,俞紫芝的那首《詠草》詩說起:

滿目芊芊野渡頭,不知若個解忘憂?

細隨綠水侵離館,遠帶斜陽過別洲。

金谷園中荒映月,石頭城下碧連秋。

行人悵望王孫去,買斷金釵十二愁。

大凡文學作品的創作,都是有一定原型的,可以看到現實中某些人、某些地方的影子的,因此讀過《紅樓夢》,再讀這首詩,你會發現這裡有幾個關鍵詞:題目中的“草”,詩中“金谷園”、“石頭城”、“王孫”、“金釵十二”,是值得我們注意的,甚至是可以建立聯繫的。

《紅樓夢》中大觀園、石頭城的原型到底是哪裡

先說筆者的一個推斷,“金谷園”就是《紅樓夢》裡大觀園的原型。歷史上,文人騷客為金谷園留下墨寶的不乏少數,唐代杜牧有首詩專寫《金谷園》:“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牛殳在《琵琶行》中說“金谷園中草初綠,石崇一弄思歸曲。”劉禹錫有《楊柳枝詞》:“金谷園中鶯亂飛,銅駝陌上好風吹。城東桃李須臾盡,爭似垂楊無限時?”

《晉書·石苞傳》載:"崇有別館在河陽之金谷,一名梓澤,送者傾都,帳飲於此焉。"

金谷園是西晉大官僚地主石崇的別墅,遺址在今洛陽老城東北七里處的金谷洞內。據《世說新語》等書記載,西晉時期石崇為縱情放逸,因與貴族大地主王愷爭富,在洛陽依邙山、臨谷水建了規模宏大的花園。石崇因山形水勢建館,築園鑿池,挖湖開塘,周圍幾十裡內,樓榭亭閣,高下錯落,金谷水縈繞穿流其間,水聲潺潺,鳥鳴幽村,魚躍荷塘。

《紅樓夢》中大觀園、石頭城的原型到底是哪裡

石崇又派人去南海群島換回珍珠、瑪瑙、琥珀、犀角、象牙等,把園內的屋宇裝飾得金碧輝煌,樓臺亭閣,池沼碧波,交輝掩映,加上此園茂樹鬱郁,修竹亭亭,百花競豔,整座花園猶如天宮瓊宇。金谷園的景色一直被人們傳誦。每當陽春三月,風和日暖的時候,桃花灼灼、柳絲嫋嫋,樓閣亭樹交輝掩映,蝴蝶蹁躚飛舞於花間;小鳥啁啾,對語枝頭。所以人們把“金谷春晴”譽為 洛陽八大景之一。

在金谷園,石崇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經常在園中設宴豪飲,生活奢侈,而且還非常好色,這裡美女如雲,但石崇最為鍾情寵愛的是一名歌女綠珠。為她專修了一座華麗的妝樓,並取名“綠珠樓”,整日和綠珠姑娘在別墅中過著淫蕩的生活,綠珠姑娘因石崇的寵愛也願心甘情願地跟隨石崇,寸步不離。誰知好景不長,隨著石崇的政治靠山賈皇后被廢,石崇也被免除了職務,朝廷中石崇的政敵趙王倫掌握了實權。趙王倫手下一員大將 孫秀早就垂涎綠珠姑娘的美色,只是害怕石崇的權勢不敢輕易造次,在得知石崇政治上倒臺後便多次派人到石崇的別墅索要綠珠。石崇將別墅中的美女打扮一新全部推出,任孫秀手下任意挑選,就是不願將綠珠姑娘交出。孫秀就去找趙王倫商議,倆人密謀後打著皇上的招牌包圍金谷園,強行索要綠珠。綠珠姑娘墜樓而死,成就後世好名。

正所謂:

在富莫驕奢,驕奢多自亡。為女莫騁容,騁容多自傷。

如何金谷園,鬱郁椒蘭房。昨夜綺羅列,今日池館荒。

竹死不變節,花落有餘香。美人抱義死,千載名猶彰。

嬌歌無遺音,明月留清光。浮雲易改色,衰草難重芳。

不學韓侯婦,銜冤報宋王。(邵謁《金谷園懷古》)

《紅樓夢》中大觀園、石頭城的原型到底是哪裡

好了,金谷園的來龍去脈講完了,再來看《紅樓夢》,大觀園是為賈妃省親而建,氣派宏偉自不必說,這是賈府的風光所在;賞花戲水,飛花行令,題詩作畫,故事基本上都是在這裡發生的,大觀園是賈府榮辱的縮影。住在大觀園裡的林黛玉曾作《五美吟》,與金谷園裡的美珠惺惺相惜,更可嘆她的結局也與綠珠何其相似,《詠草》是否就是這顆絳珠草,春榮秋枯自有定數。而大觀園裡發生的這一切,無不能看到幾百年前金谷園裡的記憶和影子。

初看《紅樓夢》的人,都會很迷惑,書裡說的京城(還有神都、京都、神京等很多稱呼),到底是南京,還是金陵,還是北京呢?其實都不是,小說裡賈府所在的京城就是“石頭城”,是曹雪芹虛構的一個地方,但是這個石頭城真實存在過,也是他的創作原型。

《紅樓夢》中大觀園、石頭城的原型到底是哪裡

石頭城,位於今南京市西清涼山上。它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33,楚國滅了越國,楚威王設置金陵邑,並在今清涼山上築城。到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後,秦改金陵邑為秣陵縣。三國時期,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夕,出使東吳,與孫權共商破曹大計。據說,諸葛亮途經秣陵縣時,特地騎馬到石頭山觀察山川形勢。

他看到以鐘山為首的群山,像蒼龍一般蜿蜒蟠伏於東南,而以石頭山為終點的西部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濱,於是發出了“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讚歎,並向孫權建議遷都秣陵。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遷移到秣陵,並改稱秣陵為建業。大概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孫權依清涼山西麓的峭壁,在原有城基上築城戍守,北緣長江,南抵秦淮河口,稱石頭城。

當時長江就從清涼山下流過,因而石頭城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孫吳也一直將此處作為最主要的水軍基地。此後數百年間,這裡成為戰守的軍事重鎮,南北戰爭,往往以奪取石頭城決定勝負。後人也每以石頭城指建業。曾為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都城,隋朝統一中國後,石頭城的防禦功能逐漸減弱,唐武德八年(625年)後,石頭城便開始廢棄。五代以後它逐漸成了佛教勝地,人們開始用清涼山取代石頭山的稱呼。

《紅樓夢》中大觀園、石頭城的原型到底是哪裡

在南京建都的六朝在它們悲恨相續的史實中包含極深的歷史教訓,所以金陵懷古後來幾乎成了詠史詩中的一個專題。在國運衰微之際,更成為關心政治的詩人常取的題材。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大唐帝國日趨衰敗時,劉禹錫作的組詩《金陵五題》,發思古之幽情,寓興亡於古時,這第一首《石頭城》歷來備受讚譽。

這座已廢棄的石頭城,是符合曹雪芹所虛構的京城的地理位置、風土人情、歷史地位的,更合乎書的本名《石頭記》,而且賈寶玉是一塊有靈性的頑石,是與石頭城有不解淵源的。

賦予“草”以異樣的情味:金谷園與大觀園中“流水無情草自春”,“香魂一縷隨風散”的時候,是否還能“可憐金谷墜樓人”?石頭城下“但寒煙衰草凝綠”,是否也是“愁緒三更入夢遙”?“草”有無窮惆悵和憂傷;也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它“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而逝去的人,還能否重生再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