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四大兵種互相比較誰更厲害?

秩道


戰國時代,七雄並立,變法改革,富國強兵,噹噹時,有四大兵種威震天下:齊之技擊、魏之武卒、秦之銳士、趙之飛騎。荀子在《議兵篇》中有曾發表評論:

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

齊技擊

公元前552年,齊莊公設置勇士爵位,技擊軍隊開始建立,從民間選拔勇士,經過訓練,然後拉到戰場上,殺死一個敵人,得賞金八兩,士兵的賞金只和敵人首級數量掛鉤,和戰爭成敗無關,也就是說,只要士兵殺死了敵人,敗了也給賞金,但如果士兵沒有殺死敵人,勝了也沒有賞金。這就相當於僱傭兵形式,小戰弱敵還可以,一旦遇到大戰強敵,那麼很容易導致士兵潰散。

所以荀子說齊技擊是“亡國之兵”。

後來樂毅舉五國之兵攻打齊國,齊國很快戰敗,樂毅兩年內迅速攻下七十多座城池。

魏武卒

公元前409年,吳起到了魏國,擔任將領攻佔秦國的河西之地,併成為河西郡守,他訓練出一支募兵制形式的魏武卒,能成為武卒的條件極為嚴格,選拔的標準是:穿上三重鎧甲,手中拿著拉力為十二石的弩弓,肩負長矛,揹負五十支箭,戴頭盔,佩寶劍,然後再帶上三天的糧食,規定半天要走一百里。不可謂不苛刻,但選中了待遇也很優厚,家裡的徭役會免除,而且田宅都處於有利的地段。即便年老體弱了,依舊享有。

公元前389年,秦惠公領五十萬軍隊攻打魏國的陰晉,吳起率五萬魏武卒迎戰,其中又加上了五百戰車和三千騎兵,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條件下,吳起以少勝多取得陰晉之戰的勝利。吳起曾與各諸侯國之間大戰七十六次,其中全勝六十四次,其餘為平。

但魏武卒耗資巨大,吳起在楚國變法,其中就有裁汰冗員、降低俸祿等,節約出來的資金用於軍隊中。魏武卒中,將士老了弱了,就要重新招募新的,但老弱病殘的待遇並不取消,這樣導致花費越來越大。

所以荀子說魏武卒是“危國之兵”。

秦銳士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進行變法改革,其中一項為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從公士到徹侯,一共二十級。

士兵只要斬獲敵人一名甲士,就可獲得公士爵位,另有一傾田地、一處宅子和一個僕人。殺的越多,獲得的爵位越高,賞賜越多。


這極大的鼓舞了秦國士兵的士氣,秦國人以建立軍功為榮,以私鬥為恥。所以秦國的兵員最多,戰鬥力最強,又最持久。秦國軍隊攻城略地,覆滅六國,戰績自不必多說。

趙飛騎

公元前302年,深感趙國戰力不強的趙武靈王下令進行胡服騎射,穿胡服(短衣長褲)、習騎射等等,訓練本土騎兵與招募胡人騎兵相結合,建立起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

之後,趙武靈王帶領飛騎威懾諸侯,收服樓煩,趕走林胡,滅亡中山。

其戰鬥力不下於秦銳士,公元前269年的閼與之戰,趙奢帶領趙國飛騎打敗胡陽的秦國銳士。又過了八年長平之戰,兩軍再次大規模遭遇,在國力不足的情況下,趙國損失四十五萬士卒,而秦國也損失慘重。

綜上,在不考慮將領的情況下,齊技擊最弱,秦銳士最強,魏武卒和趙飛騎當在伯仲之間。

要是考慮將領的話,那就精彩了,比如吳起與秦軍的陰晉之戰,比如田忌和孫臏與龐涓的馬陵之戰,比如趙奢與胡陽的閼與之戰。


蕭曉四姑娘


戰國時期先後產生了四支強大的軍隊,按成立時間的早晚分別是:齊技擊、魏武卒、秦銳士、趙飛騎。這四支軍隊戰鬥力與戰鬥意志最強的秦銳士,最差的是齊技擊,魏武卒與趙飛騎都有輝煌的戰績彪炳史冊

齊技擊產生於春秋時期齊國齊恆公時代,當時的管仲治齊不僅在經濟領域有大的建樹,在治軍上也有不少的成績,而齊技擊就是管仲訓練出來的一支精兵。大體而言,管仲從民間選了一些善於武術的勇士來當兵,他們是最早的僱傭兵,是可以領取國家工資的,有了大功還可以受爵。齊技擊最大的戰績是驅逐東夷,也就歷史書上說的齊恆公九合諸侯,尊王攘夷!晏子二桃殺三士中的古冶子就是著名的齊技擊,他曾在三軍陣前如同張飛一樣,大喊“我乃齊人古冶子,誰敢來與我一決死戰”,敵軍畏懼齊技擊之勇而退兵。

進入戰國時代後,齊技擊實力不減當年,還有很大程度的上漲,但是他們依然無法打敗橫行霸道的魏武卒。好在齊國出了一個兵家名士孫臏,他利用地勢的險要伏擊了魏武卒,最終經過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殲滅了魏武卒的主力。到了齊閔王時代,齊國成為了東方大國,擁兵六十萬,東曾滅燕,南曾卻楚,西曾滅宋,但是最終被五國聯軍滅國。復國後的齊國不再染指中原,而是安心發展經濟,最終秦銳士攻入齊國首都臨淄時,齊人莫敢與之格者,齊技擊再就不復存在了。

魏武卒是兵家名士吳起將軍擔任河西太守時訓練的一支重裝步兵:該步兵身披重甲,左手持一面牛皮大盾,右手持一柄長戈,腰間懸一柄精鐵長劍,一張鐵胎大弓,二十支羽箭,三天干糧,急行軍一百里而能投入戰鬥者方可成為魏武卒。吳起帶領魏武卒與天下列國大小七十二戰,無一敗績,把魏國的國土面積擴大三倍有餘,最經典的戰役是以五萬魏武卒擊潰五十萬秦國老軍而徹底佔領秦國河西之地。

魏惠王志大才疏,十分貪圖金銀珠寶,但是他也曾說過有一縣之地可組建萬餘武卒,有這一萬武卒可以橫行天下,什麼樣的金銀珠寶都可以得到。魏武卒戰力超群,但是鬥不過孫臏的謀略,三十萬魏武卒經過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後,僅剩六萬魏武卒生還,而在衛鞅發動的河西之戰中,僅存的魏武卒又被橫空出世的秦銳士全殲。齊軍擊敗魏武卒靠的是謀略,而秦軍是與魏武卒野戰取勝,因此秦國銳士的名聲傳播天下,列國再訓練軍隊都以秦銳士為楷模。

趙國飛騎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訓練的一支鐵騎部隊,這支騎兵來去如風,披堅執銳,所向無敵。在草原橫行的匈奴被趙飛騎打得不知東南西北,而橫行天下的秦銳士也僅能跟趙飛騎戰成平手。趙國軍隊善戰,趙國也有名將,但是趙國廟堂昏庸,最終在秦國的絕對實力之下,趙國飛騎灰飛湮滅。但是趙飛騎給秦軍的傷害還是深深的影響了後世軍隊的建設,漢朝鐵騎就是按照趙國飛騎的標準建設的。

最後四支強軍的厲害程度用荀子大師的說法是:齊之技擊不可遇魏氏武卒,魏氏武卒不可遇秦之銳士。至於趙飛騎嘛,他是騎兵不是步兵,沒有在荀子大師的點評之中。


大秦鐵鷹劍士


這個問題沒有可比的,俗話說,軟的怕硬的,硬的怕狠的,狠的怕不要命的。相對於其他國家,秦國對於士兵,從來不玩虛的,就一條,拿對手腦袋來進階。對一個老百姓來說,什麼能比這更有誘惑力,即使是一個身體比較虛的,也可以幹掉另一個心裡比較虛的。當你看到你的對手腰裡彆著個腦袋,手上提著個腦袋大步向你走來時,你心裡是啥感覺?


羅布泊裡的鹹魚


我的個人見解,不能從遭遇戰中的勝敗直接判斷,四類兵種各有長短,真正的戰爭是綜合實力的體現,所以後來者沒有延續任何一種單一兵種,特別是趙國的騎兵,他在戰場上幾乎沒有多大優勢,很多的體現在戰術上,騎兵的特點是機動靈活,部署多變,可以在戰爭沒有發生的時候就已經佔據上風,不過兩軍對壘,趙國騎兵的優勢基本就沒有了。

戰國時期還沒有馬蹬,騎兵不用說野戰,奔跑時,連弓箭都射不出來,射箭需要在停下的戰馬上操作,野戰乾脆就是跳下馬來。因為騎兵機動靈活,一般不會面對面拼殺,是以遠距離弓箭攻擊為主,所以在沒有馬蹬出現以前,只有胡服騎射,沒有快馬彎刀。強大的匈奴也把騎兵稱為控弦之士。弓箭幾乎就是騎兵唯一的武器,刀劍只是萬不得已的時候棄馬野戰用的。

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戰爭的結果影響最大的就是戰鬥意志,技術,戰術或許能取得一時輝煌,但到最後,士兵忘死,勇往直前的強大戰鬥意識必將笑到最後。

商鞅變法以後,秦國獎勵戰功,無論出身多麼卑賤,只要有了戰功就可以改變命運,而那些貴族們,沒有戰功一樣要沒落。所以秦卒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戰鬥意識,個個奮勇人人搶先,唯恐落後,秦卒就是以自己的生命當賭注的賭徒。這樣的軍隊雖不能保證每場戰役都勝利,但最終的勝利終將是他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