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泉州俗語

原創: 李麗敏 (泉州歷史文化中心)

略談泉州俗語

略談泉州俗語

俗語也說諺語,是一種通俗且廣泛地在群眾中流傳的比較定形的語句,簡練而又富有形象感。同時反映著一定地域、特定時代,人們的生活、生產經驗和人生哲理及願望。通常用簡單的語句表達深刻的道理和意義。俗語在民間形成,是人們口口相傳,代代相傳的民間口語,語音是地道的方言音韻。

泉州俗語的地域特點

泉州俗語涉及的內容是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但都具有泉州地域的特色。

【徛咧親像東西塔,倒咧親像洛陽橋】

這句俗語是泉州人常用的誇張的手法,來形容男孩的高大勇壯,又有擔當。泉州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贄詩:“立如東西塔,臥似洛陽橋。”不僅是描景,也是抒情立志,做人要像東西塔一樣剛正磊落,像洛陽橋一樣正直不曲。俗語是名句的演化,併成為泉州人的口頭俗語。東西塔唐代始建,原為九層木塔(885年),北宋年間改為十三層(1017年),百餘年後被火燒改為磚塔,寶慶三年又遭火劫。石塔是在南宋(1228—1250年)歷經22年建成,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大的石頭仿木樓閣式石塔。具有超凡的防震、抗震作用,它是泉州的標記性石建築。洛陽橋也是石頭建成的,是重要的海絲文物,中國古代四大名橋之一。

【拳頭、燒酒、曲】

泉州人休閒時消遣的三項事,“拳頭”即南少林拳,亦即“五祖拳”:是南拳流派之一。綜合了白鶴拳、行者拳、達尊拳、羅漢拳、太祖拳五種拳派的技法,會行拳頭的人身體都很健康。現在隨著中國人漂洋過海的足跡,都已經傳播到世界許多地方。“燒酒”即白酒,泛指喝酒猜拳,喝酒猜拳是很熱鬧的,拳令又富有地方方言特色,泉州近幾年經常舉辦“拳王賽”。“曲”指“南音”,是百代傳唱的鄉音,是最古老最優秀的樂種,也是泉州人生活的自然所需。

【死死六工尺,豆乾菜脯蛇】

豆乾、菜脯、蛇(是普通話的海蜇),都是過去泉州人日常生活中常吃的小菜餚。而“六工尺”,是泉州南音的譜字,泉州弦管工尺譜五聲音階用做樂譜上的記音符號,是唱名。俗語比喻有的人很呆板,沒半點創新的精神。說明南音在民間中廣泛普及。

【共張公舀酒請張公】

在泉州,南少林、南音、南戲,也簡稱“三南”。“南戲”即泉腔南戲,專家稱為“宋元南戲的活化石”。由於戲曲的傳演,有很多俗語流傳。“共張公舀酒請張公”,出自泉腔南戲古劇目《朱買臣》中,朱買臣做官回來,趙氏被休後落泊,想要託張公為其說合。意謂無本又要獲利。朱買臣歷史上確有其人,是漢代的人,古劇表述的是夫妻的矛盾。

【蘇秦拜祖,周氏提古】

這是南戲劇目《蘇秦》的故事。蘇秦及第歸家拜祖,故意先不認妻,讓周氏受委屈而提起往事唱出《當初貧》,訴出心中的苦衷,從中讓他的父母認識到對待兩個兒子不能嫌貧愛富。

【蒙正家賄大】

“家賄”一詞來自古漢語留存,俗寫“傢伙”,是家財產業。呂蒙正原是個什麼都沒有的窮秀才。俗語諷人家產很少。

【生著生咧蘇杭二州,死著死咧福建泉州】

蘇州、杭州是個景色秀麗的繁華之地,令人嚮往。而泉州一帶的殯葬儀式都非常的隆重,讓人死了也風風光光的。

【若無錢蘇州較蕭咱厝】

在生活中如果沒錢,什麼事都不好辦。諺語中的“蕭”,在這裡是蕭條的意思。沒有錢即使到了最熱鬧的蘇州,也會覺得冷清沒意思。還有“無錢蝨母規褲頭”。在過去,人們都將錢貫或錢包結在褲頭上。“蝨母”即蝨子,在這裡也比喻麻煩的事情,或是需要花錢的世俗事。

【目眉毛無漿飲,會捾葭[ka1] 苴[ts 5]帕骨】

“飲[am3]”,米湯,古漢語。“漿飲”,就是先將衣物漂洗乾淨,再用米湯水或者澱粉水漿洗。這樣洗出來的衣物清潔,尤其是白色的會顯得更加白。只要疊整齊,免過熨斗。“目眉毛無漿飲”,比喻眼睛沒睜大看清楚,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捾”,提。“葭苴”,用鹹草編織的草袋子,是最環保綠色的,過去都用來裝東西的。有了塑料袋,葭苴也就消失,進入博物館了。

【番薯從頭挖,芥菜就頭摘】

番薯、芥菜都是人們日常的食材,有兩種義,一是辦事應循序漸進;二比喻黑髮人送白髮人是自然規律。俗語就地取材於日常的普通事物。

【大鬧熱大失禮,小鬧熱小失禮】

在泉州“鬧熱”,是普通話的“熱鬧”,泉州話保留著古代漢語的語法特點,語序顛倒。“鬧熱”,在泉州話也表示“辦世事”。意謂大場面的熱鬧,由於事多考慮欠周全,自然有禮數不到的地方。“小鬧熱小失禮”,這是相對而言,場面較小的熱鬧,疏忽失禮較少。

【大來路就大去路,小來路就虯儉度】

“來路”指經濟收入;“去路”指錢銀的開銷。大來路,指賺錢的渠道多,錢來得快就去得快,來得慢就要節約。“虯儉”是節儉。

【西瓜倚大爿】

“大爿”就是大的一邊。中醫認為,西瓜既可以助涼也可以助熱,主要根據人體情況而定:人體若上火就助熱;人體若偏涼就助涼。也喻指勢利人見風使舵,不辨是非跟人亂髮表意見。

【拍石穡路若卜畜,全靠手藝合目色】

泉州是出產石頭工藝品的地方,有石板材、石雕、石材影雕等,都精美絕倫。有的手工藝已是世界非遺項目。這裡的手藝,指打石頭的工夫,打石師傅用鐵錘鏨子打出來的成品。好的師傅手藝好,拍打出來的成品既好看又實用。

“目色”是眼力、目光。“畜”[t‘iak6],泉州人一聽就知道是表示“美、好”的意思。稱讚一樣物品好看、美好、精緻,都可以用“畜”。特別對於工藝品藝術品之類,更愛用“畜”來表示。

泉州話數量詞俗語的妙用

作為數詞,量詞,在泉州話也有特殊的詞彙。數詞後面加量詞就是數量詞。有關數量詞俗語非常多,下面來看數量詞俗語的運用。

【一人智呣值兩人議】【一人主張呣值兩人思量】

“一”俗讀[tsit2](禃),是數詞,後面加單位名稱就是數量詞。但有時也省略單位名稱,如“一人”,省略“個”字。一個人的智慧、精力總是有限的。人多智慧多,主意多。“呣值”是比不上。這裡的“兩人”只是相對而言,“兩人”也可以指眾人。也就是“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意思。

【一牛犁不如人心齊】

“一牛”,省略了“頭”字。比喻一個人努力拼命(方言用“犁頭戴鼎”)地工作,不如發動眾人的力量。比喻眾人齊心力量大,成事易。

【一人節約三尺布,兩人節約一領褲】

過去生活資源比較困難,買布要用布票,大家都講究勤儉節約。“領”方言作量詞用,是普通話的“條”。而“一人愛一項,無人愛相同”,各人的愛好都不同。“一人”、“兩人”,都省略了單位名稱的“個”字。

【透早一杯茶,贏過百醫家】

早晨喝一杯茶對於身體很有好處,“透早”是早晨,早晨喝杯茶對於身體的代謝起了很關鍵的作用。泉州是茶的故鄉,很多人都有早上喝茶的習慣。

【一日省一喙,一年省一櫃】

閩南人善於勤儉理家,積少成多。一日、一喙(口)、一年、一櫃,這句俗語用了四個數量詞。過去物質較匱乏,糧食很緊張。老一輩人確實經歷過,比如晚餐要煮的米,從中抓一把另外放起來。一個月後就可以省幾斤米去贊助缺少糧食定量的親戚。這句俗語體現了一定時期的情形,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年輕人是無法體會的。

【一粒濩(雨)拍死一牙(個)人】

形容雨下得很大。一粒、一牙(個)都是數量詞。

【一圓買無一步】

一圓,是一圓錢。比喻疲勞至極,也形容進度極其緩慢。一圓、一步,都是數量詞。

【一物一物治,難症偏方醫】

事物總是相互制約的。在民間也經常有土辦法土偏方,偏方能治大病。還有“一物一物治,說破呣值錢”。人們一旦掌握了規律,就可以解決貌似很大的問題。

【一代勇某,百代勇祖】

遺傳因素很重要,“某”,妻子。娶到健康的妻子,會影響到子孫後代。母體的健康,對子女體質的影響可沿續幾代人。還有“一代好某,三代好祖”。“好某”,不但指身體好,更重要的指品德修養。為人賢惠,教子有方。子女在良好的氛圍裡成長,受到好的家教、教育,當然就會比較出色。相反,如果對子女的教育忽略,就是另一種結局,如俗語說“一代賢,兩代癲,三代帶鐵鏈”。一代出人頭地,二代忘乎所以,三代鋃鐺入獄。所以一定要加強對下一代的教育。

【一壺金魚袂堪得一尾丁斑】

“尾”是尾巴的尾,在泉州話作量詞用是普通話的“條”。如“一尾魚”,“一尾蛇”,“一尾蟲”,都是用“尾”。一條丁斑魚可以吃掉一缸金魚。意思跟“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一樣。這句俗語有兩個數量詞“一壺、一尾”。“壺”是養金魚的金魚缸,在這裡作為量詞用。類似俗語“一窟魚總有一尾丁斑”,“窟”是土窟、水窟(池塘),但這裡是作為量詞用。一池塘的魚總有一條作亂的丁斑魚,也可比喻一個團體裡總有一個搗亂的人。

【龍一尾較好猴蚓規畚箕】【猴蚓一畚箕呣值龍一尾】

畚箕是農具,猴蚓(蚯蚓)一畚箕是形容蚯蚓很多。喻指一大堆無用的人,比不上一個有用的人才。而“一牙人九牙尾”,這裡的“尾”就不是做量詞用,是結尾的意思。一個人的後半生充滿許多變數,不要因為一時得意,就忘乎所以。泉州話量詞“個”讀“牙”。

【一粒田螺九碗湯,九粒田螺泡一水缸】

形容比例失調,諷刺那種無原則的誇大,空洞無物。日常生活中較多的是用頭一句“一粒田螺九碗湯”,也經常就字面的意思用。煮湯時食料沒放多少,而水又放得太多,形容搭配失調。

【偷掠雞也著一把米,做生理也著一注本】

要辦事情都需要有所付出。這裡的“一把”是指用手抓的一把米,做生意須要有本錢,“一注”就是“一筆”。

【一擺生,兩擺熟,三擺較爛滷肉】

泉州話的量詞“擺”是普通話的“回”。這如普通話的“一回生,二回熟,三回熟過頭”。一擺的“擺”來源於“來回擺動”的“擺”。

【食一擺虧,學一擺乖】

雖然吃虧,但失敗是成功之母。

【三年一擺閏,一年趕雙春】

農曆每三年就有一個閏年,有一年之中兩個立春的,有的農曆年無立春,這都是由於農曆和公曆的計算方法不同而產生的。公曆的閏年只是多一天,而農曆的閏年多了1個月。

【一年趕雙春,空田呣免燻】

一年中有兩個立春,雨水足,田就不必燻。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

有的人由於懶惰,不按季節耕種,結果耽誤了農時,錯過幾天就可能一整年的收成都被耽誤了。俗語中的“一時”是指“農時”。

【二一添作五】

來源於數學運算。算盤的珠算口訣“二一添作五”,是1除2等於0.5的意思。泉州話把它借用到日常生活中,指雙方平分,特定指平均分2份。

【一退六二五】

原為珠算舊斤兩法的口訣,舊的1斤16兩的除法口訣。退,諧音為推,借指將責任推卸掉。比如,這件事本來是他負責的,現在出了事情,他卻想“一退六二五”將責任推卸掉。珠算口訣變為日常的俗語來運用。

【一兩瀾[lu 1],四兩福】

“瀾”,就是口水、唾液。唾液能殺滅進入口腔的多種細菌,還有修復傷口、促進癒合、防癌等作用。“福”,就是福氣,指平安幸福的生活。福氣是無形的,從來都沒人用稱來衡量唾液和福氣。“兩”是重量單位,俗語生動地運用重量單位“兩”來說明津液對於人體的重要性。

【一斤囝呣值四兩翁】

“囝”是兒女,“翁”是丈夫。俗語將丈夫和兒女“稱斤算兩”來比論。意謂子女再強,都比不上沒本事的丈夫。畢竟是結髮夫妻,從感情角度來說,還是比兒女更能給予溫暖、體貼。“一斤”是舊稱十六兩,四兩是一斤的四分一。“一斤囝”,泛指多子女。而“四兩”一詞,通常是表示沒本事。相反的“兩四四”則表示更輕、更無分量。形容有的人做事重的做不來,輕的也不懂得做。

【四兩破千斤】

有時“四兩”也能發揮大威力。比喻有時解決大問題,只須運用小竅門就能達到目的。這個詞來源於太極拳推手,原來是順勢借力,以小力勝大力。後演變為一個常用成語,泛指以巧勝拙或者以柔克剛。

【四兩曲千斤白】

泉州是個戲曲之鄉,這是老一輩藝術家常說的戲諺。對於戲曲演員來說,唱曲雖然也很難,但有曲譜又有樂器烘托,唱功練好的演員比較多。而道白要練好是很難的,每一句都得靠演員的設計,而且語音聲調運用的技巧也是相當講究的,所以道白好的演員並不多。用“千斤”來形容“道白”的分量,跟“四兩曲”做對比,非常形象生動。

【三雙來,六桗去】

“三”,也是泉州人喜歡用的數字。如三雙和六桗(塊),在數量上是相等的。親戚間的禮尚往來,用相同的數量來表示。即“有請有辭,有來有去”,才合禮儀。諺語“三請也著一回”。這個“三”是虛指,表示經常的意思。碰到世俗事,互相宴請,也是增進感情的一種方式。

【無三尺水,就想卜扒龍船】

諷刺有的人做事不夠實在,沒條件硬要辦大事。“卜”是“要”,“扒龍船”是駕駛大龍船。

【一擔種,三擔壅】

一分靠種子,三分靠肥料。壅,施肥。種子重要,但想要有好的收成,更關鍵的是勤於澆水施肥,正如俗語“種田無巧,水足肥飽”。這些語句雖然簡單明瞭,但意義又不凡。

【一日剃頭,三日緣投,三日剃一過,緣投永袂退】

“三日”,泛指一段時間。“剃頭”就是理髮,“緣投”是指漂亮。理一次髮,漂亮三天。剃頭,人看起來較精神,自然就會更緣投。“一過”是一次。“過”作量詞也是古漢語的留存。

【乞食也有三日好】

“乞食”即乞丐,意謂即使在最困難的環境中,也有可能碰到轉機的。俗語用來比喻人的命運不是註定不變的,“三日好”是指一段時間的好運,用“三日”來表示短暫的轉機。喻指再壞的事物也有它好的一面。

【三日討漁,兩日曝網】

形容懶惰的人,對於學習知識、技藝無恆心,不會吃苦。這種人往往是“一罕過三冬”,“罕”是拖延,“三冬”即三年。時間是寶貴的,學習、做事情應該趁熱打鐵,如果稍微一拖延,時間就溜過去了。

【三早強一日】

一日之計在於晨,三天起早作的活比一整天干的活還多。勤勞的人總是起早,比起懶惰的人多利用了很多時間。

【人是五穀造的,會食就會作】

“五穀”,這個詞最普遍的是指稻、黍、稷、麥、豆,後來就用“五穀”來泛指糧食作物。這幾種糧食就是人們的主食,有“五穀雜糧、五穀為養”等。五穀是人生存的根本,會吃才會有力氣。常說“食魚食肉呣值糜飯飽”,“糜飯”即稀飯和乾飯。人要想營養均衡,體質強壯,還是要以五穀為主。

【河水五路流,也會有盡頭】

字面的意思是說河水到處流,總會有盡頭。比喻金錢任意揮霍浪費,總會有花完的時侯。

【大濩沃瓷坯,親像錢銀五路飛】

瓷坯若遭遇大雨淋,就等於前功盡棄,比喻錢到處飛走了。暴雨容易給制瓷業帶來巨大的損失。

“路”,在宋代是省行政區域的稱呼。福建省就叫做“福建路”,江西省叫做“江西路”,還有“兩浙路”。福建路稱江西路和兩浙路為“上路”。南宋詞人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四十三年,夢中猶記,烽火揚州路。”這裡的“揚州路”就是指行政區域名稱。泉州話借行政區域的“路”,組詞成“五路”或“四五路”,表示四處、到處的意思。

【五斤番薯,臭八十一兩】

調皮誇張也是俗語的特點。俗語形容番薯不好,舊稱五斤有八十兩,臭了八十一兩,顯然是臭過頭了。這其實是一種調皮、滑稽的說法。如“十粒紅柑,爛十一粒”一樣。

【六月十八三項新】

農曆六月的泉州,可以嚐到早熟的糧食作物。“三項新”指的就是早稻、番薯、花生。六月季有這三樣新的糧食可吃,還有早熟的芋頭,這些糧食作物成熟,很好地解決肚子餓的大問題,同時也可以嘗新。

【六月蕹,較毒飯匙銃】

“蕹”,是蕹菜,即空心菜。“飯匙銃”,就是眼鏡蛇。蕹菜,一般是農曆4、5月應時。所以最好還是順應自然,什麼季節吃什麼菜蔬。

【六月花,較補雞】

“六月花”,指的是農曆六月的海鮮黃花魚。六月的黃花魚因為正當時,吃起來味道特別鮮,而且比雞肉更加有營養。“花”是黃花魚的簡稱。對泉州人來說,黃花魚是常吃的海鮮。無論是清蒸、煎、炸、還是紅燒,都非常好吃,營養也很豐富。

【六月蠘,瘦吱吱;十月蠘,肥漬漬】

“蠘”也是泉州的一種特色海鮮,是普通話的梭子蟹。農曆六月的蠘只能吃到鮮甜的味道。到十月,蠘才有膏有肉,非常好吃。人們日常食用的海鮮也有其季節特色,並且以俗語流傳下來。

【七圓目鏡,隨人合目】

“七圓”是七元錢。泉州人愛用“七圓”來泛指幾元錢的物品。“目鏡”是眼鏡;“合(音“甲”)目”,是順眼、中意的意思。引申義,同樣的事物,人們都會有不同的看法。

【七圓夾燒仔,盡食一點氣】

“夾燒仔”是藥罐子。諷刺有的人無實力又好使氣。俗語巧妙地用大家熟悉的日常用品來說明道理。

【趁七圓了十四】

“趁”是賺,也是古語的留存,“了”在泉州話是損失。形容損失的錢比賺的多,雖然誇張,但非常生動有趣。

【七分茶,八分糜】

泉州人很好客,在待人方面,客人來的時侯,茶只能倒七分,稀飯只能裝八分滿。這是一種待人的禮貌。糜八分就好,還要留點空間放配菜。

【三分本事七分膽】

泉州人也常用“三七開”來表達一定的事物。意謂若要成就一翻事業,除了有實實在在的本事,更重要的還需要有膽量,本事只佔其中的三分,而膽量卻佔了七分。

【三分姿娘七分打扮】【三分人才七分妝】

“姿娘”是古越語對女人稱呼語在泉州話的遺存。“妝”是打扮。說明女人的衣著打扮、化妝對於外在形象的重要性。況且打扮在公共場合也是一種禮貌規範,體現了對自己對別人的尊重。

【卌九做五十】

“卌”是四十的合音詞。指四十九歲就要做五十大壽。過去五十大壽是很重要的,因舊時平均歲數能活到五十歲就叫有福氣,也表示不會“壽夭”。所以“卌九做五十”成為俗語流傳下來。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五十歲還很年輕。除了“卌九做五十”,還有“五九做六十”、“六九做七十”、“七九做八十”等,但都不稀奇,都不能成為俗語流傳。

【八月十五,聽香食芋】

“聽香”是泉州過去的一種習俗,每逢舊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民間除了吃芋頭外,到了晚上,迷信的人就成群地到後城祖祠公處聽香。以點香後聽到的第一句話來推算吉凶,或者占卜想要知道的事情。因此,平常聽到別人說了合乎自己意願的話就說“聽你一支好香”。

【九籠糖十一牙頭家】

以“九”為大數,在中國傳統文化裡,“九”也常常表示最多,無數的意思。俗語有兩個比喻義,一是比喻人多嘴雜難成事;二是合夥經營必須有人能做主。“牙”是量詞的“個”,“頭家”是老闆。

【一白蔭九水】

皮膚白嫩,可以掩蓋相貌方面的其它不足。“水”,是借音字,文讀音指漂亮。“九”,在這裡指多。也可比喻人若有一樣突出的優點,就可掩蓋其它方面的許多缺陷。俗語通常用誇張的手法來形容某些事物。

【摸著鼻食百二,摸著目食百六】

俗語指泉州清源山的老君巖,若是能摸著它的鼻子就可以活到一百二十歲,若是能摸到它的眼睛就能活到一百六十歲。省略了“一”和“十”,這是數詞的省略。如果“百”前的數字不是“一”,或者後面的數目不是整數時就不能省略了。“鼻”是鼻子,“目”是眼睛,泉州話保留著古代單音節詞的用法。

【一人囥,百人找】

“百”也泛指“多”,“囥”,是藏。各人的生活習慣不同,對物品的擺放習慣也不同。一個人藏著的東西,其他任何人都難以找到。

【一杯酒請百客】

意謂聊表敬意。

【一樣米飼百樣人】

同樣的大米養育出來的人,不管是體形、性情、相貌都各有特點,在修養學識、道德品行上也各有差異。

【一頓辛苦百頓閒】

一時的辛苦可以換來長久的安逸。“一頓”和“百頓”都是泛指時間,通過“一”和“百”作對比,來說明道理。

【食無一百歲,呣免計較一千年】

“食”在這裡指活著。“呣免”是不必。這句說得很有哲理,做人不必計較太多,人活了就應該活得輕鬆,凡事寬容一點。用“一百”和“一千”這種時間長短上的比較來勸人。

泉州話的俗語非常豐富多彩,在民間形成又在群眾中流傳。是人們喜聞樂道的語句,在日常對話中如果運用得當,都能收到言簡意賅的效果。

2017年12月

(本文參加2017年12月22日“泉臺傳統俗語文化交流研討會”,今略作修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