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年中國打贏了甲午戰爭,現在的中國會是什麼模樣?

黑駿馬163253723


中日甲午戰爭是近代關乎中國國運的戰爭,是它將中國真正地打痛打醒了,是它直接將滿清政府打進了重症監護室、從此只能在病房裡呻吟以等待死亡的降臨,很多國人至今都還為這場戰爭的失敗而惋惜。認為如果這場戰爭中國不戰敗的話,中國就可以扼制住日本這條毒蛇,甲午戰爭之後緊隨而來的中國一系列沉重災難就不會接踵而至。

然而,真的如此嗎?之所以說中國是這場戰爭的註定輸家,只要稍微假設一下,如果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取得勝利能從日本手中獲得什麼?就會明白這場戰爭一開始,中國便輸了,因為無論在這場戰爭中是勝是負,中國都被註定了是輸家。

這在於當時中國對日本無所求也將無所得決定的,即便在軍事上獲勝,在利益上也必將是得不償失、勝而無利只能導致勝而衰微。中國當時是以小農經濟為主,對日本這種國家無所利求,而且深受迂腐仁義道德影響的滿清政府也很難想象出其能夠對日本提出什麼獅子大張口般的要求?

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期間,其時,日本對大明無禮,朱元璋還是強忍怒火將日本列為永不征討的國家之一。這並非當時大明欠缺征討的軍事實力抑或朱元璋有好生之德、不願妄動干戈。而是其看出征討日本無利可言,得其地不足耕、得其民不足使,所以征討日本也不過是徒耗錢糧、徒流將士鮮血而已。

再回到晚清時,情況依舊沒變,中國依然對日本無所利求。中國能從日本獲得賠款來償補在戰爭中的耗損嗎?日本在甲午戰爭之前,已欠下很多外債,如果日本戰敗,日本將是一個破產的國家;能從礦產貧乏的日本獲得礦產嗎?中國僅有的一些淺薄的工業基礎還遠遠沒有發展到對礦產有飢渴需求的程度;獲得日本領土?遠隔大海,多山少平原的日本對農業為主的中國無一絲吸引力;還是獲得日本人口?中國當時人口已過四億,人口矛盾都已逐漸凸顯出來了。

而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國內矛盾重重,雖然通過西南戰爭將反對勢力暫時彈壓下去,但依然時時有危險,任何變革都是對利益的重新分配,蛋糕就那麼大,怎麼分都會有人不滿。所以任何變革風險都很大,失去利益的一方必將尋找機會進行反撲。唯一能安撫他們的辦法就是通過對外擴張來將蛋糕做大,這樣才會讓各方儘量滿意。

而通過近三十年的變革,使其工業的得到快速發展也迫切需要大量資金的注入,對礦產、市場的需求也與日俱增而變得日益飢渴,甚至渴求能獲得戰爭賠款來償還外債。而日益腐朽無能且體量龐大的滿清無疑成了是他們眼中唯一且最好的目標,因為只要將她撲到就足以將自己餵飽了。而如果失敗,自己已做好了困守日本本土的準備,似乎最壞的結局也不過再一次如同鎌倉幕府時期遭受蒙古入侵而已。所以在日本而言,這是一場收益極大、代價極低的戰爭。

反觀中國,如果中國戰敗,歷史已經告訴我們了答案。如果中國戰勝,日本退回本土,成了越南、菲律賓之流的無賴國家,將不再成為中國的危害。朝鮮得到保全,依舊按原有軌道緩慢發展或徘徊著。而滿清由於是日本軍事力量的相當,雖獲勝,中國軍隊也會元氣大傷,在利益上的無所得便造成國庫虧空、民生更加凋敝,國人依舊愚昧沉睡著。

在南方不堪歐美的侵擾;在北方更無力抵抗沙俄,沙俄甚有可能將侵佔整個東北、蒙古及新疆一帶(東北地區是由於日俄的爭奪以及日俄戰爭的勝利才使得東北沒有淪入沙俄之口,而日本能戰勝沙俄是由於從甲午戰爭中獲得能量補充。如果是在慘勝日本之後的滿清,那麼會由於元氣大傷定難抵抗住沙俄的進攻),甚至西藏也大有可能失去。而一旦失去這些領土,即便中國國力以後即便再得到發展也斷難從沙俄手中收回這些領土了(從俄羅斯手中討回在1929年被蘇聯侵佔的半個黑瞎子島已被當成重大外交領土談判成果了),而中國一旦丟了東北、內蒙、新疆、西藏,中國將淪為另一個印度了,連搞個核試驗的合適場所也都很難找得到了,那就無從談發展成為大國了。日本是在情感上對中國傷害最大的國家,沙俄卻是在實際利益上對中國傷害最大的國家!

我們還可以通過明朝萬曆年間援朝抗倭戰爭來看中日甲午戰爭,明朝的援朝抗倭戰爭,名義上雙方是平手,實則上中國仍然是輸家,明朝的援朝抗倭戰爭是明朝萬曆三大徵中歷時最長、規模最大、耗錢糧最多、明軍將士精銳也損失最多的一場戰爭,歷來就有很多人都把援朝抗倭戰爭看成是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而日本在這場戰爭中貌似也沒有佔到便宜。其實不然,日本雖然最終退軍,但卻從朝鮮半島俘獲大量的勞動力、工匠、物資到日本,不但使得日本長久以來戰亂導致的勞動力不足得到一定的補充,同時俘獲的大量工匠技術人員使得日本的各方面工藝、建築、醫學的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進步與發展,所以這場戰爭對日本絕不是毫無意義。

即便是在唐朝時期,日本軍隊在白江口的全軍覆沒,換來的也不是被征服與奴役,也沒有割地與賠款,而是大化革新全面像唐朝學習帶來的進步,所以這也是一場換來進步的戰爭,從這個意義上講,日本也不是輸家。

而大明呢?由於援朝抗倭戰爭,導致了遼東地區的防禦空虛以致給了女真人的擴展勢力提供了可趁之機,使得女真人成了大明的心腹之患。如果援朝抗倭戰爭推遲十幾年發生或者當初日本在朝鮮半島站穩了腳跟,也許在明末遼東局勢上就多了一方制衡女真人的力量。

中日甲午戰爭對中國來說,是一種在利益上註定無所得的戰爭,朝鮮之於中國,一直是個藩屬國,除了在戰略防禦上有些現實意義外,在經濟利益上,中國不但從未從朝鮮上獲得實際經濟利益好處,反而時不常地需要中國的援助,直到今天,北朝鮮還不時地需要中國的輸血援助。而日本是要實實在在地把朝鮮變成殖民地的,是要從中獲得營養補充的。

我們再看明末與後金的戰爭也是如此,大明對後金的每場戰爭都需要從國庫裡大把大把地掏銀子,才導致大明朝越打越弱、越打越力不從心。而後金對大明的戰爭是寇掠戰爭,從戰爭上收穫比其漁獵、耕地的收穫甚至還大,所以其自然好戰,後金更是越打越強、越打越壯。

正因為中日戰爭是這種在實際利益上得不償失的戰爭,是一次遭遇劫匪的戰爭,所以才說中國是這場戰爭的註定輸家。


歷史聞知社


甲午戰爭發生在1894年,結果是清朝失敗,日本崛起。這一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改變了以後的世界格局。

甲午戰爭之前,日本並不被認可為一個強國,而清朝則是當時世界公認的東亞最強大的國家。

清朝在日本面前也一直是天朝上國的姿態,甲午事件8年以前的1886年,清朝水師曾到訪日本,威懾日本,引發了日本朝野巨大的恐慌。併發生了清朝水師在日本鬧事的事件,該事件在清朝的艦船威懾下,最終以日本道歉而告終。



因此,和當今很多言論不同的是,在甲午事件之前,清朝對日本其實一直處於領先和強勢地位。在甲午事件中,清朝全國上下並沒有人認為會敗於日本,西方列強也未相信日本會取勝。即便日本,在衝突中也曾一度絕望。事實上,日本發動的甲午戰爭,其實完全是一個一賭國運的做法。

甲午戰爭最初在朝鮮半島進行,在清朝的干預下,日本並沒有佔足上風。但是在對峙中,清軍心理防線奔潰,率先放棄。而同處於絕境中的日本,則依靠最後的一絲堅持贏得了勝利。整個甲午衝突,清朝基本上就在這種狀態中稀裡糊塗失敗了。

縱觀整個過程,清朝取得勝利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不過,清朝如果取勝利,對清朝自身影響其實並不大。其意義和左宗棠打敗中亞浩瀚國差不多,因為清朝並沒有將日本當做一個強大的對手。勝了也就勝了,清朝是那個樣子還是那個樣子。

但是日本若敗了,日本將和當時的東南亞各國一樣,成為歐洲列強的殖民地,東亞歷史上也不大可能會出現日本這個強國了。

當然,日本打敗清朝,在國際上也引起了巨大的反應。清朝的國際地位一下降落至低谷。原本對清朝尚有部分忌憚的國家,也放開膽子,掀起了在清朝劃分勢力的高潮,這是清朝最危險的時候。

如果清朝勝於日本,則這一系列現象都不會發生。清朝依然會維持著天朝上國的假象,歐洲列強也不至於大肆凌辱清朝。但同時,清朝內部問題同樣還是會發生。而另一方面,在洋務運動中崛起,擁有巨大實力的漢臣,極有可能在二三十年間取代虛弱的清朝。


蘇綻


甲午戰爭清王朝能夠獲得勝利嗎?

很難。清王朝的富國強兵的洋務運動,只是精英階層的救亡運動,處於社會底層的民眾,並沒有參與其中。中國強軍原本只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就像清王朝花費了大力氣打造的一柄利劍,由於缺鋼少鐵,只能在木質劍身上覆上一層精鋼。看似光彩奪目,也能寒氣逼人,然而一旦置身於戰鬥中,外層的精鋼損失,木質的劍身裸露後,再無一戰之力了。所謂的蠟頭銀槍,其如是也。日本敢於以小搏大,應該也是看準了清王朝外強中乾的本質才決意鋌而走險。

(鐵甲艦的第一次海戰:黃海海戰)

不過,如果就此判定清王朝輸在了封建帝制,輸給了浩浩湯湯的世界潮流,這種說法起碼在1894年之前並不公允。因為北方的俄國在滅亡前幾年,也是封建帝制,其反動程度絲毫不比清王朝差。在1861年還有大量的農奴存在,工業化也是1890年才開始,但是這不妨礙俄國卻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中的一員。

所以,清王朝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清王朝統治的合法性的缺失,使得清王朝不敢也不能啟發民智,發動民眾。時代發展到近代,國家之間早已成為全民競爭,而清王朝的政權特點使得他們開放“柳條禁邊令”都心不甘情不願。200多年的統治,雖然天天叫著“奉天承運”,卻始終沒有形成全民認同的合法性,得到全民的效忠。這是清王朝的封建帝制與沙俄的封建帝制最大的不同。所以沙俄有底氣在日俄戰爭輸了之後,跟日本叫囂繼續打,一兩銀子也不賠,而清王朝在日本深入山東、遼東半島時,就已經坐立不安,急切地要割地賠款了。

所以,清王朝如果能夠在甲午戰爭中擊敗日本,只能是在戰事初起時,速戰速決,迅速擊敗日本這一條路徑。一旦遷延日久,必然要考驗清王朝的政權合法性,戰爭也會“不敗而敗”。

那麼,就按照這樣的歷史腳本來設想把,淮軍將士們奮勇爭先,神勇異常,在朝鮮和黃海海戰中都獲得大勝,日本20多年來所苦心經營的聯合艦隊覆滅,強國之夢破碎,被迫承認清王朝的遠東霸權。

在此,還需要認識到,任何戰爭都只是政治的延續,甲午戰爭也不例外。這一場戰爭是光緒帝親政後意欲收回皇權而力主發動的。所以,在某種意義上,甲午中日戰爭的策源地實際上有兩個:一個在東京,一個在北京,兩邊都有人想打。相比而言,北京的皇帝更為急迫,因為東京的天皇訂購的三艘“無畏級”戰列艦還沒有交付,日本聯合艦隊並沒有十足的把握戰勝北洋艦隊。

(日本天皇節衣縮食支持海軍發展)

一旦戰爭打響,不管勝敗,皇權都會集中在年輕的皇帝手中;而以慈溪和李鴻章為首的後黨,勝則功歸皇帝,敗則實力與威望俱損,其政治地位都會在戰爭中動搖。所以,在1894年至1898年這5年時間,是光緒34年皇帝生涯中掌握實權最多的時期。

如果大勝日本,光緒皇帝英明神武,在滿朝文武大臣的支持下奪回皇權。此時的光緒皇帝只有24歲,正是有著政治憧憬和抱負的年齡段。洋務運動以來的既得利益群體,很多人都已經老了,他們佔據著帝國政治舞臺已經30年,都已經步入古稀之年。由此,具有實權的皇帝周圍,會逐漸形成少壯派的官僚集團。這些人都是留過洋的,甚至很多人還深入考察過日本、俄國、西洋諸國的政治、經濟史。清王朝早已不是鎖國時代的矇昧無知,對於世界形勢會有明晰的認識和準確的判斷——我們可以懷疑清王朝的統治合法性,卻不能懷疑其官僚集團的精英程度。

因此,甲午戰後的清帝國,洋務運動將會走向深入,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將會成為主流,工人逐漸增多,官僚資本家、實業家會逐漸成長為新的鄉紳。中國社會會在新一輪的經濟轉型中,再次獲得發展的契機。

(中國的洋務運動將走向深入)

鑑於新疆、臺灣故事,清王朝在邊疆戰爭後,一般都會選擇設立行省,以此在國際法上確立國土範圍,派遣流官治理,以收遠人之心。因此,在甲午戰爭勝利後,清王朝鑑於朝鮮的戰略地位,會取消朝鮮的藩臣資格,納為領土,設立朝鮮省。

對外戰爭獲勝,開疆拓土,有此兩件大功,光緒皇帝的皇位算是穩當了,由於禦敵有功,清王朝的統治有效性得以維持。然而清王朝的軍事力量在天平天國時就已被消耗,漢族官僚逐漸成為清朝的各地督撫。甲午戰爭取勝的軍隊也以淮軍為主,戰爭勝利後,面臨著複雜的國際環境,淮軍不僅沒有被裁撤,反而得到了加強。因此,清王朝統治階層的漢化趨勢已經不可避免。晚年的李鴻章曾轉任兩廣總督,梁啟超拜訪李鴻章,有意讓兩廣獨立,請李氏做總統,後來此事不了了之。

這樣就很容易形成清帝國從未出現的二元政治的局面,以滿清、蒙古貴族為首的封建統治集團,與日漸掌握軍政大權的漢地官僚集團,各自為政。清帝國政治形式隨著洋務運動深入發展,封建官僚將會轉變為資產階級,會要求更多的政治權利——而且,這種要求擁有武裝勢力的支持,顯得光明且正義。

資本主義性質的革命,將會突破更多的封建專制制度。與1911年民族解放性質的革命相比,官僚資本主義性質的革命只會要求變帝制為立憲,原有的統治階級的利益不會被大範圍取締,因此會得到阻礙勢力最大程度的容忍——他們會失去政治權利,得到的將是國家法律承認的財富補償。清帝國最後的慶王爺之貪婪,早已成為京城公開的秘密。

對一個掌握實權的,敢於在列強環伺的環境中,啟動戊戌變法的光緒皇帝,不應懷疑他想成為優秀的皇帝的政治理想。在資產階級逐步佔據朝堂和地方後再進行的變法,將會更加具備可操作性。此時的變法,不會因為救亡圖存的迫切性而流於空想,而是因為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水到渠成之舉。

此時,恰好處於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自由發展,壟斷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形成時期,中國的引進外資(英法都是高利貸國家)正當其時。英法列強要求的是商業利益,當中國經濟發展,市場容量增大,英法都將從中獲益。征服中國,對英法來說都是一件不能完成的任務,所以,中國的外交關係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列強支持下的清帝國洋務運動)

唯一的威脅來自北疆——俄羅斯對東北和朝鮮的野心將會隨著清王朝將朝鮮納為領土而倍受打擊,從俄國策劃了“三國干涉還遼”就可以知道俄國將東北地區視為禁臠。而英國忌憚於俄國的全球擴張,一直在遠東地區尋找戰略盟友——《英日條約》即是這一設想的產物。日本被擊敗,英國將會在政治、經濟的考量下選擇與清帝國結盟。俄國與清帝國之間不可避免會有一戰,時間也會是1905年前後,屆時俄國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剛剛通車。

清帝國有著不錯的外交關係和不俗的經濟實力,可以應對俄國的戰略壓力。隨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也會拉攏清帝國入盟,然而與英國有著盟約的清帝國,更大可能會加入協約國,中國將會在隨後的巴黎和會上正式成為世界列強之一。

以上所有的YY和腦洞都是寄託在社會經濟正常發展的前提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必然會產生政治革新,這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同樣也是政治合法性的體現。任何逆潮流而動的政治制度,可以阻擋一時,卻終不能改變這浩浩湯湯的世界潮流。

年輕的光緒皇帝獲得皇權,能夠最大程度的限制滿清守舊勢力。帝國少壯派執政團隊的組成,會更加主動地參與國際事務。中國的國運就遠遠不會是晚清末年抽心一爛,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局面。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才可以說日本發動的甲午戰爭打斷了中國正在上升的國運,使得中國因為經濟發展而逐漸平穩的社會矛盾再次尖銳起來,摧毀了中國的政治秩序正常發展的進程,最終形成了民族解放性質的革命。同時,這種影響還使得中國境內民族問題的影響一直遺留至今,中國人用時百年,也未能完全消弭。


而知而行


不是給一些熱血沸騰的網友澆涼水,也不是為狂熱的民族主義情緒洩火!而是必須客觀的認識當年甲午戰爭我們為什麼在兵力、裝備和國力都戰上風的情況下,反而被我們的看不起的島國日本無情的擊敗!正視歷史並清楚的認識我們的不足才能從歷史教訓中學到東西,甲午戰爭若我們打贏了,極有可能結局更加悲慘!



甲午戰爭的戰敗實際上起到了水落石出和撕破遮羞布的作用,以甲午戰爭以前,整個社會氛圍從上到下都洋溢著清朝似乎又回到了泱泱大國的地位,海軍艦隊規模亞洲第一,何其霸氣!



而當時清政府之所以有這種自滿驕傲的態度,源於洋務運動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很驕人的,鋼鐵冶煉、艦船製造等已經初具規模,和日本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洋務運動只相當於對晚清政府的孱弱的一種修正,這就相當於在已經被水寖泡的鬆軟的土地上興建高樓大廈,垮塌是必然的,而作為壓垮這一根稻草的恰恰是宿敵日本人的野心擴張!



假如甲午戰爭我們戰勝,那意味著日本人的賭注是失敗的,日本人會再次閉關鎖國或者韜光養晦,而大清帝國的那種洋洋得意的自大會繼續延續,繼續如皇帝的新衣一樣洋洋得意的耽誤戰略覺醒期20-50之久,當然沒了日本的競爭,列強會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大清帝國身上,也許會藉助大清帝國的戰勝日本的餘威牽制沙俄,但影響力不過是遠東或者中亞!



而對當時世界的中心歐洲影響不大,也就是說一點都不影響歐洲繼續進行工業技術能力提升,差距或許越來越大!沒了日本的威脅,大清帝國不會繼續維持一支耗資巨大的現代化艦隊,當然已經有的可能會繼續維持,但更新換代或者和跟隨歐洲強國發展是不可能的!



當時我們雖然基礎工業有一定的能力,但在造船工業上也僅僅是能建造船殼而已,蒸汽機和武器裝備全部依賴從西方進口,以漢陽兵工產為例,直到民國時期都造不出可以製造槍管的高性能鋼材,若在自大下去,當西方內燃機普及後,大清帝國或許會像印第安人一樣被消滅,到時候就不是半殖民半封建社會,而是徹底被西方殖民者瓜分殖民的殖民地!


嘟嘟超


如果,如果我們當年打贏了甲午戰爭,中國也許有新的命運嗎?

當時世界列強對滿清頗為刮目相看,北洋水師世界第七,亞洲第一,而且當時中國的戰爭潛力很大,中國近代礦業已經開始機器採煤,開平煤礦在1894年產量達到24.7萬噸,1893年竣工的漢陽鐵廠,設備是當時最先進的德國設備,擁有10個工廠,3000多工人,生產的鐵除供應國內,還出口到美日等國。1879年在天津成立的電報總局,到1885年,沿海、沿江各省都架設了電線,連廈門和臺灣之間都架設了海底電纜。這些官辦的洋務運動都是按照世界級最高標準打造的。

所以甲午戰爭列強幾乎是一邊倒的認為日本如果向大清國挑戰,必敗無疑。

繼續回到假設

假設我們贏了,英國一直在靜靜地觀察,尋找他遏制沙皇俄國的遠東幫手,他猶豫到底是選大清還是日本,我們和日本的國運之戰,誰贏了他就選誰(可以說我們失去了一次成為世界列強之一的機會)!

如果我們贏了,我們就成為英國(當時的世界頭號強國)在遠東的盟友,在1904年和沙皇俄國再來一場國運PK,這我們得有多好的運氣才能在這場比武中PK獲勝?!

如果我們被沙皇俄國打敗,就回到了甲午戰敗的那個時間點,繼續演繹下去。

結束語

我們之所以被打敗,不是輸給了運氣,而是大清的制度輸給了他們,虛胖的大清一戰就原形畢露。北洋水師遠談不上是一支現代軍隊,終究是一隻有著現代裝備和現代制度,卻無現代理唸的腐敗的封建軍隊。

我是愛聊三國聊歷史的天下會會天下,請隨手關注!


天下會會天下


甲午戰爭在中國近代史上可謂是一場巨大的災難,歷史課本上稱甲午戰爭的失敗使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如果我們打贏了甲午戰爭會怎樣呢?


如果打贏了甲午戰爭,清政府在世界上及西方國家眼裡的威望必將提升,以洋務運動為代表的近代化也將大大加快,洋務派實力的不斷增強或許會更早更實際的推動國家的憲政,清政府的滅亡將會推遲。不過愛國志士依然要在爭取民族獨立的道路上艱苦奮鬥,馬克蘇主義依然是救中國的一劑良藥!

即便我們真的打贏了甲午戰爭,歷史的大方向是不會有太大偏差的,畢竟我們依然落後,清政府統治階級依然是以慈禧太后為主,西方列強依然將我們當成是待宰的羔羊。如果我們打贏了日本,我們也將是殘勝,會付出極大的代價,或許1905年的日俄戰爭,與俄國對抗的就是我們了,我們可沒有太大的勝算。

如果打贏了甲午戰爭,日本的崛起也將會延後,我們對於日本的民族有信心依然存在,對於我們和世界這都將是利好。以日本崛起必將執行的大陸政策,我們與日本之間的再一次戰爭將無法避免,到那個時候誰贏誰輸也將是一個未知數。

一場戰爭的勝利或許會短暫改變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參見中法戰爭的勝利及左宗棠成功收復新疆,但是作為一個積弊難返、矛盾尖銳到不可調和的國家,變革與革命最終會狠狠砸碎那個封建的中國。


古生物探索


其實進入20世紀,未來國運會怎麼樣,跟國力無關,跟站隊有關。

也就是假設大清在甲午打勝後第一次世界大戰會站哪一邊?

很遺憾的假設,大清打贏甲午,很有可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站在同盟國這一邊。

首先,德清沒有矛盾,沒有甲午自然不會有青島膠州灣一事,那麼德國是西歐唯一沒有欺負清的列強,民眾自然更喜歡這樣的國家,包括官員甚至帝王。

其次,德國的帝制更符合清的政治制度。對此帝王有天然的好感,肯定對立憲的英國跟共和的法國沒有好感。如果走得太近,萬一民眾有此想法怎麼了得?還是跟德國走近一些,告訴民眾有皇帝國家更強。

第三,甲午如果打贏,清與俄的矛盾是最深的。清會索取遠東之地,而俄對清東北也不會放棄,兩國必有一戰。俄既加入協約,清必不會加入協約。

結局嘛,看看奧匈帝國跟土耳其帝國就知道清最後的結局了。





銫媒體


甲午的戰果其實是團結一致的日本請全國之力,戰勝了,國人沒有重視被各種盤剝和孤立的,被認為是李鴻章個人的私產的一隻水軍部隊。日方用全部武裝實力,戰勝了中方真實實力的零頭,卻戰勝了中方全部的信心。如果日本戰敗了,它還是那麼一個普通的島國不是後來的列強,但是你不能保證日本不會繼續賭國運,不會在下一次賭勝。如果中國反過來勝了,心態上對我們沒有影響,但是經濟上會少了很多壓力。掌權者是窮不到自己的,不陪款百姓可以少受很多苦。袁世凱等漢臣會代替滿族統治。中國不會革命,只會改革,可能走上君主立憲的道路。也不會出現軍閥混戰和抗日戰爭。我們民族不經歷甲午失敗不會赤裸裸的受後來這一個甲子的欺負不會分裂不會淪為殖民地,不會走上完全洗牌的局面。雖然辛亥革命和社會主意救了中國,但如果滿族的無能統治不走上割地賠款這條路,我們也不需要走上革命這條對民族消耗巨大的道路。當然一切的前提是不被侵略和分裂我們依然有了國家意識,有個民族觀念,能進入現代化。如果還是皇帝老兒家天下,這個國家所有人都只做多自己有益的事,無組織無紀律對國家能佔便宜就佔,那甲午不敗後來也還是一樣喪權辱國。



Franklinlin


沒有用!就算打贏了甲午戰爭,以當時的清庭國策那肯定會被圍毆。引得列強結群來犯,反而會使得八國聯軍提前上演。甲午海戰,清軍之所以會輸就是輸在外交上面。

當時的清政府絕對是笨牛犁田地,不懂得拐彎!實際上即便是實力最強的英國在對陣其他各國的時候都會選擇帶上幫手,這樣會把對方毆得更慘,比如,英國就多次聯盟法國去進攻其他國家;反過來英國與他國結盟也不是永久的,英國跟法國兩國自己不知打了幾百次。但是清朝就是傻逼,總是選擇單幹,單幹也就算了,對別人的信任還是無條件的。這樣的策略肯定是不行的。

甲午戰爭看似是清日兩國交戰,實際上是隱藏著英國與沙俄的對抗。沙俄準備南下,英國想要扶持日本與沙俄對抗。而爭奪的對象就是清東北。所以,清軍看似與日軍對陣,實際上是與日英俄對抗。所以,清朝當時選擇一杆子打死外國人的辦法就不對。以清朝當時的情況,最應該派人出使英國俄國,讓英國俄國保持中立,拉攏法國德國奧匈帝國美國引為外援,這幾個國家最有可能會幫助清國。打贏日本後清朝海軍必然也是受重創,假如沒有擺平這些外交因素,就算打贏了日本也沒用,不過是引來列強的圍攻。


優己


如果甲午戰爭贏了,只有一種可能,中國購買了智利的新式戰艦,日本海戰失利,被迫退守本土只能失敗。但日本早有二手準備,甲午戰前,日本明治天皇就認為拿三景艦的3門320大炮去對付定遠鎮遠的8門305大炮有些天方夜譚,所以早向英國訂購了前無畏戰列艦富士八島,縱然聯合艦隊兵敗,全部沉入大海。日本也會繼續節衣縮食,等富士八島回國後,和我們再一決勝負,到時中日兩國又要進行世界近代第一次蒸汽動力大炮鉅艦的較量,定遠鎮遠和卜拉德白郎古恩卡拉達能否打贏富士八島就是未知數。而英國早有在遠東尋找遏制沙俄擴張的盟友,中國打贏並受到損失他求之不得,正好可以控制中國並遏制俄國,畢竟,中國和沙俄都是龐然大物,鬼會把日本那樣的彈藥小國和沙俄當成對手。還有之後的日俄戰爭,那這重任就落到中國頭上了,不要以為贏了甲午戰爭就萬事大吉了,挑戰多的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