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犯人常常被發配寧古塔,那麼寧古塔是什麼地方,環境氣候是怎麼樣的?

木頭老羅


在清宮戲當中,寧古塔是一個比較熟悉的地名,一旦發配此地,就是非常嚴重的懲罰,幾乎和判了死刑的反應差不多。

顯然,寧古塔的威力是顯而易見的,那麼,悅史君給大家說說它的具體情況。

第一,位置

寧古塔位於我國黑龍江境內,是清朝重要的邊陲重鎮,設有寧古塔將軍管理黑龍江、吉林的大片地區。

清朝咸豐十年(1860年),清政府簽訂中俄北京條約,將大部分屬於寧古塔的管轄區域,割讓給了沙俄,港口海參崴也在其中。

第二,天氣惡劣

我們現在去東北玩,尤其是冬天,如果沒有暖氣和空調,穿再多的衣服也會覺得很冷。

寧古塔在黑龍江,是東北最靠北的地方,那裡的嚴寒是可以想象的。

明朝河南巡撫王家禎曾在《研堂見聞雜錄》中說,寧古塔這個地方“重冰積雪”,根本就不是人呆的地方,而且明朝人也確實沒人到那裡去。

清朝邊塞詩人吳兆騫曾被流放寧古塔23年,他在《上父母書》中說,寧古塔“寒苦天下所無”,就是這裡的嚴寒和痛苦,是天下絕無僅有的,春天的時候是呼呼的大風,還有電閃雷鳴,就是走兩步都會迷迷糊糊,夏天的時候就是陰雨連綿,沒有一點太陽,八月過一半就開始下大雪,河水全部凍住,雪到了地上不會化,而是成為堅冰,一眼看過去幾千裡都是冰和雪。

這簡直就是人間煉獄啊!

第三,原始落後

東北地區在清朝前期,是作為龍興之地保護的,這裡沒怎麼開發人也很少,處於非常原始落後的狀態。

明朝河南巡撫王家禎在《研堂見聞雜錄》中,對這個狀況也有描述,認為流放到這個地方,半路上就有可能被豺狼虎豹吃掉,當地人更是沒法溝通,很容易爭鬥。

清朝少詹事方拱幹也曾被流放寧古塔,他說把寧古塔比作黃泉路,而且比十個黃泉還可怕。

黃泉路是傳說中前往陰曹地府走的路,由此可見寧古塔的惡劣之處。

當然,得益於吳兆騫、方拱乾等眾多文化名人的不幸加入,寧古塔本地的經濟文化也得到飛速發展,逐漸與中原地區接軌。

如果有機會去東北玩,悅史君建議大家去一趟寧古塔,也算是真切感受古與今了。


作者:悅史君(資深媒體人,文史專家,作家,多平臺簽約作者,觀止讀書會發起人,書評人,文學專欄主編 公眾號:歷史這樣說)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看到這個題目,想起最近追劇,《延禧攻略》裡那個嫉妒心很重又心狠的玲瓏,嫁禍於天真可愛的吉祥,致使吉祥被杖弊而死。

魏瓔珞為了給吉祥報仇,最終使害人害已的玲瓏受到的懲罰就是,發配到寧古塔為奴,永世不得回京。

在獄中玲瓏聽到這個宣判,一臉的恐慌。這個寧古塔難道比做牢還可怕嗎?

清廷規定:挾仇誣告者流放寧古塔,玲瓏就犯了誣告罪。

發配寧古塔大多都是宮廷內部,黨羽紛爭的失敗者。後來一些文字獄罪犯,科場案犯,也會被流放到寧古塔接受改造反省。這裡流放的老百姓少之又少。

看來在清朝,流放到寧古塔的人都是達官貴人啊!

那寧古塔清代究竟是個怎麼樣的地方呢?

其實,寧古塔是一個地名,與塔沒有任何關係,是滿語“六個人”的意思,據說,早期有兄弟六人居住生活於此而得名。而這就是滿族人的祖先,寧石塔也就是滿族人的發源地了。

在清代是統治東北邊疆的重鎮,是清代寧古塔將軍的治所和駐地。同時也是清廷流放犯人的噩夢之地。

寧古塔在今天的黑龍江省牡丹江一帶,大概是圖們江以北,烏蘇里江東西兩岸地區,地靠日本海。

在清朝,寧古塔屬邊遠地區,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一年之中有半年就是冬季,氣溫常達零下30度,極端寒冷,還經常會遭遇到暴風雪肆虐,氣候惡劣。

人煙稀少,極度荒涼。真的是蠻荒之地,經常有豺狼野獸出沒。

即使是很短的夏季也不好過,出奇大的蚊蟲叮咬,基礎生活設施極端簡陋,衣食住行皆與關內生活無法比擬,難以適應,有生不如死的感覺。

再加上那時候交通不便,犯人也很難逃跑走,即便是逃出來了,也會死於非命,所以,寧古塔很適合犯人流放。

古代統治者將重罪之人免於死刑,改為流放,以彰顯皇家恩德。

同時利用犯人戍邊可以大量節約人力成本,對皇家是一舉兩得的美事,而對於判處流放的犯人來說,寧古塔不亞於鬼門關。

發配到寧古塔的人基本都是靠雙腳走著去的,一路的艱辛更不用說,還要帶上重重的鐐銬,對於那些宮延內錦衣玉食生活慣了的人,能活著到寧古塔已經是奇蹟了。

但到寧古塔之後,真正的噩夢才開始,他們會被髮配給當地滿人或駐軍當做奴隸。

開荒種田,修路築橋,總之什麼髒活累活都是他們幹,還常常吃不飽飯,被奴隸主鞭打,真真過著生不如死的最低賤的生活。

很多人受不了這樣的折磨,就會自盡一了百了。

因而發配人犯一聽“發配寧古塔”,就知道那是九死一生,會不寒而慄!

如今的寧古塔已是一片風景秀麗的好地方,名勝古蹟,休閒旅遊的勝地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寧古塔(今牡丹江海林市),聽起來是個很優美的名字,但是對於清朝人來說,這是一個噩夢之地。

相傳,有兄弟六個在此定居,後來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一城。滿語稱“六”為ninggun,“個”為ta,合起來就是“寧古塔”。清朝時期,寧古塔是管控東北北部和外東北地區的重鎮之一,所以也就成了很多人的流放地。

比較著名的流放者,還是順治年間捲入江南科場案的吳中名士吳兆騫。康熙十五年,吳兆騫的好友顧貞觀去給納蘭明珠當家庭教師,與其子容若結為好友。顧貞觀趁機嚮明珠求援,但明珠並不答應。於是顧貞觀寫了一首《金縷曲》送給容若:

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誰慰藉?母老家貧子幼。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雲手。冰與雪,周旋久。
淚痕莫滴牛衣透。數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夠?比似紅顏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只絕塞、苦寒難受。甘載包胥承一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置此札,兄懷袖。

字裡行間把吳兆騫的苦難描寫得淋漓盡致。納蘭容若表示,我一定盡力,十年之內救他出來。顧貞觀心說十年之後吳兆騫別死在黑龍江了,便問容若五年可不可以。容若答以《金縷曲》一首:

灑盡無端淚。莫因他、瓊樓寂寞,誤來人世。信道痴兒多厚福,誰遣偏生明慧。莫更著、浮名相累。仕宦何妨如斷梗,只那將、聲影供群吠。天欲問,且休矣。
情深我自判憔悴。轉丁寧、香憐易爇,玉憐輕碎。羨煞軟紅塵裡客,一味醉生夢死。歌與哭、任猜何意。絕塞生還吳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閒事。知我者,梁汾耳。

後來在容若和其父明珠的斡旋之下,吳兆騫終於從寧古塔歸來。


直江信綱


順治十五年,江南一個才子——吳兆騫,本應沉浸在中舉的喜悅中,卻因為一場莫須有的科場案,舉家被髮配寧古塔。

寧古塔,這個讓多少漢人膽戰心驚之地,就這樣迎來了一個滿腔怨屈的才子。吳兆騫並非第一個被髮配寧古塔的,亦不是最後一個。之所以在這裡說他,是因為他攜家發配寧古塔期間,其子留下了一卷《寧古塔紀略》,為我們瞭解那個苦寒之地,提供了最直接的材料。


1、寧古塔位置與名稱由來

寧古在大漠之東,過黃龍府七百里與高麗之會寧府接壤,乃金阿骨打起兵之處,雖以塔名,實無塔。相傳昔有兄弟六人各佔一方,滿洲稱六為寧古,個為塔,其言寧古塔,尤言六個也。

2、最初感受

所謂寒風如刀,熱風如燒,大於舟之魚,大於屋之木,獉獉狉狉,犖犖确確,固不可以中土之境求之。殊絕之域,亦不可以古人所稱道概之。

3、城池概況

有木城兩重……去舊城六十餘里,內城週二裡許,只有東西南三門,其北因有將軍衙署,故不設門,內城中惟容將軍護從及守門兵丁,餘悉居外城,周八里,共四門,南門臨江,漢人各居東西兩門之外。

4、日常生活

被流放至此的漢人多被編入官莊做苦力。

每一莊共十人,一人為莊頭,九人為壯丁,非種田即隨打圍燒炭,每人名下責糧十二石,草三百束,豬一百斤,炭一百斤,石灰三百斤,蘆一百束,凡家中所有,悉為官物。衙門有公費皆取辦官莊。其苦如此。

5、氣候狀況

其地寒苦,自春初至三月終日夜大風,如雷鳴電激,塵埃蔽天,咫尺皆迷。七月中有白鵝飛下便不能復飛起,不數日即有濃霜。八月中即下大雪,九月中河盡凍。十月地裂盈尺,雪才到地即成堅冰,雖白日照灼不消,初至者必三尺襲裘,久居即重裘可禦寒矣。至三月終凍始解,草木尚未萌芽。

6、物產情況

江中有魚,極鮮肥而多,有形似縮項鯿,滿名發祿,滿洲人喜食之,夏間最多。……又有一種生於江邊淺水處石子下者,上半身似蟹下截似蝦,長二三寸,亦鮮美可食。……亦有鱘鰉魚,他如青魚、鯉魚、鯿魚、鯽魚其最多者也。
冬則河水盡凍,厚四五尺,夜間鑿一隙,以火照之,魚輒聚,以鐵叉叉之,必得大魚。

動物有虎、豹、豬、熊、獐、狐、鹿、貂、兔、海青、野雞等。特產有人參、烏拉草等。

《寧古塔紀略》書影

更多關於清初寧古塔之地的概況,盡在此書中,豎排繁體無句讀,讀著很有感覺。

需要此書的,可關注@熊二History,也可留言索取,歡迎一起閱讀分享。


熊二History


“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路也不怕了”。可見寧古塔對於清朝的犯人來說簡直是比地獄、黃泉路還要可怕的地方。

那麼寧古塔到底有什麼“妖魔鬼怪”“牛鬼蛇神”讓犯人們如此害怕和恐懼呢?其實寧古塔所處的位置和環境才是最讓人恐懼的地方,用“寒冰地獄”來形容最為貼切。



第一,寧古塔其實不是一座塔,而是一個古地名,原來位於黑龍江省海林市,之後遷到了寧安市。由於寧古塔極為偏遠,出關需要幾千裡才能到達,一路上犯人需要長途跋涉,沒有任何交通工具,天天風餐露宿還要受盡折磨。可以說對於很多文臣和書生來說,死在半路是家常便飯。

第二,首先恭喜活著來到了寧古塔,但是這裡屬於我國東北邊境,氣候惡劣,而且氣溫極其寒冷,零下幾十的溫度是讓犯人們難以忍受的。很多被流放的都是關內的達官貴人,來到這裡後很難支撐下去。


第三,被流放到寧古塔後的生活是十分悽慘的。會被派去做苦力、開荒種糧、挖山開路等等,每天都要進行高強度的勞作。平時又缺衣少食,連個像樣的房子都沒得住。所以“骨瘦如柴”“一年到頭就是種田、燒石灰,沒有半刻空閒日子”就是寧古塔的真實寫照。

第四,經歷以上的流程後,大多數人的想法就是逃跑,但是寧古塔這裡人煙稀少,除了寧古塔附近有一些人家外,四周都是森林、沼澤和野獸。所以想跑出去,不是被凍死、餓死就是被野獸給吃掉了,所以想逃跑是幾乎不可能的。


唯一的出路就是等皇上哪天心情爆棚想起來赦免你了,但是關鍵是能活到那一天嗎?所以寧古塔對於清朝時期的犯人來說簡直是比地獄還可怕的地方。有些人聽到要被流放寧古塔,當場昏厥,寧可選擇自殺也不願前往寧古塔受罪。


小夏新視覺


中國古代一般來說對於犯罪的人設有五種刑罰:鞭、笞、徒、流、死。鞭即是鞭打後背,雖然傷重,不羞辱人。笞就是脫了褲子打板子,這一方面要捱打,一方面也帶有羞辱的成分。徒即是發配充軍或是做苦工,一般也就3年。流即是流放邊遠地區,一般是舉家流放,終生不得離開。死當然就是死刑了,通常是斬首,當然罪行很惡劣的也會有腰斬,凌遲等等。



在清朝之前,一般而言流放都是往南走,唐朝流放嶺南,宋朝流放海南,明朝流放雲南。只有清朝入關以後,對於流放換了一個方向,往滿洲復地走。許是滿人覺得自己祖宗呆的那個地方實在是苦寒之地,適合流放,於是清朝便以寧古塔為流放之地。

清朝在自己的龍興之地設立了三個將軍府進行管理,黑龍江將軍,盛京將軍,寧古塔將軍(後改吉林將軍)。一般流放寧古塔對於很多人而言基本是九死一生。更何況,流放寧古塔一般都會加上與披甲人為奴,終生不得回京。



本來就是苦寒之地,在流放的路上就已經是九死一生,到了還要與披甲人為奴,受到非人的虐待,這哪裡是人受得了的?因此,只要是聽說流放寧古塔的,基本就知道自己已經完了。



那麼,寧古塔究竟在哪兒呢?今天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附近。這裡現在來說怎麼也算得上是個三四線城市,但是在清朝那會兒真是荒無人煙的極寒之地,冬天長達半年以上,最冷的時候可以達零下40度以上。正常在這裡戍邊的人都受不了,何況是奴,凍死餓死就是很平常的事情了。


傅斯鴻


寧古塔,講真的大多數人第一次聽到這三個字肯定會以為它是一座塔或者某個寺廟的名字。

寧古塔不是一座塔的名字而是一座城市的名字。

寧古塔地名的由來與變遷

1,據考寧古是滿語的說法,對應的漢語是“六”或者“六個”的意思。

“塔”是滿語“特”的諧音,漢語的意思的“地址”,所描述的意思是寧古塔這個城市由六個部落構成,當時的女真族也是依據寧古塔二得名的。

2,寧古塔新城是寧古塔將軍率領部下修建於牡丹江畔(現在的寧安市寧安鎮)。

寧古塔“舊址”,也稱“舊街”,就是石城,石城北面瀕臨海浪河。

寧古塔的地理位置對於當代來說位於牡丹江的中游一帶。

寧古塔現在所在的位置距我本人現在所在的位置約2432公里,詳情參照以下二圖,百度地圖提供行程,一天一夜不眠不休可以開車直達,有沒有一起打車同行的,全程免費,包吃包住,陪聊別讓我開車睡著了即可,哈哈。

寧古塔是一個讓清廷官員“聞風喪膽”,彷彿被下過“恐怖符咒”的地獄城

1,為什麼說是清廷官員的地獄呢?

相信大家也看過不少的清廷史電視劇,皇親國戚,朝廷官員觸犯國法時,像這種知法犯法的官員,皇帝老子肯定會嚴加重罰,對於這類罪犯都是流放罪,發配邊疆,永不錄用和入關,這個流放的位置就是我們所說的寧古塔,流放的地方很多為什麼寧古塔的人數最多呢?

因為流放寧古塔的說法很多,但是真正的真是想法只有皇帝老子心裡最清楚啦!

據說寧古塔地理環境惡劣,到處都是大片的荒漠,更有甚者說寧古塔城就是“寸草不生”的地方,尤其是深夜寒風刺骨,風聲回聲連綿不絕,者對於在異國他鄉的罪犯更是雪上加霜。

另外,發配到寧古塔的的原因也其他爭議:

1,有的說是當苦力,為奴為婢,我想這個是肯定的了,對吧,罪犯就要通過部分的體罰手段來讓其認識自己犯下罪因,應該承擔惡果,當然想要“出獄”回家幾乎是不可能的,還有的在發配的路上就自殺身亡了。

2,有人認為是礙於寧古塔的位置,皇帝是為了然給他們在哪裡修橋建路,增加“邊防力量”,鑑於當時中俄關系緊張,防止沙俄侵擾等等,說法不一,但是都有一定的道理依據。

剛點進來認為寧古塔“寺廟“”佛塔”的兄弟請前排點贊,寫下你的足跡,讓我知道你的到來,不要輕輕的來,飄飄的走,請留下一片雲彩,讓我拓寫。

我是追溯歷史傳奇,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下一個傳奇歷史。

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下期傳奇不斷...


追溯歷史傳奇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寧古塔不是塔,而是黑龍江寧安市。寧安市距離中蘇邊境和中朝邊境都不遠,在古代就是絕對的邊緣蠻荒之地。

這裡是滿族人的發源地之一,自然條件極為惡劣,人口稀少,各種物資奇缺。

發配寧古塔,要過三關。

第一關,出關趕赴寧古塔。

在當年,犯人是沒有交通工具的,完全依靠雙腳行走,還要在獄卒的監視下和打罵下。

即便是北方人,從河北、山東走到黑龍江是什麼概念?更別說清代東北大部分地區沒有開發,連像樣的道路都沒有。

從關內步行到寧古塔的路上,一般老幼婦孺就有一半人送命了。

第二,到了寧古塔以後的第一個冬天

這裡冬天零下40度,物資有奇缺。

犯人連營房都沒有,要自己搭建草棚,儲備糧食和木柴,不然冬天一到就活活凍死餓死。

在滿清政府看來,犯人死不死區別不大,死了還省得麻煩。

所以大部分犯人,連第一個冬天都熬不過去,直接就死了。

第三,長期的苦役。

發配到寧古塔基本都是重罪,無論男女都必須為奴。

為奴,也就是俄國人那種苦役。

包括修路、砍樹、採石、挖礦等等,均是重體力活。而發配到這裡的很多都是中產階級甚至富人、官員,根本受不了這種重體力活,很容易生病。

這裡各種物資奇缺,也根本沒有任何醫療可言,一旦生病就死路一條。

你如果想要逃走,方圓幾百公里了無人煙,你能逃到哪裡去?還會餓死凍死在路上。


所以發配到寧古塔還不如斬首來的痛快,屬於折磨致死。


薩沙


看清宮電視劇,對於一些重罪常常會“發配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更慘的還會“與披甲人為奴”。

“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路也不怕了”。可見寧古塔簡直是比地獄、黃泉路還要可怕的地方。所以有雖蒙皇恩浩蕩,敕免不殺之恩,但發配寧古塔,不如引頸一刀痛快說法! 那麼寧古塔到底為什麼讓犯人們如此害怕和恐懼呢?

寧古塔在大漠之東,過黃龍府七百里與高麗之會寧府接壤,乃金阿骨打起兵之處,雖以塔名,實無塔。相傳昔有兄弟六人各佔一方,滿洲稱六為寧古,個為塔,其言寧古塔,尤言六個也。

根據清朝官書記載,當時的流放地包括瀋陽盛京、遼寧、鐵嶺、尚陽堡、烏喇、寧古塔、璦琿、齊齊哈爾。但這些東北地區的戍所中,清朝人最怕去的地方就是寧古塔。

一、寧古塔屬於我國東北邊境,氣候惡劣,冬季長達半年,零下30度極端寒冷、暴風雪肆虐,人跡罕至,寸草不生,五穀不長,夏季出奇大的蚊蟲叮咬,基礎生活設施極端簡陋,令人很難適應,有生不如死的感覺。

其地寒苦。自春初至三月終,日夜大風,如雷鳴電激,塵埃蔽天,咫尺皆迷。七月中,有白鵝飛下,便不能復飛起。不數日即有濃霜。八月中,即下大雪。九月中,河盡凍。十月地裂盈尺,雪才到地,即成堅冰,雖白日照灼不消。初至者必三襲裘,久居即重裘禦寒也。至三月終,凍始解,草木尚未萌芽。

二、出關需要幾千裡才能到達寧古塔,一路上犯人需要長途跋涉,沒有任何交通工具,加之路途艱險,野獸襲擾吞食,甚有傳言,饑民爭相殺戮人犯食之果腹,可以說對於很多文臣和書生來說,死在半路是家常便飯。

三、罪犯在那裡或者墾荒種地,修橋築路,或者送給邊疆兵卒當奴隸。女性被髮配寧古塔更慘,都是難以想象的屈辱,基本都要淪為妓女,最好的就是在官家做苦力,一年到頭不是種田就是圍獵,燒石灰,燒炭,沒有半點空閒。

每一莊共十人,一人為莊頭,九人為壯丁,非種田即隨打圍燒炭,每人名下責糧十二石,草三百束,豬一百斤,炭一百斤,石灰三百斤,蘆一百束,凡家中所有,悉為官物。衙門有公費皆取辦官莊。其苦如此。

四、寧古塔是個不毛之地,蠻荒之地,常年冰封,人跡罕至,四周都是森林、沼澤和野獸。所以想跑出去,不是被凍死、餓死就是被野獸給吃掉了,所以想逃跑是幾乎不可能的。

清朝從順治年間開始,隨著“文字獄”的興起,寧古塔便成了獲罪官員和文人的噩夢。

據《柳邊紀略》載,著名文人、吏部給事中陳嘉猷是被流放至此第一漢人,他與妻子攜1女3子及3僕人來到這裡,當時此地尚無漢人。

流放文人在此筆耕不斷,書寫出大量關於東北的地理山水紀略,例如吳兆騫之子吳振臣的《寧古塔紀略》,楊越之子楊賓的《柳邊紀略》,方拱乾的《絕域紀略》,以及張縉彥的《寧古塔山水記》等等。

愛新覺羅·載瀾(道光皇帝的孫子,光緒皇帝的堂兄)是有記載發配最後一人。八國聯軍要求嚴懲載瀾,慈禧太后迫於洋人的壓力將他發配烏魯木齊,辛亥革命爆發後,載瀾跑回寧古塔躲避戰禍,袁世凱卻禁止他離開寧古塔,死時61歲。


美麗青春您真痘


看清宮電視劇,常聽到“發往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這句話,是說清廷把犯人流放到東北的寧古塔,寧古塔是個什麼地方?

其實寧古塔是一個地名,連塔影兒都沒有,它位於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一帶。《寧古塔記略》載:相傳兄弟六人,佔據此地,滿語稱“六”為“寧古”,稱“個”為“塔”,故名“寧古塔”。可能它與後來的滿清皇室扯得上遠親關係,是滿人老祖宗。如此說來,這兒可是滿人發源地呢!

清廷規定:挾仇誣告者流放寧古塔。發配寧古塔大多都是宮廷內部,勾心鬥角的失敗者,文人不小心沾上了文字獄,科場案等,有全家流放的,有禍及九族的,流放的老百姓少之又少。

順治年間,寧古塔開始成為流放地,清朝人最怕去的地方就是寧古塔。

《研廷見聞雜記》說,寧古塔幾乎不是人間的世界,它是人間地獄,流放者去了,往往在半道上被虎狼惡獸吃掉,甚至餓昏了被當地人分而食之,能夠活下來的不多。

寧古塔是個不毛之地,蠻荒之地,常年冰封,人跡罕至,罪犯在那裡墾荒種地,修橋築路,還要忍飢挨餓,為本地滿人做牛做馬,改變著滿清故鄉的落後面貌。

其實,發配去幹什麼先定好了,有的賞給出力兵士為奴,也有男的換馬,女的為娼,最好的就是在官家做苦力,一年到頭不是種田就是圍獵,燒石灰,燒炭,沒有半點空閒。

隨著“文字獄”的興起,寧古塔便成了獲罪官員和文人的噩夢。

據《柳邊紀略》載,第一個流放到寧古塔的漢人是著名文人、吏部給事中陳嘉猷,他與妻子攜1女3子及3僕人來到這裡,當時此地尚無漢人。

後來可就多了,如福建總兵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著名詩人吳兆騫、佛學家函可、文人張縉彥和浙江揚越、楊賓父子,以及大文豪金聖嘆的家屬、思想家呂留良的家屬、安徽方拱乾、方孝標家屬等,大都是因文字獄被流放到此地的。

其中清朝詩人吳兆騫被髮配寧古塔23年,他奇蹟般活了下來,還在冰天雪地中寫了好多詩,他的詩作慷慨悲涼,獨奏邊音,有“邊塞詩人”之譽。後經朋友顧貞觀,通過納蘭性德及其父親明珠關係,花錢贖還,歸來三年後逝世。

最後一個有記載被最發往寧古塔的人是愛新覺羅·載瀾,道光皇帝的孫子,光緒皇帝的堂兄。八國聯軍要求嚴懲首禍之一的載瀾,慈禧太后迫於洋人的壓力將他發配烏魯木齊,新疆巡撫對他百般呵護。辛亥革命爆發後,載瀾跑回寧古塔躲避戰禍,袁世凱不允許載瀾離開寧古塔了,死時61歲。

清朝滅亡後,流放人大多在寧古塔安家落戶。

[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掉相關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