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繼位合法性爭論了幾百年,一直是迷案,爲什麼最近才有人拿出康熙遺詔?可信嗎?

NewCambridge


關於《康熙皇帝遺詔》,題目有兩個誤區:

一是《康熙皇帝遺詔》不是現在才出現的,是當時就出現了。也就是說,正是因為當時隆科多把這份遺詔展現給了世人看,雍正皇帝才登基的。所謂“最近才有人拿出康熙遺詔”,是指在《雍正王朝》的電視連續劇播出後,遼寧檔案館把藏在館裡的《康熙皇帝遺詔》展現給當下的人看。

(康熙畫像)

二是當時隆科多把《康熙皇帝遺詔》展現給大家看後,並不能因此證明康熙皇帝把皇位傳給了雍正。因為這份遺詔是在康熙去世以後展現出來的,不是康熙皇帝親手寫的。因此,它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雍正和隆科多等人偽造的。

咱們先說說《雍正王朝》電視連續劇播出以後,給看過電視劇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混亂。因為電視劇採用了民間傳說,以及野史的一些說法。隆科多等人在康熙皇帝臨終前接受遺詔的時候,把“傳位十四皇子”添了兩筆,改為“傳位於四皇子”。也就是說,原本康熙是要把皇位傳位老十四胤禵的,結果就這樣改為傳給了老四胤禛。

遼寧檔案館展出《康熙皇帝遺詔》給當下的人看,想要以正視聽的,就是正這個。為什麼呢?因為這份遺詔裡有一句話:“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這句話表明,如果這真是康熙皇帝當年的遺詔,其實是沒有辦法改的。

其一,“傳位十四皇子”不可能改為“傳位於四皇子”,因為“十”字不可能改為“於”字。漢文繁體字的“於”是寫成“於”的,因此不可能添加。

其二,清朝在稱呼皇子的時候,都稱呼為“皇四子”“皇十四子”,沒有稱呼“四皇子”“十四皇子”的,因此更不可能修改。

(胤禛劇照)

其三,清朝的遺詔是用滿漢兩種文字寫的,就算漢文可以通過添加筆畫篡改,滿文卻不能通過添加筆畫修改。

不過,遼寧檔案館展示的《康熙皇帝遺詔》,可以對電視劇進行“以正視聽”,卻並不能對雍正繼位的事“以正視聽”。為什麼呢?

第一,也就是我們前面說過的,《康熙皇帝遺詔》並非康熙親筆寫成。當康熙去世後,雍正命令九門提督隆科多實行全城戒嚴,過了一段時間後,才展示《康熙皇帝遺詔》,雍正宣佈繼位。那麼,在這個過程中,雍正和隆科多等很可能對康熙的遺詔動過手腳,然後才公之於眾。反正康熙最後的時刻,也只有胤禛這個皇子和隆科多一些大臣在他身邊,要進行篡改,也是很容易的。

第二,遼寧檔案館展示的《康熙皇帝遺詔》,本身就有嚴重的漏洞。就是滿文遺詔中,提到康熙傳位給誰的時候,那裡是缺失的。不僅遼寧檔案館的滿文遺詔缺失繼位者,臺灣故宮、大陸第一歷史檔案館裡的滿文遺詔,繼位者也是缺失的。也就是說,當時一式四份的遺詔,滿文遺詔繼位者都是缺失的。

這個缺失非常耐人費解。我這裡做一種大膽的假設:會不會是當時康熙皇帝因為在最後階段讓隆科多寫遺詔,隆科多隻來得及把滿文遺詔寫出來,漢文遺詔才寫了一半,或者還來不及寫,康熙皇帝就駕崩的。因此,雍正就和隆科多改了一份漢文遺詔。對外宣讀的時候,也只宣讀了這一份漢文遺詔。雍正繼位後,把滿文遺詔那一部分給裁了,因此才會缺失。

(隆科多劇照)

而且那一段話:“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中,就算說的不是雍正,而是說胤禵,說他“人品貴重,深肖朕躬”,也是說得過去的。

總之,不管怎麼說,遼寧檔案館展示的這份《康熙皇帝遺詔》,根本不能證明雍正繼位的合法性。當然了,也不能否定雍正皇帝繼位的合法性。


張生全精彩歷史



首先康熙遺詔一直就有,是有可信度的。

這也是這個標題的錯誤之一,因為康熙遺詔一直就有,早在多年前就公佈於世了。就算沒有公佈於世之前也是一直有小範圍的人能接觸到康熙遺詔的。

雍正繼位篡位說一直是個謎團,直到現在也是一個沒有答案的爭議話題。總之就是各說各有理。

近年來隨著以雍正王朝為代表的眾多清宮劇的火爆,雍正繼位篡位說在大眾心中的答案似乎越來越清晰。很多人認為雍正王朝中的完美劇情就是很好的解釋。同時很多人根據劇中修改遺詔中的“十”為“於”舉一反三的認為古代的漢字繁體字中“於”是沒法改的,而且滿漢蒙三種文字也沒法改。

但這只是根據清官劇而來的表面原因。

雍正繼位之所以有爭議,並沒有這樣簡單,下面宋安之來給大傢俱體說說。

一、遺詔康熙駕崩之後三天才正式寫出。

雍正元年八月,雍正上諭如是說:“聖祖命朕纘承統緒,於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倉猝之間,一言而定大計。”這裡並沒有提及聽到遺命之人。同時說明康熙遺詔並非事先草擬好的,屬於臨時“一言而定”,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三日康熙臨死前口授的,然後由隆科多口頭宣佈,並獨自草擬了一份遺詔,再交給內務府和翰林院共同撰寫出正式遺詔,在三日後的十六日拿出。

也就是說康熙遺詔的確不能改,但三天時間可以寫出來無數份了。


二、康熙駕崩之際的眾皇子到底在不在場。

雍正七年的《大義覺迷錄》中記載,康熙駕崩時眾皇子都在場,他臨終交代眾人是傳位於雍正。

但看似一群人都在,可當時已經是雍正七年了,這些皇子和隆科多,八爺黨的四位成員不是被囚禁至死就是被關,剩下的要麼是雍正心腹要麼就是為了自保噤若寒蟬,關鍵人物隆科多已經於雍正六年死於囚禁之地。基本上都已經做不了證了。

根據康熙孫子弘旺所編《皇清通志綱要》和康雍時期肖奭的《永憲錄》。(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這兩本書的記載來看,康熙臨終前並沒有召見七位皇子和下達傳位遺旨這件事。

眾位皇子在不在場的記載就有一些自相矛盾了。

而且康熙晚年一直貼身侍候,傳達意旨的是內務府官員趙昌,雍正繼位之後馬上將其除去,也不知在害怕或者掩飾著什麼。

所以具體來看的話,雍正的篡位說的確是一個謎團,是史學界一直具有爭議的歷史話題。本文並非表明雍正就一定是篡位,只是就事論事說說雍正登基的疑點,證明一下雍正篡位說的謎團。並非是某些所謂的專家或者某些人看看一些電視劇或者拿出康熙駕崩後三天的遺詔就可以武斷的說出雍正沒有篡位這種蓋棺定論的話。


宋安之


清史雖近,但也迷糊。

實際,雍正確實是合法繼位的,畢竟傳位詔書是用滿、蒙、漢三種文字書寫,放在正大光明匾後邊的。九子奪嫡後期,康熙身心疲憊,就想了這麼個暗詔的辦法,談不上一定高明,但也只能這樣了。因此,篡改遺詔的說法應該不成立,改了漢字又改不了其他兩種文字。但原件在哪,不知道啊,如果拿出原件不就不用吵了,恐怕這和雍正本人有關係了,到底他怎麼處理原件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康熙傳位雍正也不是一點徵兆也沒有的,讓雍正去地壇祭祀,這種代表皇帝去祭祀的事可不是小事,他就象徵著皇帝,不是哪個皇子都有這種資格的。

康熙喜歡雍正的兒子弘曆,還帶他讀書,這麼多孫子就單單帶他讀書也能說明,也許康熙也覺得將來如果弘曆登基,才是未來明智的選擇,也許弘曆就具備做皇帝的天賦,後來弘曆果然當了皇帝。

至於傳出雍正篡改詔書的傳言,大概是八王他們被流放的時候故意散播的謠言,詆譭他,畢竟雍正多疑噬殺,符合他的性格。雍正也傻,老百姓本就不關心你誰當皇帝,哪個皇子做皇帝跟老百姓就沒有一毛錢關係,但雍正偏偏此地無銀三百兩,昭告天下老子沒篡改詔書,越描越黑,就留下了今天的猜測。


老夫會天降插


專制政權的獲取需要合法性?李世民,趙匡胤獲得政權靠的是啥??軍事實力與權力運作,合法性這種形式的東西也就是形式而已。鬥爭贏了就合法,鬥爭不贏誰合法?告訴我。這種爭論本來就是無意義的,你贏了,就合法了,沒贏??對不起,政治清洗了解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