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李晨、梁家輝參演的《國家寶藏》爲何一夜刷屏?

文丨秋葵

文娛價值官解讀:

臨近年末,2017年最強綜藝終於出現了——《國家寶藏》,這檔第一期就迅速刷屏,口碑流量雙雙爆棚的節目,內容卻是業內人最不好看的考古題材。正像馮小剛聊起《芳華》時說的那句話:看起來很硬,摸起來很軟。《國家寶藏》在看似枯燥堅硬的外殼之外,也用最柔軟的方式觸摸到了文化類綜藝最具人文情懷和商業價值的內核。

王凱、李晨、梁家輝參演的《國家寶藏》為何一夜刷屏?

開播僅僅兩週,豆瓣就有26000多人打出9.3的高分,74.2%的人給出5星滿分。

一向苛刻的豆瓣文藝青年,這次毫不掩飾對《國家寶藏》的喜愛和欣賞,而同期鬧得雞飛狗跳的《演員的誕生》,只得到了5.4分。

這是一檔神奇的綜藝,它的初衷只是想講述博物館裡一件件國寶的前世今生,這樣本來枯躁專業的內容,卻因為融合了演播室綜藝、紀錄片、舞臺戲劇等多種藝術形態,變得妙趣橫生。氣象上的高品質、大格局和製作上的精雕細磨,讓精緻的國寶與精心的創作疊加,成就了精品之作。在為文化類綜藝示範正確打開姿勢的同時,再次證明“真正好的綜藝,從來不缺觀眾”。

文博題材其實一點都不沉悶

當今年9月15日在故宮博物院舉辦的《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中展出的《千里江山圖》,以比肩春晚的3D全屏幕出現在舞臺上時,連綿的群山岡巒和浩淼的江河湖水歷經千年卻依然明豔生動,瞬間就征服了觀眾。

王凱、李晨、梁家輝參演的《國家寶藏》為何一夜刷屏?

隨後,李晨等演員演繹了這樣一段“前世故事”:李晨飾演的宋徽宗,因為一幅“踏花歸去馬蹄香”的畫作,深為賞識天才畫家王希孟,此後牽出一系列關於這幅傳世國寶的歷史典故。中央美術學院的教師馮海濤則講述了從水墨初稿經五層暈染而成的著色過程,青綠五色的顏料來源更牽出一位當代“高人”仇慶年。環環相接、絲絲入扣,各種高科技加上舞臺劇和硬知識,觀眾的情緒和興致皆融在其中。

王凱、李晨、梁家輝參演的《國家寶藏》為何一夜刷屏?

(李晨飾宋徽宗)

第一期一開始,《國家寶藏》就征服了觀眾,它的氣質和套路,與以前看過的任何文化紀錄片或者文化類綜藝都不一樣。

節目的製作人、總導演於蕾2012至2015年曾連續四屆任央視春晚總撰稿、總體設,用於蕾的話說,這是一個很簡單的節目,初衷就是想講述博物館裡國寶的前世今生,但同時,它又是一個很複雜的節目,這些國寶的最終呈現,融合了演播室綜藝、紀錄片、舞臺戲劇等多種藝術形態。

這是文博類題材第一次在“綜藝界”如此大張旗鼓,從強大的明星陣容到華麗的舞臺效果,都讓大家覺得這個節目不一樣。其實,《國家寶藏》從一個創意到如今的誕生,前後用了兩年的時間。這期間,央視推出了幾十檔節目,其中不乏《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這樣的“爆款”文綜。而國寶文物,似乎此前一直以“鑑寶”的面目出現在電視上,單調乏味。懷揣“讓國寶活起來”的美好願景,於蕾和她的團隊向文化綜藝的全新高度發起衝刺,而節目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就成為橫在她們面前的一座大山,翻不過去,這檔節目還會淪為炮灰。

頂著各種壓力,於蕾和她的團隊,花了將近一年時間在摸索節目的模式,最終推翻了多個之前的設想,才有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國家寶藏》。

王凱、李晨、梁家輝參演的《國家寶藏》為何一夜刷屏?

(堪比春晚的酷炫舞臺)

“任何一檔好的綜藝,其實都是講故事的,文化題材或者是文博題材一點都不沉悶,只是我們沒有找到好的角度去講它。”於蕾說,《國家寶藏》這樣的演繹方式,把文物看成一個走過了歷史滄桑卻依然活著的人去對待,在誕生和流傳過程中它們有著各種傳奇,一直到今天還在影響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研究它守護它,它身上的價值和背後的故事,都是活生生的。

兼具娛樂和專業的走心演繹

九大館長齊聚,共同打開守護多年的寶庫大門,甄選27件國寶重器,交與大眾共賞。每個博物館只有一件國寶能夠入主最終特展,爭奪故宮太和門廣場上的一席之位。

有觀眾感慨,“透過《國家寶藏》,真切感受到了國寶和我們當下的血脈相依,以及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也有人說,這就是中國版的“博物館奇妙夜”。

於蕾背靠的央視與故宮兩大文化體強強聯合,整合了全國頂級文博資源。《國家寶藏》用小劇場的形式,講述了一個國寶的前世今生。尤其是前世故事,穿越元素+略帶網絡化的語言體系,加上明星的舞臺演繹,讓文博題材真正“活”了起來。

王凱、李晨、梁家輝參演的《國家寶藏》為何一夜刷屏?

(梁家輝飾司馬光)

不過,想讓綜藝具有一點藝術的純粹性,並不容易。以往的文化類節目,一不小心就會落入“就文化談文化”的套路中。專家滔滔不絕地講述專業知識,卻把觀眾的感受隔離在外,很難引發共鳴。“純粹講解偏於沉悶、過度演繹卻有失分量”,於蕾說,《國家寶藏》在努力做到兼顧專業和娛樂,九位館長“圓桌會議”解讀“國寶”價值,001號“講解員”張國立則是嚴肅而不失活潑的主持人擔當,知名演員和專業人士共同守護國寶,前者以小劇場舞臺劇形式再現文物的前世今生,後者用責任和使命守護這些國寶,從觀眾的反饋看,這樣的形式還是比較受歡迎的。

王凱、李晨、梁家輝參演的《國家寶藏》為何一夜刷屏?

(“001號講解員”張國立)

第一期裡,王凱飾演“傲嬌”的乾隆大受好評,被網友戲說成“農家樂審美”的乾隆自我“洗白”,為自己辯解。他明知難度極大,而且宮廷御用瓷器大都以素雅為主,但他非要在一個瓶子執意打造一個集歷代大成的瓷瓶,對著太監說,“我就是要過!就是要花!就是要酷炫炸裂!”簡直成了彈幕和流量和收割機。

王凱、李晨、梁家輝參演的《國家寶藏》為何一夜刷屏?

(王凱首扮乾隆)

詮釋國寶前世的小劇場,可以說是承包了全場的笑點,一般來說,歷史厚重感和觀看趣味性是存在矛盾和衝突的,但《國家寶藏》打破了這種僵局,有趣而不落俗套,用近乎完美的形式,讓大家感受到了文物與我們的血脈相連。

高冷文綜的商業化嘗試

2017年初,《朗讀者》風靡一時並在觀眾中掀起一陣“自來水”風潮,也讓今年的文化類綜藝越來越熱。市場的變化和調整一個是因為快消綜藝的疲軟性,在全民娛樂的環境下,娛樂化節目讓人出現審美疲勞,觀眾有了更多的情感需求。二是快節奏的時代,受眾在日常的忙碌後更需要靜下心來,文化類綜藝能為快節奏的受眾提供短暫的靈魂棲息地,更易受到觀眾歡迎。

不過相比真人秀和音樂類綜藝,文化類節目依然是個相對小眾的領域,風險大也不好做。

文化類綜藝表象小眾,反應和滿足的卻是大眾化的訴求,這是一種天然的矛盾。《國家寶藏》的成功給這類節目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其實文化的傳承本身也是一個大眾化的延續使命。以小見大也好,以古喻今也好,寓教於樂也好,只要找到跟觀眾的共鳴點,去完成文化內容的走心,這種矛盾是可以化解的。

王凱、李晨、梁家輝參演的《國家寶藏》為何一夜刷屏?

(節目中展示的國寶)

為了與年輕觀眾達成共識,《國家寶藏》加入了諸如“你家裡人知道嗎”、“畫風”這種網絡詞語。目前看來,效果頗佳。同時,文化類節目並不能完全拒絕明星,這次,《國家寶藏》很好的利用了商業上常用的“代言人”模式,讓流量明星作為國寶守護人,充當國寶前世今生的銜接者,並沒有喧賓奪主,反而錦上添花,第一期被投放到B站後,彈幕一直處於滿屏狀態,觀看人數也一直居高不下,相當成功。

和《國家寶藏》一樣,之前《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走紅也和這樣的商業化探索不無關係。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的一些演講也特別受歡迎,這位以前埋頭故宮管理和文物修復的院長,一夜間成為網紅。

這兩檔節目的成功也說明,觀眾對於這樣的題材是歡迎的,並不排斥,正如於蕾所說,對於綜藝節目來說,並沒有沉悶的題材,一個題材的商業化道路之所以不順暢,還是沒有找到合適的講述方式。對於一貫高冷的文化節目來說,《國家寶藏》這次的嘗試,或許真正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路線。

王凱、李晨、梁家輝參演的《國家寶藏》為何一夜刷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