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誤信這四句話,毀掉公職人員一輩子……

警惕!误信这四句话,毁掉公职人员一辈子……

作為公職人員,你是否會遇到親友託關係辦事情的情況?不少黨員幹部都有過這樣的“難為情”:中國人講究人情關係,為親友辦事在所難免。“如果你秉持公事公辦、私事不辦,那人家會覺得你扭捏作態、假裝正經,往小了說你‘六親不認’,往大了說你‘書念得傻了’,更甚者會把你拋棄在親友圈外……”

細究近年來被查處的領導幹部的人生軌跡,其腐化墮落之始往往都是因為權力觀扭曲,因親因情模糊了公與私的邊界,逐步走向政治生命的終點。

所以說,如果你有個朋友是公職人員,他恰巧信了下面這4句話,那他這一輩子就毀了!一起來看看吧!

1、“權力可以用來幫忙”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用手中的權力幫助親戚朋友做點事,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心理認知,在一些人看來,這是正常的“禮尚往來”。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人手中的權力既可以為國家社會百姓做公事,也可以為身邊的人做私事,而後者會更多地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為公眾所感知。

用權力幫私,往往被輕描淡寫為“幫幫忙”,似乎很有人情味兒,但從中衍生出的卻是範圍廣、形式多、影響大的腐敗行為。

這種錯誤認識與我們的“人情社會”息息相關。回報家鄉,孝敬父母,幫扶兄弟,拉扯朋友,都可能要藉助手中的權力。面對七姑八姨、同窗故舊曾經對自己的幫助,權力往往扮演了感恩的工具。人情社會中的“熟人好辦事”觀念,也衝擊著法治意識的建構。是否有法治意識的一個標準,是能否擺正權力和法律的關係。一些人認為“官大一級壓死人”,習慣辦事“找熟人”“找關係”,而不是依規循法做事。因此,法治意識缺失留下的空場仍然被人情世故所填補,尋求權力和“能人”的幫助仍然存在於人們的選項之中。

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仍然在助推這種心理。一些人從心理上把“官”和“權”看得很重,“權大”“官威”始終是這些人思想深處的落後部分。如,一些青年學子對所謂“國考”的公務員考試趨之若鶩,這其中固然有就業壓力等因素,但也不能排除在所謂“體制內”工作“回報高”的考慮;在一些民營經濟比較發達的鄉鎮,一些經濟發展突出的家庭,依然希望能有在“政界”發展的後輩,因為這是既有面子又有身份的事,是家族的“榮耀”。

“人情意識”和“幫忙意識”是樹立正確權力觀和推進反腐向縱深發展的文化障礙,其危害是長遠而深刻的。在社會心理層面,會強化人們“信人不信法”的錯誤觀念,是對法治的無形破壞。此外,部分人致力於圍繞權力組成利益集團,形成扭曲的“同心圓”,一旦團團夥夥的圈子文化大行其道,就會致使政令不通,政策紅利無法惠及該惠及的人。因此,反腐不僅要針對“權力群體”,更要在情與法之間建立制度的界限。

警惕!误信这四句话,毁掉公职人员一辈子……

2、“權力可以用來做生意”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人直接把手中的權力化作了生意場上的“原始股本”,自己則成了生意“合夥人”。“你出錢出力,我出權”,共同謀取不正當利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會聽到人們議論,某酒店是某某局長開的,某會所是某某書記的親戚辦的,這即是以權力“入股”做合夥“生意”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隨著市場經濟向縱深發展,“小打小鬧”的“權資”合作模式在某種程度上也發生了“轉型升級”,權力和資本的結合越來越複雜,線索也越來越不明晰。

應該說,這種情況的形成與權力某種程度的“市場化”有著必然聯繫。毫無疑問,腐敗行為背離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衷,對社會心理也發生了潛移默化的負面影響,既損害市場經濟的公平原則,又阻礙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黨和政府的公信力也將受到損害。當我們要走得更穩、走得更好的時候,當我們要實現更宏偉的目標時,我們更要及時清除利益羈絆,打破利益藩籬。我們黨和政府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全面從嚴治黨、全面深化改革,

正是要調整權力與市場的關係,消除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障礙。

警惕!误信这四句话,毁掉公职人员一辈子……

3、“權力可以用來找平衡”

“不平衡”是發生腐敗行為的比較常見的思想基礎。工作上不平衡、物質上不平衡、心理上不平衡,就用手中的權力搞平衡、搞補償。例如,一些人升遷無望後產生了不平衡感。儘管長期以來我們在教育幹部要正確認識提拔問題上做了大量工作,教育廣大幹部要正確對待升遷問題,但是快速“進步”得到提拔,仍然是一些幹部的“核心追求”。如果長期得不到提拔,一些幹部就會滋生出消極懈怠的情緒。

有的幹部認為自己貢獻很大,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在艱苦崗位上辛勤工作,卻得不到組織和上級的認可;有些幹部對自己身處的政治生態不滿意,把自己的升遷問題歸結為所謂“沒有後臺”“用人不公”上。於是,“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想法就會冒出來,用手中的權力去找平衡,不作為、亂作為以至於腐敗行為就會產生。

在這種撈好處找平衡的想法作用下的行為失衡,更多的表現為浪費國家資源。在中央提出八項規定之前,在多個方面,“四風”氾濫,權力很“任性”地亂作為。儘管種種行為由多種原因促成,但就個體來說,不能否認與心理失衡因素的作祟有關。反正自己也“上不去”了,對自己的要求降低,不作為或亂作為就由此發生。

“不平衡”心理主要是由對權力的認知有偏差、對權力的制約與監督不到位、對幹部的“善養”與“嚴管”結合得不好等因素造成的。對權力認知的偏差,主要是把公權當作私權,把人民授予的權力當作“上級”授予的,因此在用權過程中,往往對上不對下,對上負責就是對自己的上級負責,就把權力變成了服務個人的工具,在“服務”上級的同時“服務”自己。

警惕!误信这四句话,毁掉公职人员一辈子……

4、“權力可以用來換資源”

一些人把權力當作個人“資源”,然後以“資源”換“資源”。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資源”一詞發生了某種程度的轉義,成為權力的另一稱謂。市場經濟的“等價交換”規則與熟人社會“親親相顧”的文化基因結合,某種程度上把公權力異化成為可以用作交換的“資源”。“誰手上有資源、誰手上沒資源”的觀念,遍佈在一些人的腦海內、思想中。當公權力在人們眼中變成了一種稀缺資源時,掌握這一“資源”的人,就成了被競相追逐的對象。而“資源”與“資源”的互換,則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了“權錢交易”的形式,

出現了“權權聯盟”“權權互惠”的情形。

這種情況是深層次的腐敗,其比較隱蔽但負面影響更大。各種所謂“二代”的產生,某種程度上都源於此。“資源互換”正在“權力聯姻”“權錢合謀”的形式下進一步固化,所謂“仇官”“仇富”“官民矛盾”與此也有關係。此外,這種思想在政治層面的危害更是不言而喻。從這個意義上說,把權力當作資源的心理較之其他錯誤心理的負面影響更為巨大。

因此,要採取行之有效的“組合拳”,著力消除部分領導幹部扭曲的權力觀,遏制他們用權上的不健康心理傾向,使正確的權力觀入腦入心,實現用權有規、用權有度。

警惕!误信这四句话,毁掉公职人员一辈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