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秦川塵飛揚,三千萬懶漢唱秦腔」,是褒義還是貶義?

梧桐瀟瀟暮雨聲


所謂的八百里秦川指的就是“關中平原”,關中平原自古就被稱為“天府之國”,渭河自西向東穿流而過,地勢平坦,物產豐富,是我國重要的小麥產區,也是因為天時地利的原因,中國封建王朝在唐以前大都建都於關中平原。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在這裡並不是說關中平原乾旱,其實喻指當地的民風彪悍,體現了關中人“生冷竲倔”的性格特點。延渭河河谷行走在關中平原,到處可見的平整的麥田,人們習慣了旱澇保收,生活富足,這從關中平原人民日常的吃食上很容易說明這一點。我們知道關中道上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吃食就是“油潑面”,不論是biangbiang面,還是棍棍面這些看似簡單的食物,無不真真切切的反應了關中平原人民生活物資的富足。真是因為他們自始自終就不缺糧食,所以在吃食上就極為粗狂簡單,這樣的飲食習慣在山地貧寒地區的人民看來,也就覺得過於鋪張浪費和懶惰了,久而久之也就有了“關中懶漢”的說法。

在舊時人民文化生活單調,娛樂方式單一,而秦腔最為陝西乃至西北最有影響力的劇種,千百年來伴隨著關中人的豪爽生生不息,俗話說“家有餘糧心不慌”,在不愁吃不愁穿的關中人看來,秦腔是閒暇之餘最好的消遣方式。

所以說“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懶漢齊吼秦腔”絕對不是貶義詞,更多的是體現了對關中富足生活的嚮往和羨慕。如果沒有渭河的滋育和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關中也靠天吃飯,那如果都成了懶漢,豈不生存問題都很難解決,還那有閒心吼秦腔啊。


秦腔鬚生


最早看到這句話是二十多年前陝西作家賈平凹的書中,文章不知是哪一篇了。

陝西的關中平原在古代是最發達的農業區,是第一個被譽為"天府之國”的地方。很可惜後來這個名頭被成都平原奪去了。古時的黃河,出了三門峽後是一馬平川,黃河在此處變的不穩定,時常決口,所以那時中原地區還沒有現在的地位。


陝西在宋朝以前,是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那時的長安比當今的上海地位還高,一度是世界上最大城市。由於後來的戰亂,經濟中心南移,不復當年的榮光。但陝西氣候溫和,風調雨順,歷史上很少出現大的饑荒。因此這裡的人們生活平和,很少外出找生計,也就有了“陝西的女子不對外"這一說法。


說起陝西人,思想還是有些保守。小富即安的心理至今還是存在的。這也就是西安前些年發展不是那麼好的原因之一吧!


行雲流水1437995


"八百里秦川塵飛揚,三千萬懶漢唱秦腔"。從這兩句話可以表達出以下幾層意思。

1,陝西幅員遼闊,人口眾多。

2,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乾旱少水,空氣質量較差。

3,陝西人愛唱當地一種叫"秦腔"的地方戲。唱腔高亢尖細,外地人不一定聽習慣。

4,陝西窮困,主要是地貧人懶。閒著沒事吼秦腔自娛,不思進取。

5,其實這兩句的下邊還有接續: "端碗髯面喜氣洋洋,沒放辣子嘟嘟囔囔,……發現土包報告中央……"。

這原是流傳於二十年前的打油詩,全詩很長,現在記不清了,大意是對陝西困窮落後,陝人安於貧困、不思進取性格的諷刺,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之意。當時流傳很廣,以至於成為陝西人知恥後勇,變革圖強的動力之一。幾十年過去了,現在,陝西經濟發展迅速,已成為西部經濟強省,雖然自然條件沒有根本改變,但人們生活水平卻有了質的飛躍。打油詩所嘲諷的現象已成歷史。


風露中宵2



看見關於陝西的話題我這個陝西人就不自覺的點進來了。“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懶漢齊吼秦腔。端一碗燃面喜氣洋洋,沒放辣子嘴裡嘟嘟囔囔”,原話應該是這一句。

褒義還是貶義,改革開放是分水嶺


我將這個分水嶺定在1978年,為什麼定在這個時間段呢,因為1978是改革開放的元年,從這一年起中國的大部分省份和城市都實現了經濟騰飛,無論是工業發展還是其他產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前,是褒義


從改革開放往前推,直到清政府倒臺。這期間全國大多數的省份和城市是以農業為經濟之本。這時候關中平原獨特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地處平原,風調雨順,沒有戰亂。這時候說一句“三千萬懶漢齊吼秦腔”,這裡的懶恐怕是現代人羨慕的那種“慵懶”吧。比陝西地方土地肥沃的地方不平安,比陝西平安的地方土地又不夠肥沃。這個時期我相信其他地方的人是要羨慕陝西“懶漢”的。

改革開放後,是貶義


改革開放以後,全國經濟大騰飛。尤其是沿海地區的變化,可以說是日新月異。改革春風吹進陝西后,“三千萬懶漢”行動遲緩。眼瞅著周邊河南的復興,甘肅的追趕,四川的超越,陝西人步子邁的太小了。

農業社會形成的“守成思想”和“城牆思維”束縛著陝西的發展,周圍那些“一窮二白”的省份,卻甩開膀子奮鬥。兄弟省份的追擊和趕超確實體現了“懶漢思想”。

按說陝西有著農業資源優勢,教育資源優勢,旅遊資源優勢,可就是幹不過周圍其他省份。省會西安以前是西北五省之首,如今周邊的蘭州,重慶等等城市都比西安發展的快。

身在陝西,作為一個陝西人真的希望,陝西人能抓住眼前的機會,開拓進取,創造輝煌!


春苗說


八百里秦川塵飛揚,三千萬懶漢唱秦腔。

這句話不能單從句中的“塵飛揚,懶漢”兩個詞的字面去理解。秦川居祖國西北黃土高原,而這裡又養育著純樸善良的西北人,吼著特有的韻律——秦腔。

黃土高原少水,每每風起揚沙形成了當地“特有”的景觀,也因這樣的地理條件構成華夏文明。然而這樣的風沙與今天來講,卻格格不入,可是治理又是緩慢的,也只能寄託於這緩慢上了,寄希望不久的將來會徹底改變。

秦腔作為高原上特有的吼聲,也吼出高原人的心聲,與特有的風沙相呼應,傳承華夏文明。


文商匯


天府之國不是專門用以指代四川盆地的,從《史記》、《左傳》等許多著名的歷史典藉中更多的用以指代大秦嶺以北的八百里秦川。這裡曾經是十三個王朝的帝都所在地,這裡被稱為是有"龍脈地氣"的風水寶地,有70多位皇帝的墳冢埋在關中道的北塬上。這裡曾經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走向。這樣的好地方,夏初收麥,秋收玉米、南瓜和豆類,各種瓜果四季飄香,關中驢、秦川牛名揚天下,秦腔、眉戶和阿宮腔是這裡威揚大西北的戲曲形式。這些優越的農副產品和藝術形式誰創造的,2800萬三秦兒女!但有些外人評論說:如此優越的自然條件,如果放在某些外省人手裡,會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他們妒忌這天府之國的物華天寶,編了如前文所述的順口溜,耒糟踏陝西人,說陝西人懶惰。有關的順口溜是在外地人中流行的,是個別調皮的外地人改寫關中有名的順口溜而形成的。原文是這樣的:“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兒女齊吼秦腔。咥一碗麵條就喜氣洋洋,沒調辣子和醋就嘟嘟囔囔。"貶斥陝西勞苦大眾是一種惡劣的表現,本人堅決反對。

咸陽人


鄭秦雲


賈誼的《過秦論》中有這樣的說法:“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說的就是現在的關中平原。而且最早的天府之國說的就是關中平原。關中平原就是被稱為“帝王之資”的地方。歷史上打進潼關的扳著指頭都能數過來,所以這裡才有“長安”的美譽,長安是什麼意思,就是長治久安啊!

有句諺語“春雨貴如油”,但是在我大長安,春天總是有那麼一段時間陰雨連綿,雨不大但是總是在下,將一個冬天乾旱的關中平原的農作物潤的實實在在的。所以,關中平原在農業社會,絕對是養懶漢的地方,因為他們的農作物根本不用太多管理,種上就等著收就行了。到農曆六月半的時候,該曬麥子了,老天爺更是很配合的出現大晴天。九月,玉米拔杆,接著連陰雨。你說這樣的地方,閒著不去唱秦腔幹嘛啊?

所以,在農業社會,那句話絕對是其他地方的人的一種羨慕嫉妒恨。但是,農業社會結束了,到了現在,這些曾經的優勢都變成了劣勢,雖然農業依然是立國之本,但是現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以色列在沙漠裡都能種糧食,你還在靠天吃飯,就成了懶的表現了。所以,今天看,關中平原就成了懶漢成堆的地方,這句話也因此變成了貶義。


輪迴的刻度


先說八百里秦川。秦之所以能一統六合,和這個糧倉分不開。

塵土飛揚。黃土高原,其實海拔五百來米,不算高吧。有山有水,物產豐富,風景優美。從古到今,四個關口一守,自給自足,太太平平。喝的是秦嶺山的礦泉水,君不見,南水北調源頭主要在秦嶺。礦產資源豐富而且齊全。

三千萬懶漢。有吃有喝,撒把麥子就能長,扔一把苞谷就能收,平常地裡沒有幾個人幹活。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關中地區大面積種植水果等經濟作物。產量穩而且水果品質在全國名列前茅。這麼好滴條件,怎麼可能培養勤快人。

最後,吼秦腔。陝西有26種地方戲劇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唐朝的楊貴妃時代的梨園就在今天的華清池。陝西人有這麼好的自然條件,有這麼多的業餘時間,唱幾句地方戲也是很讓人羨慕的。

土生土長的陝西人,認為這兩句話絕對是褒義。


小八路604


這話是前央視主持人李詠調侃陝西人的,現在居然有人說是褒義詞?當年李詠為此話向陝西人道過謙。三千萬人懶不懶關你鳥事?陝西人過去保守不願出省門是真話,但要說三千萬人都懶純屬扯淡。現在老陝在省外的多了去了


我是普通民眾


八百里秦川塵飛揚,三千萬懶漢唱秦腔,是過去生活寫照,地理環境好沒有戰爭和自然災害,老婆娃娃熱炕頭,有房住有老牛有耕田,沒有過顛沛流漓的生活,一般是早飯玉米稀飯,發糕,涼伴菜。

中午烙餅,饃,饅頭,麵條,攪團,米飯,包子餃子,晚飯隨便吃。

吃不好能吃飽,上個學上個班,街上成對結隊一散步,學校教的是樣板戲秦腔,大喇叭播的是秦腔,街上天天搭臺吼秦腔,你走哪也離不開秦腔。

過著天然自得的生活長大了兄弟姐妹全有了工作。

而今天孩子一出陝面與世界接軌,不能天天曬太陽吼秦腔了,開放了四十年山裡人往縣城跑,縣城往省上跑,北京上海廣東人都出國了。

一家人在不同地域生活,忙的顧不上唱秦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