蔭城鎮:上黨地區四大古鎮之一

蔭城鎮位於長治市長治縣東南部,是上黨地區四大古鎮之一。它是連接長治、壺關、高平、陵川四縣市的交通樞紐,是當地重要的信息交流中心和商業集散地。千百年來蔭城鎮以生產鐵器名揚海內,素有“萬里蔭城,日進斗金”之稱。隨著時間的流逝,蔭城昔日輝煌的制鐵業已經成為過去,但是依託鐵器興盛起來的蔭城古鎮卻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蔭城鎮:上黨地區四大古鎮之一

(網絡配圖)

蔭城古鎮是山西明清古村鎮建築的傑出代表,真實保留了明清時期社會生活的歷史記憶,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蔭城鎮的古民宅和古建築遺址非常多,據統計,古鎮現存古民宅5096間,特色院落18戶,寺廟16座,舊戲臺8座,舊城門7個,牌樓祠堂5個,門面店鋪500餘家。蔭城古鎮如此宏大的村落建築群,皆得益於昔日蔭城繁榮的鐵器貿易。鐵業興,百業興,制鐵業的發達帶動了整個經濟的發展,古鎮建築規模也相應地宏大起來,這座以鐵發端的上黨古鎮,因鐵而生,因鐵而榮。

蔭城古鎮背靠雄山,陶清河與北河從古鎮東西兩側流過,遵循了背山面水的選址方式,這樣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古鎮人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建立了長治制鐵業中心,“千年鐵府”的盛譽因此傳遍了大江南北。也正是這塊小盆地製造出的黑鐵,鑄就了山西兩大商幫之一的澤

潞商幫。晉商數百年間一直在中國商界穩執牛耳,聲譽超著。同樣,潞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也一直是古代中國鐵產業的驕子。潞商得益於蔭城天時地利之條件,在茫茫太行間披荊斬棘,走出一條鹽鐵古道,推動了當地鹽鐵貿易的發展,成就了一段澤潞商幫的輝煌傳奇。《潞安府志》載:“上黨居萬山之中,商賈罕至,且土瘠民貧,所產無幾,其奔走什一者,獨鐵與綢耳。”可見,是蔭城的鐵,為潞商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上黨鐵的歷史,潞州鐵的文化,都要追根溯源於蔭城古鎮。蔭城自古煤鐵資源豐富,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了簡易的鐵器製作工藝。據《左傳》所記,秦趙“長平之戰”時雙方兵士使用的鐵劍就是當地所制。至漢朝,蔭城已成為上黨地區冶鐵業中心,設有鐵官,駐有鐵商。到明代洪武年間,官府在蔭城設立了全國鐵業所,而當時全國僅有13家鐵業所。那時的蔭城幾乎家家有鐵爐,戶戶會打鐵,在當地開設的鐵器商鋪多不勝數。《潞州志》記載,蔭城當時“戶有八百,商有五百,店鋪林立,經商如織,商賈如雲,列市如櫛”,不愧“萬里蔭城”“千年鐵府”的美稱。潞州的蔭城,蔭城的鐵器,舉國聞名。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昔日的輝煌終究會歸於平寂,漸漸地,黑鐵時代蔭城的“傲人戰績”在悲愴中漸漸消退,黑鐵已經無處“安身立命”了。縱然鐵器會鏽蝕,但歷史記憶不會蒼白,古老鐵城的記憶早已鐫刻在古鎮的一磚一瓦,和古鎮一起迎接朝陽餘暉。漫步在蔭城街道上的古鎮兒女們,似乎還在重溫著昨日的輝煌。鐵器,對於蔭城人而言,已經不單是一個古鎮的行業名詞了,它彷彿已經融化在人們的血液中。

今天,我們在蔭城古鎮已經聽不到“叮叮咣咣”的打鐵聲了,“日夜鈴鐺響,駱駝排成行”已是昨日舊影。但是蔭城黑鐵的影子卻從未走遠,它仍舊與蔭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現如今,對人們生活影響最深的恐怕就是因為蔭城鐵器而流傳下來的蔭城鐵貨會了。鐵貨會自農曆五月十三開始,歷時半個月。關於鐵貨會,還流傳著一段傳說,相傳三國時期,關羽過五關跑到蔭城,由於連斬數將,他的青龍偃月刀已捲了刃,關羽想要磨刀,卻苦於久旱無雨找不到水,眼看蔡陽就要追上來,他不禁對天長嘆:“皇天不助我,吾命休矣!”話音剛落,只見天上烏雲密佈,頃刻間下起了大雨。關羽大喜,就雨磨刀。不一會兒,蔡陽追來,交鋒數回合,就被關羽一刀斬於馬下。後來,商賈們為了祈求關老爺保佑他們生意興隆,來往平安,便自動捐資,在關羽磨刀的五月十三這一吉日設會建廟,拜神唱戲,興起了對關公的祭祀活動。此後,廟會便和鐵貨貿易自然融為一體,不斷髮展傳承至今。這也為當地人民帶來了很多商機,或許這是古鎮制鐵業在今日續寫的新篇章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深受蔭城人民喜愛的幹板秧歌表演,它的創作與蔭城的鐵器製作有很深的淵源。過去在打鐵的時候,為了協調動作,兩三個鐵匠緩解疲勞,他們常常隨著鐵錘的起落,發出“嘿呦嘿呦”的喊聲,形成了一種穩定的調子,後來又慢慢地即興加些歌詞,你一句我一句地唱出來,隨後經過文人的加工提煉,逐漸成為一種民間演唱形式,併為大眾所認可、接受。可見,鐵文化已經融入到了蔭城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蔭城因鐵而聞名遠近,在鐵器文化的薰陶、孕育下,蔭城的文化意蘊也會愈加凸顯。古鎮悠久漫長的鐵器歷史,規模宏大的民居,濃郁的風土人情,將會在地方政府以及民眾的共同保護下得到長足的發展。現代語境下的古鎮保護,需要注重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只有將古鎮的保護、發展與人的因素相結合,古鎮的未來之路才會走得更久更遠。(來源:太原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