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大腦是如何應對壓力的

面對一些關鍵抉擇時,人們會感到壓力和焦慮,在這種壓力下,我們處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會變得更好還是更差呢?國外媒體Undark網站的一篇文章介紹了,大腦是如何應對壓力的。科學傳播組織“神經現實”翻譯了這篇文章。

尼爾·加勒特(Neil Garrett)是普林斯頓大學的認知神經科學家,他通過實驗去研究,人們運用信息的能力是如何隨著壓力而變化的。實驗研究了消防員,他們的工作狀態起伏不定,有時很輕鬆,有時要處理許多危及生命的事件。加勒特和團隊,要求消防員去估測自己生活中可能遭遇到40種負面事件的概率,比如車禍或信用卡詐騙。然後,研究團隊會告知好消息:他們經歷這些事件的幾率比想象的要低;或者是壞消息,這個幾率事實上會更高。然後,研究團隊要求消防員重新給出估計的概率。

研究人員發現,當消防員處於壓力之下,他們能夠更好地處理信息,尤其是壞消息。他們對任何壞消息都會高度警惕,即使這些消息與他們的工作無關,在壓力狀態下,他們的信念也會發生改變。

而且,壓力可以迅速在個體間傳遞。大腦的設計讓我們能夠快速將情緒傳遞給彼此,因為情緒經常包含重要的信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情緒教授溫迪·貝瑞·門德斯(Wendy Berry Mendes)和她的同事發現,有社交壓力的母親抱起嬰兒時,母親劇烈跳動的心臟會給嬰兒傳遞遇到危險的信號,於是這名嬰兒的心率也會上升,將會避免與陌生人進行交流。

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的內容、感受到的情緒也會影響我們的行為。有研究表明,如果你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積極的內容,你就更有可能上傳同類內容;如果你看到消極的抱怨,你可能也會傳遞更多負面的內容。因此,在恐怖襲擊和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往往會出現集體恐慌,“壓力被觸發,從一個人傳播到另一個人從一個人傳播到另一個人”,人們會很輕易地吸收那些具有警示性的信息,這些信息有時會誇大了真實的危險。

好消息是,積極的情緒也可以感染別人,而且還能促使人們採取行動尋求解決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