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攝影大師鮑德熹的工作感悟

鮑德熹出生於電影世家,從小在香港傳統片場耳濡目染,後來又在美國新好萊塢浪潮下接受了藝術學院的教育。2000年,鮑德熹擔任《臥虎藏龍》的攝影指導,並憑藉該片獲得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在接受公眾號“電影攝影師”採訪時,鮑德熹談了他對電影攝影的理解,以及他的工作感悟。

鮑德熹說,他從小就在片場接受薰陶,對電影現場的分工非常熟悉,所以他後來選擇了去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學習,就是想知道怎麼把意念用藝術手法表現出來。他在藝術學校獲得的最大啟發就是,什麼事都說“為什麼不”,不是說“不行不行,你絕對不能這樣做,沒有人這樣做的”。老師永遠鼓勵學生“Why Not”,如果學習有想法,想把它拍出來就要用各種方法,老師會提示學生,“會不會考慮用這個方法”,“你想用什麼方向”,等等。鮑德熹說舉一反三是他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直到今天,他遇到新事物,還是會問“這個幹什麼的”,“這個有什麼效果”,“這個做出來會不會有反效果”。

鮑德熹談到了他和李安導演合作拍《臥虎藏龍》的情況,他說:“有時候導演所想的,未必是劇本所寫出來的,所以這個時候你要去找導演求證。有矛盾的時候就要問清楚,不然你就會用錯光線,用錯構圖,用錯機器運動,甚至用錯鏡頭,而這些都是錯誤會發生的時候。”在拍竹林那場戲的時候,15天的拍攝內容在劇本當中只有兩行字,“李慕白追著玉嬌龍進入了竹林,兩個人在竹林當中打鬥,然後降落在一塊大石頭上。”李安由於當時身體不好,也沒告訴鮑德熹到底要拍什麼。這時候鮑德熹就要自己編故事,以及給演員設計動作。鮑德熹說,他在工作的時候喜歡和導演當朋友,這樣做一方面導演會對你知無不言,另一方面也會幫他跟導演的思維同步,同步了才會拍出符合導演思維的影像。

以上就是電影攝影大師鮑德熹對電影攝影的理解,以及他的工作感悟,希望對你有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