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是怎樣拍電影的

接受訪談節目《十三邀》採訪時,張藝謀介紹了自己創作電影的過程。

首先是劇本,劇本階段重點談人物、談故事,打磨劇本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用張藝謀的話說,“一個劇本有滾十年的,有滾八年的,也有滾三年的。基本上一年的劇本很少,都得滾兩三年。”

劇本完成之後,張藝謀會經常跟包括攝影、美術、錄音在內的所有創作人員一起專門談電影。他會要求大家,“說一下這個電影是什麼樣子,你們想這個電影是什麼樣子”。大家在一起討論,這個電影會長成什麼樣子,“它的畫面、節奏、聲音、色彩,它的形式是什麼樣子”。張藝謀很在意形式,沒有形式,他會覺得“特別可惜”。

在組成電影形式的各個要素中,張藝謀自認為自己的強項在於造型,“對造型有一定的悟性和敏感性”。這也讓他可以去做各種類型的演出,從奧運會開幕式到劇場演出。

他把造型感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要有對原創造型的追求目標,有原創觀念;第二部分是,要有完成度,“有時候光想,不知道怎麼做,或者超越現實,花錢也做不到,時間也來不及。”

此外,張藝謀認為,一個導演,電影的產量和種類多,是一件好事。作品要比較多元,商業和文藝片都要有,這樣受眾面會更廣,會有更多人看你的電影。張藝謀說,如果他一直只拍像《活著》這樣的電影類型,一直拍到今天,一種可能是根本活不下去;另一種可能是,他會變成特別符合很多人期待的那種,很深刻、很高大上、很大師範兒的導演。但是,他自己根本就不打算這樣幹,他一直喜歡多元的東西。“創作不是提前給自己畫一個像,給自己選擇一個姿態做給別人看,不是的,創作就是你隨心而動。”

而且,張藝謀也認為,像黑澤明和庫布里克這樣已經被奉為大師的導演,在今天這個時代,很難被接受。今天這個時代是屬於像諾蘭這樣的導演的。但是,他不認為有高下之分,“大家是時代的產物”。

以上就是導演張藝謀拍一部電影的過程,以及他對導演工作的一些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