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阿斯匹林預防心梗、腦梗時,可以吃吃停停嗎?

青青靜szw


服用阿司匹林預防心梗腦梗時,吃吃停停肯定是不行的,其結果是阿司匹林發揮不出應有的預防作用,使得服用阿司匹林成為了一種毫無意義的做法,為什麼呢?

心梗、腦梗的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於發生了動脈粥樣硬化或是長了斑塊的血管,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發生破裂,其中的“粥”樣物質暴露在血液中,引來大量的血小板聚積從而形成血栓,這些血栓堵塞了心腦血管,造成血液不能流通,腦細胞、心肌細胞得不到氧的供應而發生壞死的一種後果。

由於血管發生了動脈硬化或長了斑塊是不可逆的一種病變,因此要預防心梗腦梗的發生,阻止血栓的形成就成為了一項最主要的措施。阿司匹林之所以能起到這樣的作用是因為:

阿司匹林中的主要成分乙酰水楊酸可以與血小板上起相互粘附作用的活性因子相結合,使血小板失去相互聚積在一起的能力,從而達到阻止血栓形成的目的。而且乙酰水楊酸一旦與血小板結合即不可分離一,直至血小板死亡。

研究表明,在血栓形成過種中只要80%的血小板上起粘附作用的因子失去活性,就可有效預防血栓的形成,而血小板每天將有10%進行更新換代,必須及時對這10%新生血小板上活性因子進行抑制,這就需要血液中始終有乙酰水楊酸存在才可能實現。

而藥物進入體內後最終會被代謝出體外,阿司匹林從服用開始到完全排出體外的時間大約為24小時,也就是說如果第二天不再服用阿司匹林,體內將沒有乙酰水楊酸存在,新生血小板的聚積粘附作用便得不到抑制,從而增大了血栓形成的風險。

可想而知,如果是斷斷續續服用阿司匹林,則血液中受到抑制的血小板將不足80%,一旦病變的血管或斑塊發生破裂,血栓即可能形成,隨之而來的就是心梗和腦梗的發生,這是患者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國內外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在一項對25000名包括一直堅持服用阿司匹林者、開始服用後停止服用阿司匹林者、從未服用阿司匹林者的統計結果顯示:堅持服用阿司匹林者,其20年生存率顯著高於未服用及中途停用阿司匹林者,表明長期堅持服用阿司匹林,其生存收益最大。

因此,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應長期連續服用而不可中斷,可以選擇腸溶型阿司匹林並在飯前30分鐘服用,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對胃腸道的刺激,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希望此回答能幫到您,歡迎點擊關注並留言,一起學習交流更多健康知識】


天天聽健康


因為對於那些使用阿司匹林預防心梗和腦梗的患者來說,絕對不建議吃吃停停,一定是小劑量長期堅持口服。當然,對於那些已經明確診斷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來說,更加不能吃吃停停的,只要沒有消化道出血等禁忌症,一定是建議患者按時服藥,並且長期堅持服藥的。

至於其中道理,主要還是涉及到血小板的代謝和阿司匹林的藥物效果兩個方面。因為一般說來,血小板每天都有更新,也就是說每天都有新的血小板生產出來,具體數量並不低,大約在10-15%左右。血小板是形成血栓的最重要物質基礎,這些新生的血小板不被控制,就導致身體容易發生血栓,這就需要每天都去吃阿司匹林來控制這部分新生的血小板,從而保持機體不發生血栓。

不知道我的解釋是否讓您明白了為什麼阿司匹林需要每天都吃?希望大家不要吃吃停停,做到堅持服用。


張之瀛大夫


阿司匹林是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的基石用藥。這幾點毋庸置疑!

無論是藥理機制還是大規模的臨床試驗都已證實了這一點。

好多朋友問王醫生說,阿司匹林有副作用,那我就吃一段時間停一段時間?



王醫生說:這樣既起不到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作用,還增加了出血風險。要麼吃!要麼不吃!

吃不吃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們今天只討論必須吃阿司匹林的這部分人群,為什麼必須堅持吃,而不能中斷。

先給大家介紹一個最新研究結果:

歐洲人對60多萬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的追蹤研究發現,

停用阿司匹林,心梗風險增加了大約37%。

早一些的研究也發現,停用阿司匹林4周內,腦梗風險比正常情況增加了3倍,平均停用阿司匹林後發生腦梗的時間是9天。

鐵一般的證據,證明不能停阿司匹林。

大家會問,那隔一天吃一頓行嗎?

不行!

您想想任何藥物在體內都需要一定的濃度才能達到一定效果,今天吃了,明天停了,濃度就會降低,濃度低了肯定起不到最佳的抗血小板的效果,自然起不到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效果。

實在還想不通,就想今天吃了飯,為啥明天還要吃,為啥不是今天吃一頓,後天吃一頓呢?基本上一個道理。

阿司匹林,非常偉大的藥物,我們不能因為他的副作用,而懼怕他,我們要科學的利用他為我們服務。

有必要吃阿司匹林的朋友,一定是規律的吃,而不是想當然的吃停停!


心血管王醫生


阿斯匹林為什麼能起到預防心梗、腦梗道理講清楚了,該採取怎樣的服藥方式自已看著辦吧。

阿斯匹林能預防心梗、腦梗只有在動脈內斑塊破裂時,阻止流經潰破口的血小板激活而暴露出纖維蛋白受體,阻止纖維蛋白把激活後的血小板聚集成血栓。

因此吃阿斯匹林也只有斑塊破裂的瞬間它才發揮抗血栓作用。也許你服用阿斯匹林十餘年,而從未發生斑塊破裂豈不白吃了十幾年?對的!但你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如:有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糖尿病、有過典型或不穩定心絞痛或心肌梗塞、腦梗塞甚至支架植入史、血管超聲、血管MRI、CT冠脈造影等發現有多發性粥樣斑塊、尤其是軟斑塊時,目前醫學技術水平還根本不能預測斑塊什麼時候破裂,你還敢選擇吃吃停停嗎?

不是說上了年紀的人都必須每天吃阿斯匹林,如果有上述情況的患者是必須堅持每天吃的。阿斯匹林既不能使血粘度下降、又不能擴張血管防止心絞痛、更不能穩定斑塊、縮小斑塊(這要靠他汀類藥物和依折麥布使LDL達標來完成),這叫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當然不能忽視阿斯匹林最常見的付作用:出血風險,所以吃阿斯匹林患者手術前、內鏡摘除術前、拔牙前等要提前5-7天停藥,否則出血後難以止血,此階段可每天用半衰期短的直接抗凝血的低分子肝素對心腦血管事件高危患者(不敢停用抗血小板藥)作為替代預防性治療。當然對出現消化道出血或任何器官發生自發性出血不止的患者必須停用阿斯匹林,這些患者凝血功能差就不怕斑塊破裂後觸發血栓事件了。有腦出血的更必須立即停藥,進入搶救。

阿斯匹林屬於一種預防性的用藥,並非治療性用藥,因此治療類的藥如:降壓藥、調脂藥、降糖藥指標下降是藥物作用下的結果,不能正常了就停藥。當然我常說:非用不可的藥一定要吃,可吃可不吃的藥儘可能少吃、不吃、療效不確切的“牛皮”藥一概不吃。

2018.6.16


我想說點真話


不可以。

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已經成為全球最主要的致死和致殘原因,其中血小板聚集是血栓形成的核心步驟,而阿司匹林具有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因而能夠防止斑塊破裂時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從而有效預防急性血栓事件。

大量研究已證實,阿司匹林能夠明顯降低心肌梗死、卒中的發病以及死亡的風險達50%,在心腦血管疾病的一級和二級預防中作用顯著,是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基石。

隨著心腦血管疾病患病率不斷升高,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也越來越多,但是,有關阿司匹林的服用方法仍有許多誤區,比如,一些心梗、腦梗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要求“吃吃停停”。

阿司匹林主要通過抑制血小板的環氧化酶,減少血栓素A2的生成,從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釋放,減少血栓的形成。因此,針對有糖尿病、高血壓、缺乏運動、肥胖、高齡、有家族史、高血脂、吸菸等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病人進行的一級預防(預防其發生心腦血管疾病),以及針對已發生過心腦血管疾病的病人進行的二級預防(預防其再次發作),小劑量的阿司匹林能夠發揮很好的預防作用。

該藥口服後大部分在小腸上部吸收,在胃腸道、肝及血液內大部分很快水解為水楊酸鹽,約6小時內濃度達高峰。隨劑量的不同,阿司匹林所起的作用也一樣。大劑量(超過4g/d)具有消炎及抗風溼作用,中等劑量(0.5~3g/d)具有解熱鎮痛效應,而小劑量(75~300mg/d)則具有抗血小板作用。因此,專家推薦其應該長期口服阿司匹林每天75~150mg治療,這種小劑量的阿司匹林被認為療效最大、毒性最小。

如果偶爾一次忘記服用阿司匹林,體內僅15%的血小板具有活性,對於抗栓作用影響不大;然而,若連續漏服將會導致血栓風險增加。所以,偶爾忘記服用一次阿司匹林不會影響其療效,儘量在下一次服藥時間服用常規劑量的阿司匹林即可,不需要在下一次服藥時加倍劑量,過量服用阿司匹林不良反應會增加。

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如因某種原因(如手術、拔牙、出現出血或過敏、不遵醫囑等)突然停藥,會使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尤其是血栓風險高的二級預防患者。因此,長期服用阿司匹林者因為任何原因停藥均應十分慎重,並在醫生指導下采取相應措施。

所以,對心梗、腦梗需要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不能吃吃停停,更不能隨便停藥。


李青大夫


不行。阿司匹林是一個世紀神奇藥物,是個百年老藥(不是老妖),阿司匹林和青黴素(抗生素)、安定(鎮靜藥)並稱醫藥史上的三大經典藥物。它為能夠減少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延長壽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果沒有明顯的不良反應,那麼已經發生了心腦血管疾病(心梗或腦梗)的患者就應該長期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比如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這些藥物能夠抑制血小板聚集,減少血栓形成,所有冠心病患者,只要沒有禁忌症都應該服用,阿司匹林的最佳劑量範圍是75mg-150mg/天。主要的不良反應是胃腸道出血或對阿司匹林過敏。如果不能耐受阿司匹林,那麼就可以改用氯吡格雷作為替代治療。


可以說,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藥物中應用最廣的藥物,小劑量阿司匹林應用可以預防慢性穩定性心絞痛、心肌梗死的一級和二級預防,也能用於腦梗死、腦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後腦梗死的二級預防,還能預防瓣膜修補術或冠脈搭橋術後的血栓形成。


除了預防,還能治療。冠心病如心絞痛、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腦血管病比如急性腦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阿司匹林能減少缺血性心臟病發作和複方的危險,也可使一過性腦缺血發作患者的中風發生率和死亡率降低。


但是以上所有的作用,都是建立在長期持續服用阿司匹林的前提下的。


1983年一項經典研究:22071名年齡大於40歲的健康男性醫生參與研究,有一般人長期服用阿司匹林,一般人不服用,5年後,發現服用阿司匹林的那一半人的心梗風險率降低44%,首次致死性心梗發生率下降65%。


但目前醫學界的觀點這樣的:對於曾經有過心臟發作和腦中風的患者,以及確診冠心病的患者,長期服用阿司匹林肯定是沒有穩定的,應該是被推薦的,不要吃吃停停,要持續吃,除非發生了不良反應,因為停藥後療效就會相應停止,那麼預防作用就會消失,為了能長期預防,需要長期使用。但如果目前還沒有發生過心臟病或者心腦血管疾病,雖然有風險,但是否應該常規服用阿司匹林呢?仍然有爭議。


看看家裡是不是有已經發生了冠心病、腦卒中的患者,如果他們還沒有使用阿司匹林,那麼要督促他們,及早找醫生看病,醫生會給他開上阿司匹林的。除非有明顯不良反應。


熊貓醫館


服用阿斯匹林預防心梗、腦梗時,可以吃吃停停嗎?”,不贊成(不應該)吃吃停停,建議持續服用。這是由於服藥的目的和藥物的藥理作用等決定的。

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預防心梗、腦梗,那您一定是有服藥的適應證的,需要服藥預防疾病,這是一個長期和持續的過程。那服藥就要遵循藥物作用和代謝的規律,這樣才能保證療效

阿司匹林是怎樣作用的呢?

阿司匹林預防心梗、腦梗,最主要的作用是抗血小板聚集。怎樣作用呢?最主要的途徑是不可逆轉地抑制血小板上的一種酶(環氧化酶),這樣,就抑制血小板上的花生四烯酸在酶的作用下生成血栓素(烷)A2。這種血栓素(烷)A2,是血小板上引發聚集的物質,還可以引起血管收縮。阿司匹林抑制了血栓素A2的產生,就抑制血小板聚集性,減少了血栓形成的機會(當然還有其他作用和途徑)。

心腦血管病高危人群和患者,血小板的活性是增強的。也就是說,血小板容易發生聚集,形成血栓。因此需要服用阿司匹林來預防疾病和“突發”事件。研究發現,對心腦血管病高危人群服用阿司匹林一級預防,可以使心腦血管血栓事件(心梗、腦梗)的發生率減少20~30%。對於冠心病患者,心梗發生率可以減少20~50%不等,對於腦梗患者,再發風險也下降30~50%不等。

【如果吃吃停停

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後果就是藥物作用不足血小板活性沒有得到有效抑制而且同樣承受藥物不良反應的風險(吃藥本身就有風險,當然風險要明顯小於獲益)。

人體的血小板生存期大約在7~14天,每天都有10%左右的血小板更新,因此我們服阿司匹林一般要到一週左右才能抑制住大部分的血小板而起作用。以後每天服藥,抑制新生的血小板,這樣保持住藥物的療效。研究發現,大約有20%的完整血小板就能維持正常的止血功能。所以,服用阿司匹林的臨床療效可以維持48小時。但是,如果停藥時間過長,新生的血小板增加超過20%,血小板的凝血功能就會恢復。

有些患者顧慮不良反應不按時服藥,吃吃停停。可是一旦停藥,藥物抗血小板的作用很快就不足了,就會引發心血管事件,這在臨床屢見不鮮。如有患者因為拔牙停藥,可就在停藥過程中腦梗了(所以現在口腔科拔牙有些不要求停阿司匹林了);有些冠心病患者因為有創檢查停藥,事後沒有及時恢復服藥,結果心絞痛發作、甚至心梗了。而吃吃停停,並不減少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風險。結果是藥物療效達不到,還同樣承擔不良反應的風險。

所以,如果是適應證需要服藥,那就規律服藥,不要吃吃停停。當然,服藥過程中要注意觀察不良反應,因為有時不良反應是無法預測的。但是阿司匹林總體的安全性還是好的。研究顯示,服藥每5000例可能發生1例上消化道出血;每年1000例僅增加1-2例顱外出血,卻可以預防19例嚴重心血管事件。

還有,服阿司匹林後出血時不容易止血,所以要注意避免外傷、磕碰。


心血管內科侯曉平


既然問題是服用阿司匹林預防心梗、腦梗,那麼,我就假定這些人是適合服用阿司匹林預防缺血性心腦血管病的人群(究竟哪些人適合或不適合服用阿司匹林,可參考我的問答:人到了多大年紀需要每天吃阿司匹林?)


既然是適合服用阿司匹林進行心腦血管病預防的,那麼,李博士絕對不建議您吃吃停停。

首先,如果您是合適服用的人群,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對您來說一定是可以耐受的,服用阿司匹林一定是利大於弊,醫生才會建議您服用的,所以沒有必要因為不存在或非常小的風險而考慮吃吃停停。

其次,突然停用阿司匹林的確增加心腦血管病的風險。2017年9月歐洲的一項對60多萬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的追蹤研究發現,停用阿司匹林,心梗風險增加了大約37%。而另一項更早一些的研究也發現,停用阿司匹林4周內,腦梗風險比正常情況增加了3倍(4.2%的發生率比1.3%的發生率),平均停用阿司匹林後發生腦梗的時間是9天。

這個研究結果跟李博士在臨床上看到的情況也非常一致,李博士的病人也有因為各種原因停用了阿司匹林的,有的病人在停用一週後再發了腦梗,雖然,李博士並沒有對此進行研究,比較一下停用和不停用到底差距多大,但停用阿司匹林後再發腦梗這個結果肯定是醫生和病人都不想看到的。

阿司匹林預防缺血性心腦血管病,是由於它可以抑制環氧化酶,從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減少血栓形成。由於血小板不能合成這個酶,所以阿司匹林對血小板的抑制發生在血小板的“終生”,也就是大約一週左右,新生的血小板就完全替代了曾被阿司匹林抑制的血小板了!這時病人的血小板凝聚狀態就回到沒用藥前了!心腦血管病的風險也就大了。


也有研究發現,圍手術期通常建議停用阿司匹林,如果手術前三天就開始停用,圍手術期發生心腦血管病的風險也會增加。

因此,究竟手術前要不要停用阿司匹林同樣意見不是非常一致。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做胃腸鏡檢查,口腔科的治療等不要停用阿司匹林。研究也發現,即使是心臟手術、骨科手術不停用阿司匹林也沒有增加出血風險。肯定要停用阿司匹林的一個手術是腦部手術。

最後強調一下,如果是服用阿司匹林的適應徵,一定要天天服用,不要吃吃停停,偶爾漏服一次不要緊,第二天一定要記得服。如果有特殊情況需要停用,也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更多健康問題,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李博士和你談健康。如果你喜歡李博士的問答,請多多轉發和點贊!


李博士和你談健康


阿司匹林是臨床上使用十分成熟的藥物,藥理作用明確,副作用相對較小,具有明確的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目前廣泛的應用於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中。阿司匹林的使用建議如無禁忌症應長期使用,不建議大家吃吃停停,這樣不僅不利於疾病的防治,反而會增加心腦血管意外的發生。目前常用的阿司匹林為阿司匹林腸溶片(拜阿司匹林),腸溶片有一層耐酸不耐鹼的外科,在胃內不會分解。我們建議腸溶片劑型應空腹服用,避免餐後服用,以免增加阿司匹林腸溶片在胃內的停留而導致提前分解,反而引起胃腸道損傷。阿司匹林每天的常用有效劑量為75mg~100mg。

阿司匹林由於其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用於降低有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血脂異常、高血壓、肥胖、抽菸史、年齡大於50歲者等心血管危險因素等人群發生心肌梗死發作的風險;也可預防心肌梗死復發,以及中風的二級預、 降低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及其繼發腦卒中的風險,可降低穩定性和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的發病風險等。在阿司匹林使用過程我們要注意監測不良反應,如胃腸道反應、皮膚粘膜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不適。同時需要注意有哮喘、嚴重心腎肺功能不全、阿司匹林水楊酸類物質過敏、活動性消化道出血等病人應禁忌使用阿司匹林。


全科掃地僧


“心梗、腦梗”是心腦血管病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嚴重結果,服用阿司匹林對此兩者有預防作用不僅已經被大量的研究所證實,而且也被宣傳了多年,可以說目前已達到了相當程度的知曉率,但是正如本問題所問到的關於是否需要持續堅持服用阿司匹林進行預防性治療的問題上公眾所知曉的卻相對模糊。精靈醫生也藉此問題再次對這一問題向大家解釋明確。

說道本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不行。原因也很簡單,阿司匹林的預防效力是有藥物作用時間的,目前用於藥物預防的製劑已經結合了藥物代謝的規律進行了科學的設計,如果不按照這種服用方法,而是吃吃停停則不能保障藥物預防作用的持久性,因此也達不到所希望的預防效果,而反過來卻仍然承擔了服用藥物副作用的風險,所以從整體上來看這樣服藥的後果是既不能達到預防的目的還承擔了服藥的風險。

那麼為什麼有些人會在服用阿司匹林預防心腦血管病的過程中採取“吃吃停停”的方式呢?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沒有養成服藥的習慣,導致想起來就吃,想不起來就不吃;其二,服藥過程中產生了身體的副作用,因此採取緩幾天再吃的現象。對於前者需要提高自己的意識,並對其多進行健康宣教,使其逐漸養成良好的服藥作息;對於後者有部分患者初期有相應的不適感,但是逐漸適應就可能消失,而有些患者則副作用明顯,這種情況則可以選擇在專科醫生指導下調整為其它的藥物進行預防性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