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州故事」乾溝橋的由來

乾溝橋

乾溝橋,位於盤縣紅果鎮內的月亮山旁。因特殊的地理環境,枯水季節橋下的水溝裡沒有水、晴天很少有水而得名,因1997年7月1日盤江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搬遷至此而名揚天下。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烏蒙山區的先民便已發現一種可燃的“黑土”,並用以取暖、做飯。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編纂的《嘉靖普安州志》中,就有“窗映松脂火,爐飛石炭煤”的記載。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貴州煤炭的最早文字記載。20世紀30年代中期編寫的《貴州礦產紀要》認為,盤縣煤田為“西路之良好煤田”。民國25年(公元1935年)7月,盤縣縣政府向貴州省建設廳報告本縣土城、灑雞凹和拖長江三處煤炭資源情況,預測“將來交通便利,認真開發,可供滇黔兩省四十年之用”。20世紀40年代,盤縣民間人士曾在西衝區小屯廟開辦合營煤廠,僅半年就停辦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區內僅有一些小煤窯,人工開採露頭煤,供民間生活用。

20世紀60年代,在中蘇關係惡化,中美對立加劇、越南戰爭不斷升級、臺灣海峽局勢緊張的背景下,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做出了以備戰為主要目的的大三線建設的戰略決策。其主要內容是以國防科技工業為重點,有相應的重工業與之配套。包括交通、通訊設施在內的一個巨大的國防經濟工程體系。

攀枝花的鋼,六盤水的煤,是投資的重點。1965年,盤江礦區的大規模開發就在這樣的形勢下興起。

時任煤炭部副部長鍾子云1966年5月23日在中共盤縣特區委員會暨基本建設工程兵支隊臨時黨委成立會議上說:“像這樣大的規模、建設速度,在我國是沒有的,在世界上也是沒有的。”數萬建設大軍鬥志昂揚,決心闖出一條中國式的煤礦建設的道路。

1966年5月發動的“文化大革命”,破壞了盤江礦區建設的大好形勢。從1967年夏季至1969年底,到處停工,礦區建設面臨著夭折的危機。

1969年12月4日,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共中央在接見攀枝花的代表時,對三線建設作了重要指示,要求大家“以大局為重,以三線建設為重”,“要政治掛帥,全力以赴,保證1970年‘7·1’以前渡口出鐵”。自此,礦區建設出現了轉機。

1985年7月30日,貴州省委書記胡錦濤,中宣部部長、前貴州省委書記朱厚澤,六盤水市委書記謝養惠一行到盤江考察工作。胡錦濤一行聽取了礦務局領導和火鋪礦領導的彙報後,赴火鋪礦井口、食堂、澡堂、電廠、俱樂部、游泳池等現場察看了礦井生產和職工生活情況,並同工人們進行了親切的交談。

1986年2月6日上午8時,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在貴州省委書記胡錦濤、六盤水市委書記謝養惠陪同下,於視察貴州途中在盤縣特區接見了局黨委書記宋福林,對有關問題作了重要指示。他說:“煤炭要就地消化,煤礦只搞煤不行,要搞多種經營。”

盤江礦區地處全國西南地區的中心地帶,西通雲南,北上四川,東南接兩廣,東北入兩湖、下江浙,有資源之優兼地理之利,區位優勢明顯。因礦區屬“攀西——六盤水資源開發區”,該地區在中國地圖上呈倒三角形,人們形象地稱之為資源富集的“金三角”。盤江礦區處在該地區的最南端,被譽為“金三角下的一顆明珠”。1993年4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的鄒家華同志到貴州省盤縣參加南昆鐵路(貴州段)開工典禮,在聽取原盤江礦務局負責人工作彙報後,欣然為盤江礦務局題詞:“金三角下的一顆明珠”。

「盤州故事」乾溝橋的由來

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