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泉州西街宋宅116號,解讀百年老宅的前世今生

“坐落在西街116號的“洲紫新築”,對外界一直是個謎,傳說是一座華麗堂皇的百年私人豪宅——“宋宅”,但鮮有人知曉豪宅的前世今生。

西街宋宅116號

當鐘樓的綠色信號燈亮起時,沿著繁華的西街一路走到通政小學(北校區)的指示牌,就進入了靜謐的裴巷陳厝巷,在這樣一條窄小得只能容納兩人的巷子走裡到頭,卻大有乾坤。走到巷口推開鐵門,迎面是一幢典型的磚紅色西式雙層洋樓——宋宅。這座南洋風格的宋宅隱匿在西街裴巷內的陳厝巷,稍不留神就會擦肩而過。

探尋泉州西街宋宅116號,解讀百年老宅的前世今生

宋宅整體佈局 (圖片來源花巷)

這座百年老宅,由三部分構成,中軸對稱,佈局精妙,規模恢宏。建築前半部為臨街而建的兩落三開間雙重護官式大厝,園中建起雙層西式紅磚洋樓,後半部則是環境幽雅的小花園。中西合壁的建築風格別具一格,是泉州入選福建省第一批城市優秀近現代建築名錄的16處建築之一。

探尋泉州西街宋宅116號,解讀百年老宅的前世今生

宋宅整體佈局 (圖片來源花巷)

“宋宅”原為粘姓府第,1912年,菲律賓華僑宋文圃從西街望族粘氏一家購得此地,翻修改建,1915年完工。據說建樓時木料全部從菲律賓運來,原擬建鋼筋水泥樓,因戰亂不能運入,改為磚木結構。洋樓門楣上的數字1915,還依稀可見。

探尋泉州西街宋宅116號,解讀百年老宅的前世今生

前世

安放鄉愁的一方古厝

宋文圃,原名宋道南,早年離鄉背井攜妻遠渡菲律賓創辦酒廠,成為了當年下南洋的華僑之一。“葉落歸根”對於在外經商的華僑來說,是一件尊祖敬宗的大事。陳達在《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中曾引用這樣一句古諺來描述南洋華僑——“富貴而不歸鄉里,如衣錦夜行”。在外掙了些錢,是一定要回老家蓋大厝的,即使不長住,根總是要留的。

探尋泉州西街宋宅116號,解讀百年老宅的前世今生

宋文圃也不例外,想必當年能一口氣買下3000多平方米的地產,這個骨子透著傳統閩南氣息的男子,定是真正明白了“葉落歸根”這四字的含義。

然而,據西街老宅守護者的宋麗華女士回憶,宋文圃幾乎沒有在西街宋宅住過,甚至當初起大厝,都是通過僑批匯款,委託弟弟宋道輝建房。這座豪宅的主人宋文圃似乎格外低調,當時的文史資料中鮮有他的名字。而他生前曾是培元中學、通政小學、西隅小學的校董,曾購置水門巷店面、平水廟大片龍眼林地。

探尋泉州西街宋宅116號,解讀百年老宅的前世今生

返鄉建起這“洲紫新築”對宋文圃來說,可能更像是一場託鄉寄思的儀式。這落龐大的古厝是一個人的鄉愁記憶,更起承轉合著一代人的歸思。據傳,宋宅院子裡的龍眼樹與開元寺內的龍眼樹系同根龍眼。而這塊宅地的選址也別有講究,秉著“廟前塔後興旺”的小心思,一直在東西塔後留存了上百年。

值得一提的是,這座獨立佈局、純居功能的洋樓建築,百年來一直未被珍惜。一百多年前的宋文圃在建完這座豪宅,擁有了一處可以安放鄉愁的古厝後,便馳騁於南洋商界,將其閒置。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座宅子雖幾經易主,但卻不曾被人慧眼識珠,一直蒙塵……

探尋泉州西街宋宅116號,解讀百年老宅的前世今生

據今天宋宅主理人吳達新的描述,這座洋樓曾被當成軍隊的一個養馬場,聲聲馬蹄在開敞式的外廊上來回;因房屋多,解放後這幢宅子曾被用來臨時安置菲律賓歸僑家庭;也曾被租給做拖鞋的樹脂工廠,彼時,濃郁的樹脂味想必蓋過了滿園的芬芳......後來,這座宅子被當作囤貨的倉庫,也曾被當成普通的房子供特色人群短租……

探尋泉州西街宋宅116號,解讀百年老宅的前世今生

馬蹄、樹脂、倉庫以及閩南氣候都加速了這座建築的衰老,老宅邊廊和前廊倒塌,破損的門窗、破敗的屋院使其一度成為危樓。這座矗立在西街角落的老宅,隨著時代的更迭,在歲月的打磨後盡顯滄桑。作為宋宅守護人的宋麗華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祖業的搖搖欲墜,讓她寢食難安,但是不敢隨意修繕。

探尋泉州西街宋宅116號,解讀百年老宅的前世今生

(2015年政府修繕前的宋宅)

好在, 沉寂了百年,它最終沒有被時間埋沒。2015年,這座老宅迎來了“華麗轉身”。隨著泉州古城保護提上議程,這棟久失修繕的百年雙層洋樓成為整治修繕示範點。

2015年,政府與宋宅業主達成一致,由政府出資修繕,宋宅業主出讓6年的使用權。據悉,在政府出資修繕以前,這座老宅歷經百年風雨,已坍塌得僅剩騎樓正面周邊柱子的磚頭結構。修繕後,這座百年老宅,將以“修舊如舊”的方式,重現昔日光彩。

探尋泉州西街宋宅116號,解讀百年老宅的前世今生

(圖片黃子龍攝)

今生

搖身一變1915藝術空間

重新修繕之後,這座從1915年走來的百年老宅,終於遇到了真正的“有緣人”。

探尋泉州西街宋宅116號,解讀百年老宅的前世今生

吳達新,1969年出生在泉州,由於親戚就住在這裡,童年時,他便常常跑到宋宅來玩。長大後,他留學日本,後來移居美國,然而一想到故鄉,他的腦海裡,仍少不了宋宅院子裡的那顆葡萄樹。

幾十年過去了,當初的少年已經變成了一位職業藝術家。大概是冥冥之中的緣分,2017年吳達新接到故鄉的邀約,當他看到照片裡那幢熟悉的宅子時,年少時的記憶再次湧上心頭。記憶中的那棵葡萄樹沒了,但那座紅磚老宅依然安靜的矗立在那裡,經過歲月的洗禮,愈發親切、珍貴。

探尋泉州西街宋宅116號,解讀百年老宅的前世今生

而西街宋宅116號那經過歲月沉澱的氣息、獨具特色的迴廊、充滿著藝術氣的樓梯通道、還有那芳草萋萋的庭院,勾起了吳達新的一個想法:這座宅子就是為當代藝術空間量身打造的!

探尋泉州西街宋宅116號,解讀百年老宅的前世今生

有了這個想法後,吳達新與有關部門接洽,藉著政府下大力氣保護古城的東風,合作很快敲定。在他籌劃下老宅又了一個新名字:1915藝術空間,1915,正是這坐宅子誕生的時間。而那個曾經在這裡嬉鬧玩耍的少年,則成了藝術空間的主理人,未來的3年,他將在這座宅子裡盡情的釋放當代藝術的荷爾蒙。

2017年12月10日,百年宋宅迎來了它的第一次藝術空間新生——《邂逅西街》藝術展成功舉辦。

探尋泉州西街宋宅116號,解讀百年老宅的前世今生

在吳達新的心願和期望裡,宋宅將會變成一個展示當代藝術的平臺——1915藝術空間,它的生命力將從通過靜態的規劃展、作品展,以及動態的文化沙龍、講座、電影推介會、紀錄片分享會等形式展示出來,讓更多人見識它自身魅力。這空間代表的是百年前中西結合的建築藝術,也承載了新的時期當代藝術在泉州傳統文化裡蘊含的意義。

探尋泉州西街宋宅116號,解讀百年老宅的前世今生

據吳達新透露,春節期間表演藝術家蔡國強的電影《藝術怎麼樣?》首映會將在1915藝術空間舉行。未來,1915藝術空間也將會有更多展覽,並且免費開放。走過百年滄桑歲月的宋宅116號,又一次煥發出了新生命。

探尋泉州西街宋宅116號,解讀百年老宅的前世今生

百年前,華僑宋文圃從南洋建築藝術帶回了“洲紫新築”;百年後,泉籍藝術家吳達新將其行走於東西方之間藝術創造落到了1915藝術空間,這座百年老宅既承載了一代華僑的輝煌歷史,也將見證著當代藝術與泉州傳統文化土壤的碰撞。

後記

探尋泉州西街宋宅116號,解讀百年老宅的前世今生

沿著樓梯爬上二樓陽臺,西街的風景映入眼簾,偶爾古樸的南音曲傳來,使人置身其中,彷佛這座老宅在訴說著自己的百年歲月。

泉州的兼收幷蓄、開放包容以及歷史的契機,共同孕育了這一個空間的產生。事實上,西街116號宋宅並非個案。在西街,不少名人故居、舊居正面臨著保護、傳承和開發。如何彰顯古城印記的根與魂,如何創新古厝的肌理,是一件值得探尋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