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人爲什麼不吃大米?

用戶64325649


吃,怎麼不吃,就是吃得少。在1961年以後,歐洲尤其是南歐就開始有成體系的水稻種植記錄了,至1998年左右,可獲知種植信息的大致有十餘個歐洲國家,而且多處於南歐地區,以意大利為主要種植地。其他的信息還有,且容我一一道來。

水稻的主要分類之一

目前我們說水稻,都是在說亞洲水稻,或者就乾脆叫中國大米好了。可能日韓東南亞傳播的都很廣,但在亞洲區內,中國是最早有記錄馴化水稻的國家。那麼亞洲區之外呢?非洲型稻是個很生僻的詞彙。但如果我說光稃稻,那就更生僻了。這種水稻的歷史雖然目前看,晚於中國水稻馴化史,可終歸它也很早就出現於世界史之中了。(如圖,非洲稻的各形態)

眾所周知,非洲在公元元年之後的十幾個世紀內都相對封閉,直至大航海時期開始出現的販奴運動,才使得黑人大量從非洲流失到美洲地區。那麼同一時間內,非洲水稻也藉以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目前可知的信息是,近代的非洲水稻栽培系統得益於葡萄牙人在這一時期抵達西非,而同樣的水稻灌溉系統仍舊存留於今日西非諸多地區內。(如圖,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我們仍可見到類似的灌溉系統出現在南美莊園風格的影視劇中,甚至很多南美土豪的泳池都很像這種灌溉系統)

時間到了1784年,在南美地區,因非洲稻的種子與懂得種植技術的奴隸同時出現並被記載中,且由於非洲稻的耐鹽鹼性,使得它被廣泛種植當地的三角洲裡,甚至一度取代了當地的原始品種。然而因為不同於中國,非歐人民沒有優選培育意識,所以它相當低產,與亞洲水稻是兩個概念。而且味道也有所不同,種種原因使其價格相對高昂,可以將之視為是一種奢侈品存在。

而後,因為粗放式的種植模式,所以很快的,即便在今天,在南美很多地區都可以見到它的野化品種。並且像北美地區的卡羅萊納金種子(Carolina Gold Rice)這種傳說故事中,大米的出現是在1690年左右,是從馬達加斯加一路漂洋過海抵達的查爾斯頓,早於南美洲出現了種植史。最初種植的地點就是大美利堅的哪個州不拉不拉不拉……總之類似的傳說故事都很多。

那麼這,是早期美國人民吃的大米主要來源。

亞洲水稻在德國的歷史遠早於大閘蟹

上述說到的是早期非洲及美洲兩地的水稻種類和發展方式,但其實有一個值得疑惑的地方是,十五至十六世紀時,初接觸非洲水稻的葡萄牙人緣何得以去教導非洲人民更“先進”的水稻灌溉系統呢?下面我就要仔細講一講這個成因了。

據學者考證稱,在馬其頓時期,可能就已經從埃及或西亞引進的水稻了(應指亞歷山大的掠奪性東征)。並且目前在德國發現了公元1世紀時期的水稻耕作地。而更可信的是,在公元9至10世紀之間,如伊比利亞半島、西西里島等地均發現了水稻的耕作痕跡與記錄。並且大致是在13-15世紀之間,水稻就已經氾濫到了整個歐洲,應為意大利比薩、法國等地開始傳播的。目前可見記載的是意大利的盧多維科·斯福爾扎,米蘭公爵,他不僅種植,並且還有培育。再之後便是水稻從法國傳到英國,英國再傳到澳大利亞……

那麼在這裡介紹的歐洲地區水稻品種,均來自亞洲區。只不過還是不是中國的水稻品種就難以分辨了。只是大致而言,應該是東亞傳東南亞,東南亞傳西亞,西亞再傳歐洲區這樣一個過程。

所以歐洲人是吃水稻的,只不過吃的非常非常少。因為相比較水稻而言,小麥更適合粗放式管理,也更適合歐洲的氣候環境。

題外話,說兩個笑話

第一個,記得2013年時,韓國稱他們找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大米,中國已知是12000年,而棒槌們則說他們是15000年。然後呢……全世界的學者一通狂噴,之後在2011年吧,韓國的親爸爸,也就是美國,像華盛頓大學、紐約大學等多所名校,通過有力的證據證明了亞洲水稻的起源地是中國長江流域,最早的水稻種植者是中國人。再然後呢……就沒然後了……


第二個,目前像在興凱湖地區種植的一些水稻被稱為“Krasnodar Rice”,具有明顯的意大利品種特徵,仔細想想,興凱湖隔壁就是中國,可俄羅斯的這個品種卻證明了他們繞了一個大圈子,是經由東南亞-西亞-南歐-北歐這樣的過程得到的稻種。我看著都替他們累……


毅而三思吳六奇


吃啊!歐美人不但吃大米,而且還能吃出很多花樣呢!


說說我熟悉的法國人吧!他們吃米飯,他們的米飯可以當涼菜,熱菜,還可以當甜點。他們的米飯不是白白的白米飯,是在白飯裡添加了各種肉蛋菜和香料的"炒飯"或者拌飯。

比如主菜,一般是熱的。法國人愛吃的有海鮮飯,臘肉香腸飯,蔬菜肉奶酪烤米飯等等。這些菜餚一般是先把肉和菜烹製半熟,加大米一起煮熟,有些最後還要加奶酪在烤箱中烤烤。肉類也沒有什麼特殊要求,雞鴨魚肉都行。



涼菜就更容易了。涼菜是用白米飯拌上適合生吃的蔬菜,比如西紅柿,黃瓜,青椒,青豆,等等。如果想加肉也行,還可以加煮雞蛋,金槍魚肉,都不錯。


還有甜點,他們用大米做的甜點有點象我們的稠粥。是用香草牛奶焦糖熬的,有些地方的法國人還加奶油。吃的時候還可以再加藍莓紅莓提味。

當然,法國人不會象亞洲人一樣每天都要吃米飯,但是他們吃米飯。


登錄法國


答|艾慄斯

三大谷物構成了各自飲食世界,這三大谷物分別是:稻米、小麥和玉米。

其中,稻米發源於中國雲南以及阿薩姆的山嶽地區,其耕作的收成較為穩定,適合大面積種植,因而撐起了養活世界人口的半邊天:印度和中國這種人口大國都有賴於稻米作為飲食的基礎主糧,其中中國、日本、朝鮮等東方國家以梗米為食,而以西的印度則以秈米為食。

地球上約有二十億人吃米。在歐美稻米也是多產的象徵,一些地區習慣在婚禮上向新人丟米“rice shower”以示祝福,但不以此為主食。

在一些氣候乾燥的地區如巴基斯坦、伊朗、敘利亞以及埃及,則易於種植帶有堅硬外殼的小麥,可以磨成粉狀的麵粉並且易於發酵,從古埃及時期就成為主糧。古埃及的豐饒女神伊西絲頭上就戴著小麥。磨成粉烘焙成麵包,發酵以後成為啤酒,古埃及時期的金字塔建造者們就以麵包和啤酒填飽肚子補充能量。根據《麵包的歷史》一書記載,“古埃及僕人一年的薪資是三百六十杯啤酒,九百個白麵包”。羅馬繼承埃及,歐洲繼承羅馬,白麵包加啤酒的飲食傳統成為歐洲飲食主流。

在美洲新大陸上長期稱霸的則是玉米。七千年前原產於墨西哥一帶,1492年被哥倫布從新大陸運往西班牙。玉米的適應性和生長力同樣可以養活大批的人口和牲畜,從古老的瑪雅文明、到之後的阿茲特克帝國、印加帝國,以及後來的新大陸,全都是被玉米餵養大的。稻米的收穫量是一百倍,玉米的收穫量則是在八百倍左右,可以稱的上是穀物界的國王。

由此可知,歐美人的主食主要是小麥與玉米,很多時候一個地區的飲食類別並不是由口味決定,而是由歷史和地理氣候決定,尤其涉及到這種要養活大量人口的主糧問題,就更是與植物的地理選擇息息相關。


亞歐研究寮



中國人的悲哀!

1中國人口在世界人口比例中從100年前的35%降至現在的20%,人口比重日趨減少。計劃生育和人工流產已經直接和間接殺死了將近10億中國人(黃種人)。

2中國人信仰基督和伊斯蘭,從100年前的2%,升至現在的20%(3億人),寧願把黃色頭髮和藍色眼睛的人作為自己的精神寄託。也不接受中國的儒道文化。

3自鴉片戰爭起,至抗日戰爭結束,約100年時間,中國受外敵侵略(美國、日本、俄羅斯、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十幾個國家),直接和間接傷亡2.5億人。

4中國人全民學習英語,人均學習年限約6年(72個月,2160天),把大部分的經歷和學習時間投入到了一個本不屬於自己的語言。大街上的英文廣告、同事朋友的英文名等。

5中國人經過西方帝國160多年的赤裸裸的侵佔、屠殺、欺辱後,中國人竟然以歐美人的外貌、形象、個性來衡量中國人的審美觀,以白膚高鼻藍眼黃髮為榮!


監督小組a小雅


觀點1:在美留學的時候,有個美國同學,他拉肚子。我當時問他想不想吃稀米飯?我說那個會對腸胃比較好。他說好啊!稀飯做好以後,我給他端上來,他盯著飯就是不吃,我當時就很奇怪,問他有什麼地方不喜歡嗎?他跟我說,你能不能只給我米粒,不要裡面的水呀!我一下崩潰了,心想你應該說做乾飯啊,他可能從來沒見過稀飯。

  觀點2:不是不吃,根本原因是他們沒有大規模種植水稻的條件……

  他們的主食是小麥,以及玉米…

  再說了,歐美人一般體型都偏高大,而大米又不如麵食頂餓,所以吃大米還不如吃麵包。

  觀點3:吃,吃,吃!

  留學兩年多,不管是南美的,非洲的,歐洲的同學,都吃大米的!

  只不過是不像中國人吃的這麼頻繁,就像你一個月吃一袋米,人家一個月吃半袋米,總不能說人家不吃大米吧。

  剛出國時我每餐都吃大米,現在也不怎麼吃了,因為麵包牛奶加雞蛋真的太方便了!

  我不是評論裡的那些專家,地理歷史文化各個方面都能分析,但是他們確實吃大米啊!吃大米!吃大米!周圍的咖啡廳都有大米飯的。

  觀點4:我自己在美國生活過幾年後移居歐洲。的確大米在歐美都不是唯一的主食,但不能說他們不吃大米,而是他們主食多樣化,包括土豆 (各種不同方式做的,比如土豆泥,煮、煎土豆等等),大米,通心粉,意大利麵條,奶酪米飯甚至漢堡等等。大米也有很多種,做的方式也不一樣,當然也有米粥(早餐食用多一些),還有比如西班牙的paella(一種海鮮混和米飯)。基本上所有飯店都準備有米飯,在歐洲尤其如此。而在美國很多飯店都會備有漢堡。不把米飯當作唯一或是主要的主食,其主要原因甚至可以與歐美傳統的實用主義掛鉤。不像亞洲人一般會有好幾樣菜一起混著吃,這種方式和米飯很配。歐美人正餐時,要麼肉排/塊、要麼魚塊,加上澆汁或是配菜(比如胡蘿蔔、菠菜泥、甜菜或花椰菜等),其實不好和米飯配著吃的。另一個原因是歐美人吃正餐時用一對刀叉加一平底盤,其實不太好把米飯送到嘴裡去。仔細去講,其實歐洲和美國在飲食上也有一定的差異。甚至在美國州與州、歐洲國與國之間都這樣,就如同中國不同的省之間的飲食差異。

  觀點5:你能讓吃草的和吃肉的一般喜好麼?歐美祖先以遊牧為生,喜食牛肉飲牛奶,麵包等食,是因為取材容易、便於攜帶,飲冷水等習慣乃祖先遺傳,所以你讓歐美人喝白開水,喝白粥感到不可思議。而亞洲人喜食大米並不包括整個亞洲人,東南亞,部分西亞人喜食大米也是祖先遺傳。而我國西北方大部分人並不喜食大米,每日以麵食而歡,佐以肉、奶類。總而言之,小編純屬無聊。毫無意義。

  觀點6:暈死了,歐洲的緯度那麼高不適合水稻,習慣成自然,吃小麥了。古代水稻的畝產是最高的500斤,其他都只有300斤,後來引進的占城稻肥沃的地可產800斤。當然種稻子了。而小麥傳入中國也比較晚。中國北方不適合種水稻的也習慣吃麵食。現代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加化肥農藥最高達畝產2000斤一噸了。但歐亞人口爆發是發現美洲後引進的土豆和玉米這兩種作物,貧瘠之地也能種畝產也不錯。明末傳入中國到清康熙年間中國人口達到了5億歷史上最高的。無良專家鼓吹康乾盛世只不過沒有戰亂餓不死而已。窮人的生活看看紅樓夢就知道了。

想要獲得更多資訊,歡迎關注公眾號:讀的什麼歷史(ID:liu1316326693)


龍椅沙發



誰說,不吃大米,我在美國,天天吃豆腐腦,茶雞蛋,臭豆腐,麻腸


銀印三品


這個問題要分兩點來回答。請看黑板,劃重點……

第一,歐美人真的不吃大米麼?先放兩張毒吧


西班牙海鮮飯


培根蘑菇焗飯

其實歐美人是吃米飯的,在西班牙,意大利等南歐一帶,米飯也是一種常見的食物。只不過不是所有人都吃,或者說不以米飯為主食。嚴謹來說這個問題是這樣:為什麼大多數歐美人都不以米飯為主食?

所以第二,來回答一下上面的問題,什麼大多數歐美人都不以米飯為主食?

簡單來說,歸根結底是歷史和自然原因,美國的文明承襲自歐洲,歐洲的文明承襲自希臘羅馬,希臘的文明則來自古埃及和小亞細亞,埃及那邊的人自古以來就是吃麵包的。所以歐美人就跟著吃麵包了。我們知道麵包是麥子做的,米飯的原料是水稻。那為什麼埃及人一開始選擇種麥子而不是水稻呢?

這就是自然原因了,水稻要求溼潤水量豐沛的環境,在埃及和中東炎熱乾旱的條件下,麥子被首先被馴化成為人類的主食,被做成麵包延續下來。

而我國自古的時候也是不吃大米的,上古時代中國的五穀指的是:麻黍稷麥菽,沒有做大米的水稻。水稻產自於東南亞一帶(說明一下,評論區很多朋友指出來水稻原產於我國,事實上水稻的確原產於東南亞和我國珠江長江流域,所以我這個說法有誤,感謝大家指正。實際我像表達的意思是水稻原產地不在古代漢文明的中原地區,也就是說水稻並不是古代中原地區的主食)後來逐漸傳到我國大江南北,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主食。但是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吃大米,在華北西北的傳統產麥區,人們還是更習慣以傳統的麵條和饅頭作為主食。我以前上大學的時候有個河北的同學就只吃饅頭,他覺得米飯不是主食吃不飽…

放兩張圖大家感受一下



所以說歐美人不是不吃大米,也是吃的,只是沒我們吃的普遍而已。


夏可言冰


所謂歐美人不吃米是一個錯誤的所法,意大利人西班牙也吃米。

這是意大利燉飯,意大利著名美食。

那麼為什麼除了意大利西班牙歐洲人都吃麵包了,實際上很簡單,1945年前意大利太窮了。

右數第二個就是意大利士兵,他們長的竟然只比日本人高,看來意大利人十分營養不良,可見意大利人真的很窮。

就是因為窮所以他們只能吃米,不能吃麵包。

為什麼我敢推出這個結論,因為現在韓國人的人均小麥消費量連年增長,大米連年下降。

但是很早以前韓國是非常窮的:

從這張圖可以得知過去韓國是十分窮的,房子基本上是茅草房,人們穿的是白色衣服,不要覺得韓國人喜歡穿白的,實際上他們買不起染布的衣服。

從這以上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當人民很窮,他們吃米,人民很富,他們就會啃麵包


美食運輸工


美國人主食不是大米,但似乎從建國之前就在南方大量種植水稻,那時美國貿易沒那麼發達,且那時美國幾乎沒有華人。國內根本沒有大米市場。當時亞洲都是農業國,根本沒有進口的需要,19世紀中葉以前中國對外的貿易是絕對的順差,只進口鐘表等少量的外國產..

1、美國人吃大米的不是像中國人那麼普遍,所以說美國人不吃大米是誤解。

2、美國人之所以種植那麼多大米都是外匯需要,大米在國際上的售價非常高,與生產成本來講盈利也就非常大,而且廣大區域非常適合水稻生長,又能提供就業率,才會有那麼多大米產量供出口。所以大米、大豆都是美國人外匯的主要來源之一。我們國家的大米和大豆從美國進口的比重也是非常大的。大豆基本是美國產品,而且是轉基因大豆。


美食每時每刻


現在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歐洲水稻種的少吧,雖然這個命題看起來很高中地理。。不過既然想到了,還是認真的看一看,當然不是我自己想到的。。查了下 scholar,總結出以下幾點。

低溫

歐洲的主要種植區是地中海氣候,水熱分離 right?所以在水稻的成苗期,冷涼的氣候加上風的因素使得成苗率很小,大概只有 30-40%。然後農民掰掰就想辦法推遲播種,可是這樣又會在生長期遭遇到秋季的低溫 TAT

病蟲害

可能是主要因為勞動力很貴,所以歐洲主要採取水稻直播技術,不是 Live 那個直播,就是不移栽直接播種在土裡,這樣一來,雜草、蟲害對水稻的影響就會劇烈很多。然後是一堆我看不懂的病,稻瘟病啥的。

種水稻很需要水,所以說 Bangladesh 才能那麼厲害嘛。但是歐洲比較缺水,恩。。這個 bullet point 就是這樣

成本

每噸水稻的成本美國大約是 104-180 美元,但是意大利確是 200 美元。自己人又不吃,出口更不用說了,對美國都沒有比較優勢,怎麼跟亞洲老農比。所以誰去種它。。

環境問題

比起產量吧啦吧啦,歐洲人好像更加關心Methane emission的問題,還有農藥使用(coping with 病蟲害問題 as mentioned)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或者氮肥對環境很人體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