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和法國誰會成爲歐盟的領導者?

杜達特洛夫斯基


英國“脫歐”之後,德國和法國其中任何一國成為歐盟的領導者,估計都不現實,而是德國和法國共同領導歐盟,德國當老大,法國可當老二。


無論從經濟、軍事、科技等單項實力上說,還是從綜合國力來看,德國都比法國強,更具有歐盟領導者的風範。但是,法國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而且法國總統馬克龍有大國夢,不可能讓德國單獨領導歐盟,更不可能讓法國接受德國的領導。如果德國當老大,連法國當老二都不接受,法國完全可能在歐盟內部使壞,讓歐盟亂成一鍋粥。


不久前,德國總理默克爾建議,讓法國把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的位子讓給歐盟,姑且不說其他四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是否同意,法國肯定是不同意的。如果這樣,與其說是歐盟代替法國,不如說是德國代替法國,德國是二戰中的戰敗國,咋能成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不要說法國不同意,其他四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也不會同意。


所以,歐盟最好由德國和法國共同領導,德國發揮自身各方面優勢,法國發揮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作用,兩者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方能把歐盟搞好。雖說“一山不容二虎”,但德國和法國都知道自己的短板很明顯,誰單獨領導歐盟都難以服眾。


毛開雲


歐盟各國各懷鬼胎,法國沒這個能耐承擔起領導責任,德國也沒有這個號召力。如果法國和德國可以保持同心同德、共同進退,那麼兩個國家聯手還是有希望勉強維持對歐盟的領導。

法國總統馬克龍一直有著“大歐洲”的抱負,希望從一部分歐盟國家開始,慢慢推廣到整個歐盟;從經濟入手,逐漸擴大到其它方面,讓歐盟各國向歐盟移交“主權”,最終建立一個歐盟大政府。以強大統一的歐盟對抗來自超級經濟大國的影響。因此,馬克龍非常積極地參與歐盟的領導決策,被輿論視為年輕版的默克爾,有望成為歐盟的領導者。

但是馬克龍的雄偉抱負在歐盟內部並不受歡迎。默克爾不希望為早已經官僚機構重重的歐盟再增加新的機構,因此第一個反對馬克龍的主意;其它歐盟的二、三流國家比如意大利、丹麥等,擔心在一個過份強大的歐盟之中,本國缺乏發言權,政策受制約,利益被流失,因此也不熱衷。波蘭曾經抱怨:成為歐盟成員國,簡直就是請狼入室,求別人侵略自己。所以,馬克龍和法國目前沒有成為歐盟領導者的“民意”基礎。

另一方面,德國總理默克爾雖然長期主持歐盟的前景規劃,但是許多歐洲國家,包括意大利等等,

由於歷史的原因,在骨子裡都是反德派,都拒絕德國再一次領導歐洲。德國天生就沒有領導歐洲的機會。

近年來,歐盟內部右翼民族主義抬頭,和特朗普相類似的“本國優先”政治力量越來越強大,各個國家自懷鬼胎,強烈牴觸歐盟的統一領導部分。歐盟能維持著不散就不錯了,只有綜合德國的領導力和法國的影響力,才有可能對抗美國等超級經濟大國的影響。


七號臺


歐盟要走下去,關鍵還得法德一起,當年歐共體的形成就是法德實現歷史性和解然後組建煤鐵同盟為基礎的,英國脫歐之後,歐盟就得依靠法德兩架馬車共同指揮走下去。

德國在歐洲大陸上經濟最強,工業最強,綜合國力歐洲之冠,但也就如此。法國的工業實力也很強,還有核電、航空、五常之一等軟硬實力,很多事情,德國人還得仰仗法國人的支持才搞的定。

法國的經濟受累於強大的工業組織,政府也一味地討好老百姓,不斷滿足民眾福利需求,民眾有事沒事就上街罷工遊行,要求漲工資漲幅利,這麼多年慣下來,法國除了核電、航空等幾個尖端工業之外,整體工業實力下降了很多。

德國人麼,二戰後分裂成2個德國,除了搞經濟,老百姓也沒啥事好幹,德國人在歐洲大陸上還算是比較勤勞嚴謹的,除了幾個不能搞的領域,德國人都搞的好好的,德國人口占歐盟的五分之一,經濟總量接近三分之一,全球貿易德國人佔歐盟的一半,這當之無愧的歐盟“扛把子”和“火車頭”。

但畢竟政治上不過硬,沒有五常的寶座,在政治軍事上還不是完全獨立自主的,所以,經濟上再強的德國必須和法國通力合作,才能一起把歐盟這攤子事情搞好。


雲中史記


德國和法國誰也不能單獨成為歐盟的領導者。這是由歐盟的政治、經濟和地緣政治決定的。

一是德國體量大,份量重,但與其政治話語權並不完全匹配。德國人口占歐盟的五分之一,經濟總量接近歐盟三分之一,全球貿易德國佔歐盟的一半。所以,就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指常規軍力不含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科技實力乃至綜合國力當然德國在歐盟中第一,實力決定影響力,德國是歐盟的龍頭老大。但是,德國是二戰戰敗國,不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政治地位和政治話語權明顯存在先天不足。所以,德國單獨領導歐盟顯然存在困難。

二是法國在綜合國力方面與德國明顯有一定的距離,但又高於其他歐盟國家,在歐盟法國綜合實力居第二,特別是法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聯合國和國際舞臺上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政治話語權,英國退出歐盟後,歐盟國家只有法國是常任理事國,在一定程度上法國在歐盟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法國是目前國際法中的合法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奠定了世界大國的基石,在這兩個方面德國實在無法與法國抗衡。

三是如果歐盟要繼續走下去,還要繼續發展的話,首先德國和法國必須團結合作,然後才是整個歐盟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歐盟這就有了根基。反之,如果德國和法國不合作不團結,歐盟的麻煩就會到來。因此,德國和法國誰也不能單獨做歐盟的領導者,只有精誠合作,才能實現共贏。


寰球東隅


不管是經濟實力還是政治影響力,德國都比法國要強的多。二戰時法國被德國不到一個月佔領全境,雖然戰後法國由於各方勢力權衡的結果獲得了一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但是法國在歐洲和國際上發揮的作用還真沒德國大。

(小夥子好好幹,有前途)

此前,歐洲主要由英法德三國主導,英國一向奉行大陸均勢政策,既不希望法國強大,也不希望德國強大,所以英國曆史上是採取聯弱打強的政策。

現在英國退出歐盟,那麼德法成為歐盟的主要領導者,顯然德國比法國更有實力和話語權。前一段時間,默克爾暗示法國把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席位讓出來,讓歐盟代替法國進入安理會,這足以說明法國在安理會也就是個擺設,根本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如果歐盟進入,可以更好的代表歐洲的利益。

所以,在只有德法主導的歐盟中,德國自然比法國更具有領導歐盟的優勢。


銘蘇先生


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國在歐洲的歷史角色來分析。法國佬強調的是獨立自主的世界地位,在謀求歐洲領導者這件事情上不是很主動。德國佬天生高傲,總是想著日耳曼民族統治世界……在國際事物舞臺上,德國的聲音顯然比法國更多更有力。長遠來看,德國如果謀求安理會入常成功,那麼,解禁核武應該是第二步了。


愛睡懶覺的萌妹子


歐洲一體化進程首先在安全方面取得互信,標誌就是法德和解,1950年法國外交部長舒曼提出建立“煤鋼共同體”的舒曼計劃。眾所周知,煤炭和鋼鐵是軍事工業的必需品,實現聯營互通產量信息也就意味著軍備相互公開,軍事互信機制建立。
(羅貝爾·舒曼)




真正讓歐洲一體化由理論變為現實的是歐洲經濟一體化,也就是1957年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經濟共同體也是歐洲一體化進程當中程度最深,最容易開展的一個領域。經過將近40年的努力,到1993年《馬斯特裡赫特條約》生效,歐盟誕生,歐洲經濟共同體更名為歐共體作為歐盟三大支柱之一,也意味著歐洲一體化進程正式向政治一體化領域延伸。馬約是法國總統密特朗與德國總理科爾共同提出的,彰顯法德友誼與合作。
(馬約簽訂標誌歐盟誕生)


經過法德的共同努力,簡化版歐洲憲法,《里斯本條約》在2007年簽訂,在2009年正式生效,歐洲政治一體化達到了新的高度。整個歐盟有著“三大支柱”,歐洲各共同體(經濟),歐洲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外交國防),刑事案件的警察與司法合作(刑事司法)。歐盟的領導機構是歐盟委員會(相當於政府),歐盟理事會(議會上議院),歐洲議會(下議院),歐洲理事會(歐盟首腦會議,相當於歐盟元首)。
(歐盟機構設置和主要歐盟官員)

從歐盟機構設置可以看出所謂法國和德國誰是歐盟的領導,從歐盟制度本身來看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歐盟作為一個一體化組織其最終的目標就是為了消滅歐洲民族國家的邊界,建立一個統一的“歐洲合眾國”。過分去強調國家的領導權和話語權本身就有違歐洲一體化精神。有時候憑藉感覺去看問題,其實根本就不具有遠見性和前瞻性。雖然說從外表上看法德在歐盟內部地位非凡,其實僅僅作為核心成員,他們在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發揮著關鍵作用,並不是說兩個國家本身在歐盟內部就說一不二,是絕對的領導。


(兩人都是演戲的不是開船的)

從歐盟內部決策上看,就重大問題上往往必須是所有成員國一致同意才可以,而不是法德兩國同意就行了。兩者在歐盟內部的定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法國往往扮演者歐盟政治大腦的角色,在歐盟外交和安全,刑事司法領域有話語權。德國是歐盟的經濟核心,在經濟事務方面有話語權。但是,現在這種身份上的標籤已經相對模糊,伴隨著歐盟內部的機制逐漸的完善,以及歐盟改革的深入,將使得這個標籤變得更加的模糊。

本文圖片來自谷歌圖片,感謝提供,歡迎大家批評指正留言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