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青年「閃婚」職業方面的原因

婚姻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社會行為,社會環境中的各種因素對婚姻有著決定性和制約性,它是通過婚姻家庭的內在的自然關係和社會關係的矛盾運動,導致婚姻及組合方式的變化,才能發揮作用。社會學有兩種彼此“對立”的視角:整體論和個體論。前者是以迪爾凱姆為代表的觀點,關注於宏觀的社會結構、制度性因素,決定著主體的行為,堅持用一種社會事實去解釋另一種社會事實的原則。後者是以韋伯為代表的,他們認為微觀上的個人,才是社會行動的真正主體,只有從個人的行動動機入手才能理解釋社會現象。

農村青年“閃婚”職業方面的原因

從社會問題的理論視角,物質是作為社會發展的基礎,從而決定了研究閃婚問題的出發點。在社會發展與開放的當今時代,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物質基礎可以說是排在婚姻基礎的首位。一個完美的婚姻家庭,如果沒有穩固的物質作為基礎,是很難達到溫暖和諧的狀態。從古代時候開始,只有物質文明的發展,才能有精神文明的發展,因此,物質是生存的基礎。市場經濟的發展,使農民家庭生活不斷提高,財富不斷增加。

農村青年對城市的認同感比較高,羨慕城市的現代生活,喜歡城市生活中的娛樂文化等,認為城市才是實現他們夢想的地方。他們樂觀、自信,追求條件好、工資高的就業崗位,有的想要進大企業做白領,有的要自己開公司當老闆,有的表示要積極學習考取公務員,但是他們卻由於自身的條件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導致他們的職業期望與現實的就業形勢不相適應。

農村青年“閃婚”職業方面的原因

低層次的職業導致農村青年擇偶機會減少。據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顯示,外出務工的農民在製造業就業的佔30.3%,在建築業就業的佔22.9%,在社會服務業就業的佔10.4%,在住宿餐飲業就業的佔22.9%,在批發零售業就業的佔4.6%。從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看出,農村青年從事的職業與城市人之間存在著較大的職業差別。許多的農村青年並沒有接受過就業前的職業培訓與指導,對工作的熱情與專業程度不夠高,因就業條件的限制,他們從事的行業多是報酬低、待遇差的又髒又累的重活,主要集中在服務業、製造業、建築業等,他們的主要職業就是做做臨時工,例如工地上的水泥工、搬運工,工廠裡面的打工妹,餐館裡面的服務生等等,就業層次比較低。

高先生說:“我跟老鄉都是在做裝修,平時沒工作的時候就玩,有工作就要做個不停,還加班加點,每天都是穿著又髒臭的工衣,連個好衣服都沒得穿。”

尤先生,一說起工作就嘆氣:“我們那個廠,一共幾百個人,可是基本都是男的,沒幾個女的,平時加班就要加到十點左右,哪有機會去認識別的女孩子,以後也就和我哥一樣,等回家要另外介紹。”

農村青年“閃婚”職業方面的原因

由此可見農村的青年們因工作的限制,根本就沒時間去接觸異性,他們接觸異性的機會甚少,這給他們的擇偶造成了困難。在採訪的多個年輕人當中,瞭解到他們在城市的居住狀況較差。從事建築業的青年居住在簡易房屋或者是自搭的棚屋裡,8-10人擠在一間房,沒有床鋪,只有被褥,條件相當差。從事其他服務業的青年住在僱主提供的廠房內,或者是自己租房,基本過著蝸居般的生活。從居住的條件我們可以看出農村青年在城市的社會地位,他們的生活被隔離在城市社會之外,不能融入於城市當中,分享城市的公共資源,因此由於居住條件的村落化、工作時間的限制等,在選擇婚姻時又只能迴歸故土尋找對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