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去東莞,小米去武漢,這些富可敵國的巨頭也在逃離高房價?

前不久,華為啟動了第二輪的搬遷工作,從深圳總部繼續往東莞松山湖華為基地遷移,此輪搬遷共涉及近6000名員工,加上第一輪搬遷的近3000人,當前東莞松山湖基地已經容納了近9000名華為員工,據瞭解緊接著的第三輪搬遷涉及的員工將高達8000人。情況已經很明顯了,華為正在有計劃地撤離深圳,雖然任正非再三向深圳政府保證“華為總部一定會留在深圳”,但是,主體的研發人員和產品人員都撤離了,光剩下管理層的總部空殼留在深圳意義到底有多大呢?

華為去東莞,小米去武漢,這些富可敵國的巨頭也在逃離高房價?

另一家IT巨頭小米,最近也被傳出即將撤離北京,回到雷軍的老家武漢。其實這也不是什麼新鮮的消息了,早在今年4月份,雷軍旗下的小米科技、金山軟件和順為資本正式和武漢市政府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有媒體就曾報道,簽署會現場同時為小米的武漢新總部揭牌,新總部落戶在武漢東湖高新區,武漢市政府特意規劃出了500畝的產業園。待產業園完成建設以後,數百家小米生態鏈企業和小米公司的主體業務將會遷往武漢。

深圳、北京一般被譽為創業“南北雙都”,無論是創業環境、政策環境,還是人才資源,在國內都是獨一無二的,為什麼像華為、小米這樣的科技巨頭反而要逃離呢?它們在逃離什麼?

關於這個問題,任正非也曾做出過回應,“深圳的商業房地產太多了,沒有大塊的工業用地了。大家知道大工業的發展,每一個公司都需要一定的空間發展。”而雷軍也曾向媒體表達過類似的意思,小米的基礎在新制造,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很難有足夠大的空間去支持小米新制造的發展。

毫無疑問,這是導致華為、小米出逃深圳、北京的一個原因,在企業的初創階段,確實需要在深圳、北京這樣創業環境濃厚、貼近產業鏈和用戶、易於招攬到一流人才的城市中成長,但一旦發展到像華為、小米這樣在中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階段,其實大城市給它們的增值已經很小,開句玩笑話,如果華為明天要ipo,難道資本市場會因為華為在東莞而不在深圳就拒絕它的進入嗎?如果小米給你一個條件優厚的offer,難道你會應為小米工作地點不在北京就拒絕嗎?顯然不會。

IT型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深圳、北京這樣的超大型企業給它們帶來的更多的是限制,比如說發展的空間,深圳、北京政府不可能特殊考慮它們為它們規劃發展用地,但東莞、武漢政府為了引進它們則可以做到這一點,而且在地價上給予的優惠會非常大。比如說人才引進,雖然深圳、北京的人才資源非常多,但是架不住競爭激烈啊,深圳、北京雲集了那麼多的大企業、創業企業,它們對人才的飢渴程度遠遠超過已經走向成熟穩定的華為、小米,所以它們能開出的條件也明顯優於華為和小米,所以,超大城市的人才資源上對華為、小米來說反而成為劣勢。

比如武漢,武漢高校雲集,一共有82所大學,高校數量中國第二,一本高校10所,二本12所,軍事院校7所,其中985工程建設大學兩所,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大學四所,211工程建設大學有七所。在校大學生規模居中國首位,達104萬人。武漢當地並沒有太多優勢企業,小米一旦進駐,這些人才資源將優先供應小米。比如東莞,雖然東莞本地人才資源相對匱乏,但距離深圳不遠,人才遷移難度不大,而更為重要的是,讓研發人員“躲在”松山湖基地裡安安心心地搞研發,沒有那麼多其他企業的誘惑,對人才隊伍的穩定大有好處。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原因導致它們的逃離呢?我想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高房價。

據說,華為在推進搬遷工作的同時,也在幫助員工實現在東莞安居樂業,有傳華為在東莞拿地1900畝準備為員工興建住房,同時在東莞提供3萬套員工住房,其中松山湖2000畝項目(預計2萬套)、松山湖安居房項目443畝(5500套)、湖畔花園175項目(3000套)、松山湖南區公寓115畝(2500套)。顯然,哪怕是以華為的財雄勢大、以華為員工的高收入高分紅,在深圳這個寸土寸金、動輒十萬一平米的城市,要實現安家樂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對於新進員工而言,而搬遷到東莞則輕易能夠實現這一點,華為無力改變大環境,但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給自己營造一個良好的小環境——松山湖基地中規劃好了包括大型超市、醫院、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的教育資源,有員工戲稱,進入了松山湖基地,可以好幾年不用出去。

華為去東莞,小米去武漢,這些富可敵國的巨頭也在逃離高房價?

而北京的高房價世界聞名,小米的出逃肯定也受此影響,雖然小米不久前的成功ipo在一夜之間早就了一大批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億萬富翁,但小米員工數量多達1.5萬人,絕大多數員工在北京買房還是非常困難的,同時,員工落戶北京和孩子教育問題,也是相對嚴峻的問題。而搬遷至武漢,這些問題估計都將迎刃而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