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壺蓋、壺鈕、壺嘴、壺把看紫砂壺的好壞

紫砂壺的製作工序中,從壺身、壺蓋、壺鈕、壺嘴到壺把的製作,都具有跟壺身相對應的關係。因此,從每一個小細節,都可以看出每一把壺製作工序中的精準度與完美度。例如,壺蓋與壺身接觸的坎蓋之處能使壺蓋與壺身密合,就是一把壺的最基本要求。

壺鈕要好拿

壺鈕,是為拿壺蓋方便而設置的,無論它是圓鈕、環鈕、菌鈕、桃鈕、竹結鈕、花式紐,還是動物形狀的虎鈕、獅鈕、魚鈕,最起碼的要求是好拿。如是看來,一個小小的壺鈕,是否適合人取用,光用眼看往往抓不準,必須親自用手拿一拿才知道。

壺鈕連著壺蓋。壺蓋是壺的配件,不能以它的好壞作為壺好壞的單一標準。

我必須提醒買壺者:絕對不要拿壺蓋去敲擊壺身,去聽有沒有清脆聲,並以此作為判斷好壺的標準。這樣以蓋敲壺,非但無法作為判斷好壺的標準,反倒可能將壺蓋敲破!

從壺蓋、壺鈕、壺嘴、壺把看紫砂壺的好壞


壺嘴暢水流

壺嘴,是為了方便出水所用,最重要的是要保證出水流暢。所以,除了目測壺嘴與壺身的協調性,你還得以水入壺試一試、看一看。

我對壺嘴的判斷標準有與主流市場不同的看法:一般認為名師做的壺嘴必須“注水七寸不泛花”,意思是即使將壺拿得很高去倒水,也不會水花亂濺。事實上,讓水流通暢是壺嘴的首要功能,至於注水幾寸會泛花,只是工藝手法之一,對於泡茶品質影響不大。

從壺蓋、壺鈕、壺嘴、壺把看紫砂壺的好壞

例如,大師何道洪就將壺嘴縮小,以方便出水,使流水如注不間斷。這代表工藝師掌握了壺嘴的實用功能。這也引發了我的疑問:難道名家所做的每一把壺,都必定是經典之作?由壺嘴看藏壺迷思,能對買壺人有所啟發。

紫砂壺嘴形式,有所謂的“一彎嘴” 、“二彎嘴”、“三彎嘴”、“直嘴”等。但不管嘴型如何變化多樣、取巧,都得看它是否具有出水流暢與美觀的雙重效果。

壺出水好不好,總體分二大類:一是流速,主要由流根位置高低形成的水壓決定。二是流量,受壺孔到流口的一條通道中的最細小部位影響,不一定完全和流口的大小有關——即瓶頸原理。

從壺蓋、壺鈕、壺嘴、壺把看紫砂壺的好壞

出水的快慢,不只是影響水流弧度的觀賞性,還與茶湯的最終呈現密切相關。不耐久泡的茶葉,若是遇上出水細緩的茶壺,也許就會因為出湯過程多了那麼幾秒,錯失了最佳的口感。九香紫砂打個比方,一位身形纖細,氣質嫻靜的女士,若是泡茶時出湯如湧泉奔流那般力道十足,也會讓客人感覺不協調。選擇適合茶葉的壺,和選擇適合茶人的壺,同樣重要。

壺把重使用

在選壺把時,應以方便持壺為首要標準。壺把形制多,有橫把、端把或提樑,不同形制的壺把必須與壺身壺嘴做搭配,除考慮美觀之外,最終目的還是好拿好用。至於在壺把上刻龍雕鳳,雖多了視覺的享受,卻少了拿壺的方便性。

從壺蓋、壺鈕、壺嘴、壺把看紫砂壺的好壞

從壺把、壺鈕、壺蓋、壺身、壺嘴到壺足,每個部位缺一不可。尤其是壺足,是一把壺的安定位置。壺足的形制可分為一捺底、加底、釘足等 ,無論是哪一種形制,都是要能讓壺站得亭亭玉立。

這也是紫砂壺在實與虛上的一種佈局,在壺底加了足就使壺體營造出一個虛的空間;反之,在壺肩上做了提樑,其實就是使壺的空間佈滿了實的飽滿,讓壺在實與虛的互動下 ,引領買壺者進入紫砂壺的空間世界。

仔細瞭解了壺的每一個部位,買壺時就能洞悉形制與工序的美,更能瞭解每一部位的協調性,而非單一講究所謂“三點金”或是壺蓋與壺身的密合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