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取代化石能源,就差這幾步

化石能源危機的惡化,不可再生能源儲備岌岌可危引起了全球的關注。風能,據研究表明,全球的風資源總量超過水資源總量的10倍,但風能的開發利用並未得到全球的足夠重視,導致這一重要的可再生資源的浪費。丹麥是個風箏王國,對於風能的利用以及風電的轉化技術研究等方面,都可以作為全球的代表。大力發展風電,僅僅是2017年風電在全國電力消耗總量中佔43.4%。反觀我國,目前,我國的風電利用方面成效顯著,風電儼然已經成為我國的第三大資源。

風電取代化石能源,就差這幾步

風電引領我國可再生資源的發展,那麼針對風電的利用,我國風電目前的發展現狀如何?據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截止2017年年底,除港澳臺外,新增風電裝機19.66GW,同比下降15.9%;累計裝機量達188GW,同比增長11.7%,增速放緩。按照地區來看,中、東、南部新增風機達55%,十三五期間,陸上風電著力向東南部用電負荷大的地區擴展。面對如此大的風電裝機需求,我國的風電機組製造商共11家,總裝機量達150MW以上的有4家,其合計裝機量佔海上風電總裝機量的88%。

隨著風電產業的不斷擴展,在開發中,風電產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發展障礙也日益顯現出來。比如:

風電的運用未在社會上達成普遍認可。社會對國家電應用的佈局缺乏普遍認可和了解。甚至有部分地區政府為保護本轄區內的火電生產企業,忽視、限制風電產業的發展。2009年內蒙古東部電網對風電產業採取限制措施,覺得一旦風電接入會導致火電接入的減少,所以用政策來保護當地的火電企業。

風電產業成本高導致市場對其電價接受度較低。就目前來看,我國的風電發展主要依託國家政策性電價不提恩,其自主化生存能力幾乎沒有。就2017年前

3個季度來看,風力發電和水力發電裝機容量已經達到全國總量的70%,這個龐大的數據,對於國家的能源建設投入來說已經不是嚴重的負擔可以形容了。為此,呼籲降低風電生產電價是我國風電發電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

風電取代化石能源,就差這幾步

無論是風電還是光伏發電、火電來說,"三北"地區都是開發較早且最為集中的地區,目前已建成各類發電模式的裝機總容量遠遠超過了本地區電網輸出能力上限,雖然國家採取了對應的措施,但短期內限電問題依舊突出。

仔細看看我國風電產業歷經10餘年快速發展,即使如此,各生產企業還是會存在技術無法共享、整體制造能力差、技術競爭力極度缺乏的狀況,加上在風電的生產中,很多的關鍵技術和核心工藝依賴進口,嚴重製約了風電產業的發展。加上我國的風電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差,在向海外市場擴展時,缺乏核心技術競爭力,發展進程受阻。

從政策跟標準體系來看,國家的政策出臺滯後於風電產業的發展及其變化要求。風電產業缺乏完善的市場監督管理機制,對於部分企業的壟斷行為無法進行制約。再者,風電產業的管理部門多職能分散,很難形成合力,在較大程度上削弱了對行業發展的助力,嚴重製約其發展規模和海外市場擴展。

綜合來看,海陸風電成本價格日益下降給風電產業的發展提供強勁動力。它正在逐步向提供大量的和低價的可再生能源電力的目標邁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