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6次參與中央重要文件起草的他,講了一些往事

“這40年,對我來說感受很深。我親眼看到,在黨的領導下,通過改革,使得我們國家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但我覺得,改革還在路上,改革還要繼續前進。從理論上講,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不斷地要深化、發展,生產力、生產關係的矛盾不斷要前進。改革是沒有止境的,沒有說哪一年改革就完成了,改革要不斷地深化。”

9月6日上午,由人民出版社主辦的《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回顧與思考》出版座談會,在全國人大會議中心舉行。該書作者、著名經濟學家、原國家體改委副主任高尚全在座談會上講到。

曾6次參與中央重要文件起草的他,講了一些往事


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李金華,中央統戰部原副部長、全國工商聯原黨組書記胡德平,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彭森,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卓元,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宋曉梧,莫干山研究院前院長常修澤等在座談會上探討交流。

高尚全出生於1929年,1985年5月起任國家體改委副主任,後曾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世界銀行高級顧問等職。

高尚全雖已近九十,但精神矍鑠,思維敏銳,記憶力超強,對各種經濟數據信手拈來。現在,他每天仍然早上9點前到他位於皂君廟的辦公室,經常一忙就是一整天,晚上五六點才回家。

高尚全曾先後參加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等6次中央重要會議文件起草工作。他關於“企業自主權”“商品經濟”“勞動力市場”等一系列改革建言,有力推動了我國改革開放事業和改革理論的發展。

該書分上、下兩卷,收錄了他的改革論稿90餘篇,近80萬字,分4個時間段,對改革開放40年來的成就、經驗和教訓進行了系統的回顧和梳理。


“政事兒”(微信ID:xjbzse)瞭解到,高尚全曾先後40多次向黨中央、國務院提出改革建言。此次新書披露了其參與中央重要文件的起草過程。

1984年,建議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概念

高尚全參與的第一個中央重要文件起草是在1984年。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業取得連年增產,農產品日漸豐富,需要有通常的市場和銷售渠道,農業對生產資料的需求也日漸旺盛。城市改革雖有一定進展,但總體仍沿襲計劃體制運轉,存在著嚴重弊端。

高尚全在書中披露,在這樣的改革形勢下,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前夕,鄧小平在談到十二屆三中全會中心議題時說,“最理想的方案是通過一個改革文件。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政治上、經濟上都起了很多的作用,這次三中全會能否搞一個改革文件?這個文件將對全黨起巨大的作用。就搞這個文件,別的就不搞了。”

根據鄧小平的意見,中央成立了文件起草領導小組,高尚全是起草組成員之一。從1984年5月開始,組織了一些同志對文件的起草進行研究和醞釀。

當時,在修改文件的過程中,一個爭論比較激烈的問題,就是在文件中提不提“商品經濟”?有人認為不能提,說社會主義是計劃經濟,怎麼提商品經濟?如果提商品經濟,不是搞資本主義了嗎?高尚全認為應當提商品經濟。

1984年9月,高尚全向中央提出對經濟體制改革幾個理論問題的看法。他認為,當前的經濟體制改革要在理論上有一個關鍵性的突破,就是要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概念,而現在提出這個問題的條件已經成熟。

這些建議得到了鄧小平、陳雲、李先念的先後批覆贊同。後經過起草組反覆討論修改,形成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徵求意見稿)。

據高尚全新書披露,在《決定》起草過程中,黨中央和國務院主要領導同志先後八次同起草小組同志座談,共同修改《決定》。經過文件起草小組的反覆修改,經過了中央全會的討論修改,1984年10月20日,十二屆三中全會正式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高尚全在書中寫到,在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同時召開的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鄧小平高度評價了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鄧小平說,“前天中央委員會通過這個決定的時候我講了幾句話,我說我的印象是寫出了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初稿,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我是這麼個評價。”

十三大前夕向中央直言,希望在改革的理論上有新的重要突破

計劃和市場的爭論由來已久。1986年,已經擔任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的高尚全帶隊去匈牙利、南斯拉夫考察,瞭解他們在改革中遇到了什麼問題,看到了計劃經濟造成的問題。

在十三大前夕,

高尚全給中央寫了一個報告《希望在改革的理論上有新的重要突破——對十三大報告(徵求意見稿)中計劃與市場關係的一點意見》(1987年),建議在改革理論上有新的突破。在計劃與市場的關係上,針對“市場經濟=資本主義,計劃經濟=社會主義”的觀點,高尚全直言:

第一,計劃和市場都是一種手段,並不反映社會制度的屬性;第二,用國家經濟合同逐步替代指令性計劃,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是改革的必然趨勢;第三,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計劃與市場結合的形式都會發生變化。從實物計劃向政策性計劃轉變是經濟發展和改革的需要。

據高尚全新書披露,這份建議報告經當時的體改委主任李鐵映轉報給中央,有幸吸收進十三大報告之中,推動了改革理論的發展。十三大報告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計劃經濟和市場內在統一的經濟。

五條理由為“勞動力市場”正言

十四大確立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並沒有明確其內容和實施步驟,是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オ回答了這個問題。

“政事兒”(微信ID:xjbzse)注意到,高尚全也參加了這次《決定》的起草工作。起草小組下設三個分組,高尚全負責市場體系這個分組。

“在起草工作中,我建議把勞動力市場寫進報告。但阻力很大,有的同志反對這種提法。”高尚全說。

那麼,為什麼要明確提出“勞動力市場”概念呢?這與人們對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本質差別的傳統認識有關。傳統理論認為,勞動力市場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社會主義勞動者成了國家的主人,因此不存在勞動力市場問題。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全部生產要素進入市場、由市場合理配置資源已成為商品經濟進一步深入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高尚全總結了人們對勞動力問題的認識,指出勞動力只有進入市場,才能和其他生產資料有效結合,才能建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

十四屆三中全會前,中央政治局常委開會討論《決定》送審稿。作為文件起草小組分組負責人,高尚全列席會議。在這種高規格會議上,為了能使勞動力市場寫入報告,高尚全發了言,並一口氣列出了“勞動力的價值只能通過交換才能體現出來”、“確立勞動力市場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等五條理由。

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夕,就全會會議主題向中央提出建議

“政事兒”(微信ID:xjbzse)瞭解到,十八大後,高尚全也曾多次向中央建言獻策。

據該書披露,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他曾就十八屆三中全會會議主題向中央提出建議。

2013年7月,高尚全曾向中央提出改革中央文件起草方式,一是建議中央選擇四五個智庫,限期交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這樣既可以提高智庫的積極性和學術水平,還可以豐富中央文件的內容;二是建議廣大黨員、幹部為改革獻計獻策,使中央文件的起草過程成為廣大群眾的參與過程,也是形成改革共識的過程。

在提交上述建議的同時,高尚全還將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的《改革跑贏危機的行動路線》(30條建議)作為建言附件交中央參考。

2014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穆虹專程到高尚全的辦公室徵求改革意見建議。

現場:“敢於擔當,敢於講真話的品格十分難能可貴”

在9月6日的座談會現場,多名參會者談及了與高尚全的交往經歷。

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李金華說,“高尚全同志是我的老朋友,是我的兄長和老師。雖然我們在工作上沒有太多的交集,但是我們覺得有很多共同的語言。原來我跟他住在一個樓。而且高老原來有一些活動叫我去,我是隨叫隨到,因為參加這些活動能學到很多東西,也能受到啟發。他有一次專門給我打電話,說你把微信開了吧,有微信交流很方便,我就把微信給開了。我在微信看到高老的很多文章,我很受啟發。”

曾6次參與中央重要文件起草的他,講了一些往事


“他在改革開放進程中,能夠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敢於提出對改革開放的議題,重大的理論問題、看法和建議。儘管有的時候也不一定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但是他敢於堅持自己的觀點,而且十分注重調查研究,實事求是。這一點我覺得高老師很高貴的品質就是實事求是,不講空話。最終得到領導和社會的認可,我覺得這種精神是十分難能可貴的,體現在一位老共產黨員能從黨和國家的全局利益出發,敢於擔當,敢於講真話的品格。”李金華這樣評價高尚全。

“政事兒”(微信ID:xjbzse)撰稿/何強 校對 郭利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