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祕消失的古國之第十八章大理

第十八章 大理——飄揚著儒雅的佛號

大理是中國宋代以白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在今雲南一帶建立的少數民族國家。後晉天福二年(937),通海節度段思平自立為王,國號為大理,1094年國中權臣高升泰改國號為大中,1096年段正淳改國號為後理。蒙古憲宗三年(1253),忽必烈徵雲南滅大理。大理國主段氏降,被任命為世襲總管。原大理官員多受封為雲南各地土司。大理國大力推行漢族文化,用僰(bó)文說話,用漢字書寫。今昆明古幢公園內的石幢,是大理時石雕僅存的碩果。此外,大理的壁畫和木刻也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大理盛行佛教,儒生無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師僧也都誦讀儒書,有所謂的“釋儒”(又稱“儒釋”)。可說大理國是以儒治國,以佛治心。

歷史與傳說中的段氏家族

在著名武俠小說大家金庸先生的著作中,多次出現過大理國,如《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天龍八部》。在書中,大理國是由段氏王朝統治,人民儒雅宏文,衣冠談吐都和中原漢人沒什麼分別。那麼,我國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這個段氏王朝呢?一燈大師與段譽又是否確有其人呢?

金庸在小說中是這樣解釋段氏家族的出身的,說段氏祖先原本是涼州武人,也就是說段氏家族是十六國時期北涼第一任國君段業的後裔。北涼滅亡後,段氏家族出逃,下落就不得而知了。究竟小說中敘述的是否正確也就無從考證。但是,在我國的雲南確實存在過一個段氏皇族,建立了大理國。《唐書:世系表》中說:“段姓出武威”。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也說:“段氏自稱先世是武威郡(涼州)人”。那麼,段氏家族是怎樣繁衍生息並遷徙到武威的?小說中對段氏家族的描寫與現實中存在過的大理段氏家族是否相吻合呢?這些要從段姓起源談起。

我國在很早的史書中就有對段氏家族的來歷、淵源的記載。《史記:鄭世家》記載了在27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鄭武王姬掘突建立了鄭國。他迎娶了申女武姜為夫人,武姜生了兩個兒子,一個是後來的鄭莊公,另一個是叔段。鄭武王死後,鄭莊公繼位,而叔段卻很不滿,仗著自己母親的寵愛,就造反奪取王位。但是,鄭莊公對叔段早有防備,叔段打敗,遠逃到現在的河南地區,不再以姬姓作為自己的姓氏,改姓段。這就是段氏的來源。段氏族人最早一直生活在河南的附近地區,後來不斷向外遷徙,並流入西北。唐朝的林寶編著的《元和姓纂》中記載了在西漢文帝時有一個叫做段仰的人,任北地都尉,他的後人段貞任武威太守,段氏子孫開始在武威繁衍。漢朝的段貞任武威太守後,段氏家族在涼州大地上大展身手,為造福地方和社會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武威籍歷史名人中的段穎、段煨、段承根、段榮、段韶、段達、段秀實等都曾在歷史上創建過豐功偉業。段氏是武威歷史上有名的九大姓之一,立堂號為“武威堂”,郡望為“武威郡”、“京兆郡”。

那麼段氏家族又是怎樣散佈到雲南地區的呢?清朝著名學者張澍在《姓氏尋源》裡說:“段氏有出遼西者,本鮮卑擅石槐之後,晉將段匹鄲裡也。支南蠻段氏,魏末段延沒蠻代為酋帥,裔孫賃人朝拜為雲南刺史,本出武威。”他在文中指出,武威的段氏子孫在魏末受到朝廷調遣被派往雲南做官。從這時起,雲南開始有了段氏家族。

從段氏的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出,雲南大理國段氏出自武威,而金庸的武俠小說中描繪的段氏同樣也出自武威,所以,這兩個段氏家族應為同一源頭,只是小說中的段氏家族根據情節的需要做了調整。也就是說,小說中的段氏家族是以大理的段氏王為原型來塑造的。

段氏在雲南真正發展壯大起來是在南詔統治時期。在傳說中,段氏家族的在雲南的第一位英雄名叫段赤城。他曾殺死巨蟒,被當地白族崇拜為“本主”,也就是地方保護神的意思。但是,這只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真實性不可考證。

在歷史上,段家為南詔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新唐書:南蠻傳》記載,唐宣宗時,安南經略使貪暴,對那裡的少數民族“棠魔蠻”族進行殘酷剝削,一斗鹽就要換他們的一頭牛。少數民族不堪壓迫,與南詔大將段遷攻陷安南都護府,取得了今紅河州南部及文山州的地盤。可以說,段家為南詔創下了豐功偉績。此後,段氏家族一直都在南詔政權中擔任重要官職。

公元902年,南詔的末期,朝廷權臣作亂,段氏家族趁機奪取了政權。從此,段家飛黃騰達的日子來臨了。

在真實的大理段氏王朝中,並不存在小說裡的一燈大師、段譽等擁有絕世武功的高人。但是,小說中的人物也並不是完全虛構的。在大理國中,第十六位國君名叫段和譽,小說中稱為段譽,第十八代國君名叫段興智,小說中稱為段智興。

大理滅亡之後,段氏家族也漸漸的衰落了下去。元世祖忽必烈在征服大理後,就在這裡設置了官府,而原本的大理國皇室則成了元世祖的管家,並一直延續到元朝末年。後來,大理的段氏家族又發展分裂成幾個支系,有的留在原籍,有的遷移到了陝西的雁門關,還有的遷移到了更遠的地方。

大理的變遷

大理的開國之君是段思平。他是“烏蠻”貴族,是南詔國的通海節度使,手握重兵,很有實權。南詔的最後一個國君舜化貞駕崩後,清平官鄭買嗣趁機發動政變,殺戮南詔王族800人,自立為君,改國號為長和。長和國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僅過了3年就滅亡了。長和國的權臣楊幹貞殺死了國君擁立清平官趙善政為君,改國號天興。但是,趙善政只是個傀儡國君,也沒有什麼政治才能。在他稱帝幾個月之後,就被楊幹貞廢掉。楊幹貞自己坐上了皇位,改國號為大義寧。這個人雖然陰險狡詐,很會賣弄權力,但是卻沒有什麼治國方略,而且為人十分貪婪,對百姓橫徵暴斂,不得民心。當時,大義寧國上上下下都掀起了反楊的運動,國家政權搖搖欲墜。

段思平見大義寧國內大亂,就在通海培養自己的勢力,等待機會準備幹一番大事業。為了加強自己的力量,他以“減爾稅糧半,寬爾徭役三載”為口號,拉攏了烏蠻三十七部貴族,又得到了洱海地區的白族封建主的支持,力量大增。據說,段思平能夠出兵建國還要歸功於一支神戟。《南詔野史》中記載,段思平有一天化裝成獵人去聯絡武裝力量,夜晚在一戶農家投宿。這戶人家藏有一支神奇的戟,似乎專門在等待著他的到來。那天晚上,颳起了大風,那杆戟竟然自己跑了出來,來到段思平的房間。段思平很是驚訝,覺得這是上天的恩賜,就趕忙帶著神戟走了。在後來的戰爭中,段思平使用這杆神戟指揮千軍萬馬,殺敵無數。

公元937年,段思平趁大義寧政權危難之機,聯絡雲南東部的“三十七部”武裝力量向大義寧發起了強大的進攻。大義寧的軍隊不堪一擊,段思平沒用多長時間就滅掉了大義寧。之後,段思平稱帝,改國號為大理,定國都在羊苴(xié)城。大理國是以白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在今雲南建立的政權。

大理這個國號還有著一段不尋常的來歷。《南詔野史》說段思平在進兵時,找不到渡口過河,正在危難之際,遇到了一個“披纓浣紗婦”給他指點迷津,並且叫他建國後把國家命名為“大理”。但是,這只是一個傳說,在史書中,記載了段思平取大理作為國名的用意。他改國號為“大理”,就是要大大調理各方面的關係,以穩定統治基礎,富國強兵。在我國古代社會,“理”與“治”是一個意思,“大理”就是“大治”的意思。對於這個國號,還有一種說法,“理”是彝族的自稱。那時,“理”和“寧”是一音多寫,大涼山彝族至今還稱自己是“寧”或“寧惹”,彝區稱為“寧木”。

段思平建國後調整、治理了國政,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更易制度,損除苛令”,使政權逐步得到鞏固、人民得到休養,使經濟在不長的時間內得到恢復和發展。為了封賞幫助自己登位的功臣,段思平分封諸侯。各諸侯都世襲領有封地,在諸侯領地內,當地諸侯是最高統治者,其下也各有家臣效忠。他在全國設首府、二都督、六節度,共八個地方政權,有“雲南八國”之稱。在大理國的發展前期,這種分封制穩固了統治基礎,發展了經濟,大理國進一步強大起來。大理國的疆域十分廣大,是今天雲南省面積的將近3倍,東至普安路之橫山(今貴州普安),西至緬甸之江頭城,南至臨安路之鹿滄江(今越南萊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羅羅斯之大渡河。大理沿用了南詔的政治制度,王稱驃信,下設清平官,有坦綽、布燮、久贊、彥贊,彥贊是大理增設的,清平官下有“九爽”的官職。

在幾位皇帝的努力下,大理國的國力與日俱增。《桂海虞衡志》中的八個字可以充分的說明大理取得的成就,“地廣人庶,器械精良”。經濟的發展源於農業的發展,那時的統治者大力發展農業,興修水利再加上良好的自然環境,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先天的優勢,使大理的農業與中原地區水平基本相當。元初郭松年到大理,見到了“灌溉之利達於雲南之野、禾麻蔽野、溉田千頃” 的景象。大理的畜牧業也很發達併產良馬,每年都有數千匹精壯的馬匹被運到內地販賣。

大理由於交通四通八達,與周邊國家的貿易十分頻繁,邊境的互市榷場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大理商人輸往內地的商品有馬、羊、雞等畜禽,刀、氈、甲冑、鞍轡、漆器等手工業品,以及麝香、牛黃等藥物。從內地輸入的則有漢文書籍、繒帛、瓷器、沉香木、甘草等藥材和手工業品。隨著貿易的增多,內地的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也被帶到了那裡。宋徽宗時冊封大理國王段和譽為“雲南節度使、金紫光祿大夫、大理王”。此外,大理與緬甸、越南、馬來亞、印度、波斯等國家都有貿易往來。經濟的發展,對外貿易的發達帶動了手工業的興盛,用象皮製作的甲冑,形式精巧,質堅如鐵與披氈、彩漆器皿、馬鞭鞍轡等是大理國聞名天下的特產。冶煉技術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聞名天下的雲南刀“吹毛透風”。

但是這種繁盛局面並沒有持續多久,大理國就陷入了嚴重的統治危機之中。段思平所分封的諸侯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國家的統治,但是也給後世的帝王們帶來了統治危機,諸侯據地自雄、王室力量極大削弱。各封建主和其他民族的一些貴族領主,經濟和政治地位也相應地得到鞏固,滇池地區的高氏家族,洱海地區的楊氏家族,就發展成了東、西部的兩大霸主。他們與“大理王”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以至發展到同段氏王族分庭抗禮、爭奪權力的地步。

公元1063年,楊允賢公開叛亂。大理的第十二位國君段思廉無力平亂,只好請諸侯高智升出兵相助。高智升雖然平定了楊允賢的反叛,但卻趁機擴大了自己的勢力範圍,佔據了整個鄯闡府轄境。段思廉雖然不情願高家這樣做,可是礙於高氏家族的強大勢力,只能順水推舟封高智升為鄯闡(shàn chǎn)侯,並且還不得不把國王直轄領地的一部分“賜”給高智升,這也進一步加劇了段氏統治的危機。

楊允賢雖然反叛失敗,但是楊家的勢力卻並沒有因此而衰弱。公元1080年,楊義貞再度發動政變,殺掉國君段廉義自立為“廣安皇帝”。楊義貞的稱帝危及到其他被封諸侯尤其是高家在整個大理國的地位。鄯闡侯高智升聯合“烏蠻”三十七部的兵力再次平叛,4個月之後就把篡位的楊義貞打敗,高家的勢力趁機發展到洱海地區。由於段廉義無子,高智升便擁立他的侄子段壽輝為大理王。高智升表面上擁立段氏為王,實際上“挾天子以令諸侯”,自任宰相,把鄯闡侯的位子傳給兒子高升泰。這樣,高氏就成為大理國勢力最強大的一支諸侯,幾乎全部控制了大理國政權的轄區。大理國的重要官員,也幾乎為高氏家族壟斷,號稱“一門之盛,半於大理”。

段壽輝僅僅當了一年有名無實的傀儡皇帝,就被高家父子廢除,段正明被另立為大理國君。段正明在位時,對高氏家族十分謙讓,博得了他們的好感,因此做了14年的皇帝。但是,野心勃勃的高升泰一心只想著當皇帝,於1094年廢段正明,自立為皇帝,改國號“大中國”。高升泰篡位後,遭到其他封建主和其他民族部落領主的反對,尤其是“烏蠻”三十七部反對最為強烈,他們根本不接受高氏“大中國”的統治。高升泰僅僅做了兩年皇帝就一命嗚呼了,臨終前,他告誡子孫“我之立國,以段氏之弱。我死,必以國仍還段氏。慎勿揹我。”他的後人也很聽他的話,在他死後就把皇位又還給了段氏家族,立段正淳為國君。

段正淳復國後,依舊大權旁落,高氏家族依然掌握實權,世襲宰相,稱“中國公”。高家極力擴充實力,通過分封子弟佔據了大片領地。高泰明的堂弟高祥明,在宋徽宗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居然贈送給段正淳農奴32000戶,皇帝接受臣子的饋贈在歷史上實屬少見。

大理國在內部受到諸侯割據困擾的同時,周邊的一些其他民族的部落貴族,也紛紛開始趁機作亂,反抗起大理的統治來。“烏蠻” 三十七部中的“於矢部”在混戰中統一了貴州南部地區,建立“羅殿國”。“些麼徒”部統一了滇池東南地區,建立“自杞國”。“邛(qióng)部”的貴族擴充武裝,“閉其境以專利”,自稱“山前山後百蠻都鬼主”。“金齒百夷”貴族叭真,兼併了周圍各部,建立“景隴金殿國”。大理國形成了“酋領星碎,相為雄長。干戈日尋,民墜塗炭”的四分五裂的局面,一直延續到大理國滅亡。

大理國就這樣在內部的統治危機與部族的叛亂中國勢疲敝,逐漸走向衰落。蒙古滅金之後為了對南宋形成兩面包抄的夾擊戰術,決定先征服大理。1253年,忽必烈率領率領10萬大軍,分兵3路進攻師南下,長驅直大理國入,大理國內各部落紛紛投降。同年十二月,蒙古攻陷大理城,大理末代國君段興智棄城而逃。1254年,蒙古大軍活擒段興智,存續300餘年大理國滅亡。

儒雅飄香的佛國

在雲南及其附近地區,經常會出土一些製作精美的佛教用品,如佛像、寶幢等等。1919年,在昆明地藏寺遺址修建公園時出土了一尊佛頂尊勝寶幢。寶幢佈局嚴整,層次分明,構圖造型精美,人物神態逼真,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當時的日本人稱它為“中國絕無僅有之傑作”,著名歷史學家方國瑜讚道:“雕刻佛像最精,世人鹹為驚異,滇中藝術,此其極品也”。1978年,雲南文物工作者在維修大理崇聖寺三塔時,發現了一件令世人震驚的寶物,大理國時期的五色舍利塔模。這座塔模製作技藝精湛,將金、銀、銅、鐵和琥珀五種不同的質地完美地組合起來,渾然一體。五色舍利塔是佛教用品,是用來裝斂過世高僧的舍利的用品。

在雲南地區為何頻頻出現佛教用品?這與大理國佛教的盛行有著直接的關係。舍利是指高僧入滅火化後的結晶物。佛教一向十分重視對舍利的供奉,大理國也不例外,因此才會屢次出現會出現精美的寶幢。

佛教在那一地區是在南詔時傳入的,大理時期佛教逐漸發揚光大,最終到了全民信佛的地步,佛教發展成為大理的國教。大理的統治者把佛教與漢族的儒學充分的結合起來,把儒家的教條與佛教的道義融為一體,用以控制人們的思想、鞏固統治。那時,讀書人無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師僧也都誦讀儒,被稱為“釋儒”。這些釋儒不僅可以在寺廟內講經求法,可以到朝廷內做官,還可以通過科舉考試取得政治地位。大理國是一個以儒治國,以佛治心的國家。

開國皇帝段思平歲歲建寺,鑄佛萬尊。元朝的郭松年編著的《大理行記》記載“此邦之人,西去天竺為近,其俗多尚浮屠法,家無貧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壯,手不釋數珠,一歲之間,齋戒幾半。”從這裡足可以看出大理的佛教盛況。就連張勝溫所做的《大理畫卷》都是以佛教為主要題材的。大理的佛教的繁盛以佛經、佛寺、佛雕的發展和佛雕技藝的精湛為代表。

大理國寫本佛經是我國佛教文化的珍寶,是雲南最早的佛教典籍。佛經的內容涉及經、論、儀軌、註疏及白族史志,充分反映了大理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絢麗多姿,是研究白族社會、歷史、宗教、哲學、文化藝術的無價之寶。佛教的發展使佛經成為一種十分緊缺的資源,於是抄寫刻印佛經就成為當時的文人、儒釋的重要活動。為了顯示自己對佛教的信仰真誠,他們耗費大量心血用手抄寫卷帙浩繁的佛經。這些製作精美的佛經除了用於平時講經頌佛之外,由於裝幀的精緻還成為贈送親朋的精美的藝術品。但是,由於佛經是用人工抄寫的,數量本來就十分有限,再加上時間的磨損以及戰亂,到現在這種寫本佛經留存的已經十分稀少了,因此彌足珍貴。

大理寫本佛經不僅是佛教界的瑰寶,還是研究大理歷史、書法的重要資料。通過這些佛經不僅可以修正現在人們對大理認識的一些錯誤觀點,還可以找到一些新的信息。著名的社會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曾將南詔大理國經卷的發現與敦煌藏經相媲美,稱其為“北有敦煌、南有大理”。

佛寺是大理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著名的佛寺有無為寺、崇聖寺、宏聖寺、感通寺等。在大理國故地洱海東岸的雞足山上,有大理佛寺佛寺50餘座。崇聖寺是大理國佛教發展到巔峰的標誌,被當時的人們稱為佛都。

無為寺是大理國的皇家第一寺,位於環境清幽的蒼山蘭峰之麓,始建於唐朝,在大理時期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寺廟為東西向,由大門、過廳、大殿、南北廂房所組成,隱於松柏之中。無為寺有八景:曬經坡,傳說唐僧取經路過此地,曾在這裡曬經書;駐蹕臺,元世祖忽必烈徵大理時,曾在附近駐兵停留,還有來銜橋、翠華樓、閣老巖、玉磬碑、汪清泉、香杉樹。元末明初,大理段氏總管段功之女段寶姬在無為寺畔建蘭苑隱居。

在大理留存下來的佛教雕刻藝術品中,以石鐘山石窟最具代表性。石鐘山石窟又稱“劍川石窟”,位於雲南省大理的石寶山上。 這裡的佛教雕刻集中反映了密宗佛教與當地民族宗教信仰相融匯的特點。在石窟中的佛陀、菩薩、明王、大黑天神等的造型上,想象豐富、生動逼真、氣度非凡。石窟雕刻技藝嫻熟,以高浮雕為主,輔以線刻和淺浮雕,手法時而寧靜溫和,時而強勁勇猛,既有曹衣出水之細密,又有吳帶當風之靈動。此外,在石窟中還留存有大量的大理國佛教繪畫,如《菩薩圖》、《南詔圖傳》、《張勝溫畫卷》等石鐘山石窟是研究大理宗教、社會、歷史和民俗的重要資料,是我國眾多佛教石窟中的璀璨的明珠。

出家的國王

大理國的宮廷似乎有一種特殊的風氣,就是出家。據歷史記載,從公元937年大理建國開始,一直到公元1253年大理王朝滅亡的22位皇帝中,竟先後有10位出家做了和尚。這10位帝王中,除了第二代皇帝段思英是被迫遜位的,其他9位都是自願放棄江山社稷出家的。這在我國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現象,實在是我國帝王史上一縷獨特的風景。

在我國上下幾千年的帝王史中,除了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和清朝順治皇帝外,就再也沒有帝王有過這樣的舉動。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曾4次皈依佛門,都因群臣的苦諫仍然歸座龍椅。順治皇帝因心愛的皇妃去世而悲痛不已、看破紅塵而出家。

傳說大理國這些做出驚人舉動的帝王分別是第8代國王段素隆、第9代國王段素貞、第11代國王段思廉、第13代國王段壽輝、第14代國王段正明、第15代國王段正淳、第16代國王段和譽、第17代國王段正興、第20代國王段智祥。

為什麼坐擁江山美人的帝王會甘願放棄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地位、財富去做整天吃齋打坐、唸經頌佛的和尚呢?縱觀這些皈依佛門的國王,是在大理國佛教的盛行的大前提下出家的,與大理國“以佛立國”、“以佛治國”、全民信佛的社會意識形態是分不開的。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國家的災祥禍福,都與當朝的帝王有關,與他們前世今身所作所為有著因果關係。國家一旦出現某種災禍的徵兆,便是帝王孽障纏身,只有出家,才能消災免難。不過他們出家的原因又各不相同,具體原因分為在爭權中失敗被廢為僧、政權不穩被迫出家、人心相背被迫出家。可以說,這些國王出家的最主要原因是為了避禍。

如公元946年,在位僅有一年光景的段思英被廢為僧,就屬於大理國統治集團內部各種勢力爭鬥中一次典型的奪宮之變。據《滇史》記載,“思英性暴戾,居喪淫戲無度,多變易文德年制度”。段思英因性情暴戾、淫戲無度、變易舊制而被廢,不得不出家當了和尚。其中變易舊制又是最為主要的一個原因。他繼位後,將其母親楊氏桂仙封為“榆城宣惠聖國母”。這是推崇楊氏勢力的信號,顯然與段思平以董姓為重要依靠的方針有悖。董氏是段思平改朝換代時的主要依靠力量,代表人物是段思平的軍師董迦羅。大理建國後,董迦羅成了大權在握的相國。段思平死後,段思英受到了董氏勢力的威逼,企圖抬高楊氏勢力的地位,勢必引起以董氏勢力為首的各政治勢力的不滿。這時,董迦羅自然與好友段思良結成了利益聯盟,逼宮退位。

段和譽是大理的第十六代帝王。他並不像小說中塑造的那樣是一位多情的風流才子,從政績來看,他可以說是一位具有文韜武略的優秀帝王。段和譽自幼聰明好學,7歲時就到點蒼山龍苑拜師於天台山雲遊到大理的高僧六鉉(xuàn)法師。在學習的過程中,他認真刻苦,為以後的帝王之路鋪平了道路。段和譽26歲時繼位,年紀輕輕的就曾幾次平定三十七部的叛亂。他還採取了緩和的外交政策,與周邊的國家尤其是宋朝保持了十分友好的往來關係。在他的統治期間,大理國多次向宋朝進貢,獻禮獻樂,博得了宋朝統治者的歡心,也因此而得到許多賞賜作為回報。宋徽宗為了表彰段和譽,冊封他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上柱國、雲南節度使、大理王。在對內的政策上,段和譽勤政愛民,十分同情社會底層百姓的痛苦,仁慈治國、減輕徭役賦稅。因此,那時大理境內的人民都十分擁護他。在經濟上,段和譽在國內大力發展經濟,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就這樣,大理王朝的統治更加穩定了,國力也走入了最為強盛的時期。段和譽還是一位十分寬宏大量的帝王。有一次,部將高智昌在大庭廣眾之下竟然當面指出他的錯誤並且辱罵他,可是,段和譽身為一國之君並沒有以自己的至高無上的地位來懲罰他。在高智昌死後,段和譽為表彰其功績,還大辦佛事為其超度亡靈。高智昌手下的兩名軍官因為懷恨段和譽而趁機刺殺他,但是沒有成功,反而被段和譽擒獲。令人佩服的是段和譽並沒有雷霆大怒,把這兩個叛賊施以酷刑,反而認為他們的舉動是忠於主人的義舉,釋放了他們。這兩名刺客後來自殺,段和譽又下旨為他們修建“義士冢”。

在段和譽的長達39年的統治時期內,國家政治穩定,外無戰事,經濟繁榮。那麼他又為什麼會在自己生命中最輝煌的時期激流勇退,選擇出家作為人生的最終歸宿呢?這與他的兒子們有著重要的關係。

段和譽有4個兒子。這四個人的品性與他們的父親卻相差深遠。為了爭奪皇位,他們明爭暗鬥,甚至會在朝堂之上就大打出手。這四個皇子每人都有自己的勢力集團,把整個朝廷弄得烏煙瘴氣,不得安寧。段和譽對這幾個兒子的行為很是失望,萌生了退位的打算。在他當政的第39年發生的一件事堅定了他退位的想法。那一年,在大理國的上空一顆彗星滑過夜空,整個朝廷都被這件事震動了。那時,彗星是災星的代表,一旦出現,國家就會發生、嚴重的災難。段和譽見到彗星之後,也認為這是國家的不祥之兆,就決定退位,把國家交給早就日思夜想當皇帝的兒子管理。他十分信奉佛教,便決定退位之後皈依佛門。這樣不僅可以落得個耳根清淨,還可以使國家的繁盛不葬送在自己的手中。此外,這樣做還可以修行,為下輩子積德。就這樣,段和譽把皇位傳給段正興。他出家後法號廣弘,終年94歲,是大理國最高齡的國王。

出家的大理國王們雖然不再是一國之君,但是待遇卻遠非普通的和尚可比。崇聖寺是大理國王們出家的專用佛寺,其建築金壁輝煌,高僧殿裡排列的九位出家為僧的大理國國王塑像。野史記載大理國民謠曰:“帝王出家,隨臣一邦,嬪妃一串,素裹紅妝。出家猶在家,舉國敬菩薩,早晚拜大士,禪室如世家。”由此可見,國王們雖然出家,但是仍舊是帝王級別的待遇。

割耳而葬與祀典文化2001年夏季的一個傍晚,大理東南的蒼山上空雷聲滾滾、烏雲密佈,一場暴雨眼看就要來臨了。一位進山採藥的彝族老漢見山雨欲來,趕緊找避雨的地方。他知道,這座山上有許多天然形成的山洞,經常被高高的青草覆蓋起來。這些山洞正是絕妙的避雨場所。老漢在草叢中細細的尋找著,果真如他所料,一個洞口出現在了他的眼前。他向洞內望了望,只見裡面漆黑一片。但他已顧不得許多,因為暴風雨馬上就要來臨了。老漢點燃了一隻火把,壯著膽子往裡走了進去。當火把的光亮照向山洞的深處時,一片金燦燦的光芒射了出來。老漢很是納悶,湊上前去查看。他發現那些耀眼的光芒是從牆角一些金黃色的罐子裡發出來的,原以為是一些陶罐。但當他將這些罐子細細觀察一番之後,發出了驚愕的表情。老漢像受到了什麼驚嚇一般,不顧外面的傾盆暴雨,跌跌撞撞的跑出了山洞。原來,牆角的那些罐子都是都是由黃金做成的。回到家後,不知是因為暴雨的原因還是受到了驚嚇,老漢一病不起,沒過幾天就與世長辭了。老漢為什麼對從天而降的財寶沒有表現出絲毫的興奮,反而出現這樣怪異的舉動呢?這都與當地流傳的一個古老的傳說有關。這裡的村民祖祖輩輩都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在很久以前這裡曾經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國家——大理國。這個國家的國王死後都有一種奇特的喪葬制度。他們不像其他的帝王那樣死後埋葬在華麗的陵墓裡,並且陪葬著眾多的金銀珠寶。這些國王對自己的後事是這樣安排的,將死者的耳朵割下來裝在一個精美的金罐子裡,存放在只有後世帝王才知道地址的秘密山洞中,然後再將遺體火化。傳說藏著國王金瓶的山洞在可以穿過蒼山、達到蒼山的另一面。那位誤入山洞的老漢看到裡面金光閃閃的金罐子,很快就想到了家鄉的這個古老傳說。他的死很可能與這些金罐子有關。在他病重的那幾天裡,曾經在昏迷之中模模糊糊的與自己的後人說起了這件事。於是,蒼山中果真藏有大理國王的金瓶的事情就這樣傳開了,並很快傳給了當地的文物保護部門和考古學家。當他們聽說老漢的傳奇經歷之後,馬上就決定去查找那個山洞。因為,在史書裡確實記載著大理國王割下雙耳,藏於金瓶的事情。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便於後世的祭奠。只要後世的國王們拿出秘密山洞中的金瓶就可以祭奠前世的國王了,而不用大費周折。但是,隨著老漢的去世,山洞再一次消失了。無奈之下,考古專家們只得組織了大規模的考古隊對整個蒼山進行全面的勘查。既然國王把金瓶看作是貯存自己靈魂的地方,金瓶的地位就相當於陵墓,因此肯定會特別的隱秘。據史書記載,只有繼任的國王一人才知道山洞的秘密,就是王后以及死去國王的其他親人都不知道。在安放國王的金瓶時,為了保密,有很多人喪命。繼任國王首先派一批人把金瓶儲存收藏好,當這些人做好墓葬的一切事宜之後,就會被全部殺掉,這樣山洞的地點以後就是個永遠的謎了。大理國王作為一個國家的皇帝為什麼會讓自己的後事如此簡薄,原因之一可能是因為大理只是個地方王朝,國力無法與中原王朝相比,沒有足夠的實力為每一位國王修建大型的王陵;原因之二,可能與大理的獨特風俗習慣有關。大理遠離中原內地,信奉佛教,時興火葬,也就沒有必要為保存屍骨而修建豪華的陵墓。 據歷史記載與現代考古發現證明,大理時期,那裡的人們無論身份地位高地都普遍實行火葬。這與中原及其他地區那個時代流行的土葬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大理國時期三百多年的統治中,考古學家竟然沒有發現一個土葬的陵墓。但是,由於死者身份地位的不同,火葬罐的材質也不同。普通百姓一般只是一個陶土燒製的罐子,只有在貴族的墓葬中人們才能見到精緻的火葬罐。國王們因為了顯示身份的顯貴,他們的火葬罐則應該是用黃金打造的。 考古隊將整個蒼山勘查了兩遍之後,都沒有發現那個傳說中的山洞。但是,他們在勘查過程中對蒼山的地形進行了詳細的觀察。他們發現蒼山的峰麓下面,前面有上下兩個平臺,兩個平臺之間有個通道,而這樣的地形只有在古代的大型祭祀場所才能夠見到。因此,專家們推測這裡很可能就是大理國王的祭奠儀式所在的場所。每到國王的忌日,後世的國王都會從山洞中取出金瓶,舉行祭奠活動。

2004年冬季,又有一支考古隊伍來到了蒼山的腳下,準備對這裡再進行一次深入的考古挖掘。經過歷時一個多月的挖掘,考古隊員終於清理出了許多大小不一的土坑。這些土坑之所以能引起考古隊員的注意是因為裡面都埋放著一塊大石頭。這種在土坑中埋放大石的做法是古代的一種建築手段。他們先在坑中放上石塊,然後再以石塊為地基,在上面安置木樁。而這種特殊的建築手段正是大理國所獨有的建築方法。既然存在大理的建築遺蹟,那麼就很有可能存在存放國王靈魂的金瓶的山洞。 考古學家們針對以前的考古中發現的兩級平臺進行重點發掘。當他們從第一階平臺取泥土勘查時,果然發現裡面有一層層不同的土質,這樣的情況只有人工夯築的土層才能出現。 在對第二層平臺進行勘察時,考古隊員發現了許多瓦礫的殘片,上面有著一些特殊的花紋。經過專家鑑定,這些瓦礫正是大理國的遺蹟。這些建築遺址都顯示了地面鋪有一層一尺見方的綠釉磚。從這些典型的建築特點,再加上各方面信息、資料的綜合分析,專家們認為這裡應該是大理王陵。 各種跡象都表明,大理國王的金瓶是存在的,神秘的山洞也是存在的。那個深藏不露的山洞就是王陵的地點。 也許大理國王的王陵只是一個普通的洞穴,也許洞穴中也只有些國王們的黃金火葬罐,但是這個神秘的王陵卻是大理王國300多年曆史的見證。除了獨特的割耳而葬,大理國還有一種特殊的風俗——祀典。祀典就是祭天地,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起源於人們對大自然的崇拜。早在上古時期,那時的統治者伍懷氏就在泰山上進行祀典儀式。司馬遷《史記?封禪書》記載道:祀典產生於伏羲氏以前的無懷氏,無懷氏曾封泰山。大理的許多國王都曾舉行過盛大的祀典儀式。在蒼山的《敕封點蒼照明鎮國靈帝位碑》中,可以窺見當時祀典盛況的一斑。大理國段氏王朝奉行“天人和一、政教合一”的施政方針。舉行祀典的皇帝出於政治需要,為昭示天下,為提高皇帝的威望,為了標榜段氏王朝“永鎮山川”的功業,為了提高皇族的政治地位、鞏固王權,為了粉飾太平,為誇示中原,都希望祀典後,國家安寧、五穀豐登,四海昇平,帝業永固,永鎮山川。祀典成為標榜皇權的一種重要手段,以敬“天地君親師”為途徑。因此,可以說祀典也是大理國統治者統治人民的一種手段,是對人們思想的一種教化。大理國的祀典是一種獨具特色的封禪形式,一種政教合一的盛典禮儀。古代大理國的祀典經過歷代帝王都有許多創新,到後來“祀”的儀式往往重於“典”的儀式。這是因為他們“天在上,地在下,龍在上,鳳在下”的天地觀、世界觀、價值觀造成的。他們把“天、地、人”融入了封建的祀典儀式上,以莊嚴、至尊至上的祀典活動來呼應三山五嶽。大理國舉行祀典儀式的一個重要場所就是蒼山,在那裡還專門為了祀典而建築了一座宏偉的蒼山神祠。蒼山在大理國心目中是一座神山,是萬物之始、陰陽交替之地。此外,洱海邊的“天鏡閣”、“珠海閣”、“浩然閣”和“水月閣”也是帝王們經常舉行合祭天地儀式的場所。那時,統治者為了極力宣揚自己的統治地位,祀典儀式都辦得極為隆重。在舉行祀典儀式時,幾乎全國的百姓都要參加,馬就要動用千萬匹,要從下面的八府、四郡、三十七部中抽調才能夠滿足供奉神明的需要。祀典的舉行,要耗費大量資財,是需要良好的經濟實力作為基礎的。大理國的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冶鐵技術都比較發達,經濟實力大增,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較以往大大改善,已經接近中原地區的水平。除了皇帝舉行隆重的祀典外,還有另外一個特殊群體也舉行盛大的祀典儀式,這個群體就是高僧,以大理國出家的國王最為典型。大理國總共有10位皇帝由於各種原因而出家,儘管出家之後他們以僧人自居,但是手中還是握有很大的權力。這些高僧舉行的祀典往往都在他們的出家之地崇聖寺,每年春秋舉行兩次。“駐馬尋幽入梵官,空階鈴鐸響天風。波風遠映三幹頃,雪裡高懸十九峰”便是形容高僧祀典盛況的詩句。

大理大事記公元937年,段思平聯絡雲南東部的“三十七部”滅掉了大義寧稱帝,改國號為大理,定國都為羊苴城。公元1147年,段和譽把皇位傳給段正興後出家,從此,大理國開始走下坡路,國勢日衰。公元 1063年,洱海地區的楊允賢叛亂,掀起了大理國內亂的序幕。公元1080年,楊義貞殺掉國君段廉義自立為“廣安皇帝”,高智升借平叛之機大大擴充了自己的實力,成為大理國實際的掌權者。公元1094年,高升泰廢大理國王段正明自立魏王,從此,段氏家族在大理的統治暫時告一段落。公元1096年,段正淳復大理國,開始了大理中興。公元1253年,蒙古大軍南下,開始侵擾大理國。公元1254年,蒙古大軍活捉段興智,大理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