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湧動 足音鏗鏘

活力涌动 足音铿锵

之推動高質量發展

A03版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 黨的十九大, 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所處的歷史方位作出了科學判斷。

循著黨的十九大指明的方向,把發展的聚光燈聚焦到白山松水間--吉林省正在適應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趨勢性特徵,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自信,堅持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新路。

引進增量、 盤活存量、 做大總量、 提高質量……傳統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新舊動能轉化不斷加快,創新活力逐步釋放。今年上半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26.2%,同比提高24.1個百分點,高於全國9個百分點。

吉林, 正穩中有進向著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轉型,以質為先

經濟新常態, 亦是經濟轉型關鍵期。轉型如中流擊水,惟以質為先者進。

車間內,機器轟鳴、熱氣騰騰,不同作業區域被各式護欄分割得井然有序。“不轉型,永遠不知道企業的能力有多強大。”通化石油化工機械製造公司董事長韓一泉發出這樣的感嘆。

過去, 這個曾經虧損過億元的企業, 如今通過以建設高標準省級企業技術研發中心為突破口, 成功實現轉型。 企業生產的通石牌系列產品,成功打入美國、哥倫比亞和古巴等市場, 成為吉林省大型石油裝備出口的第一品牌。

同樣, 在白山琦祥紙業公司也正經歷一場變革。今年,公司又投資10億元, 擴建一個年產50萬噸的新項目, 屆時產能將達到110萬噸,居國內同行業前列。 像琦祥這樣的老企業,過去因紙業市場不景氣,無法維持只有破產。 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企業重組後主打“循環經濟”牌,衝著高檔包裝用紙全力攻關, 去年已經成為了東北三省包裝用紙的龍頭企業。

舉旗心有方向,落棋胸有成竹。今年以來, 面對錯綜複雜的經濟形勢,我省保持戰略定力,堅決向高質量發展轉向用力。 7月,省委十一屆三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省委省政府關於以數字吉林建設為引領,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高舉數字吉林建設的旗幟,打造數字經濟新增長極,吉林省奮力開創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

產業結構的更加優化, 新舊動能的加速轉換, 帶來的是吉林省新產業新動能茁壯成長。

總投資4億元的遼源鴻圖鋰電隔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000萬平方米/年鋰離子電池隔膜二期項目現已投產。 公司總經理張漢鴻說:“公司憑藉產品質量與技術優勢, 已成為天津力神電池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供應商。由於成功替代進口產品,公司產品先後通過了三星、LG、住友、帝人等國內外知名企業認證。 ”

創新的活力, 可以讓傳統企業萌發新枝, 也能讓新興產業加速起航。眼下的吉林,醫藥、生物化工、新材料、光電子等新興產業層出不窮,新的增長點不斷破繭而出。

突破,迎來生機

松江流碧,龍山染霞。

吉林石化作為共和國的“化工長子”,歷經了計劃經濟、市場經濟的磨鍊取得輝煌後, 一度在低谷徘徊,虧損連連。 但在2017年,企業取得建廠以來的最好成績, 盈利50多億元。

“追求高質量就能帶來高效益。”總經理孫樹禎說,這幾年,集團研發的高端ABS樹脂深受格力、海爾等企業青睞, 航空煤油項目填補省內空白。

近年來,改革、創新、解困、突圍……這些關鍵詞伴隨著吉林省國有企業改革一路走來。 作為傳統老工業基地, 我省的國企改革可謂“道阻且長”,一路走得艱辛,但走得堅決。

201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對國有企業改革進行深刻論述,提出“三個有利於”,首次為國有企業改革確立了價值判斷標準。

我省緊跟中央深化改革"1+N"政策文件出臺進程,制定下發了《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意見》,出臺了發展混合所有制、 完善國資管理體制、薪酬制度改革等配套文件,形成了"1+18"改革政策文件體系,進一步增強了改革的針對性、 規範性和有效性。

自我革命,馳而不息。1月8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內“新紅旗讓夢想成真”———中國一汽紅旗品牌戰略發佈會舉行;7月10日,中國一汽與大眾汽車集團在柏林簽署諒解備忘錄,雙方將在充電基礎設施及智能網聯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8月1日,中國一汽全力打造的紅旗綠色智能小鎮建設在長春啟動;8月30日,隨著一汽-大眾年內啟動的第四座新工廠華北基地的建成投產,一汽-大眾全國五大基地戰略性佈局基本完成……

上半年, 中國一汽高質量發展軌跡清晰而又強勁:1月至6月,企業累計銷售整車171.25萬輛, 同比增長7.1%; 紅旗品牌累計生產整車9235輛,銷售整車9363輛,同比增長322.6%;一汽解放實現銷售19.08萬輛,同比增長20.9%。

“一汽集團作為東北最大的國有企業,必須要做改革排頭兵,只有這樣才能把以前沒有釋放出來的資源、能力,釋放出來。”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徐留平的話語中, 表達出一汽改革意願的堅定與改革步伐的果斷。

伴隨改革的持續推進和深化,一汽對原有“技術中心”進行重組,設立了研發總院和造型設計院,強化紅旗產品的開發。 將整車開發業務下沉到了奔騰事業本部和解放事業本部,形成研產銷一條龍的體系,強化市場需求的快速對應。 人事改革使幹部年輕化得以實現, 一汽中層幹部平均年齡下降5歲。經過改革洗禮,一汽“大象”般的身軀,終於可以快節奏地“跳舞”。

在經歷了鋼鐵寒冬之後, 通鋼人迎來了春天。

走進通鋼集團公司第一鋼軋廠車間,只見鋼水奔流,天車轟鳴,流水線上火紅的鋼材緩緩推送……通鋼在去年實現扭虧為盈的基礎上一路高歌猛進, 上半年生產經營再創佳績,產值增長64.5%,利潤比原計劃超出1.29億元, 多項經營指標均創下建廠以來最好水平。

通鋼的捷報緣於他們奮力邁出了企業由生產型向經營型轉化的可喜一步。今年上半年,該公司以提升效率、效益和價值為改革方向,推行事業部制改革, 實現了市場與生產的無縫銜接。 通過組建研產銷一體化推進機構, 實現經營主體向市場端前移, 全力提高單位產品創效能力。

鳳凰涅槃, 在吉林國企改革舞臺上不斷上演, 一批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競爭力強的國有企業,重新挺起了吉林振興的脊樑。

創新,才有活力

創新,是時代的脈搏,也是發展的動力之源。

如何創新?“改”! 吉林化纖用行動作出回答, 大力推動技術改造, 讓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實現從低端向高端的跨越。

在吉林化纖碳谷公司的碳纖維原絲生產線上, 乳白色的絲線在設備間穿行纏繞,一束“髮絲”由萬條甚至幾萬條細絲組成,輕如蟬翼,硬勝鋼鐵。

就在不久前, 吉林化纖自主研發的48K大絲束碳纖維原絲順利通過碳化並批量生產。 碳化效果遠超預期, 是繼24K碳纖維成功市場化後,吉林化纖又一碳纖維新產品。

“我們當初只有一個信念,就是要實現‘黑黃金’碳纖維國產化,並替代進口。”吉林化纖碳纖維研發團隊負責人、 碳谷公司正高級工程師張海鷗感慨萬千。

其實,早在2017年,研發團隊成功研發出24K大絲束碳纖維原絲時,在產品質量達到T700級成本就下降了接近一半。 當時這一首創之舉突破了困擾國內碳纖維行業近60年的技術瓶頸, 我國大絲束碳纖維在技術、規模、成本和質量上,具備了與國際領先企業競爭的能力。

中車長客, 中國動車組和地鐵車的“搖籃”,是亞洲最大的軌道交通運輸設備研發和生產基地, 具有“世界速度”的中國高鐵和優質軌道客車,服務於全球22個國家和地區。

近日, 中車長客憑藉對磁浮技術的深度掌控, 中標我國首條磁浮旅遊專線,迄今為止,中車長客是我國軌道裝備製造業唯一擁有高速磁浮車輛實際運營經驗的企業。 列車採用常導電磁懸浮和車載短定子直線電機牽引技術, 最高運行時速達120公里。首列車預計將於2019年6月交付。

創新, 不斷提升著企業產品競爭力和產業發展突破瓶頸的解決方案, 讓企業駛入可持續發展的“藍海”。

今年4月24日,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對外發布了“吉林一號”衛星拍攝的“一帶一路”沿線多個國家主要城市的高清衛星遙感影像, 讓世界近在眼前。

“如果把大型的光學望遠鏡比作人類的‘千里眼’,那麼用這種碳化硅鏡坯做出來的反射鏡就是‘千里眼’的‘角膜’。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先進光學與結構材料研究團隊的負責人張舸博士自豪地向記者介紹著他的碳化硅鏡坯。 張舸告訴記者,目前,這一技術打破了國外對中國反射鏡材料的技術封鎖, 標誌著我國在大口徑光學材料製備領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進展, 對中國國防建設和空間探測與開發事業具有劃時代意義。

隨著創新之花在吉林大地鋪陳開來,我省這些創新型企業正在塑造著面向未來的新型經濟,助推我省在新一輪經濟振興中實現跨越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