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如何帶來新的技術革命?

今年春節剛過,《人民日報》刊文《三問區塊鏈》,提了三個特別務實的問題——

什麼是區塊鏈?區塊鏈有什麼用?區塊鏈會成為新風口嗎?要理解並回答這些問題,我想先簡要回顧一下區塊鏈的歷史。

2008年,一個傳說中的名叫中本聰的人,發表了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式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並在次年創立了比特幣運行機制,挖出了第一個區塊,被稱為“創世區塊”。中本聰之後,已經有學者把這十年的發展分成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2008年到2015年,也有人劃到2013年或者2014年,這時期比特幣如日中天,很多人都去挖礦、炒幣。

第二階段的開始的標誌是“以太坊”(Ethereum)的創立,一個1994年出生的年輕人維塔利克·布特林提出了“智能合約”的概念,深化了比特幣的應用場景。這期間還有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就是學術界、產業界把比特幣和支撐它的底層技術區分開來,以至於今天有了“幣圈”和“鏈圈”這兩個說法。“幣圈”更專注數字貨幣,比如發幣、代幣,“鏈圈”更側重底層技術。

第三個階段從2017年開始,有人將它稱為“第三波浪潮”,認為它會帶來“可編程金融”、“可編程社會”,區塊鏈給金融、經濟帶來了巨大變化,開始影響生產方式甚至是生產關係。

短短十年裡,區塊鏈變現出了巨大的潛力和能量,麥肯錫說它是繼蒸汽機、電力、信息和互聯網科技之後最具潛力觸發第五輪“顛覆性革命浪潮”的技術。


▌到底什麼是區塊鏈?

狹義的區塊鏈就是一種“數據結構”,以數據區塊(block)的形式存在,每個區塊是一個相對確定長度的數據塊,就像拉火車一樣,一個區塊、一個區塊串接著掛起來,形成一列長長的數據火車。它是一種加密的儲存結構,安全、可驗證、防篡改。

廣義的區塊鏈是一種用分佈式技術支撐的共識算法。區塊鏈有三個重要的概念——分佈式計算結構、分佈式賬戶體系、共識機制。

區塊鏈如何帶來新的技術革命?

在這個Gartner技術演進曲線裡,2015年的時候還找不到區塊鏈,2016年,區塊鏈出現了,爬過第一個頂峰,正處於下降波段。到2017年,區塊鏈還在繼續下落,但千萬不要認為這個技術就要“黃”了,當它向下走的時候,其實是正在接地氣、尋找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場景,說明它越過了“概念泡沫”的階段。


▌區塊鏈如何“顛覆”傳統的經濟活動?

原上海證券交易所總工程師、世界區塊鏈組織首席科學家白碩教授在3年前講區塊鏈的時候,說區塊鏈有兩大功能——記賬、認賬。記賬認賬原本是傳統經濟活動中最常見的環節,但區塊鏈正在這方面發生革命。

傳統的記賬需要有三個要素,第一要有賬本,比如總賬、分類賬、明細賬、輔助賬等各種賬本。第二需要有許多會計人員來處理原始憑證、記賬憑證,並記入會計賬本。第三是要有一套記賬規則,來保障經濟往來、資金的流動,是被經濟活動雙方都記錄下的,這個叫“複式記賬法”,它有一句口訣是“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

這三個要素保證了賬務信息的準確、完整。需要注意的是,傳統的記賬活動,財務信息的呈現,是滯後於經濟活動的。區塊鏈深刻改變了記賬活動。比如傳統財務信息,需要按照月度、年度等週期,進行“結賬”操作,年底要有財務決算,產生會計報表,只有作出這樣的會計處理,經理人員才能瞭解企業上一個週期的運營狀況。

有了區塊鏈之後,以上三個要素都被顛覆了。首先傳統的賬本消失了,因為經濟活動、資金的流動,不但被交易雙方記錄下來,而且被遵從同一個區塊鏈協議的參與者,都記錄下來了。更要命的是,新的數字賬本根本不在你自己的會計檔案櫃或者服務器上,它在“鏈”上,且每個人都可以有一個副本,同時因為區塊鏈有很好的加密技術,所以也不會隨便被不相關的人看見。於是記賬員和會計師也消失了,理論上,所有的會計記賬規則都會被電算化,進入自動化的時代。“複式記賬法”也發生了改變,在區塊鏈上,借方和貸方的記賬、對賬任務消失了,因為賬目是天然齊平的。

最終,賬本、會計師不見了,記賬規則發生了變化,由兩個人記賬變成了理論上所有人都在記賬。

一個典型的數據區塊大小一般是1-2兆(MB,1MB=1024KB,1KB=1024Bit),典型的記賬區間是10分鐘(比特幣10分鐘,以太坊大約2-2.5分鐘),這取決於算力水平和初始定義,以後的記賬區間甚至可以發展到更短,比如以秒為單位。每10分鐘記一次賬並形成數據區塊,每個數據區塊首尾相連,就形成了區塊鏈。這10分鐘內記錄的賬務信息,理論上來自所有在這個區塊鏈上的機構和參與者。過去的經濟活動只涉及到甲乙兩方或者甲乙丙三方,是點對點的交易,但在區塊鏈上不一樣,所有的經濟活動都可以記載在同一個區塊鏈賬本上。如果全球的每一筆賬都在區塊鏈上,假賬將變得不再可能。

學習區塊鏈的技術原理,有兩個繞不去的計算機名詞——Hash和Merkle。Hash函數是一種操作方式,本質上也是一套加密算法,它的作用就是把一串數字或者符號變成加密的字符串。Hash函數最大的魅力,打個比方說,就像是一把錘子,把一個不定長度的字符串,“砸”成(轉變成)固定的長度。每發生一筆經濟活動,就對該筆經濟活動對應的數字賬項,操作一次Hash函數,每個Hash函數對應一筆交易,每兩筆交易放在一起,再操作一次,如此重複。

區塊鏈如何帶來新的技術革命?

“經濟學人”關於Hush和Block轉化的示意圖。 © The Economist

可以想象,這種兩兩歸併到一起的交易,如果展開來,就好像一棵樹(學名叫Merkle樹,是一種二叉樹)。最後無論有多少筆交易,都可以最終把這個記賬區間的賬項信息,轉變成固定長度的字符串,這就是區塊鏈技術設計中獨具特色的地方。可以簡單地認為,每個10分鐘裡所儲存的賬項信息,其實就是被砸過很多遍的Hash函數的結果,這個數據區塊的長度是相等的。

每個區塊之間,還需要首位相連,這個怎麼連?誰來連?這又是區塊鏈設計巧妙的一個地方。每個區塊在記賬的過程中,事實上所有參與區塊的人都貢獻了自己的算力,也都在自動地彼此履行記賬、對賬義務。但當這個區塊結束的時候,到底以哪個人記錄的區塊為準呢?比特幣用挖礦的辦法來解決“認賬”的難題。

簡單說來,就是在每個區塊的最後,要求所有參與者做一道“奧數題”,計算某個複雜的數目字,這個數目字與區塊賬戶信息的Hash值,最終要包括若干個數字“零”。誰先算出來,就給誰一定的比特幣獎勵。人們把這個過程叫做“挖礦”。如此巧妙的設計,就使得參與區塊鏈的人們,一方面可以貢獻自己的算力,為所有的經濟活動實現記賬的需要(同時還自動對賬),另一方面還可以

通過激勵機制設計,實現大家“認賬”的過程。這個認賬,就是共識機制。

以太坊出現後,提出了智能合約的概念,將比特幣思想擴容了。現實中,任何一個經濟活動背後都對應著一個合約,有的是口頭形式,有的有書面記錄。如果甲從乙那裡借了100元錢,承諾3天后歸還,如果沒還,則每晚一天多還1元。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如果甲沒有還錢,有兩個原因——他忘了,或者他有意賴賬。如果乙還是個內向的人,不好意思催賬,事情就更麻煩。

有了區塊鏈之後,可以把這件事寫入智能合約,任何一個合同都是一長串的邏輯算法,當出現不同的條件時,執行不同的結果。這時候甲再從乙那裡借100元,三天後就會自動扣款還給乙。現在已經有了小額免密支付,這會讓社會的整體信任度提高。如果甲真的晚了兩天還錢,被扣了2元,也是對甲拖延的懲罰。這套邏輯裡嵌入了智能合約的概念,合約內容被編制在一長串的Hash字符串中,被拆解成一條條的計算公式,等於是把合約的條件和結果拆解開來,成為區塊賬本中的一項數據。

在過去,區塊只對應賬本,而賬本是經濟活動的結果。但當我們把智能合約考慮進來,意味著區塊裡除了賬本之外,還包括了經濟活動的過程。

區塊鏈能把日常經濟活動中那些七零八碎的細節,通過一個所有人公認的賬本打包在一起,而且是自動進行的。這是一個偉大的創新。


▌區塊鏈會“消滅”黃牛黨嗎?

區塊鏈技術分為三個層級,第一個是數據存儲、網絡安全、加密技術等,這是非常技術化的部分,普通人基本上不用關心,就像很多人用微信發語音、用郵箱發郵件,但他並不關心這些信息流動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第二層是共識、激勵層級。在區塊鏈上,客觀上每個人都在為別人做了一點點辛苦的工作,例如每個人其實都在記賬、對賬。理論上,每個人的節點都會存儲一個賬戶的賬本,記賬的動作自動完成,佔用了個人的本地計算機的一部分計算資源。人們可能沒有意識到,但其實他已經貢獻了自己的分佈式存儲、分佈式算力。另外,因為Hash函數的完成需要算力,算力又有比特幣作為獎勵,因此催生出了礦機產業,也炒熱了“幣圈”的各種生意,當然這是另外的話題了。

區塊鏈如何帶來新的技術革命?

第三個是應用層。區塊鏈的合約應該如何理解?它會怎樣改變我們現在的生產過程、營銷流程?怎樣改變製造業?改變工單分派?幾乎所有的場景,都可以用區塊鏈的視角去重新想象。我認為區塊鏈正在重新定義這一切。

比如,區塊鏈可能會重新改變“黃牛黨”。很多人痛恨黃牛黨,認為他們搶佔了火車票、掛號、演唱會門票等等資源。現實經濟活動中之所以有“黃牛”,是因為資源匹配的信息不對稱,甚至是權力不對稱。有了區塊鏈之後,信息是即時、公開的,資源匹配會變得空前高效。

區塊鏈是一件偉大的事情,但是很容易被曲解,有人認為區塊鏈是戰勝競爭對手的法寶,是成為獨角獸的最後一個機會,是讓自己的業務變得更高、更快、更強的制勝法寶,但我認為這些都不是重點,甚至是錯誤的。


▌區塊鏈如何創造新的共識?

回到經濟活動中,我們最愛說“共識”,共識就是你我都同意同一件事情。但在人類的發展歷史上,達成共識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謝林(Thomas C. Schelling)和奧曼(Robert Aumann)認為共識是不可能的。很多偉大的原理都是用“不”來回答的,比如哥德爾定理認為“建立一個包羅萬象的數學體系是不能實現的”,比如孔多塞悖論認為“一人一票的民主不可能選出大家共同認可的總統”,經濟學裡還有一個“阿羅不可能定理”,認為把每個人的口味偏好排序之後,經過理性計算,不可能給出一份大家都真正認可的菜單。

我們假設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總能找到最大公約數,但是生活告訴我們,共識的達成很難很難。比如小孩學騎自行車,父母一定會告訴他,出去的時候要注意安全。這裡面隱含著兩層意思,第一是不要撞到別人,第二是不要被其他人撞到——注意別人的安全,注意自己的安全。學開車的時候要學交通規則,也是為了不撞到別人、不被別人撞。

但這個世界並不會因為每個人都知道“不要撞別人,不要被別人撞”就會安全、不出現事故。因為知道這些每個人都認同的價值觀,只是一種靜態的“共識”,一旦進入到不同的生活場景中,這種知識就不夠用了,因為還有第二層的共識。

第二層的共識就是經驗,是你知道別人知道什麼,想做什麼,別人也知道你知道什麼,想做什麼。就像兩個人在狹窄的樓道里面對面遇見了,一個人往左,另一個人往右,剛好就會撞上。如果兩個人都知道往自己的右邊躲,就可以繼續向前走。

由於沒有第二層級的共識,比如拐彎變線、駕車夜行的時候開大燈……有人知道規則,有人不清楚規則,就會發生各種交通事故。但這樣的共識會無窮無盡深入下去,比如進一步——我知道你知道了我知道什麼,你要知道我知道了你知道什麼。“合作”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遭遇的最糾結、痛苦,也最微妙的一件事。

人類文化中廣泛存在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信念,這是一個靜態的共識,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總會被挑戰。因為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來的信任,是通過多次打交道才形成的,所謂“吃虧上當長見識”。在經濟活動、日常交往中,為了得到信任和共識,往往需要付出非常多的代價。因為我們信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是現實生活又告訴我們“日久見人心”,

社會的基本信任建立在多次、重複的博奕之上,在信任、共識建設的過程中,不停有人投機取巧、抄近路,讓遵守規則的人感受到了莫大的傷害和不公。

這種多次、重複的博弈,讓商業活動中的兩大成本居高不下——締約成本、履約成本。因為不信任,買東西的時候要貨比三家、討價還價,產生大大小小的締約成本。為什麼我們要在這方面花費那麼多的時間、精力、資源?又因為不信任,為了保證履約,我們需要有道德、法律約束,需要法官、警察等力量來判決、執行,這就產生了更多的履約成本。

我認為在思考區塊鏈的未來時,也要回想過去幾百年裡,我們的經濟學思想被什麼束縛了?有人說,今天的共享經濟、互聯網金融事實上正在顛覆過去的經濟學原理,我非常認同。亞當·斯密的經濟學理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他的基本假設基於人都是自私的,自由市場經濟可以讓自利的人在客觀上實現最優的資源配置。意思就是,自私是合理的,由於有自由市場交易,有分工機制,商品和人力可以在自由市場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整個社會資源的流動和匹配可以達到恰當、合適的財富最大化。

但我認為這個假設在今天已經遠遠不夠了,我舉三個例子。

第一個來自於密歇根大學的政治學教授羅伯特·阿克塞爾羅德(Robert Axelrod),它在1980-1984年用計算機競賽遊戲的方法讓幾個高校的團隊相互競爭,最後多倫多大學的一個團隊取勝了,他們採取的策略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羅伯特·阿克塞爾羅德的《合作的進化》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一書中,提出人的天性中不僅包括自私的一面,也存在合作的一面。

區塊鏈如何帶來新的技術革命?

哈佛大學的數學與生物學教授馬丁·諾瓦克(Martin A.Nowak)也在數學、生物學領域上探索,認為合作是繼突變和自然選擇之後的第三個進化原則。

紐約大學的宗教歷史系教授詹姆斯·卡斯(James P. Carse)在《有限與無限的遊戲》(Finite and Infinite Games)中認為,過去2000多年來人類是在“有限遊戲”裡,其特徵就是資源競爭、論輸贏、有生死,這種殘酷競爭的意識被社會達爾文主義者推波助瀾,變成一種社會思潮。但是在嶄新的互聯網時代下,人與人之間連接在一起,未來,腦科學、神經科學還會讓人和機器人、傳感器之間越來越多地連接在一起。當世界真正進入“萬物互聯”時,人類也會面臨精神上的巨大撕裂。過去我們相信人是自私的,相信鳥為食亡人為財死,但在未來的互聯世界裡,過去的認識可能會變得格格不入。

區塊鏈如何帶來新的技術革命?

卡斯說,“未來的遊戲是無限遊戲”,不會因為局部輸贏而整個遊戲結束了,其中的參與者就無法繼續了。AlphaGo戰勝李世石之後,很多棋手覺得很受挫,認為人打不過機器人,學圍棋已經沒有出息了。但我認為是我們誤解了圍棋,它的魅力不止在於輸贏,還有整個競技的過程。AlphaGo讓我們重新理解圍棋,區塊鏈也是如此,讓我們重新去思考一個信任的社會應該是什麼樣的。


▌區塊鏈如何讓人類走進“恰當社會”?

區塊鏈的另一個偉大意義是“恰當社會”。控制論的鼻祖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在1948年出版了《人有人的用處》,在書中引用了美國詩人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 Sr.)的詩作《奇異的單馬車》,這個詩人提出了新的問題——真正好的馬車是什麼?難道只是經久耐用、物美價廉嗎?

區塊鏈如何帶來新的技術革命?

他指出,對一輛馬車的評價不只在於它有多好,還在於它是怎麼壞掉的。生活中的經驗是,當車軸壞掉,或者車棚被毀的時候,這個馬車就壞了。但霍姆斯認為這不是好的馬車,真正好的馬車是在壞的那一刻,所有的地方都同時壞掉了。這個新問題刺激人們去思考,我們有必要把車軸造得那麼堅固嗎?如果我們相信所有的東西最終總會壞掉,那就讓它在適當的時候壞掉,而不是在不該壞的時候總壞,在該壞的時候卻硬挺著。

所以真正好的設計是每一處的配合都很恰當,延伸到社會中,就是恰當社會、知足社會。這和今天追求速度、GDP增長主義的工業社會是針鋒相對的,也和任何文藝復興以來烏托邦的社會思潮是針鋒相對的。

但說到“恰當社會”的時候,很多人都會長嘆一口氣,因為不知足的人太多了,總有人夢想一夜暴富,也總有人在心裡設定著千萬、上億的“小目標”。這種情景下,我們必然會生存在一個零和博弈的社會里。但是在互聯網時代裡,當人們越來越多地去表達自己,並且去了解其他人的時候,他會看到其實也有人也想生活在“恰當社會”中,沒有人天生就想去投機取巧抄近道。恰當社會帶來的挑戰,也恰恰是區塊鏈的偉大意義。

傳統商業社會在市場營銷中遭遇的最大難題就是信息不對稱,1960年代的啤酒案例是商學院裡經典的教學內容,由於信息不對稱和信息傳遞時間的滯後,在生產廠、總代理、分銷商、末端零售商的幾級銷售渠道中,末端零售商暫時急迫的市場需求會導致生產廠過分加大生產投入,生產出超過市場需求的產品,最終導致產品積壓、滯銷。

財富分配也是不同步的,比如瓶裝廠可能會等廠家賣掉啤酒之後才能收到錢,所有產業鏈上的工人都是在工作之後的次月才拿到工資,財富分配滯後於生產。

但是如果在區塊鏈上,每當消費者購買一瓶啤酒,比如掃碼購物之後,信息會同步到所有相關方,財富分配可以在同一時間完成,生產工人、瓶裝廠、運貨司機……都獲得這一瓶啤酒的“生產回報”。啤酒的銷售金額被細分成無數個去向,有的可能是0.0005分、0.0035分,變成數字貨幣的碎片化支付單元。同時,每個人都知道一瓶啤酒被銷售出去了,可以為各自新的生產做準備。這正是區塊鏈的偉大意義:讓生產、分配、消費同時發生。可以說,區塊鏈就是這個新的生產關係下的偉大基礎設施。

過去我們相信這個世界是確定的,但傳統社會的這種“確定性”是滯後的,需要先生產,後消費,這是一種定數思維,它追求擺事實、講道理之後相關方共同同意並簽約。“確定性”帶來的是締約成本、履約成本居高不下。區塊鏈可以解決這一切。


▌什麼是區塊鏈真正的意義?

區塊鏈的意義有以下三種。第一,區塊鏈就是一個烏托邦,烏托邦不是個惡意的詞彙,它是人類的憧憬和嚮往。當烏托邦的公共交際變得越來越大的時候,社會也會越來越理想。區塊鏈就是締造這個烏托邦的技術基礎,內核就是廣義的賬戶,它會把每個人的行為記錄下來。有人擔心個人隱私,這雖然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但我的看法是“擔心”是沒用的,人類進入某種程度的“數據裸奔”恐怕也是無可逃脫的,現在大街上已經滿是攝像頭了。問題的關鍵,未來恐怕需要重新理解和定義隱私,來獲得另外一種更高層次的共識。當然這也是另外一個重要的話題了。

第二,未來的世界是併發的,越來越智能的傳感器,越來越多的生物技術會讓萬物緊密聯繫在一起,到那個時候,財富的生產、分配會同步展開,人類將迎來生產、消費、分配同步的社會狀態,新的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和生產關係將重新定義。

第三,區塊鏈會帶來一個“知足社會”。當代社會一個最重要的現象就是“保質期現象”,超市裡所有的商品都有保質期,每個人都關心保質期。當我們購買這些商品的時候,其中一部分一定會隨著“過期”而被丟棄,但是我們依然會囤東西。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對“確定性”的追求,擔心斷貨、擔心未來哪天沒有東西吃,這是農耕文明讓人類定居下來之後,給人類內心造成的揮之不去的心理影響。其實我們並不要囤東西,當今世界的生產、供給能力綽綽有餘,只是很多東西被放在了不合適的位置。區塊鏈對生產、消費的即時記錄和回應,可以解決信息傳遞和資源分配造成的滯後,人類可以進一步走入一種精神追求的時代。

現在很多人關心區塊鏈技術,當有人把它當作跑馬圈地的工具,我認為這是找錯了方向。瞭解區塊鏈,最重要的是瞭解它背後的共識機制。我曾說過“區塊鏈是靠譜的人率先連接起來”,是那些不願意去投機取巧、不願意浪費時間討價還價的人,在尋找新的解決辦法。

因此,區塊鏈會解決掉討價還價,即使有人願意多花錢去買東西,有人就想標高價買東西,也是建立在自願基礎下的,這是個性化的標價,而不是工業化的標價。區塊鏈還會解決掉現在的賬本,讓經濟活動中誕生出一種廣義的賬本,讓人與人之間進入更深度的連接。

這個世界已經被連接起來了,而且連接的深度和廣度會越來越大,區塊鏈,為這個連接的世界,創造了一種非常巧妙的價值度量衡,所以說,區塊鏈讓互聯網走向了價值網絡,這是一個巨大的變革。所以我常說,區塊鏈是互聯網創立以來,為數不多的重大技術,它為重新定義一切,提供了最為核心的技術思想。

*根據南都觀察和《文化縱橫》雜誌社共同主辦的“區塊鏈革命:新技術重塑世界”沙龍整理,經段永朝確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