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兒子中潛心學問,不關心政治的老三,爲什麼會被雍正囚禁致死?

空心樹子


多子多福的康熙一生有35個皇子,活到成年的有16個皇子。

康熙是個非常重視文治武功的明君,同時他也在教育皇子的問題上堪稱皇帝中的虎爸。所以,這些皇子個頂個的優秀。而其中,不管是文治武功還是毛筆字上,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三皇子胤祉。

(三皇子胤祉)

康熙三十一年秋,又到了例行塞外圍獵的時候。

每到這個時候,就是康熙考察皇子們騎射本領的機會。

這次,15歲的胤祉在與眾皇子的比賽中奪了個頭魁。

康熙很高興,為了考察他的技藝,決定親自與他一較高低。

要說康熙的騎射能力,在當時也算是頂呱呱。不過,結果是,康熙在和胤祉的比賽中,兩人竟難分勝負。

自此,康熙對胤祉騎射的本領,引以為傲。在後來的出巡、遏陵及圍獵中,都命他隨駕左右,以示寵愛。

胤祉除了做學問,他還得到了康熙的悉心栽培。

比如康熙三十五年,康熙親征噶爾丹,胤祉就負責統領鑲紅旗大營,並隨徵西北。

到了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第一次,冊封成年皇子。胤祉就被封為誠郡王,分撥佐領,屬人若干,開始參與機要事務。

隨著皇子們的權勢愈大,他們與太子胤礽的矛盾也就愈深。而胤礽又不懂得韜光養晦,因此,胤礽和康熙的矛盾日深,最終導致了太子之位被廢。

(九子奪嫡)

隨著太子之位被廢,引發了成年皇子爭儲的激烈爭鬥,他們不顧手足之情的冷酷,讓康熙心裡倍感淒涼。

不過,胤祉卻與爭儲的皇子們不一樣,他依舊與胤礽關係融洽,甚至還向康熙舉報皇長子胤禔鎮魘太子胤礽之事。為復立胤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並因此得到了康熙的稱讚,被封為誠親王。

胤礽二次被廢后,康熙為了保護胤祉,命他去編撰《律歷淵源》。因此胤祉在爭儲過程中,一直潛心做學問,並未參與其中。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病逝。九門提督隆科多宣讀繼位遺詔。

胤祉在得知四皇子胤禛繼成大統後,率先下跪,向他磕頭行大禮。

然而,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雍正繼位後,對曾參與爭儲的皇兄弟們,如秋風掃落葉一般殘酷無情,對胤祉這個潛心做學問的兄弟,也沒有放過。

胤禛為何會為難並沒有參與爭儲的胤祉呢?

(雍正繼位)

我認為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胤祉曾有爭儲之心。

胤祉是個文武雙全的人,又是康熙寵愛的兒子,若說他沒有爭儲之心,那也不對。

比如,胤祉舉報胤禔鎮魘太子胤礽之事,是發生在爭儲最激烈的時候。當時爭得最兇的,就是皇長子胤禔和皇八子胤禩。而胤祉在此時舉報胤禔,致使胤禔被圈禁,永遠失去了爭儲的資格。這意味著他不光除掉了一個威脅,而且在剩下的皇子中,他便在有繼承權的皇子中,排行老大(胤礽除外)。

再比如,康熙二次廢太子後,出了個“孟光祖事件”。

孟光祖是胤祉府上的人,他曾以胤祉的名號給各省督撫饋贈禮物,拉攏人心。其足跡遍佈江西、廣西、四川、陝西等地,四川巡撫年羹堯和江西巡撫佟國勷都曾收受過他的禮物。

清朝素來對皇子們的約束頗多,皇子要出京或者與地方官員有饋贈往來,都必須奏報朝廷備案。孟光祖能在各省往來數年,而無人上報,可見在各地官員中,胤祉的影響不可小覷。

只不過,康熙並未對孟祖光案深究,只將其正法,並將涉案官員進行了懲處,但並未斥責胤祉。

(康熙蠟像)

第二,胤祉是康熙晚年最寵愛的兒子。

康熙晚年,最受重用的是皇十四子胤禔,最討康熙歡心的是皇四子胤禛,而最得康熙寵愛的依然是皇三子胤祉。不光每年都要去他的府上參加家宴,還把他的兒子弘晟封為世子,享受貝子的待遇。

第三,胤祉才華橫溢遭人妒

胤禛在文武方面都不及胤祉,所以當胤祉在康熙晚年編書的時候,胤禛認為他和自己一樣,是。另闢蹊徑爭儲位。胤禛這樣想也不無道理,畢竟胤祉有才華,頗對康熙“文治”的路子。因此,他以這種形式來取悅康熙,奪得大統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胤禛繼位後,雖然胤祉很識實務,但胤禛對他還是頗為防備,因此胤祉的日子很不好過。

早在胤禛繼位初,便把胤祉府上的門客打發了個乾淨,又把胤祉發配到景陵去給康熙守陵。

胤祉對此,免不子私下發牢騷。結果胤禛得知後,廢掉了胤祉兒子弘晟的世子之位。

雍正八年,怡親王胤祥病逝。胤祉在胤祥的葬禮上姍姍來遲,且毫無悲痛之色。

胤祥是誰?就是胤禛最忠心最支持他的兄弟。胤禛對於胤祥的死,難過之極,見到胤祉竟如此表現,所以,便以他“性情乖張,行事殘刻”為由,列罪八條,削爵除籍,將他幽禁在景山永安亭。

雍正十年,胤祉病死於禁所。有一說是飽受折磨而死。卒年56歲。


張生全精彩歷史


康熙眾多皇子中,排行老三的胤祉文武雙全,是最有能力者之一。

論文,詩詞書法,都非常精通,尤其是書法好,康熙皇帝景陵的《神功聖德碑文》,就是他書寫的。同時,他主持編纂了《古今圖書集成》和《律歷淵源》兩部大書,為文學和文化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論武,胤祉曾在圍獵過程中,與善於騎射的康熙皇帝親自比試過,父子二人竟不分上下。

康熙皇帝在世時,胤祉備受康熙喜歡,康熙經常到胤祉府上勾留,以示寵愛。但雍正繼位後,胤祉境遇一落千丈。雍正六年(1728),有人彈劾胤祉向蘇克濟索賄,雍正以胤祉“無人臣之禮”為由,將胤祉奪爵,降為郡王,囚禁在他府裡,後恢復自由。

兩年後,因在雍正最喜歡的弟弟胤祥的喪禮上,胤祉不但遲到,而且臉上毫無憂傷之色,受到十六弟胤祿的彈劾,因此被下宗人府議罪。雍正又將他奪爵,並將他和家人一起,囚禁於景山永安亭,後死於禁所。

胤祉一生愛文,潛心學問,表面上悠然於是非之外,不參與康熙晚年的奪嫡爭位之鬥,那麼,雍正皇帝為什麼最後還要將他囚禁致死呢?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胤祉並沒有完全置身於皇位的爭鬥之外;另一方面,雍正一直不待見這個老兄。

胤祉的傳記在《清史稿》的諸王列傳中,據他的傳記記載,在康熙晚年的皇位爭奪戰中,他首先是站在太子胤礽一邊的,他同太子的關係非常親近,所以康熙第一次廢太子的時候,因為胤祉與太子關係“親睦”,還特意召他“問太子情狀”,因他與太子關係好,卻沒有助紂為虐,所以康熙沒有處分他。

胤祉幫助太子打擊他人是明顯的,大哥胤禔為爭位,曾魘鎮太子,胤祉得知後,主動向康熙告發,弄得康熙勃然大怒,遂處罰胤禔奪爵,圈禁於他自己府上,直到去世,胤禔他再也沒能出來。可以說,胤禔的圈禁致死,是胤祉的“功勞”。雖然胤禔魘鎮太子屬於卑劣行徑,但胤祉公開揭發,也算是人心險惡的表現,可見他在爭權奪位中,並非置身事外之人。

同時,先有大哥胤禔圈禁,後有太子再度被廢,論年齡和資歷,康熙眾皇子中,繼承康熙皇位,胤祉算是最適合人選了,在這種情況下,說胤祉還沒一點念想、沒一點運作,也不符合事實,他不自然地就成為了爭奪皇位之戰的一員。

當然,在雍正的諸兄弟中,胤祉算不得大奸大惡之人,雍正之所以將他圈禁到死,還是雍正不待見他,對這個兄長有所忌憚。兄長文才那麼好,又有一幫清流圍在周圍,隨時寫點若隱若現的文章,出出含沙射影的書籍,這都會讓雍正坐立不安的。

何況,作為雍正最喜歡的弟弟胤祥的喪禮上,他表現得極為散漫,因為胤祥對自己最忠,對這樣一位忠貞兄弟的散漫,就是不忠的表現,這犯了雍正的忌,故永遠圈禁,痛下殺手。


帝國的臉譜


雍正四年,已經坐穩了龍椅的雍正皇帝決定對八阿哥允禩下手。在此之前,他要弄清楚一個問題,就是三阿哥允祉跟老八有沒有勾結。於是就有了一封允祉寫給雍密摺。在這份密摺裡面,允祉言辭懇切,表示自己對雍正絕無二心。如果雍正還不相信他,他願意承受一切責罰。

主子如此決斷以來,未曾降旨,是以允祉並不知曉。今將殺允禩之過落於我身,我情願承受,主子說我是允禩同黨,我也接受。主子聖明,且有上蒼為鑑,我若撈取聲名,與外人胡言亂語,即讓我如允禩一樣承受苦難。臣允祉乃一奴才,忝為人兄,竟敢如同主子之手足。主子如何想,諭旨如何言,我就如何遵照而行。此外再無他言。伏乞主子閱訖批還。若無主子聖明奇恩,我豈能存活至今。——雍正四年允祉密奏

不得不說,允祉的文筆確實好,幾段話就把自己的責任摘得乾乾淨淨,還用近乎於乞求的語氣在試探雍正。



後來雍正雖然沒有追究他的責任,但是雍正在允祉密摺的硃批回覆卻讓人感到耐人尋味。雍正說:聖祖爺在上,不是我故意懷疑你,而是三哥你原本就是一個善於說謊騙人的人。被你騙怕了,我要是不懷疑你,都對不起自己的智商。你要是故意騙我,就是對不起皇阿瑪!行了,行了,我信任你了,希望不要再有下一次了。

皇考在天之靈,必有明鑑。此是朕一片苦心。只是阿哥原本善於說謊哄人,容忍一切異端,朕稔知此情,懷疑憎惡是實。朕若即稱相信,實為欺騙上蒼,爾若執意騙朕,即是悖逆於皇考。日月長久,試目以待!阿哥果能如此,不僅多有爾主子弟弟的好日子,朕之福份也才全備。身為親兄,宜倍加謹恪。——雍正硃批回覆

其實從雍正所批的那句『阿哥原本善於說謊哄人』中就可以看出,三阿哥允祉不是一個善茬子。至少雍正認為他不是善茬子!或許允祉在歷史上真的是一個潛心治學,無心於皇位,無心於名利的人,但問題是

雍正對他不信任呀!

胤祉,康熙皇帝的第三子,因此又被稱呼為三阿哥或者三爺。他的文學和書法造詣是康熙兒子中是最高的,因而他被很多人誤認為是一個書生形象。其實三阿哥的騎射本領也是很強悍的,他曾經在木蘭秋獵時與康熙筆試騎射,兩人不相上下。所以,胤祉是一個文物兼備的阿哥,康熙對他很喜愛。只不過他是庶出的,因此皇位的繼承人輪不到他。

康熙三十七年,三阿哥被封為誠郡王,但是因為敏妃(十三阿哥的生母)過世,百日祭期內剃頭,被康熙以不孝順的罪名降貝勒。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胤祉因為檢舉揭發大阿哥胤褆魘咒太子胤礽,謀奪儲位的企圖,開始在奪嫡之中嶄露頭角。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復立胤礽為太子。胤祉因為平日與太子胤礽關係素來和睦,而博得了老爺子的好感。在太子胤礽復位後,胤祉也被一起晉封為和碩誠親王。

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廢,康熙明確了不會再立太子。胤祉心領神會,開始專心著書。他所主持編修的《律歷淵源》在兩年後出版,康熙甚感欣慰。

從以上經歷中可以看出,胤祉並不是一個單純潛心治學的人,他所謂的潛心治學只是為了博得老爺子的青睞而已。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才是真正的老實人(一個不通漢學,一個身體有殘疾)。


(胤祉的書法造詣之高)

既然有奪嫡之心,那麼胤祉就不可能真正的潛心治學。在太子第二次被廢之後,胤祉繼位的可能性非常大(至少他認是)。因為他當時具有兩個優勢,這讓他對皇位的覬覦之心就非常強烈了。

第一、文武兼備。當時能跟他競爭的對手只有雍正和老十四,雍正的騎射不如他,老十四的文學不如他;

第二、事實上的老大。在太子胤礽和大阿哥胤褆都被永久圈禁後,康熙已無嫡子,胤祉是事實上的長子;

只不過胤祉後來因為孟光祖事件,給他的形象摸了黑,康熙為了保護他,也讓他不要參與奪嫡。胤祉再次心領神會,主動的退出了奪嫡圈子。

雍正即位後,胤祉被改名為允祉。雍正對他很戒備,以他與廢太子允礽關係密切為藉口,將他發配到了遵化的東陵為康熙守陵。並且還伺機剝奪了他兒子弘晟的世子爵位,貶為閒散宗室。雍正的這一系列政治打擊,要說允祉在私下裡不牢騷,是不可能的。因此也就有了開頭的那封密奏,允祉用豁出去的態度說:雍正你要想殺我,我也沒法抵抗,你給我安罪名,我也願意承受,無所謂,看開了。

後來允祉因為勒索賄賂和老十三之死缺少哀悼之情被雍正奪爵,幽禁於景山永安亭,並在幽禁處病死。(存疑)


縱觀三阿哥的後半生,他最大的問題就是對自己的命運看不開。按照漢人的規矩,皇位繼承遵照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矩。就憑他比雍正年長,雍正就不可能放過他,因為他太礙眼礙事了。另一方面,三阿哥文武雙全,並非是百無一用的書生。

當年老十四在西北打仗,後方協助康熙處理軍務的就是老三。而且老三還明確的參與過奪嫡,雍正豈能放過他?

雍正之所以先不動他,是因為雍正實在是太忙了,老八、老九、年羹堯、隆科多,這麼多人要收拾,一時還顧不到老三。等到好不容易把這些人都收拾了,曾靜的謠言又冒出來了。等到雍正把《大義覺迷錄》發行天下後,再一扭頭,原來角落裡還留了一個礙眼的老三啊?然後老三就悲劇了。



最後再說兩個跟三阿哥胤祉有關的記載:

記載一、胤祉的去世時間非常蹊蹺。根據史料記載,三阿哥被幽死於雍正十年壬子閏五月十九日,而五阿哥胤祺也是死於雍正十年壬子閏五月十九日醜刻。老三和老五同一天死,這也太巧了吧???

記載二、三阿哥的孫女被乾隆指婚給了準格爾大汗。這個大汗是被清軍俘虜的,據史料的記載,這個大汗叫達瓦齊,長的肥頭大耳,一身的騷臭味,乾隆卻讓自己的堂侄女嫁給了這種人。

日惟向大池驅鵝鴨,浴其中以為樂而已。體極肥,面大於盤,腰腹十圍,羶氣不可近。

由於三阿哥是被幽禁致死的,所以他的十二個兒子都混的比較慘。繼承爵位的大宗也只是不入八分輔國公,沒有繼承爵位的兒子則全部都是閒散宗室。


Mer86


三阿哥胤祉並非真的潛心學問,九子奪嫡裡面就包括他,但其實也算是比較低調的一個,那為什麼最後還是被雍正帝給圈禁了呢?這個得從三阿哥的經歷說起。

胤祉是康熙帝的第三子,他生於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另外大阿哥胤禔生於康熙十一年,太子二阿哥胤礽生於康熙十三年,雍正帝生於康熙十七年,可見康熙帝的前面這四個阿哥年紀相差都不大。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帝第一次徵準噶爾,三阿哥與太子一同去看望康熙帝,但是太子表現不太好,康熙帝斥其沒有忠孝之心,就讓三阿哥與太子一起回京了。

康熙三十二年,曲阜的孔廟修成之後,康熙帝讓三阿哥與四阿哥雍正帝一同去祭祀。之後,只要康熙帝有外出祭祀或者打獵的時候,都會把三阿哥帶上,可見康熙帝還是蠻喜歡三阿哥的,畢竟三阿哥在文學和書法上面的水平不錯。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再徵準噶爾,三阿哥掌鑲紅旗大營。康熙三十七年,三阿哥被封為誠郡王,而大阿哥被封為直郡王,四阿哥雍正帝,八阿哥被封為貝勒,這是康熙帝第一封冊封成年的皇子,這個也必然削弱了太子的實力。

康熙三十八年,三阿在敏妃的喪期內理髮被處罰,被降為貝勒。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帝第一次廢黜了太子,三阿哥與太子平時的關係比較好,就問三阿哥太子以前的所作所為,康熙帝說,胤祉雖然與太子的關係好,但是胤祉並沒有慫恿太子平時作惡,所以此事與三阿哥無關。

三阿哥打聽到大阿哥魘鎮太子,就將此事向康熙做了彙報,大阿哥被圈禁。康熙四十八年,太子胤礽再次被立,三阿哥也被封為誠親王,康熙五十一年,太子再次被廢黜。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帝命三阿哥修《律歷淵源》。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駕崩,雍正帝繼位,雍正帝命三阿哥去守景陵。雍正六年,三阿哥向蘇克濟要錢,被人彈劾,雍正帝將他降為郡王,讓他的兒子弘晟代他被圈禁。

雍正八年二月,三阿哥再晉為親王。五月,在十三阿哥胤祥的喪禮上,三阿哥不僅遲到,而且表現出不傷心的樣子,莊親王胤祿等人彈劾他,三阿哥被圈禁,雍正十年,三阿哥去世,以郡王規格安葬。


歷史簡單說


康熙王朝的“九子奪嫡”恐怕是中國歷史上爭奪帝位最激烈的一個朝代。為了能在這場帝王爭霸賽中脫穎而出,眾阿哥使出渾身解數,其中用得最多的一項技能就是裝,裝與世無爭,裝能力超群。四阿哥胤禛就是在這場爭奪戰中裝毫無野心,吃齋唸佛,結果登上帝位。


三阿哥胤祉就沒這麼幸運了,他也裝,裝高風亮節,平日從不關心政治,但是結果卻穿幫了,不僅沒被抬上高位,還落得被囚禁致死的淒涼下場。這是為什麼呢?下面有書君為大家做詳細解釋。


一、誣陷大阿哥不成,反被指責覬覦帝位,從而與帝位失之交臂。


三阿哥胤祉,平時為人和氣,飽讀詩書,一副謙謙君子的模樣。這樣的人,對於看慣爾虞我詐的康熙帝來說,無疑是一股清流,因此康熙對他是寵愛有加。但是,因為太子事件,顛覆了康熙對胤祉的看法,並從此對胤祉冷淡起來,還將他剔除出皇位繼承人的候選名單。


事情是這樣的。二阿哥胤礽二度被廢,三阿哥趁此大做文章,在康熙面前告狀,是大阿哥胤禵對胤礽使用了“魘鎮”之術,導致大阿哥做出失常行為,一向主張家庭和睦的康熙帝聽聞,算是明白了胤祉平日的謙卑,原來都是假象,他也想攪動爭帝這池春水,從而達到自己上位的目的。康熙帝當然不會如他所願,並趁此斷了他的帝王夢。


誣陷大阿哥不成,自己倒一頭栽了下去,三阿哥稱帝的夢算是斷了。



二、因鑽研文學反被雍正
拿住把柄,永生囚禁永安亭。


胤祉既然不能坐上龍椅,那就想著安分守己做個良民吧。胤祉本就喜愛讀書,因此與一幫文臣走得很近,主持編撰了《律歷淵源》等書,也為中國文學歷史做了貢獻。


然而在野蠻出身,崇尚文德的清朝,文采出眾的胤祉太容易成為大家的眼中釘了。當雍正登基後,想方設法想除去胤祉,他讓胤祉去為康熙守靈,不讓他有機可乘。後胤祥薨逝,胤祉未按時到場,且面無悲色。這樣一來,就給了雍正制裁他的理由。雍正將他幽禁於景山的永安亭,此生不得自由,直至去世。


由於胤祉沒有看清自己的處境,還一個勁往雍正的“槍口”上撞,結果卻將自己送上了被囚禁的不歸路。



胤祉才能出眾,只是智商欠佳,若他在稱帝無望的情況下,能夠安分守己,收斂鋒芒,或許還能平安了此一生。但是,他卻在沒有看清當時形勢的情況下,還一味好高騖遠,不會投雍正所好,結果斷送大好前程。


由此可見,學會審時度勢是多麼需要修煉的一項技能。一旦學會了,對自己一生都是有益無害的;學不會的話,那就最好本本分分,不要強出頭了,否則坑的還是自己。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愛新覺羅·胤祉,康熙皇帝的第三子,據記載是文武兼備,非常受到康熙的喜愛,獲封和碩誠親王。雍正即位後對於三哥胤祉大肆排擠,將其奪爵幽禁於景山永安亭到死,就是胤祉的兒子弘晟都受到打擊被監禁在宗人府。而雍正打擊胤祉,就是因為胤祉在康熙末年的九龍奪嫡中參與的是很深的。胤祉給人一種好似不關心政治的感覺是因為他爭位的手段不像老四、老八一樣明顯,但實際上他一直是皇位的有力競爭者之一。

1、史書上說胤祉從小不論是文學還是書法,甚至於騎射都是皇子中拔尖的,曾經和一向善於騎射的康熙比試過兩人不分上下。胤祉真的無心皇位的話他絕對不會這麼表現自己,因為皇室家族可不比普通人家,胤祉越突出受到康熙的表揚越會成為其他皇子攻擊的目標,胤祉爭取康熙關注、寵愛的行為只能說其有志於皇位。而胤祉也確實是康熙一直寵愛的皇子,爵位、財物讓讓不落於人後,每年康熙帝都會去他的王府舉行家宴,這是難得的殊榮。

2、胤祉在“廢太子事件”中參與的很深,總在關鍵時刻有所表現。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的時候,康熙找胤祉談話詢問太子往日的所作所為,之後胤祉晉封親王;太子第二次被廢的時候,胤祉得到了康熙的賞賜。而大阿哥被圈禁又是胤祉出的力,胤祉向康熙告發皇長子胤禔私下裡陰謀魘鎮太子胤礽。可以說大阿哥、二阿哥被除掉後,胤祉就是最年長的皇子了,這在皇位爭奪中是一個很大的優勢。

3、胤祉在朝堂中是有自己的派系的,與老八胤禩拉攏高官朝臣不同,胤祉拉攏的是讀書人、言官清流。胤祉主要負責的就是文化典籍的編纂工作,利用工作之機拉攏了一大批翰林院編修、御史、學者,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陳夢雷、楊文言、周昌言、李紱,說白了吧胤祉掌握了筆桿子,掌握了輿論。

4、胤祉的兒子弘晟受到康熙帝的寵愛不比雍正的兒子弘曆差。康熙五十九年,康熙封弘晟為世子,俸祿與貝子相當;康熙六十年,康熙命令弘晟偕皇四子胤禛、皇十二子胤裪祭拜盛京三陵。

胤祉在皇位爭奪中輸給雍正,最終下場淒涼,很可能是性格原因,胤祉為人過於溫和,做事瞻前顧後。而康熙末年大清王朝危機四伏,官員貪汙腐敗民怨沸騰,西北邊患不斷,國庫虧空嚴重等等,想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的是一個堅韌果敢、心狠手辣的人物,因此為了延續清朝統治康熙選擇了雍正繼位。


當狗容易做人難


我們先說一下“老三”的結局,在來看看他為什麼有如此悲劇。

雍正即皇位,命胤祉守靈。雍正八年,被奪爵、囚禁。雍正十年,去世,以郡王禮葬。

愛新覺羅·胤祉,康熙第三子,其母為榮妃馬佳氏,出身一般,但是在生育方面卻十分“高產”,胤祉是她所生育的第六個孩子,第五個男孩,前面四個哥哥都夭折,胤祉才成為了皇三子,這是一個悲慘的故事,可想而知如果她生育的前幾個孩子都在,那麼馬佳氏在宮中的地位將是何等的榮耀。

胤祉自幼品學兼優,算是那種被家長非常喜歡的孩子,而他也一直潛心學問好似與世無爭,確實當時皇位已經有了明確的繼承人,太子胤礽的地位在初始階段還是比較穩固的,所以胤祉基本看不到希望。

但是當機會出現後,那個“天下之主”的位置太過吸引人,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廢,看似清心寡慾的老三卻幹了一件非常

毒辣的事情,他向康熙告發了大阿哥使用巫術謀害太子胤礽的事情。此事不僅掃除了大阿哥這個障礙,而且自己一躍成為名義上的“老大”。

雖然自己在皇位的繼承順位上比較佔據優勢,但是四阿哥卻取得了最終的勝利,“老三”只得認命,但他沒想到“老四”是個如此狠毒之人,自己想安心當個王爺都不可能,參與“九子奪嫡”的除了雍正的死黨“老十三”,沒有一個善終。

“老三”被囚禁致死,不需要理由,因為他是雍正的三哥,他也是“九子奪嫡”中的一子,至於犯了哪條法律,那只是個藉口而已,只有將他們都除掉,“四爺”心裡才能徹底踏實。


一點點歷史



一村文藝


向敬之

著名的九子奪嫡中,就有皇三子胤祉暗結親信,自成集團,是為三爺黨。

胤祉有學問是真,不問政治是假。

胤祉文武兼備,文學造詣和書法水平皆為傑出,備受康熙喜愛。而且,他是一個射箭高手,康熙三十一年扈駕出塞圍獵時,曾康熙比試,不分上下。

康熙以武力征服平定三藩、收復臺灣、三徵準噶爾,成為一位武功卓著的皇帝。同時,雄才大略的他要以文治彰顯盛世,於是胤祉身兼大任,主持編纂了煌煌萬卷書《古今圖書集成》,及集律呂、曆法和演算法於一書的天文數學樂理叢書《律歷淵源》。

盛世修典是費錢的,儉約治國的雍正不好這個,但這卻是胤祉在康熙末年有資格奪嫡的資本。他與太子胤礽關係和睦,博得康熙欣慰。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復立胤礽為儲,將胤祉和老四胤禛、老五胤祺同時晉為和碩親王。

胤祺雖曾率領正黃旗大營隨康熙出征噶爾丹,但他不好政治,構不成對胤禛的威脅。而胤祉深得康熙看重,又與胤礽關係深厚,甚為胤禛忌諱。

誠親王胤祉是康熙駕崩的見證人,作為雍正的兄長,卻不但沒有成為總理事務大臣,而且在第一時間以允祉與廢太子向來親睦為由,被髮配到馬蘭峪為康熙守陵。

《雍正王朝》允祉畏懼雍正天威,對皇帝弟弟也自稱起了“臣弟”

如此貶黜,雍正卻沒有放過對允祉的懲罰,而是以其向蘇克濟索要賄賂,私下發牢騷,對怡親王允祥之死遲到、缺少哀悼之情,嚴厲地責備其無人臣禮,議罪奪爵,幽禁於景山永安亭,至雍正十年閏五月病逝于禁所。

雍正為何要如此懲罰允祉,他的解釋是“其才甚屬可用,而其心又不得不置而不用”,“朕止此一兄。朕兄弟如允祉者何限?皆欲激朕治其罪,其心誠不可喻。良亦朕不能感化所致,未可謂盡若輩之罪也”。

他們的異母十六弟允祿卻說:允祉乖張不孝,暱近陳夢雷、周昌言,祈禳鎮魘,與阿其那、塞思黑、允䄉交相黨附。其子弘晟兇頑狂縱,助父為惡,僅予禁錮,而允祉銜恨怨懟。怡親王忠孝性成,胤祉心懷嫉忌,並不懇請持服,王府齊集,遲至早散,背理蔑倫,當削爵。

允祿能在雍正朝扶搖直上,最後成為雍正遺命的乾隆總理事務大臣,無疑善於站隊和附和,給雍正打擊兄弟搖旗吶喊。他也是一個頗有建樹的文化人,只是出生得晚,沒有得到父皇康熙的重視,卻被異母兄雍正即位後,命繼嗣皇太極孫、和碩莊靖親王博果鐸,而成為了新的莊親王,但文化貢獻和水平還是不濟允祉的,不免有嫉妒恨。


以禮觀書


愛新覺羅·胤祉是清聖祖(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的第三子,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的異母兄長。在康熙帝的眾多皇子裡面,胤祉無論是文學還是書法,或是騎射,都表現得極為突出。論文學,胤祉被康熙派去編纂《古今圖書集成》,可見他有相當的學術功底;論書法,胤祉寫的字相當漂亮,一直得到康熙的稱讚;論騎射,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胤祉陪同康熙出塞圍獵時,胤祉曾經和一向善於騎射的康熙比試過,兩人不分上下(估計還是胤祉為父皇留點面子,故意讓的)。

但學問好的人未必能成為政治家,就如出色的政治家未必就才高八斗一個道理,胤祉這個人,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野心,他對政治也沒有表現出多大的興趣,只是潛心他的學問。但是,作為年長的皇子,康熙還是有必要讓去他歷煉一下。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曲阜孔廟修建完成,康熙帝命他和皇四子胤禛一起前去祭祀,這是胤祉參加的規模較大的文化祭祀活動,當時胤祉只有十七歲,而胤禛也才十六歲。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對於眾皇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康熙再次親征噶爾丹,除了太子胤礽留守京師外,其他年長的皇子全部隨同出征,二十歲的胤祉奉命掌管鑲紅旗大營。在擊敗噶爾丹勢力後,康熙帝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第一次冊封諸成年皇子,胤祉被封為誠郡王。 但就在第二年,政治上很幼稚的胤祉做了一件傻事,以至於受到康熙的嚴厲處罰。原來,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十三阿哥胤祥的母親敏妃章佳氏不幸病故。按當時的喪制,母妃去世,皇子們在一百天內不得剃髮,但胤祉不知何故,竟在敏妃之喪未滿百曰就剃髮。康熙知道後十分生氣,胤祉因為此事被降為貝勒,王府裡自長史以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懲處。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第一次廢黜太子胤礽,康熙帝因為皇三子胤祉與太子胤礽素來關係親密,召他到駕前詢問太子往日的所作所為,事後康熙帝說:“胤祉與胤礽往日雖然關係好,然而卻未慫恿胤礽為惡,所以不加罪於他。”可見康熙帝對胤祉還是很信任的。

後來因為皇長子胤褆向康熙提議說由他揹負罵名,替父皇將廢太子胤礽處死,惹得病中的康熙暴跳如雷,由此一些皇子也被圈禁起來。

在拘禁的時候,胤祉向康熙檢舉揭發了胤褆買通蒙古喇嘛巴漢格隆,使用“魘勝”巫術謀害太子胤礽的事情,一舉結束了胤褆的政治生命。康熙病重的時候,因當時皇長子胤褆和皇次子胤礽都被圈禁,胤祉成了家中長子,而倔強的康熙又不肯就醫用藥,胤祉便和皇四子胤禛、五子胤祺及七子胤祐,還有胤祉的同母姐姐二公主,他們一起痛哭陳請,為康熙冒死擇醫,精心照顧病中的父親。這一點,讓康熙感到很欣慰。

在第二年,也就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決定復立胤礽為太子,皇三子胤祉、四子胤禛和五子胤祺則同時被封為親王。康熙還頗動感情的說:“自去年九月不幸事出多端,朕深懷愧憤,以致心神損耗,形容憔悴。其他人不過尋常虛語,別無良法。惟貝勒胤祉、胤禛特至朕前痛哭陳請:‘皇父聖容如此清減,不令醫人診視,進用藥餌,徒自面前耽延,萬國何所依賴!臣等雖不知醫理,願冒死擇醫,令其日加調治。’” 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太子胤礽再度被廢后,康熙對胤祉更加信任,父子關係也相當不錯,康熙每年都會去胤祉的私家花園參觀一次到兩次,和胤祉的家人喝喝酒,聊聊家常。當時能請得動老爺子的,除了胤祉外,也只有皇四子胤禛了。 但奇怪的是,胤祉雖然文化素質高,且文武雙全,但康熙似乎並不看好他在政治上的前途。在康熙的眼裡,胤祉雖然聰明,但似乎缺乏一種政治家的魄力,而這也許是胤祉的性格至柔所決定的。

當然,也有人認為胤祉其實也是覬覦大位的,只不過不像其他皇子的樣咄咄逼人罷了, “孟光祖事件”就是明證。孟光祖是胤祉府上的人,在康熙末年,也就是胤祉最受康熙青睞的時候,曾經打著胤祉的名號,到地方各省如陝西、四川、江西、廣西等地活動。按當時的制度,皇子及其屬人離開京師的話,等需要批准登記;而孟光祖在地方上行走應當具有勘合(相當於介紹信),地方官府才能給予接待,但孟光祖雖然沒有任何證明文件,在各省間依舊是通行無阻,這要是沒有地方官員的配合是做不到的。雖然最後康熙只是將孟光祖處死了事,並沒有追究胤祉的責任,但這件事卻為日後留下了隱患,胤禛繼位後連胤祉也一塊提防。

雍正帝即位之後,除了十弟和十三弟,對其他的兄弟均下了狠手,包括自己的二哥和親生弟弟老十四。雍正繼位坐穩根基後,對八阿哥削王爵,圈禁,改名為“阿其那”(狗的意思)。對九阿哥更是革去其黃帶子,削除宗籍。並定罪狀二十八條,並被改名“塞思黑”(討厭鬼的意思)。連逐漸退出朝政,一門心思編書的胤祉也受到了牽連。畢竟他也是兄長,雍正不得不防。就以“胤祉與太子素親睦”為由,打發到遵化為康熙守陵。而胤祉覺得親王不該受到這種待遇,心裡不痛快,免不了發些牢騷。結果被雍正知道後,被奪爵,幽禁於景山永安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