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上萬名膽石病患者 專家建議辨證治療膽結石

湖南上万名胆石病患者 专家建议辨证治疗胆结石

第五屆膽病防治新進展陸家嘴高峰論壇暨中國膽石病防治專科醫聯體成立揭牌儀式。

紅網時刻9月5日訊(通訊員 丁易娟)在我國,膽囊結石、膽囊息肉屬於人們消化道系統的常見病、高發病。據全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習慣的改善等,膽囊結石的發病率逐漸升高,尤其湖南地區喜食辛辣、高膽固醇、高油脂的飲食習慣,屬於膽囊結石的高發區之一,湖南省膽結石發病率約為10%,每年接受膽囊切除手術的患者高達上萬例。

為避免膽囊癌切除膽囊不可取

得了膽結石,等痛的不行了就去醫院把膽囊和結石一併切掉,既可以永久解決膽結石疼痛問題防止以後復發,還可以避免膽囊癌,這成為大眾對膽結石病治療的普遍認識,切除膽囊也成為不少縣市級醫院的常規操作手法。

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普外科主任魯健國教授指出,膽囊癌並不是常見腫瘤,人群發病率為<10/10萬人,而膽結石人群發病率為15%。調查表明,膽囊結石患者的膽囊癌發病風險是一般人群的7倍。那是不是為了避免誘發膽囊癌,膽結石患者應該採取一刀切的方式?

據魯健國估算,膽囊切除術後膽管結石發病率>1%,膽道損傷比例<2%。但如果為了避免膽囊癌而切除膽囊,可能會發生每避免1例膽囊癌發生,就需要切除2500個膽囊的現象。而其中超過25人會再發更麻煩的膽管結石,50人可能發生膽管損傷的併發症。

保膽取石術後復發幾率低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一提起保膽取石,往往第一反應會認為保膽取石容易復發,對患者來說沒有意義。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普外科主任劉京山教授對他們醫院3000例保膽取石患者的隨訪研究表明,保膽取石術後患者一年內的結石複發率為2.38%,三年內的複發率為5.65%,低於普通人群的膽結石發病率7%。雲南結石病醫院對數萬例微創保膽取石手術患者進行長期隨訪後,也曾做出5年結石再生率小於3%的研究報告。

長沙市主張保膽取石的長沙京石結石病醫院3年臨床的跟蹤數據顯示,接受保膽取石的出院患者中1465人未見覆發,綜合考慮到患者的個人差異,在複查中尚有32位年輕患者因不能改變生活方式發現有強光斑的情況,直至2018年保膽數據仍呈現明顯增加的趨勢。

“保膽”“切膽”應辨證施治

“採取一刀切的方式並不是好辦法,膽囊不只是一個存儲和濃縮膽汁的器官,更新的研究表明,膽囊還對維持正常的膽汁酸肝膽腸循環有積極效果。保留一顆功能良好的膽囊,對我們的消化和免疫,以及正常的生活,都有積極意義。” 國內知名肝膽腸外科專家、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彭健教授談到。

彭健表示,如果膽囊功能良好,患者有保膽意願,可採取內鏡微創保膽取石,否則採取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待膽囊疾病,應以患者利益為重,權衡利弊,當切的毫不猶豫切除,該保的也要盡力保,不盲目保膽,也不搞“一刀切”,科學、辨證地治療膽囊疾病。

上海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的胡海教授明確指出,如果盲目採取“一刀切”的辦法,可能給患者帶來消化不良、腹脹腹瀉,胃反流、胃液食管反流,導致膽總管結石發生率增高等六大副作用。

有功能的膽囊應儘可能保留

在剛剛過去的第五屆膽病防治新進展陸家嘴高峰論壇暨中國膽石病防治專科醫聯體(聯盟)成立大會上,來自國內外的知名肝膽外科專家傳達了一個重要訊息:膽囊作為消化道的重要器官,通過國內首創、國際領先的微創技術,完全可以輕鬆地摘除結石和息肉,使該保的膽囊得以保留。

微創保膽取石(息肉)術在我國已開展26年。北京醫學基金會外科主任委員、師從我國著名腔道外科專家張寶善教授的劉京山教授表示,從全國範圍來看,經過20多年的發展,接受保膽手術的醫院和醫生越來越多,保膽手術的最大目的是為了保證手術質量和治療效果,給患者帶來最大獲益。

保膽取石技術成熟先進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膽石中心主任胡海教授及其團隊,截至去年底已開展4700多例保膽取石術,其創新的從肚臍入路的無瘢痕、經恥骨上體毛或腹部切口瘢痕等處入路的隱瘢痕手術,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甚至國外的患者,目前這個技術已被長沙京石醫院引進並已進入臨床應用。

全國知名保膽專家、東莞南城醫院副院長王三貴及其團隊每年要做1500臺手術,並以30%的數量遞增。長沙京石結石病醫院肝膽結石科通過術前甄別,嚴格把握保膽取石適應症後,近3年成功開展的保膽取石(息肉)手術共有1506例,並且同步建立了較為齊全的病例數據庫。醫院還於2016年成立了結石成分分析中心,幫助膽結石病人有針對性的預防,進一步降低保膽患者的複發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