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人口密度是中國的2.5倍,爲什麼他們住的都是獨棟小樓?

c陳斌


日本人住的都是獨棟小樓?咱們去的是一個日本嗎?

日本人很多人住獨棟小樓是不假,這種“一戸建て”的建築在日本住房比例裡面大概是54.9%。

但是,別以為這樣就很好。

日本是土地私有,你買下一塊地就可以想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大概意思就和中國農村有一塊宅基地你自己建一個房子差不多。

之所以大家會認為日本人住的都是獨棟,其實還是受了影視劇和動漫的影響。都是電視裡演的了,準確度你覺得有多少。

胡哥來告訴你,如果是東京啊京都啊大阪啊這些城市,地價那麼貴,大家不可能都是自己建房,絕大多數人都是住公寓。

而且東京城市圈基本上集中了日本將近一半的人,其他地方人就少了,甚至還有點“地廣人稀”的感覺。所以你去札幌啊之類的城市,會驚喜的發現原來人人住的都是獨棟哦。。。

住獨棟,注意,這不是豪宅,只是自建房。好處是可以自己設計,省錢。但,壞處就是你的鄰居也是這麼想的。。。所以你會看到這些房子建得千奇百怪,而且很擁擠。還不如高層公寓呢!

胡哥的朋友Taka家裡就是在東京的公寓裡住,為啥不自己建房呢?買不起地啊朋友!

而且公寓住的人多,物業有保障,比那些所謂的獨棟安全多了!

你還想了解哪些和老外有關的話題呢?歡迎向胡哥提問!

長得好看的都點讚了,你還在等什麼呢?

【看老外,找胡哥!想看更多老外在中國的逗比生活,歡迎關注嘿老外頭條號!】


嘿老外


日本人廣泛住的獨棟小樓(日本叫一戶建)不等於容積率低,更不等於人均佔有居住用地低,所以和人口密度高並不一定矛盾。

居住人口密度是單位居住地容納人口數量,它由人均居住面積和住宅建築容積率。

前者決定居民佔有多少居住面積,後者決定單位居住地能提供多少居住面積,因此,兩因素結合在一起,單位居住地能容納多少居民,也即,每個居民佔用多少居住用地,佔用越少,人口密度越高。

首先,雖然主要住一戶建,但日本人的人均居住面積並不大。我手上有一本日本人編的住宅戶型手冊,裡面的獨棟住宅(一戶建),基本都是100平方米左右,可見,跟我們平均居住面積差不多,可能日本還小一點,因為家庭人口多一些,而是,它們也有很多集合式住宅(多層和高層公寓),那裡平均戶型更小。

日本的一戶建普遍很小,這棟不會超過100平方米

第二,日本人的獨棟住宅容積率並不低,基本都有2倍左右,我看到的最變態的戶型是二十幾平方米的建地,蓋了5層的獨棟住宅,竟然還設計了一個停車位。

如果你到東京,會發現它們的很多臨街建築,建築挨建築,比深圳的城中村還恐怖,相距只有一塊磚的距離,綠化很少,這樣的建築,容積率很高的。

建築挨建築,即使是一戶建,建築容積率也很高

綜上,日本人主要採用獨棟住宅居住形式,並不意味人均佔有居住用地高,日本人人均居住面積可能比我們低,容積率又高,所以,可以容納更高的人口密度。

它的高容積率,是以犧牲城市綠化,減少綠化用地獲得的,人均佔有居住用地並不比我們高。

它的一戶建建築形態,是以犧牲城市綠化為代價獲得的


魚眼貓眼鷹眼



一般的回答都是圍繞著日本土地私有化、人口集中等老掉牙的理由上,其實日本之所以會給我們人人住獨棟小樓的印象大多是日本電視劇和動漫造成的,這是日本影視產業發達的緣故,而事實上能住的起獨棟小樓的日本人並不多。


日本有8000多萬人聚集在關東城市圈裡,他們中有80%居住在高層公寓當中,只有極少數富人居住在別墅區和獨棟小樓裡,日本城市裡沒有那麼多獨棟小樓,現實中的獨棟居住區都分不在日本的農村裡,正是城市人嚮往獨棟生活空間才在影視劇和動漫當中刻畫那種家家戶戶獨棟小樓的環境,這又碰巧被我們看到才誤以為一戶建在日本很普及,錯覺由此產生。

日本中小城市的一戶建比較多,這與他們高度發達的社會經濟有關,由於家庭富有外國的一塊土地以後都會想盡辦法的建成屬於自己的生活居住區,哪怕是犄角旮旯也不例外的建成小房子,這時候日本發達的建築技術起到了作用,因為宅基地小所以要建成高層建築,這就是為什麼日本的獨棟小樓都是2層或者更高的原因。



中國前幾年經濟不發達老百姓空有大片土地卻無法建造高層建築,因此大多都是單層建築的四合院,但是隨著這幾年我國經濟好轉老百姓都有了錢不管是農村還是郊區,陸陸續續出現了小產權的高層建築,一些釘子戶甚至是十幾層的高層住宅區,這就說明以我們的人均土地面積和人口密度,只要建築技術跟得上、資金到位完全可以家家戶戶都建特朗普大廈。


兵器世界


“日本人口密度是中國全國的2.5倍”這句話說的是全國平均。其實日本比中國的人口密集度更高,日本全國人口一億4千萬不到,但是東京都周圍的“首都圈”、大阪京都神戶的“京阪神地區”和名古屋周圍的“中京圈”這三大都市圈就已經聚集了7000萬人,日本全國人口的一半以上。這樣一來,其他地方基本上就沒有人了。

所以其他地方你想怎麼蓋房子就怎麼蓋房子,那些地方的問題不是有沒有地方蓋房子,而是因為老齡化社會造成的人口過疎帶來的被廢棄了的房子怎麼辦的問題。日本的廢房也有一個產權問題,風能進雨能進別人不能進。即便知道這房子無主,根據現有法律,地方政府也不能去拆,但是不拆又會帶來安全上的問題,大家都在撓頭。

當然問題說的不是這些“其他地方”,而是東京這樣的大城市。其實東京大阪這樣的大城市的市中心基本上都是高樓,獨棟小樓少一些。

但即便在首都圈,也能住上“獨棟小樓”,有趣的是價格也不是很貴。比如即便在東京都23區裡面,7000萬日元左右的價格也能弄到一個所謂“獨棟小樓”,按今天的匯率大概410萬人民幣左右,這個價格估計在北京三環之內能弄一個廚房沒問題。再肯遠一點,擴大到琦玉神奈川的話,5000萬日元弄一個也不難,那就是不到300萬人民幣了。

日語中把題圖中的這種“獨棟小樓”叫“一戶建”,很日本式。在東京土地面積一般就只有60平米左右(到了神戶能有100平米),蓋起來了全部建築面積大約也就在100平米左右,除了能停一輛汽車的地方,一般沒有能稱得上“院子”的地方,和中國或者美國的“別墅”“豪宅”完全不同。當然那種真正的大豪宅也有,但基本上集中在高級住宅區,像東京的田園調布,神戶邊上的蘆屋等地方。大城市市中心也算寸土寸金,非大富大貴人家住不起大豪宅。

題圖中的房子,土地大概是90平米以下,建築面積120平米左右,一樓廚房飯廳客廳衛生間,二樓三到四個房間。

下面是東京都品川區的新建一戶建,土地64.48平米,建築面積112平米,價格6945萬日元(按今天的匯率大約相當408萬人民幣,再加上8%消費稅,440萬人民幣左右吧):

而真正的豪宅是這樣的:

選擇一戶建還是大樓看個人的口味和追求,如果追求自由的私有空間,“一戶建”是一個選擇,雖然稍微貴一些。但是對於一般工薪階層來說,大樓是更好的選擇。首先是貸款更容易,其次大樓住戶多,更安全,有些事情有住民自治會出面交涉,不像“一戶建”什麼都要自己出面。樓房一般都是鋼筋水泥結構,抗震強度也更好,而且因為牆體厚,保暖隔熱性能好,光熱費也節省。再有就是大樓因為居民多,附近基本上都會有超市什麼的,生活方便。

至於為什麼日本的大城市裡還會有這麼多“一戶建”存在,沒有給開發商全弄成高樓大廈的理由是因為日本的土地管理非常嚴格,而且開發商沒有那麼大的拆遷能力。

日本全國的土地都有臺帳,產權,用途都有規定。如果是住宅用地,容積率也是定死了的,要改變非常困難,不是睡個午覺就能解決的。而且是完全私有制,永遠歸屬自己所有,不願意賣就沒有人能強買,一般能搞拆遷的就只有國家大型公益項目,一般的開發商就只能和人磨嘴皮,有那功夫還不如另找塊空地去。所以祖上留下來的地皮一般就永遠在手裡,後代有把大宅子拆了改樓房的,也有一塊大宅子地皮改幾塊小宅子地皮的。但基本上不太有人去動把幾塊小宅子的地皮合起來改大樓的腦筋,因為太麻煩。

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在日本即便是在大城市也有不少“獨棟小樓”一戶建的現象。


冰冷雨天


這個問題還真的是問對人了,好久不回答問題的我來回答一下吧,免得被精神日本人帶跑偏了。其實這個事情是很無奈的,因為日本的地理狀況決定,不以人的喜好為轉移。我們首先要了解,日本島的出現是地殼的壓迫產生的褶皺,這個大大的皺紋在中原大陸旁邊,為我們阻擋了太平洋的衝擊和海風洋流等極端氣候。請看地圖,這狹長的保護鏈讓我們的東部沿海少有颱風海嘯的氣候,誰也沒聽說過山東海嘯吧,但是作為背鍋的日本島就慘嘍!什麼海嘯暴風暴雨數不清說不盡啊,最可怕的是三天五天一次的地震,誰讓這片土地就是個褶子呢?!

所以這個說起來都是淚啊,誰不想蓋混凝土的房子呢,問問現在的中國人誰願意建木頭房子呢?但是,日本沒辦法,必須建木頭房子,因為石頭房子不抗震,現在日本的技術可以達到一定的安全係數了,但是大級別的地震防不勝防,沒有人願意冒這個風險。

安安穩穩的中國人是無法理解天天地震的日本人的,很多人覺得和式的屋子很簡約,裡面沒有櫃子,沒有床,好漂亮哦。我還想說,這些人簡直就是智障嘛!你以為日本人不想要櫃子嗎?地震砸死太多人了,親!你以為他們不想睡床嗎?睡床逃跑的時候怕撞到啊!屋子裡面乾乾淨淨,直接睡地上,地震了一咕嚕就跑,路上沒有牽絆才是最好的。

所以,千萬別再去說日本人多麼多麼講究生活品質啊,講究人權啊,都住獨棟啊。那都是逼出來的,你去看看那些獨棟是怎麼建的,妥妥的木結構啊,面積都賊小,一層只有二十平,一個70平的小房子楞是蓋了三層,去朋友家我都蒙圈了。但是人家有自己的解釋,如果樓上是別人家,逃跑對人家不公平,所以他們寧可自己負擔風險。可以這麼說,如果有地產商來日本建個兩層的洋樓,樓上是賣不出去的,人家怕地震了跑不掉!這也是為何很多人去了日本發現很多奇葩獨棟的原因。

這種畸形的水土養育了畸形的日本人,大家各顧各的,各過各的,互不干涉,互不幫忙,只求不互相打擾,不給對方添麻煩。說好聽的叫自制,說難聽的叫自私。

一方風水一方人,多災多難的日本島養育出了憂患意識強大的日本人,也讓這些日本人內心更加脆弱,更加可憐可悲卻又可恨。也許當他們入侵別國的時候,想的是:反正活不下去了,與其活得那麼累,不如放開了拼一把,這種冒險精神有時候是好事,但是這種冒險精神加在其他民族身上就未必是好事了。


大同莊園



日本高樓少,最大的原因是日本全國都是地震帶,頻繁發生的地震,對日本城市規劃影響很大,低層建築抗震要求低,災害損失少,所以能大行其道。



房產的居住性質在日本體現較好,老百姓囤房、炒房,或以房產作為資產保值的不多,所以有限的土地利用率高。中國則不一樣,有錢人房產無數,佔用了大量城市空間,所以城市除了向四周發展,還得向天空延伸。


此外,中國城市規劃執行不到位,早期的自建房隨意搭蓋,無論消防、安全、採光、外觀,都與日本自建房無法相比,號稱城中村,舒適性或安全性都不達標,時間不長就得改造。


華哥雜談


日本是個島國,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人口達到了一億三千萬。2016年,日本人口的密度為348.3人/平方公里,中國每平方公里不到146個人。 雖然日本的人口密度接近中國的3倍,但是日本的樓房都是以幾層的居多,這裡的居民大多是住獨幢房子,舒適度比中國的好多了。

許多朋友到日本來,會發現東京的房子沒有想象得那麼高大,高樓大廈也沒有我國一二線城市多,走進一般的住宅區,更是的是密密麻麻的幾層小樓房,覺得這樣的都會沒有壓迫感,其實很不錯呢。

在東京這樣的大都市,面積是北京的八分之一,人口密度更是北京的幾倍,自建的幾層小樓房非常多,很多日本人住的都是獨棟的小別墅。日本真的是這樣嗎?日本國土面積狹小,為了儘量節約土地,應該是多建高樓大廈才對啊,他們還能住別墅?

這是有歷史淵源的。

1,據說東京一直到明治時代才允許蓋三層樓,平房的歷史源遠流長;此外,東京在明治5年(1872年)發生大火後,制訂了“銀座煉瓦街計畫”(銀座規則),要求建築的高度符合街道寬度,這從安全或景觀角度來說都有道理,深植人心。

(東京車站)

所以,在2003年,森大廈等一批開發商公佈了170米級別的大規模舊城再造方案,但迫於當地百姓強烈反對,最後蓋成了地上12層、地下6層,高度66米左右的模樣。由此,百年前誕生的“銀座規則”再度得到遵守,東京的鬧市區終未出現太過唐突的摩天樓。

2,東京住宅區的樓房有高度限制。日本有“日照權”的概念,就是蓋房子不能妨礙別人享受陽光的權益。所以許多住宅區限制樓房不能高過10米。

(東京都內的獨棟小樓)

3,日本土地私有制法律保障土地所有者權益。

日本土地私有制,一旦購入,有永久的所有權。在自己的土地上可以想蓋房子就蓋房子,不受時間限制,只要符合當地住宅規劃。日本很少有像中國那樣大面積拆遷現象,因為要幾百戶住戶都統一拆遷,那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就比如成田機場,到現在了機場內,都還有幾家住戶不走。

在東京,你可以經常看到路邊一棟老平房拆了,又重新在原地蓋新房子。筆者家周圍,一年四季都有一棟2,3層一戶建出售。

(東京都內正在建造的獨棟小樓。2層樓,帶車庫。室內面積86平方米)

4,日本是個多地震的國家,過高的建築物在強烈地震當中不利於人員逃生,因此日本政府嚴格限制了建築物高度,這是出於對建築物內人員安全的考慮。

5,日本雖然也有能力建造耐地震、颱風的千米級摩天樓的技術,但建築業者普遍相信,只要超過500米,建築物就需要大量混凝土維持強度,無法確保寬敞的內部空間,只能當作地標等象徵,並不適合人棲息,所以並沒有一股腦兒地去趕這樣的熱潮。

雖然在東京都內也可以買地蓋樓,但東京都內土地價格比較昂貴,買一塊地要付出大筆錢。很多在東京上班的人,都喜歡在東京郊區或鄰近的縣買一塊地,蓋房子。由於交通便利,也不耽誤上班時間,而且房子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建設,所以從東京開外郊外的電車沿線,都是密密麻麻的一戶建。


逆風的魚


我個人覺得,中國的高層住宅商品房是一個巨大的“坑”,真正的合理住宅應該是獨棟小樓(不一定是別墅)。某些人以保護耕地為由,控制土地供應量來達到高價賣地目的。推行高層住宅商品房,從短期來講,降低了購房者的舒適度,長遠來講,高層住宅會在幾十年以後發生嚴重的價值折損。不管質量再好的房子,都是存在壽命週期,出問題就要進行修補,高層建築翻修的成本很高。這種房子到壽命期或者出現質量問題,不但維修成本高,而且無法進行拆遷重建(因為住戶多,人均土地佔有面積少,沒有開發商會願意徵收這樣的房子),房子的價值折損巨大,甚至一文不值。

且不說美國這種土地資源充足的國家,就是日本、歐洲國土面積不大,土地資源不充足的國家,私人住宅大部分都是以低層建築甚至是獨棟別墅為主,高層建築一般只用於商業、辦公。相對於高層住宅,低層建築的舒適度更高,壽命更長,維修成本更低,保值功能更好,這也許就是他們的住宅偏低層化、獨棟化的原因,跟人口密度沒有太直接的關係。畢竟建房子用的土地佔國土面積才多大一點比例呀!


大漠孤舟


日本獨棟小樓多,是因為日本有自建房。

日本是一個國土私有化的國家,擁有一塊地就可以自己建房子了。

原來的房子房齡太長,設計落後,所用材料落後,家裡人口增長,原來的房子不夠住了……這些缺點都可以成為主人重建的理由。

那麼日本人可以隨處建房子,城市規劃會不會很亂呢。

一張圖告訴你,不會。

從圖中可以看出,日本的城市規劃很齊整。

在日本,自建房不需要統一建設,自己建自己的就好了,但是會有一些關於高度方面的限制,但是每塊土地所有者都會盡可能的讓自己土地上的建築做到最好。

日本人的自建房水平很高,全部是用機械建房技術,效率高,質量也很好。

這是一家自建房工地,可以看到,建築工人很少,預製牆體運到現場後直接組裝便可以。

一棟這麼高的建築,只需要幾個工人便可以完成了。

東京寸土寸金,能在市中心地段擁有獨棟小樓的,那真是有錢人了,這部日劇中的歐巴桑說的話,還真是東京房價的真實寫照了。


可可西兒伶俐坊


(1)日本屬於土地私有制國家。這是日本憲法規定的。土地不是國家的而是是日本公民的,日本人一旦買了土地就是永久歸屬所有者的,所以大部分日本公民買來的土地想怎麼建就建,反正他們只要感覺到舒服就好,說實話還真的有點羨慕土地私有制的國家呢。


(2)房子設計的合理利用。在日本很多地方你會發現並不會像香港那麼擁擠。曾經聽別人說過:“日本城市的地下幾乎已被掏空了,有的地下還有好幾層,民眾只需要在地鐵、地下商場、各個樓宇間穿梭,就能完成日常生活與工作的衣食住行。”相比很多國家的擁擠設計,日本人能夠細緻合理利用城市空間佈局,這點我覺得日本人很有智慧呀。

(3)跟地震頻發有關。獨棟小樓比高棟樓房更安全一些,日本居住條件很舒適,日本人都喜歡自己喜歡種些花養養草等,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會在市中心買地,因為在日本城鄉差距並不是很大。

(4)日本農村有特色。日本農村給人感覺明顯跟大城市不同,絲毫沒有壓抑感。據說日本農村是全亞洲最乾淨的,雖然日本人生活水平很高,在農村,只要家庭條件過得去,房子都會建得像小別墅似的,可能不一定有多豪華,但總能給人一種舒服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