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現在發朋友圈的人不太多了?

錢郵的故事


時代在變,科技在改變一切。曾經,微信朋友圈風靡全中國,相信很多玩微信的朋友有事無事都會發發朋友圈,發表自己的感悟心情和即時動態,刷刷朋友圈看看朋友的最新動態。但,在何時開始,很多人變得不愛發言了,也不愛在朋友圈裡發佈動態、甚至連朋友圈都關閉了。原因何在呢?

1、朋友圈不能發佈真實的自己

作為人,都有自己的情緒。本來朋友圈是私人的,可以分佈跟生活有關的點點滴滴。但是你的領導、你同事和你的客戶,甚至是沒有見過面的客戶都成為你的微信好友。微信朋友圈從某種意義上說,已經變味了,不能發佈自己的真實狀況,跟自己負面情緒有關的,尤其跟工作相關,更不好辦,會引起領導的注意,找你談話兒;想做好客情維護關係的客戶也會不停地問詢。解釋個半天,太累了,還不如不發。

2、朋友圈變成商業交流的陣地

朋友圈,曾幾何時慢慢變成了推銷產品的重要陣地。很多時候,你打開朋友圈,看到的都是滿滿的廣告,例如朋友甲推銷代購,朋友乙發個纖體廣告,朋友丁在分享旅遊的廣告。還有你的客戶在分享他們公司的產品。總而言之,朋友圈內廣告滿天飛,在眾多商業廣告中夾雜自己的一點點小情緒,感覺怪怪的,而且發了動態代表你在用微信,於是還多了各種騷擾信息。所以很多人慢慢地變得不愛發朋友圈了。

3、朋友圈熱潮已退,沒有發佈動力

不可否認,現在很多朋友都不愛在朋友圈裡留言,甚至有很多半年甚至一年以上的年限沒有發過新動態了。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年紀大了,工作很忙,不大願意在朋友圈分享真實的自己,此外對於9095後的人來說,新興起了很多視頻類的發佈平臺,形式更逗,而且可以不加熟悉的人,愛怎弄就怎弄,自由度高,此外,抖音上有各種奇葩搞笑事件,能讓自己心情好起來。自然更受歡迎。

總而言之,朋友圈發佈的人越來越少亦很正常 ,親們不必過於介懷。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精英菌點個贊哦~


無憂精英網




缺什麼,表現什麼,我什麼不缺,表現個啥?

沒什麼,顯擺什麼,我啥都有,顯擺個啥?



可秀秀恩愛呀?

俺倆好好的,有那個必要嗎?

可發發美照呀?

都是P的圖,不是騙人嗎?

可顯顯你的包包呀?

一水的水貨,誰不知道呀?

可亮亮美食呀?

偶爾蹭一頓,咋個好意思?

可即景誦詩呀?

可聊聊人生呀?

活的好好的,發什麼感慨呀?

可說說養生呀?

酒囊飯袋黃臉婆,說了誰聽呀?


泰山道人2


現在人總這麼認為:

優秀的人不發朋友圈,因為沒什麼值得炫耀的。
相愛的人不發朋友圈,因為最愛的人就在身邊。
太忙的人不發朋友圈,因為沒時間取悅別人。

其實,發不發朋友圈,怎麼發,發什麼,都是每個人的選擇權利和自由。有人曾說,如今的朋友圈越來越大,也越來越躡手躡腳了。雖然有分組可見和不可見的功能,但發朋友圈就是想要即刻的分享,等你糾結該給誰和不給誰看時,那份好心情也就突然消失殆盡了。假設你發了一條朋友圈,又會被解讀出很多層意思。有些人覺得你發的朋友圈檔次太low,有的人又覺得你太裝,不管怎麼發,都會或多或少引起別人曲意的揣測和攻擊,沒了發朋友圈的本意了,那還不如不發算了。

再譬如,有時你發生氣時的狀態,其實根本不需要別人手動發一個“抱抱親親”,只是單純的想吐槽下當下自己的心情。又比如有時你發難過的狀態,其實根本不需要別人輪番評論安慰你, 只是單純的想宣洩下此刻的心情。又正如有時你發歲月靜好的雞湯,其實並不是矯情,只是當下突發的感慨,你就順心而發了。雖然這邊的你的每一條朋友圈都有著無數層的意思,但別人乍一看,就簡單的認為是一些不痛不癢的牢騷話。失望的你只好不發朋友圈,因為什麼都不發,也就無懈可擊,讓人無話可講。

其實,那些不愛發朋友圈的人,無論有多少難隱之言,最根本的無非是:自己有酒有肉有故事,卻沒有一個真正懂你,願意與之分享的那個知己而已。


凱紫


這裡就要講一個真實故事。

一天,我朋友好開心,發了條朋友圈,猝不及防地,她的一個親戚長輩火速來私聊她,說什麼你怎麼可以發這樣的朋友圈?誰誰家家裡出了點事,很不開心啥啥的……語重心長,非常長輩的語氣,說我朋友不懂事。(意思是別人傷心,你就不要發自己開心的消息了。)

我朋友很無語,什麼鬼,她又不是天天關注別人家的事,怎麼知道誰誰家發生不好的事情?怎麼就不懂事了?

可是為了顧及親戚的感受,我朋友還是刪掉了那條朋友圈,接下來幾天都沒發朋友圈,免得親戚又來說。


(以後發票圈是不是要逛一圈看看別人怎麼樣才夠慎重?)

事實上就是這樣,人的情緒不同步,有人開心,有人傷心,朋友圈幾百甚至是上千號人,我們又怎麼能夠注意到誰誰高興不高興?

可是一旦你發了歡喜的消息,恰好有人心情低落,看著你的消息就覺得不舒服,覺得你就是炫……無辜躺槍,莫名拉仇恨。這樣誰還有心情發朋友圈?


除了每個人的情緒不同步之外,每個人的生活態度都是不一樣的。有些人生活是過給自己看,所以很少發朋友圈,有些人喜歡被別人關注,才有了每天在朋友圈更新動態。





我的朋友圈大概800+人,但是能聊天深交的少之又少。我覺得自己的生活普普通通,逛街買東西吃飯隨手拍了也是留給自己紀念或者跟很好的朋友分享,很少發到朋友圈。

畢竟,懂你的人真的就只有那幾個,不懂的人,根本就不關心你過得怎樣。


(人與人之間,是一顆心的距離。)

我的一個朋友,從之前天天發朋友圈,到後來幾天發一條,再到現在幾個月才發一條。我問她為什麼不發了?

她說,朋友圈上面不是曬旅遊炫吃炫喝就是秀恩愛,覺得天天看這些消息沒意思,尤其受不了有些人天天發自拍,以為自己很美很驚豔,等著大家來點贊……逛朋友圈還不如把時間留給做別的事情。




對此,我也深有感觸。微信的通訊作用彷彿越來越小了,人們逛朋友圈發朋友圈,發現許多跟自己沒有關係的消息,慢慢地就沒有多大興趣關注朋友圈,也沒有什麼興趣發自己的動態。

因為得到的不過是別人的點贊,幾句聊甚於無的留言,卻很少真正有人來找你聊聊,分享各自開心的事情。

(很好的朋友當然要常聯繫!)



還有一個原因,大概就是微信裡各種朋友,有上司,下屬,同事,鄰居,同學,甚至只是一面之交的人……

這樣龐大而且雜的關係群體,導致我們不方便發朋友圈,每次都要分組,有些還要屏蔽……額,真的很麻煩。乾脆就不發了,省功夫。



娛樂皮皮貓


以前我也很喜歡發朋友圈,而現在的近一年我都很少髮圈了,可能有點煩吧!

更多的是當覺得你自己出去吃喝玩樂曬自己的時候真心看到你過幸福生活的人或許很少吧!也許有的人會說朋友圈只是發給自己看的,給自己留下一份紀念,但話雖如此,很多人把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發出來不就是想和別人分享自己嗎?一次兩次別人或許還在意,但是次數多了別人也會煩…

就像現在我的朋友圈還有很多整天發自拍,秀恩愛,曬富有的,更有的是一部分廣告,對於這些我並不反感,就當是當新聞看看而已,不想看所幸就屏蔽……

所以覺得現在的朋友圈讓人很不自在,自己也就慢慢不發朋友圈了!


Sunshine娟子


朋友圈,曾給了我們朝夕相處的錯覺


你隨手發了一張風景圖,另一個人也許是一聲:咦!

三言兩語寫下一段心情,一個感悟,另一個人手滑看到了,也許是一聲:呃,或,哦;

展示的是一種狀態,有真也有假。回應是否熱烈並不那麼重要,改變不了的,還是心的距離。

這種距離與時空無關,並永恆存在。

奇怪不?不奇怪。比如十樓和五樓的鄰居,即便天天見,同趁電梯上下,仍然不交一言,連友善的表情都沒有,這一點很容易就習以為常了。

在朋友圈,除了那些讓人尷尬的內心獨白戲,能給讚的就給贊吧,怕別人感覺是敷衍的,那就評論下吧。什麼?不知道說啥,說啥呢都覺得透著假?那就直接發個強的表情,一個不行就連發3個。

這就好比一個和你有點關係的人,當面和你說起一個你無感的話題,你不由自主地會:唔唔唔,算是隨聲附和吧。這一點技能應是社交中最基礎的吧,不可或缺啊。

海內存自己,天涯若比鄰。阻隔我們的並非時空,而是心之距離。高科技就像個熱心的王婆,以我們不情願的速度和手段將各安天涯的我們又撮合到一起,我們興奮不已,以為自今而後,大家可以耳鬢廝磨,沒日沒夜地廝混在一起。已過了求偶剛需年紀的中年人啊,彷佛找回了呼朋喚友意氣幹雲的青春。

卻在哪一日,忽然又開始懷念起:從前慢,一生只愛一個人,從前慢,一封郵件要等半個月。

我們還沒積累起足夠的期待,那個本該偶爾想念的人已經頻繁出現。我們還沒來得及在追憶中完成對某人的美化,某人的人設已經不斷地在朋友圈中被修改。沒有追憶與期待,愛怎麼能變得深刻呢?瑣碎的聯繫消解了太多意義,甚至連見一面的念頭也減淡了,以為不過如此,見面又如何?

新鮮葡萄需要釀造才能變成濃郁的葡萄酒,這需要時間,也需要一點神秘,因為發酵的時候是不應該時時揭開來看的,讓它神秘地發酵就好了。

虛擬社交這一行為,完美地解釋了一個成語,不是同床異夢,而是貌合神離。

相比於男人,已婚女人倒是對這個朋友圈如魚得水。我偷窺過老婆的朋友圈,裡面是各種贊啊,你讚我,我贊你,禮尚往來一點不馬虎。這和現實中兩個女人相遇,巧言令色互相恭維基本一樣的。

朋友圈以最低廉的成本使女人們維繫了彼此的關係,這是事實。但要對它有更高要求,那是不恰當的,因為這個付出太小,不足以拉近有別於時空的那種隱秘的距離。社交的核心是維護關係,著眼長遠,至於眼下舒不舒服並不重要,關鍵是不能讓別人不舒服。這個不能說不對,我真的由衷地佩服。

朋友圈曾給了我們朝夕相處的錯覺,最後仍然變成庸俗的日常,甚至使我們的靈魂漸行漸遠…


知岸11


我以前問過一些朋友這個問題。

A君——一個很在意別人對她的看法的95後。

答道:因為虛榮心得不到滿足或者怕虛榮心得不到滿足。每次發朋友圈,圖要好好p,文案要好好敲,點贊評論要時不時更新,看看多不多人點贊,萬一出現了一些戳中我玻璃心的評論那我就設為僅自己可見了。哎嘛,發條朋友圈心心念念幾個小時太累了!

B君——一個極為平凡的學生族。

答道:人比人比死人,朋友圈越看越致鬱。朋友圈裡的人真的跟我是一個朋友圈嗎?每個人都有東西曬,不是高大上就是小確幸,與自己形成很大反差。我的生活毫無波瀾,不比人差亦不比人好,沒錢沒顏還是條狗,我發啥呀?

C君——一個職場新人,而且,是個設計師。

答道:髮圈時提示“現在你在想什麼?”!我想我什麼時候可以下班啊!我想甲方什麼時候可以不說出“給我來點五彩斑斕的黑暗”!我想吐槽工作啊!然而因為工作而加微信的人太多了,不敢想說啥就說啥了。每條票圈都有其針對人群的感覺,都要分組,太煩了。還有領導發的每段文字,每篇推文都要“點贊打卡”,太累了!

D君——朋友圈只有一百多人的自稱“社恐患者”。

答道:就算在只有一百多人的朋友圈裡,願意聽我所有心裡話的依然沒幾個,現實生活中可微笑點頭的依然沒幾個,朋友圈並未改變我的社交情況。大家的時間太寶貴不願意給不有趣的人,我的友好太稀少不願意給不熟悉的人。

E君——社交軟件上霸氣高冷現實是個話癆的反差萌。

答道:自從我從一個基本上沒說過話的口中聽到我的朋友圈內容時,我便極少發朋友圈了。以前愛發與男友的照片,一段時間不發別人就會討論你們是不是分手了。是的,討論,一群跟你壓根不熟的人在討(ba)論(gua)你的事情。你發的東西都會成為談資和他們推理的“蛛絲馬跡”。我的生活是我的,不需要別人瞎BB。

F女士——中年婦女(=我媽)

答道:我們這個年齡沒你們那麼浮躁了,愛玩,什麼小事大事都想分享。我們這一趟人平常很少發朋友圈,只有在買房買車、兒女結婚、同學聚會時才會發。啊,還有養生推送!

其實我自己也是少發朋友圈和髮圈必分組之人,現在好像成為了一種趨勢。所以我反而想問,一天發那麼多大事小事票圈的那些人兒啊,為什麼呀?


ALC.1


這個要根據不同人的性格來決定的。可能大多數人不發朋友圈的原因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然後不發朋友圈。

首先,現在一些愛發朋友圈的人無非就是廣告,炫娃,或者是各種曬,他們大多都是抱著希望被別人點贊,評論,誇獎的心理來發朋友圈。

而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越來越不願意發朋友圈的主要原因就是:

第一,可能因為工作的關係工作比較忙,而且沒有時間來發一些朋友圈,工作壓力比較大。

第二,可能是因為實在沒有什麼可發的,或者說認為自己的這點小事兒沒有必要發朋友圈。

第三,可能會有一部分人從心裡就抵制朋友圈,可能對朋友圈比較反感,所以說這也是導致有一小部分人不發朋友圈的原因之一。

總之,關於發朋友圈量的多少跟每個人的性格有關,但是大多數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或者說一些其他的原因都很少發朋友圈了。


灬輝輝


確實是許多人慢慢淡出朋友圈了,我覺得什麼事都是物極必反,剛開始覺得通過朋友圈可以聯絡一下感情,好久不見的同學朋友憑藉這個平臺好似回到了學生時代,距離拉近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購物的信息刷屏,日常的吃吃喝喝、溜溜逛逛都發朋友圈,慢慢的失去了新鮮感,所以就慢慢的淡出了朋友圈。


海之韻6686253


我就是越來越不發朋友圈的人,為什麼?看到好的東西只想分享給某幾個人,總覺得朋友圈的那些人不會懂。每天還是會刷朋友圈的內容,看著那些,有時候在想,發這些?有什麼意義?又在想,大家不都在幹一些沒什麼意義的事嗎?真矛盾。我寧願把心裡想法寫成日記,傾訴了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