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水稻產量低,稻田灌水與撤水需把握

不想水稻產量低,稻田灌水與撤水需把握

稻田的灌水不同地塊應採取不同措施,撤水早晚對產量和米質有著很大的影響。

低窪地一般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稻田長期處於水分飽和狀態,水冷、土溫低,土壤中水、肥、氣、熱狀況不良,還原物質含量高,水稻生長受阻。因此,低窪地的灌溉方法,必須以增溫、增氣為前提,採用除追肥或除草階段保持淺水層外,乾乾溼溼灌溉方法。地下水位特別高的地方在分櫱末期結合輕曬田,以改善其冷涼性。如果有條件時設立曬水池或回水溝等將冷水曬暖後再灌入田中。

鹽鹼地種稻實行淹水灌,適當加深水層,並及時換水排水,因而使用較大的灌溉定額,這是為了保苗不得已採取的措施,對新墾鹽鹼地和重鹽鹼地,這種灌溉方式是合理的。對經過多年種稻改良的鹽鹼地,土壤脫鹽,建立了1-1.5釐米厚的地下淡化層,重鹽鹼地逐步演變成輕度或極輕度的脫鹽稻田,可以常規灌溉方式管理。鹽鹼地灌溉技術要不斷改進,對不同鹽鹼稻田應採用不同灌溉技術,如“淺灌滲排”“淺水結合小落幹”等先進技術,通過合理灌溉的淋洗作用,維持稻田土壤週年的鹽分平衡。

井灌等冷稻田的灌水主要措施之一是提高水的溫度;其中延長水路、小量水漫灌、修建晾水池、進排水口交錯設置、晚間灌水等都是提高水溫的好辦法,根據自己的條件採用。措施之二是井灌等冷稻田種植的品種應該選擇比其他田早一個熟期,特別是進水口地塊的品種熟期應該更早。措施之三是進水口的池埂疊的高一些後,每次灌水時先灌滿進水口田,隔一天再灌其他池的時侯儘可能淺灌、保持溼潤狀態的方法灌水,下雨時儘可能多圈水,以次來提高水溫。

新開水田首先對鹽鹼地新稻區要採用洗鹽和深水灌溉方式。其次,對低窪易澇新開水田,要控制水稻生育後期水層,7月份開始採用乾乾溼溼方式,以提高地溫促進早熟。對一般旱改水田可採用溼潤灌溉以節省用水。

晚撤水的好處,水稻灌漿成熟期是葉同化產物向子實轉運積累的關鍵時期。水稻生育後期根系活力下降,葉片養分迅速向子實轉移的關係,極易衰退落黃,這些都不利於結實和千粒重提高。如果後期斷水過早,會降低根系活力,影響灌漿,尤其對灌漿期長的大穗型品種,影響更大。後期排水過早對整精米率影響也很大。因此,水稻收穫前應提倡晚排水、晚斷水,一般以出穗後35天以上,收穫前7-12天為宜。

作者 水稻栽培專家嚴光彬

策劃 孟繁傑 石巍 韓鐵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