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希特勒在打敗法國後要去攻打蘇聯,而不去攻打土耳其占領中東?那裡不是多石油嗎?

拉闊空間


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多半是從目前的視角去考慮當年的問題。二戰前,中東地區僅有兩個獨立國家伊朗和土耳其。由於伊朗與德國在主體民族上都屬於雅利安人,德國又非常注重向這個中東地區唯一未被英法佔據的國家進行滲透,伊朗與德國的關係還算不錯。

而隨著法國在二戰初期的失敗、隨後的維希法國政權對德國妥協,受法國控制的敘利亞和黎巴嫩隨即也倒向德國。反法西斯同盟國家對此自然不會坐視不管,1941年,敘利亞、黎巴嫩、伊朗三國在盟國操縱下先後發生政變,親德政權全部被推翻——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時期恰逢德國入侵蘇聯伊始,德軍根本分不出兵力去與英法爭奪中東的控制權。從時間點上來說,雖然是德國入侵蘇聯在前、德國的中東盟友倒臺在後,但兩者發生的時間僅相距不到半年,德國對此可以說根本來不及反應。

另外,二戰時期的中東,也並非如同今日一樣“遍地油井”。上世紀40年代初,中東地區已經探明並實現大規模開採的油田僅有伊朗的波斯油田一處。即便德國能夠控制中東,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探明中東地區的油田位置,待除伊朗外其他區域的油田開採,或許盟軍都已經在諾曼底登陸了。即便是德國控制了波斯油田,其實對德國來說意義也不大——上世紀40年代時,管道輸送技術尚不成熟,從伊朗鋪設原油管道到德國本土根本不現實,更何況還要經過東線戰場,根本就不安全。


而如果德國使用油輪運輸原油,如何突破美英法海軍的攔截和攻擊也足夠讓德國人頭疼了——德國過於羸弱的海軍從來就沒有在海洋上佔據過優勢。可以說,從中東獲取石油,對納粹德國來說是地緣上沒控制、安全上沒保障、技術上沒能力的計劃,因此德國在二戰期間從未以軍事力量染指中東的亞洲部分,也就沒什麼奇怪的了。


軍機圖


當時土耳其跟德國眉來眼去的,希特勒真的發兵這裡很可能就不用打了,土耳其會直接上賊船的。但是不論從戰略形勢上分析,還是考慮到政治形勢,希特勒都沒法逃避與蘇聯的一戰,而他如果不打垮蘇聯直接經過土耳其去搶中東,那麼很可能更早的死無葬身之地。


先說中東,此地在上個世紀初就發現有石油不假,可是發現一大堆石油那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的事情了。進行戰爭中的希特勒估計沒空搶一片可能很多石油也可能就是有一點的地方去慢慢開發吧?當時歐洲附近明確石油一大堆的是羅馬尼亞,跟著希特勒混呢,另外就是蘇聯的高加索——裡海地區的巴庫一帶。他沒有必要為了石油跑去中東。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中東對於希特勒不是沒有戰略意義。佔領這裡就是佔領了世界的十字路口,幾乎可以掐斷大英帝國了。當時中東的伊拉克有個“金方陣集團”的軍人團伙很親納粹,伊朗國王跟德國關係也不錯。他要是真的能拿下巴勒斯坦敘利亞和埃及一帶,一口氣殺進印度不是問題,這就等於直接宰了大英帝國的奶牛嘍。還可能會勾引的日本從東邊殺過來會師,別忘了日本當年聯合艦隊機動部隊可是跑去斯里蘭卡大鬧了一場,不過沒結果回家了……


德日在印度或者中亞會師的可能,在當時曾經引起過同盟國的極大擔憂,這就是所謂的“戰略握手”,幸虧最後沒成。


這麼好的前景,為啥希特勒不去打?答曰,非不欲也實不能也。他辦不到啊……


首先好多回答都在說什麼“英國不會答應”,這個其實根本不用提,因為二戰爆發那天德國進攻了波蘭,然後就是英法對德宣戰,再以後才有了法國被希特勒揍趴下。當時英國首相丘吉爾正賭咒發誓“要在海灘戰鬥,要在花園邊上戰鬥……決不投降!”云云呢!


這種情況下,希特勒想去通過土耳其打中東會非常悲劇。翻開地圖看看就知道,如果希特勒想進軍中東,幾百萬大軍就得浩浩蕩蕩開過巴爾幹越過土耳其(嗯,前面說了應該不用打了),可是怎麼開過?地圖上畫的明明白白,這裡到處都是山地,一共也就那麼可憐巴巴的兩三條鐵路。運輸得頭大死德軍後勤的!


海運?更沒戲了!英國不說要打到底麼?當時意大利不給力啊,地中海愣是控制不住,連家門口的馬耳他都打不下來呢,別說埃及、巴勒斯坦都在英國手裡。德軍要是敢玩海運,估計一半多能運到龍王爺家裡去了。還有土耳其門口的塞浦路斯也在英國手裡!信不信從這裡起飛的英國轟炸機輕鬆就能把武裝大遊行中的德軍統統送回姥姥家?陸路不光難走,而是根本不能走啊!


好吧,就算是英國人忙著守家,沒空利用這麼漫長的補給線騷擾德軍。蘇聯呢?且不說那個“大雷雨”計劃是真的假的吧,就是看著自己家被兩個不懷好意的傢伙圈起來,斯大叔會無動於衷麼?那時候希特勒的大軍綿延幾千公里的跑去中東打仗,側面軟肋正好留給他了,這種誘惑不好拒絕啊!


所以,打中東?萬萬使不得啊!那邊反正斯大叔不懷好意的在運氣,加上他家裡很有點底子,為啥不先下手為強去搶一票?於是元首就這麼決定了……



千里巖



適情雅趣


有很多人認為,德國冒然發動“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是希特勒的一大戰略失誤,戰術上也準備不允分,致使德國大好局面走向失敗。其實這個結論是從二戰的結果推導出來的,是“事後諸葛亮”式的思維,也過於簡單化了德國的決策過程和誇大了希特勒的作用。

二戰前,歐洲最大的經濟體是誰?不是德國,也不是法國和英國,而是完成了革命,正大搞社會主義建設的蘇聯。社會主義是在馬克思、恩格斯徹底研究和批判了資本主義初級階段,在蘇俄開始的社會主義實踐,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瞠目結舌,並且讓英、法感到恐懼。希特勒在當上德國總理的初期,經濟上也運用了國家社會主義的一些辦法,讓德國經濟迅速復甦。

德國,地理上就是個四戰之地,但因為一戰戰敗後,遭到的英法的肢解和壓制,復仇的對象必先是英法。為避免兩線作戰,先穩住蘇聯自然是最好的選擇。於是,希特勒和斯大林聯手,瓜分了波蘭,並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便專心向英法尋仇。但這並沒有讓蘇、德之間真的相互信任,各自的軍事參謀部門,都偷偷制定了攻擊對方的軍事方案,兩國間貌合神離。

德國的復仇之戰進展的異常順利,順利得連希特勒都感到不可思議,20天法國投降,英國被壓縮到三島之上,只能天天挨炸彈,苟延殘喘。德國軍隊幾乎沒受到什麼損失,舉國上下,士氣正旺。可是,德國的海軍羸弱,小小英吉利海峽,就阻住了百萬德軍機械化軍團,憋屈的有力無處使。

這種情況下,歐洲最大的敵人,就只剩下蘇聯了,廣闊的俄羅斯平原,給德國鐵甲軍團留出了廣闊的機動空間,巴庫油田有著機械化部隊必須的能源,更重要的是,再給蘇聯多幾年的整軍備戰,以蘇聯的領土、資源和綜合經濟基礎,戰爭動員能力,德國就算完全消化掉西歐,也未必能和蘇聯抗衡,打成個曠日持久,再現一戰時的慘烈,這決不是德國要的。

至於題主所說,中東石油大發現,己是二戰結束後50年代的事,希特勒還不知道呢!





淨月暖陽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歐洲戰場上絕對是的德國一家獨大的。縱觀歐洲的各個老牌的軍事強國,幾乎找不到一個能和德國過上幾招的國家,當時德國的軍事實力可見一般。

德國在攻佔了法國之後,並沒有向南佔領石油豐富的中東地區,而是開始向東開始了對蘇聯的作戰,那麼為什麼希特勒要採取這樣的作戰計劃呢?先攻佔下中東地區豈不是對戰局更加有力嗎?

在二戰期間,蘇聯的軍事實力也是不弱的,別看是德國佔領了歐洲,要是德國沒有先下手的話,說不定蘇聯就會對歐洲這一塊肥肉動手了。要知道當時的蘇聯也是一個有野心的國家,畢竟有十幾張嘴在等著吃飯呢。

而德國在全面佔領了歐洲之後,自然不允許自己的臥側有他人酣睡,因此德國需要先解決蘇聯這一個大麻煩然後才能更加安心的進行自己的對外擴張。

說到石油方面,當時蘇聯的高加索地區也是有大量石油的,反觀中東那個時候石油資源還沒有被開發,所以就算佔領了也沒有太大的意義


遠元歐巴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希特勒之所以進攻蘇聯而不從土耳其向中東進軍,是由希特勒面對的內外環境決定的。“靜夜史”認為希特勒主要有以下考慮:

1、蘇德必有一戰,所以希特勒必須進攻蘇聯

希特勒在《我的奮鬥》第二卷中將上臺後實施的戰略闡述得很明白,即消滅蘇聯,向斯拉夫人要土地。

並且在上臺後,與1936年和日本、意大利締結了《反共產主義協定》,矛頭直指蘇聯。

而蘇聯作為當時世界上唯一一個共產主義國家,雖然深受整個西方世界的敵視,但是因為法西斯的強烈擴張,逐漸引起了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的不安,蘇聯遂看到了和英法等國結盟的希望。

但是從1939年4月談到8月,由於英法等國矢志不移地推行“綏靖政策”,擺明了將蘇聯往蘇德戰爭的火坑裡推,談判終告破裂。

沒有安全感的蘇聯最終和德國在1939年8月23日締結了《蘇德互不侵犯協定》,這份協定被後世稱為蘇聯和德國骯髒的分贓協議,但是對於蘇德雙方而言,保證了雙方的和平。德國可以避開兩線作戰的窘迫,從容地在西線收拾英法,而蘇聯則可以暫時避免遭到德國的閃擊,可以抽出時間整軍備戰。

但是,笑容的背後是冰冷的刀槍,協定的侵犯並不代表蘇德雙方的沆瀣一氣,希特勒對共產主義根深蒂固的敵視決定了蘇德必有一戰,這一趨勢在希特勒推平西歐後更加強烈起來。

而斯大林也不會坐視自己的身邊出現一個法西斯龐然大物,況且蘇聯一直渴望將革命向歐洲輸出,所以即使德國不動手,蘇聯也會對德國發起攻擊。

所以,蘇德在跟時間賽跑,最終因為蘇聯深受大清洗等運動的影響,備戰速度遠遠落後於德國,希特勒最終奪得了先手。

此時對於希特勒而言,進攻蘇聯有以下優勢:

首先蘇德瓜分波蘭後,蘇德成為鄰國,兩國交界處基本是平原,便於德國機械化部隊大規模快速推進。這一點,在巴爾幹半島和土耳其的小亞細亞半島都無法辦到;

其次蘇聯境內除了有高加索油田,還有德國夢寐以求的烏克蘭黑土地。要知道,德國發動戰爭不僅僅需要石油,還需要更多的糧食,蘇聯完美滿足了這一點。而土耳其及中東地區基本都是熱帶沙漠氣候的不毛之地,除了石油,這裡沒有價值。而且最關鍵的是,此時的全球石油產地,並不是在波斯灣沿岸,而是在高加索和伊朗的裡海沿岸,而這些地方佔據蘇聯之後都可以得到!

最後,進攻蘇聯和英法的目標達成了一致,英國干涉的可能性更小。而如果德國進攻土耳其,首先英國就不答應,因為敘利亞等地是英國的託管地,英國不會答應。所以進攻蘇聯可以說是“順應了歷史潮流”。

最重要的是,進攻蘇聯消滅了蘇聯先動手的可能性,德國的先發制人能夠取得更大戰果!

2、中東還不是產油重地,且不確定因素太多

前面講過,此時的中東雖然開始了石油的開發,但是此時的石油產區格局是:石油產地主要位於伊朗高原和高加索地區,這是裡海沿岸地區,和今天的波斯灣沿岸有很大的差別,所以希特勒知道從哪裡能到裡海,那就是佔據蘇聯!

即使希特勒孤注一擲,本著未來波斯灣石油一定爆發的想法想要進攻土耳其進而是中東。那麼德國的行動更容易失敗。

前面說過,想要從土耳其進攻中東需要穿過巴爾幹半島,這個半島上分佈著品都斯山脈、羅多彼山脈等,根本就不利於德軍的機械化部隊推進。

從巴爾幹半島進攻土耳其需要穿過土耳其海峽,這又是一個難題,因為德國最強大的軍種是陸軍,在歐洲大陸所向披靡,但由於海岸線較短且被英國等封鎖,德國的海軍一直不強,

即使幸運地越過了土耳其海峽,在小亞細亞半島,分佈著安納托利亞高原,這也是非常不利於機械化部隊推進的。

所以如果不是希特勒腦子進水了,他是斷然不會選擇這條道路的。

最關鍵的是,因為海軍的缺乏,德國在中東的行動會隨時受到英國和蘇聯的夾擊。

因為蘇聯的黑海艦隊,就是遊弋在黑海海面,對於土耳其海峽,蘇聯紅軍知道意味著什麼。

而在地中海和愛琴海,傳統意義上一直是同盟國的勢力範圍。在北非,埃及雖然已經獨立,但是英國依然在敘利亞等中東地區保持著強大的存在,特別是英國控制者蘇伊士運河,他的安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二戰的走向,所以這裡絕對不能被德國染指。而一旦德國從土耳其進攻,那麼英國勢必不能坐視不管。

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會和蘇聯對土耳其境內的德軍形成夾擊。而由於德國的海軍實力不夠強大,所以被動挨打是肯定的。

這樣的情況下,別說是拿下中東了,能走到中東都費勁!

所以,希特勒是斷然不會選擇這條線路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這個問題需要分成幾個方面來回答才可以回答清楚:

1、希特勒為什麼要在打敗法國之後去攻打蘇聯。

在歐洲歷史上,蘇聯在沙俄時期開始,就一直都是歐洲國家的心腹大患,從拿破崙時代開始,沙皇俄國就一直覬覦歐洲地區的溫暖土地,為此沙俄連續不斷的與歐洲國家發動戰爭,來吞併歐洲的土地。

等到二戰時期,雖然沙俄發生紅色革命,但是新生的蘇聯實際上與沙俄並沒有什麼兩樣,仍然將國家戰略的重心放在歐洲方向,企圖找機會向西擴張。在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之後僅18天,蘇聯就以《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秘密條款為根據,在1939年9月17日從東面入侵波蘭,最終蘇德瓜分波蘭。

表面上看,蘇德兩國雖然都遵守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實際上兩國之間相互提防的情緒更嚴重了,雙方為了防止對方入侵,都制定了主動出擊的戰爭計劃。

其中德軍制定的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巴巴羅薩》行動計劃,行動時間為1941年6月22日;同樣蘇聯也制定了與德國相同的進攻計劃,叫《大雷雨》行動計劃,明確決定“6月12日開始進攻”德國,但由於準備不夠,只得推遲,最後因為德國的進攻而取消。

因此從史料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如果不是蘇聯準備不充分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德兩國究竟誰先打響第一槍,都是不得而知的事情,所以德國當時打完法國之後就立即進攻蘇聯,很顯然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

2、德國為什麼不去打土耳其。

德國在二戰時期之所以不去攻打土耳其的主要原因是,土耳其在二戰早期和西班牙一樣,表面上是中立國家,但是私底下是支持軸心國的,雖然這個國家沒有同德軍一起出兵攻打同盟國,但是在戰爭期間,土耳其對德國提供了大量的軍事援助。

所以在二戰期間,德國就沒有制定進攻土耳其、西班牙等國的作戰計劃,主要目的還是為了

儘量的拉攏像土耳其、西班牙這類的中立搖擺國家,防止他們因為進攻遭到進攻而倒向同盟國集團。

3、德國有沒有攻打中東

根據二戰中軸心三國的攻略方向,當時的劃分是,日本攻略亞洲、德國攻略歐洲,而攻略非洲、中東的任務則是由意大利來實施。

但是讓人跌破眼鏡的就是,意大利的軍隊在墨索里尼的領導下,士氣常年處於負數,不僅戰心全無,而且在戰爭中還出現了大量的奇葩笑話,各種段子滿天飛。

比如在沙漠中意大利的軍隊會堂而皇之的拿珍貴的飲水去煮意大利麵;在與英軍對戰時,因為沒有撬棍去撬開彈藥箱,而決定向英軍投降;德軍在北非作戰時攜帶的都是彈藥、汽油、食物,而意大利軍隊在作戰時攜帶的物資卻是意大利麵、紅酒、彈藥。

意大利這樣的豬隊友,可以說讓德國傷透了腦筋,最後希特勒沒辦法,將德軍優秀的裝甲部隊指揮官隆美爾將軍派到了北非參與作戰。

隆美爾帶領著進入北非的德、意軍隊,從利比亞地區開始,沿地中海海岸向埃及地區前進,主要作戰任務是奪取埃及的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以及中東地區的石油產地,但是最後由於德軍在歐洲戰場上的失利,導致德國在北非戰場上投入減少,最終隆美爾也沒有攻下埃及。

所以德國雖然在二戰中算有進攻中東地區的計劃,並且也投入了作戰,但是由於這個行動計劃並不在德國的主要進攻方向上,因此投入的作戰力量並不充足,最終導致計劃受挫並失敗。


落下m


希特勒在“海獅計劃”失敗後,不去打好打的土耳其,而是去攻打一個更強大的蘇俄,理由很簡單,希特勒壓根就沒瞧得上這隻土雞。用《亮劍》中李雲龍的話說,“暫七師一頭扎進運河,它就死定了”。這個時候,希特勒已經征服了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南斯拉夫等國。在歐洲大陸上,他的主要敵人,除了龜縮在英倫三島上被打殘了的英國人,就剩下了被他視為勁敵的蘇俄。拿下蘇俄,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這樣不入流的僕從國都能收拾土耳其,這個一戰中曾經的盟友不投降,就只能跳海。


伊斯坦布爾和安卡拉的位置圖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希特勒過分相信和欣賞他的“閃電戰”,“閃擊波蘭”、“閃擊法國”無不大獲全勝,打蘇俄一個出其不意,閃擊莫斯科,打掉蘇俄這個紅色帝國的意志,迫使蘇聯定城下之盟,就能完成他統治歐洲大陸的野心。

如果貪圖眼前的利益,先打土耳其、進軍中東,去獵取石油,一來,在當時德國最先進的戰機Bf109的航程不夠,才使“海獅計劃”流產,留下了英倫三島這個歐洲反法西斯的重要的根據地,二來,再把戰線拉到中東,兵力過於分散,犯了兵家大忌,也有違“遠交近攻”戰略的常識。


“海獅計劃”構想圖

進攻蘇俄,在希特勒看來,也是要打下一片廣袤的戰略大後方。蘇聯的頓河流域、庫班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區,是糧食、煤炭和石油的重要產地。這才是剛剛從一戰中恢復元氣的德國急需的,支撐戰爭的物資產地,而非單單需要石油。這也是在閃擊莫斯科失敗後,希特勒緊接著就發動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原因。就像希特勒準備攻打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時,先拿下丹麥和挪威,保障了德國的海上戰略基地,和瑞典的鐵礦沙的供應,以保證戰爭所需。


斯大林格勒戰役示意圖

可以說,希特勒這個挑起二戰的法西斯禍首,戰略眼光還是不錯的,只是他錯誤地低估了蘇聯人民的反法西斯的堅強鬥志,才最終導致了德意法西斯軍國主義的覆滅。


燕北林叢



希特勒是一個具有極大野心和特別自戀的人,他攻打蘇聯的目的不是為了石油,如果打遊戲攻關一樣,就是提升對手層級,擊敗一個超強對手,證明自己。

在希特勒眼裡,只有滅掉他認為當世唯一有潛力跟西方匹敵的東方敵人蘇聯,才能實現他獨霸全球的夢想,搬掉他征服世界的最大一塊陸地絆腳石,實現他對世界實行他理想中的統治。


像土耳其以及中東這些國家,在他看來,時機需要時,他要拿下他們,應該比拿下法國更容易,甚至可以比照捷克斯洛伐克模式。事實上,如果蘇聯淪陷,德國將擁有三千多萬平方公里領土,世界上最大人口基數,整個歐亞大陸的的工業基礎,那個時候不用說土耳其,整個亞洲都是囊中之物,他何須大費周折?

另外,德國進攻蘇聯,也有擒賊先擒王的意思。如果德國先進攻土耳其,由歐入亞,會引起蘇聯的警覺,蘇聯必然出來攪局,那個時候德國就有可能陷入蘇聯背後支持的代理人戰爭中,他的閃電戰模式就會被破解,進攻蘇聯的突然性就會失去。



所以,擊敗蘇聯既然是遲早、既定的目標,根據閃電戰的特性,他必須果斷、快速、乾淨、徹底的進攻蘇聯,土耳其及中東,屬於他取得蘇聯後下一步的秋風掃落葉。


謝金澎


希特勒可以保證不打前蘇聯,但他也要保證前蘇聯不打德國啊;

1941年-1942雖然前蘇聯戰備不咋滴,但架不住前蘇聯體量大,當時前蘇聯可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與最大的軍事力量,而且《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實際就是擦屁股紙,只要斯大林想撕隨時可以撕,而且斯大林一向的表現就是:有利的條約我就遵守,不利的條約我就撕。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的道理不僅我們懂,希特勒也懂,萬一哪天斯大林這個“大流氓”突然反過來咬德國一口怎麼辦?還不如趁前蘇聯戰備差的時候打過去。


而當時世界石油格局和現在是不一樣的,整個歐亞大陸只有前蘇聯的高加索和伊朗的海灣油田有點油,連利比亞、沙特都沒開發,而希特勒想要維持德國的經濟和軍隊就必須要出去搶油田,而去搶油田就鐵定要打毛子了。

而即使希特勒不打前蘇聯打土耳其也是一樣的,別看當時土耳其和俄國都打了幾百年仗,似乎土耳其與前蘇聯是世仇,但那是因為俄國想搶奪土耳其的黑海出海口,打通俄國黑海到地中海的航線。



如果土耳其被希特勒佔領了,那前蘇聯不就等於幾百年都白忙活了嗎?怎麼可能答應呢!

其次,土耳其旁邊的伊朗和前蘇聯是穿一條褲子的鐵桿盟友,如果德國佔領了土耳其必然就會威脅伊朗(誰知道希特勒會不會打伊朗石油的主意?)前蘇聯也不會坐視不管。

所以左右都是和前蘇聯開打,自然希特勒選擇主動進攻前蘇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