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通俗的解釋一下「逆周期因子」?

sundaylee


相信不少投資者這三日聽得最多的震撼性消息那就是——央行在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價行重啟“逆週期因子” 導致人民幣出現暴漲式大反擊的一幕,還牽動了A股市場今日的大漲。

那麼什麼是逆週期因子呢?首先具體到本次事件,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的計算公式為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逆週期因子,所以逆週期因子就是央行用作調節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的一種工具,是人民幣定價機制的一個補充,裡面涉及到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的計算公式中鎖定的一個X係數,是為了應對特殊情況而存在的一種保護人民幣過度貶值時而啟動的一個保護人民幣的舉措,對抗本幣的貶值的走勢。而這個逆週期因子的計算比較複雜,按照央行此前的說辭——“逆週期系數由各報價行根據經濟基本面變化、外匯市場順週期程度等自行設定”。

我們通俗點舉例,比如兩個商品R和M的價格關係是一個公式R=M+N+X,這個X係數平時可以為0,但是關鍵的敏感時刻或遭遇了突發事項,為了平衡R和M之間的價值比例,X可以不設置為0,變成其他123456789的數字,如此一來,R的價值就會出現升勢。

源自風生焱起的個人分析,歡迎關注本賬號以便獲取更多財經知識


風生焱起


匯率受價格機制作用,通常在均衡位置上下波動。從長期來看,匯率主要由各國經濟的基本面決定;短期來看,受市場預期、供求關係來決定。

一般來說,匯率相對穩定可以為對外貿易和國際投資合作帶來穩定的預期和良好的市場環境,一旦劇烈波動將對經濟造成不利影響。

為了維護人民幣匯率穩定,過去我國人民銀行會直接入市干預,即人民幣持續貶值時,人民銀行會買入人民幣釋放美元;當人民幣持續升值時,人民銀行會買入美元釋放人民幣。但這會產生一個弊端,需要經常動用外匯儲備,於是就產生了“保外儲還是保匯率”的爭論。

2017年以來,我國引入了中間價逆週期調節因子,即“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逆週期因子”的中間價形成機制和日間即期匯率波動區間限制。當“收盤價+一攬子貨幣匯率變化”出現單邊人民幣貶值時,很容易形成羊群效應,即越來越多的人會把人民幣兌換成美元,從而導致人民幣進一步貶值。為了扭轉單邊預期,引入“逆週期因子”後,就可以適當調高人民幣對美元比例,從而降低人民幣貶值預期,促使人民幣匯率回到均衡水平。


經濟好望角


在26日央行再度宣佈重啟“逆週期因子”操作,外匯市場自律機制核心成員基於市場化原則將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模型由原來的“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調整為“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逆週期因子”,目的是為了有效緩解市場的順週期行為,穩定了市場預期。

此次重啟“逆週期因子”就是為了緩解因為“羊群效應”導致的人民幣匯率的持續下行,試圖通過此種操作來轉變市場對於人民幣匯率下跌的預期,從而達到維穩金融市場的作用。

那麼,究竟什麼是逆週期因子?

所謂逆週期,我們可以理解為高不吸低吸。比如說在繁榮階段,應避免大幅增加固定資產投資、股權投資、大幅擴張經營規模等;在蕭條期,固定資產及股權的價格均大幅下跌,此時可以逆勢增加固定資產投資、購入股權、擴張經營規模等。

也就是處於經濟穩定的考慮對經濟週期進行相反的操作。逆週期因子就是從中演化而來的。但是逆週期因子中所謂的“因子”事實上是一些影響匯率的指標,逆週期因子就是這些指標所組成的公式。

重要的是,這些因子都有哪些具體指標,公式又是如何,這個只有報價行才知道。央行會把“逆週期因子”這個公式給報價行,然後報價行再根據多個指標計算得出。所以,市場一般是不知道具體的逆週期因子是什麼的。

根據央行此前說明,報價行“在計算逆週期因子時,可先從上一日收盤價較中間價的波幅中剔除籃子貨幣變動的影響,由此得到主要反映市場供求的匯率變化,再通過逆週期系數調整得到‘逆週期因子’”,“逆週期系數由各報價行根據經濟基本面變化、外匯市場順週期程度等自行設定”。

以上就是我對於該問題的看法,個人觀點不代表君銀投顧官方觀點,如有不同的想法或是建議,可以直接在下方留言或是關注我的頭條號進行交流。


君銀投顧


這是某些精英賣弄高深知識,其實就一句話:拋美元收人民幣,救貶值人民幣匯率。舉個例,有一人去買鹽巴,為了要賣弄自己高文化,就到店鋪對老闆說:我要買氯化鈉,結果別人還以為是神經病。


老董25487


最簡單的比喻,潛水艇的升降控制倉,這個倉的大小是預先計算出的上下浮力動態平衡的數值,逆週期因子就是匯率體系的控制倉係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