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材料會變身,還能生長形成新的納米結構?

這種材料會變身,還能生長形成新的納米結構?

▲單層二維過渡金屬碳化物(MXene)在被加熱後,其兩個表面的官能團均被移除。鈦原子和碳原子遷移到表面,形成孔洞和新結構。

《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近日載文稱,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簡稱ORNL)的科學家們誘導了一種二維材料的自發生長,從而形成原子“構築塊”。這為設計用於快充設備等的二維材料提供了新思路。ORNL的研究人員桑夏涵(音譯)說:“在我們的實驗條件下,鈦原子和碳原子首次自發形成了原子級的二維過渡金屬碳化物(MXene)薄層。”

使用先進的掃描透射電鏡(STEM),並結合理論模擬,桑和雷蒙德·烏諾奇(音譯)領導的研究團隊揭示了鈦-碳化合物形成機制的原子細節。烏諾奇說:“這項研究旨在確定鈦-碳化合物在原子水平上的形成機制和動力學,這可為構築MXene新結構找到新思路。”

實驗原材料是一種由德雷克塞爾大學(簡稱DU)合成的2D陶瓷材料(二碳化三鈦),二碳化三鈦也是一種MXene材料。與大多數陶瓷材料不同,這種2D陶瓷材料的導電性非常好:其結構中包含交替的碳(氮)原子層,夾層則為過渡金屬原子(如鈦原子)。首先,ORNL的科學家們將一個大型二碳化三鈦薄片懸於含鑽孔的加熱芯片上,以排除支撐材料或基體對薄片的干擾。然後在真空條件下,研究人員對薄片施加高溫,並用電子束清潔其表面,以及充分暴露鈦原子層。

由於二碳化三鈦的表面覆蓋有保護性官能團(氧、氫和氟等),因此是典型的惰性物質。在移除保護基團後,剩餘物質會被激活。原子尺度的缺陷,即蝕刻過程中去除鈦原子時產生的‘空位’,將暴露在單層的外層。桑說:“這些原子空位是良好的起始位點,它們有利於鈦和碳從缺陷部位轉移到表面。在有缺陷的區域,原子遷移時可能就會形成孔洞。在保護基團消失後,剩下的是裸露的鈦層(下面是交替的碳、鈦),它們可以在現有結構的基礎上自由重建和形成新結構。”高分辨率STEM成像結果顯示,鈦-碳材料是以自發形式構築的。賓夕法尼亞大學(簡稱PSU)的阿德里安·範·杜因(音譯)說:“這種生長機制完全符合密度泛函理論和反應分子動力學模擬結果。這將為以後確定合成含特定缺陷結構所需的實驗參數提供借鑑。” 大多數情況下,一個表面上只會生長一層碳和鈦。但隨著原子層的增加,材料會發生改變,如二碳化三鈦會變成三碳化四鈦。

烏諾奇表示,鈦-碳材料在離子傳輸方面非常高效,在超級電容器和電池等設備的製造中體現了巨大的應用潛力。DU的尤里·格格茨補充說:“與鈦類比,含鉬、鈮、釩、鉭等金屬的MXene材料也有可能形成含3個以上金屬原子的新結構。這些新結構有望成為推動納米技術發展的新型2D構築塊。”

編譯:雷鑫宇

審稿:阿淼

來源:http://h5.scimall.net.cn/register?from=wechat

這種材料會變身,還能生長形成新的納米結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