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尋舊跡,青山明初心

沂蒙尋舊跡,青山明初心

懷著凝重的心情步入華東革命烈士陵園,松柏蒼翠,芳草清幽,這裡長眠著無數為了追求革命理想而犧牲的烈士。

現在早已不聞槍炮之聲,不見戰火紛飛,我們的生活幸福安寧,這些並不是憑空而來。我們不能忘記革命先烈的犧牲付出。

一座座墳墓之下,都曾是鮮活的人,他們都是理想主義者,為了人民利益,為了民族解放,不畏艱險,槍林彈雨中來往,炮火連天中奔波,最終獻出自己的一切。

沂蒙尋舊跡,青山明初心

在大青山突圍中,辛銳、陳明夫婦並不在一起,兩人先後負傷,陳明的腿被敵人的槍彈打斷,為了不拖累革命同志,他決然開槍自殺。此時,辛銳並不知道已與丈夫天人永隔。她在老鄉家養傷,十幾天傷勢好轉的她不幸遭遇敵人,毅然拉響了手中的手榴彈。這位出身大戶人家十六歲就舉辦個人畫展的才女就此長眠於沂蒙山區,後墳上長出一棵板栗樹,凝望著這片辛銳為之付出一切的土地。

出生于波蘭的德國共產黨員漢斯·希伯也埋骨於遠離故鄉的此地,他深入敵後根據地戰地採訪,與敵人遭遇後英勇犧牲,最終再也沒有離開這片土地。他的妻子多次前來祭奠,革命眷侶,就此相隔陰陽。

誰不知生命可貴?誰不畏生死離別?革命之路,並不平坦,無數志士前仆後繼;革命先烈,其心昭昭如明月,知險而進,捨身取義。

沂蒙尋舊跡,青山明初心

黨帶領人民謀解放、謀幸福,他們不畏強敵、一心為民的精神感動著群眾,人民自然會擁護他們。在沂蒙學習,最讓人感動的是當時水乳交融的軍民情

孟良崮戰役在解放戰爭中有著獨特的地位。在這裡,國民軍精銳74師被全殲。戰爭的勝利離不開官兵的浴血奮戰,也離不開百姓的支前擁護。

不信你看。沂蒙百姓男的從軍,女的支前。人人參軍為革命,夜夜燈火到五更。

歷史,由一個個細節構成,由一個個人推動。平凡之人,亦不可輕視。

沂蒙尋舊跡,青山明初心

沂蒙女子張雲英做好最後的兩雙鞋,當時成立新中國的禮炮已經點響,身居山區的她並不知道,依舊在等人來收這兩雙鞋,這一等就是三十多年。三十多年的時光一晃而過,張雲英始終沒有忘記。誰能夠穿越歲月不老?唯有真情,軍民魚水情。

當時,我們黨是用一項項惠民政策、一樁樁利民好事贏得百姓信任的。“密切聯繫群眾”也一直是我黨的法寶,在現在通訊手段更加豐富的今天,黨與群眾的關係是否仍密切如從前?很多人應該反思。

我們不能忘記共產黨的初心與使命。革命先烈為之付出生命才換得的勝利,我們更應該珍惜。當初沂蒙百姓為了全國解放做出了巨大犧牲,我們不能忘記,更不能有負。

沂蒙尋舊跡,青山明初心

青山埋忠骨,不聞槍聲促。

不負人世間,英名流千古。

沂蒙感懷

孫建民

沂蒙尋舊跡,青山明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