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引子

思考的引子

每個人都有惰性,都想偷懶。而動腦筋這事,顯得那麼無關緊要:

  • 一是有沒有,動不動腦,外人看不出啥區別,人們都有著同樣堅實的腦殼;
  • 二是不管我們想不想,做不做,都無關生死,遠沒有那麼迫切。

只是,埋頭搬磚既發現不了未知,也看不到將來。長此以往,一個人大概率會顯得面目可憎,索然無味。

人們往往缺乏動力,總是需要一些事件來觸發自己的思考。

每個人看到的事情其實是一樣的,最後之所以產生不同的結果,是看的角度不同,思考的程度不同所造成的。

什麼時候從出於本能自發的思索狀態,發展成為信仰的自為的思考狀態,不需要所謂的“引子”觸發就能偏僻入裡地理解問題,那麼生命的修行,就是登堂入室離圓滿又進一步了。

我把這個過程叫做從呆若木雞到永動機的過程。

當不清楚該如何活的時候,逆向思維,想想我們將會以什麼方式怎樣的狀態死去,想想我們的死後,給世界給親友留下些什麼。這些問題想清楚了,大概就知道該怎樣活了吧。

而在浮躁之風盛行,眾人忙著扒分之時,你若像哈姆雷特似的呼喊"生存還是毀滅",就顯得不合時宜,需要看病了。

看電影,是一個極好的偽裝,是懶人尋找思想刺激的好方法。

它比單純地看書熱鬧(其實腦力激盪的最佳途徑就是讀書),還能讓人有種緊跟熱點,不被社會拋棄的感覺。

人們的日常被平淡無奇的瑣碎填滿,電影可以打破這種幾乎一成不變的順序結構,將我們帶入一場場奇異的旅行,冒險,感動,讓近乎麻木的情感得到些許的電擊,讓規則的心電圖多些異常。

電影是一把鑰匙,可以啟發我們思考,在別人的故事中觀察,反省自己。受的刺激多了,思考的自然就多了,日積月累,會有驚喜。

《天堂電影院》裡說:

"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會以為這就是世界"。

同樣的,如果你不多想想,你就會以為你就是全世界。

思考的引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