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遵守規則前,每個家長都需要知道這些事!

鬧鈴定了6點半,可每次都捱到7點多才起?說好的遊戲每天只玩1小時,為什麼一開始就停不了?規定晚上8點前寫完作業,每次都要拖到大半夜?......

很多家長想必都遇到過這些問題。我們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作息,於是制定了各種日常生活規則,卻在執行的過程中面臨無數變數和挑戰。拖延、爭論、各種理由相繼而來,本來為了省時省力的規則反而變成了一個個麻煩,甚至是家庭爭吵,孩子發脾氣的導火索,考驗著父母的耐心和應對的智慧。 什麼樣的規則孩子才會主動遵守?如何制定規則,孩子才會自覺執行,養成習慣?制定規則後如何執行才有效果、能持久進行?在規則中,父母的角色定位和責任是什麼?

教孩子遵守規則前,每個家長都需要知道這些事!

首先什麼是規則?就家庭來說,規則叫做“家規”就學校來說,規則叫做“行為“規範”就單位來說,規則叫做“制度”就社會來說,規則叫做“法律”一個沒有“規則意識”的人,在家裡就會以“自己的意識”為行為準則,這樣的孩子在學校不願意按照行為規範去行事,在單位不願意遵守制度,在社會上不願意遵守法律!在家裡沒有規矩父母還能夠容忍,但是不遵守法律的人,國家和社會是否能夠容忍呢?

教孩子遵守規則前,每個家長都需要知道這些事!

其次孩子為什麼不遵守規則?◆兒童成長階段性特徵決定 心理學研究表明,2至3歲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轉折期,被稱為“人生第一反抗期”,很多父母會感覺到,2歲以後的孩子不聽話、不服管、脾氣大。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心理發展有兩個主要特點,一個是認知能力的發展,開始出現表象、想象和抽象思維活動,逐漸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 另一個自我意識的發展,開始認識自己,意識到自己與外界的關係,說話以“我”開始,但是他們並不能完全做到自己說過的事情,也無法真正的理解規則,遵守規則。◆問題的根源在於家長孩子的問題本質上是家長的問題!成人是作為孩子成長的軟環境而存在的,只有當成人清晰規則、遵守規則並擁有規則意識時,才能幫助孩子建立規則。

當我們盯著孩子,說他“沒有規矩”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把眼睛盯向自己,問問自己:“是什麼原因讓我的孩子沒有規矩?”

教孩子遵守規則前,每個家長都需要知道這些事!

最後怎樣讓孩子逐漸遵守規則

◆強調規則的重要每一個約定、每一條規則,所有的人都要共同遵守。如果家庭裡建立的規則是“不看電視”,那麼所有家庭成員都應該遵守這條規則。如果學校裡制定的規則是“不經過別人允許不可以動別人的東西”,那麼所有的師生都應該做到這一點。當全體人共同遵守每一條規則時,規則才能成為真正的規則。◆管理自己的情緒 每個熊孩子身後都有熊父母,養育孩子的過程是父母自我成長的過程。我們和孩子是不同的個體,不能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孩子調皮搗蛋惹人生氣,父母能否深吸一口氣平復自己的情緒,仔細問問孩子到底怎麼了,或者細細分析瞭解一下孩子真正的需求。雖然每個人都有情緒,如果總是一時情急言行衝動,又怎麼要求自己的孩子遇事不急處變不驚呢?◆父母做好榜樣父母是孩子成長的最重要的模仿對象,父母跟孩子承諾的事情,那就一定要做到,這一點最為重要,因為孩子會跟著你學。比如答應週末帶孩子去公園玩,那就一定要去,如果父母有事情實在去不了,一定要跟孩子解釋清楚,讓孩子諒解你。 因為孩子規則感的建立需要父母的陪伴與參與。

教孩子遵守規則前,每個家長都需要知道這些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