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終身成長是美德背後的美德

頂級人才是如何成長出來的?如何建立一個適於人才生長、具有反脆弱性的成長型組織?

今天的文章來自樊登讀書會創始人,樊登老師。

樊登讀書會從2016年-2018年擴大了116倍,但樊登老師卻說,他一天都沒有參與過公司管理,相反,他鼓勵員工創業。過去幾年,讀書會孵化了10個公司,且幾乎每個公司都賺錢。

如何培養和管理這些“不穩定”員工?樊登老師又是如何打造出這樣一個創業生態?希望今天的分享能為你帶來一些啟發。

✦ “整個世界的發端不超過三行代碼,而要建立具有反脆弱性的自組織,也只需賦予員工最簡單的三條初始動作。”

——樊登

樊登:终身成长是美德背后的美德

作者丨樊登,樊登讀書會創始人

來源 | 筆記俠(ID:Notesman)

1

機械思維 V.S 複雜思維:

人是複雜體系,好人才都是長出來的。

人類有兩種最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兩種思維方式區分以1900年為界。

科學管理與機械思維

1900年的巴黎博覽會,有一個來自美國人泰勒的重要展出——科學管理

他的方法就是找了很多人,現場表演砸缸的過程。這個過程沒有任何的核心技術,只是用一塊秒錶來掐每一個工人的動作,然後把它全部固定下來。

樊登:终身成长是美德背后的美德

按照標準流程,使工人的效率提升了3倍以上。這是最早的科學管理萌芽。

泰勒對於整個世界的貢獻是極其大的。沒有泰勒就沒有資本主義;沒有科學管理,資本家無法和工人博弈。

在過去,工人一旦罷工,資本家就無可奈何。因為工人的技術來自祖傳,所以在工作沒有標準化的時代,資本家是弱勢群體,工人一罷工就非常痛苦。

泰勒用掐秒錶的方法,將工作全部量化,此後資本家變得越來越強勢。

樊登:终身成长是美德背后的美德

亨利▪福特最得意的事情是,殘疾人也可以在他的生產線工作。只要把一個簡單動作完成,他的生產線就可以建立起來了。

亨利▪福特有一句名言:

我們只需要一雙手,為什麼還要來一個腦袋?

過去人們把人完全視作生產工具,意味著你只需要完成規定的動作和任務就夠了。

這種思維方式的鼻祖是誰呢?牛頓

樊登:终身成长是美德背后的美德

因為牛頓徹底破解了上帝的秘密,讓我們知道行星運行的軌跡。此後人類就開始膨脹,膨脹到我們認為只要瞭解了事物每一個部分,我們就能瞭解這個事物的全貌。

人們用這樣的方法把火箭送上了太空,造出了特斯拉、超級高鐵。

生態系統與複雜思維

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依然沒有破解大腦的秘密。

我們還沒法瞭解一個蟻群是怎麼構成。

我們可以瞭解甚至掌控每一個螞蟻的行為,但是當螞蟻形成蟻群的時候,我們卻無法理解蟻群的行為。

樊登:终身成长是美德背后的美德

如果你把一個蟻穴剖開,裡面竟然有防洪通道,有儲存屍體的房間,養育小baby的房間,給蟻后逃生的通道。

蟻群的智商超過我們的想象,但是單個的螞蟻沒有智商。

你把一個蜜蜂抓過來研究,你清楚的能夠了解蜜蜂的一切,但是你沒法瞭解蜂群的智慧。

你把我們的大腦拆開,你可以瞭解每一個神經元,但是神經元組合在一起形成複雜大腦的時候,我們就無法瞭解它是怎麼運作。

我們太過於希望用簡單系統的方法,來解決人這麼一個複雜體系的東西。

這也是作為HR需要了解複雜科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複雜科學的視角

複雜科學最重要觀點就是認為:

  • 我們不能機械化和還原論地看待一個人的成長。

  • 不能機械化和還原論地看待一個組織的成長。

現在很多的心理學理論和技術手段幫助我們識別人才,我不是說人才測評不對,不是說這種探索沒有意義。

我只是說:作為一個管理者,我們不能把人過度簡單化,不能過度的把一切東西交給技術解決。

事實上,人是一個複雜體系。在所有複雜體系形成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學習的是人類歷史上的另外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

那是一種可以和牛頓抗衡的思維方式,提供這個思維方法的人,叫作達爾文,就是研究出遺傳變異、物競天擇的那個科學家。

樊登:终身成长是美德背后的美德

當我們把人才分成越來越細的模塊,通過測評和績效分辨這個員工到底有沒有機會的時候,我們也看到了馬雲這個案例,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

馬雲是一個被所有公司淘汰的員工,他連應聘一個五星級酒店的門童都沒有通過。去了六個人錄取了5個都沒有他,因為長得太難看,當然,如果錄取了現在就沒有阿里巴巴了。

所以,HR作為一個打造公司生態體系的人,你們要學習的是擁有生物學的思維——

怎麼讓這群人才,在豐富的土壤之上生長,怎樣通過豐富的手段讓他們自由地長出來。

樊登:终身成长是美德背后的美德

好的人才都是長出的,不是培養出來的。

大學也一樣,大學校長非常清楚的知道,好的人才是長出來的,而不是挑出來的。

那麼,怎麼讓人才長出來呢?

另外一本書推薦給大家——《賦能》。作者是美國駐伊拉克的陸軍特種部隊司令官。

他從伊拉克退役以後創建了一個管理諮詢公司,讓人們從過去機械化還原論的組織變為生態系統。

當年在美國人打伊拉克的時候,兩三個月時間內幾乎沒有傷亡就把薩達姆的部隊消滅了。

但在進入基地組織之後,美軍的傷亡陡增。美軍傷亡千人抓捕到的基地組織成員,連卡扎卡維哪裡都不知道。

為什麼打導彈部隊正規軍這麼容易,打游擊隊這麼困難?

樊登:终身成长是美德背后的美德

原因很簡單,當美國軍隊是一個機械體的時候,和伊拉克軍隊的機械體相互碾壓。

唯一需要比拼的就是哪個機械體的效率更高,哪個機械體的碾壓效率更高、能力更強、信息傳遞速度更快。

但當伊拉克的軍隊變成扎卡維領導的基地組織的時候,所有的戰事都發生在老百姓當中,每一個人都是反美的核心。

這個人穿著很樸素,卻突然拉響了炸彈炸死了周圍的人,美軍無法反恐,找不到核心在哪裡。

所以生態化的系統更有力量,也更能賦能給個人。

樊登:终身成长是美德背后的美德

我們的組織如果要學習大自然,要學習達爾文的思路,你會發現,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我們要有生態化的思維模式

2

生態化思維 & 成長型思維:

生命的唯一意義就是裂變、複製和進化

什麼是生態化的思維模式呢?你要知道萬物發展的動力只有一個

生命發端處的秘密:

一定不超過三行代碼

很多人想了解人的意義就不斷往回看,生而為人,我們的意義是什麼。往回看,看最早的時候人是什麼樣子。

看到最後發現沒有意義,因為人最早是原始的一分子,人是大分子,大分子被雷劈掉產生蛋白質,產生裂變。

所以生命的唯一意義就是裂變、複製和進化。

在複雜系統當中你會知道,人是怎麼來的,螞蟻是怎麼來的,蜜蜂是怎麼來的,都是設計出來的。

不是有一個人從上到下設計出來,而是通過一個大的組合不斷地裂變、不斷地裂變、不斷地裂變。

每一次裂變的時候,父親提供一半的DNA,母親提供一半的DNA,合在一起稍微做一些變化(變異),然後就形成了第二代。

第二代過了幾十年再形成第三代,第四代……

人類進化得慢,是因為人類每一代需要20多年的時間,機器人進化得快,是因為機器人一秒鐘就迭代。

Alphgo打敗了李世石不稀奇。最稀奇的是Alphgo二代打敗Alphgo,只用了4個小時。

樊登:终身成长是美德背后的美德

這個機器人從輸入圍棋的程序之後,4個小時之後就成了全世界最厲害的圍棋手。

有一個人問:整個世界的發端到底是什麼?

複雜學家答:我不能確切得知道整個世界的發端到底是什麼,但是如果有的話,一定不超過三行代碼。

整個世界的發端一定不超過三行代碼。

就是這三行代碼在那兒不停地轉、不停地迭代、不停地進化,然後一步一步地形成了我們今天覆雜的體系。

企業的生態系統:

成長進化遠比顯擺自己聰明重要

如果你在今天這個複雜的體系之下,依然希望用機械體的方法,把每一個人管好,把每一個人算出來,把每一個人界定清楚,那麼你會給這個組織帶來極大的熵增。

因為人力資源的人只要出現,就意味著我要評價你。

其實這是不需要的,你有沒有想過一個人不需要評價聰明不聰明的問題,只要好好幹就行了。

樊登:终身成长是美德背后的美德

我用一個案例告訴大家生態體系是怎麼樣的。

微軟在比爾▪蓋茨手裡崛起,後來變得平庸,錯過了移動互聯網的整個時代。微軟靠賣軟件掙錢,每一個電腦裡面都有微軟的軟件。

結果最近幾年買電腦的人越來越少,電腦的裝機量陡崖式的下跌,手機的裝機量陡增,但是手機裡的軟件沒有任何一個來自於微軟。

樊登:终身成长是美德背后的美德

所以微軟錯過了整個互聯網的時代,還錯誤地收購了諾基亞,收購失敗導致很多人下崗,所有人覺得微軟完蛋。

這時候站出來了印度人薩蒂亞·納德拉,在微軟工作了20年的員工。這個人當了微軟CEO,從2014年到今天,微軟重新回到世界前三。

怎麼樣讓微軟這個十幾萬人的大公司,遭受了那麼多的挫敗之後有了扭轉?

核心就在於:薩蒂亞

用複雜理論解決問題,而不是用簡單系統來解決。

為什麼呢?如果你們瞭解微軟的話,你會發現微軟過去的文化,叫作聰明人文化。

聰明人文化是什麼?就是你在這個房間當中要時刻表現地比周圍人聰明,因為有很多人等著考評你。

所以微軟人的漫畫是每個人拿出一把槍頂著別人的頭上。人們習慣於推卸責任,習慣於官僚主義,習慣於保持說“我沒有錯”。

樊登:终身成长是美德背后的美德

薩蒂亞來了之後展開了大量的傾聽,發現整個微軟的人都認為我喪失了願景,我不知道我的目的是什麼。

比爾▪蓋茨過去希望人手一部電腦,現在做到了,所以微軟迷失了。

薩蒂亞就提出,微軟的科技很強,他們可以用科技給每一個組織、每一個人賦能,這是他的願景。

所有的生物進化都要有方向,要有一個目標,進化是我們的終極目標,這是薩蒂亞做對的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他給微軟人講了一本書——《終身成長》

這是說我們身上有最原始的三行代碼,如果你要找你內心當中最原始的三行代碼,一定要看《終身成長》。

終生成長把人分成兩類人:一類人叫做成長型思維,一類人叫做固定型思維。

什麼叫做固定型思維呢?

固定型思維人身上裝的軟件就是

評判性的軟件,每天看誰比我更笨,我得證明我是這個屋子裡最聰明的人。

所以任何的挫折、任何的批評、任何的否定在他看來都認為遭受了打擊,就是重創。

樊登:终身成长是美德背后的美德

而一個成長型心態的人,從來不考慮誰是最聰明的人,從來不去考慮別人會怎麼看我,別人覺得我這麼做丟臉不丟臉。

他唯一考慮的一件事就是:

我能不能從中學到東西,我可不可以變得更強,我能不能夠繼續成長。

所以薩蒂亞說,我們之前為什麼從來不跟蘋果合作?因為人們會說微軟輸給了蘋果。微軟輸給了蘋果又怎樣呢,輸給蘋果難道就不能跟蘋果合作了嗎?

樊登:终身成长是美德背后的美德

所以薩蒂亞做了一個微軟的發佈會,在發佈會上薩迪亞走到舞臺中間掏出蘋果手機向大家展示。底下一片譁然。

他說這是一部被賦能的蘋果手機。打開蘋果手機裡面有微軟的word文件,有微軟的PPT,有微軟的辦公和效率軟件,這個是和蘋果合作邁出的第一步。

微軟錯過了操作系統的機會,但是依然可以通過效率軟件進入每一個手機。結果談成了很多的合作,在安卓系統中也產生了微軟的軟件。

承認自己落後沒關係,因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成長。給人考評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每天進步。

我把成長型思維叫做美德背後的美德

你發現我們做對的所有事情的背後,一定都有一個成長性思維,我們做錯的所有事情背後,一定都有一個固定性的心態。

3

反脆弱的自組織:

鼓勵創業,員工的不穩定帶來系統穩定。

有人問我對於人才發展最重要的看法,我的看法就是有教無類

就是我沒法判斷一個員工是不是能勝任,我沒法判斷這個員工將來有沒有潛力。我的辦法是給予每一個員工充分的機會,你就能做得到,每個人都能做得到。

這個世界上的哲學就是這樣:沒有什麼事是隻有哪些人才能做到,只要有一個人能做到,全世界的人應該都能做到,剩下的事就是不斷的努力。

我講一下我的管理方法。

樊登讀書會從2014年開始做線下社群,2015年開始做APP,發展到今天,每年的發展速度大概是10倍,從2016-2018年增長了116倍。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從來沒有參與過公司的管理。我一個人待在北京,全公司都在上海。

樊登:终身成长是美德背后的美德

我們公司基本不怎麼招聘,誰來都要,因為你沒法面試,你沒有那個權力面試別人。因為周圍都是著名的企業,我們沒有資格,你願意來就行,來了發工資。

所以公司全是90後,年紀最大的是我們的CEO,1986年的。但是依然創造很高的業績。

我發現一個孩子只要你激發他,半個月他就可以成為一個行業的專家。無論發展渠道還是銷售還是產品,產品慢一些,需要磨鍊。

只要他願意生長就可以生長起來。

我告訴員工說,你跟我打一輩子工也成不了富人,一個月掙3萬塊工資在上海永遠買不了房。但是我希望你們成為富人,怎麼辦呢,你們都得成為創業生態的一員

我到上海就幹一件事,鼓勵我的員工創業,他創業我就投資給他,形成互動的機制。

這幾年我們公司孵化了10個公司,有樊登讀書會的企業版、個人版、老年版, 做了樊登書店、核桃書店,做了商城,做了十萬個創始人,還做了渠道雲。

我們做了很多有意思的探索,每一家公司幾乎都賺錢。

為什麼呢?因為我的辦法就是,一定給他們反脆弱的思維方式

大自然、複雜系統就是反脆弱方式,你的不穩定性帶來系統的穩定性,系統越穩定,子系統就會變得越不穩定。

大自然不會偏向任何一個物種,這個時候大自然才能蓬勃發展。

HR除了做企業的員工之外,還要做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孩子的爸爸媽媽。

管理孩子就是一個典型的複雜系統的問題,但是很多父母把它當做簡單系統來對待。

通用的辦法就是讓孩子上各種班,報奧數、報英語、報擊劍,每個班都報過了就覺得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但是破壞了他體內的三行代碼

樊登:终身成长是美德背后的美德

當你把原始的三行當代碼破壞了之後,你會發現讓孩子學了一切的東西,但是他並不愛學習,這個就叫做觀光式的教育——

小學我讀了,中學我讀了,大學我讀了,都是最好的,但是我最後變成了平庸的人。

為什麼呢?因為我打心底裡不喜歡學習,不喜歡進步,不喜歡挑戰自己的未知。

我們怎麼把複雜系統的概念注入到我們的子系統裡面去?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們有沒有看過海底的沙丁魚,一群魚在一起遊,這時候來了一隻鯊魚,鯊魚過來咬沙丁魚的時候,沙丁魚怎麼樣?

沙丁魚自然散開,成了一個洞,鯊魚沒咬著鑽過去了,然後掉頭再過來咬,又鑽開一個洞沒咬著。

沙丁魚可以完美做出這個動作,可是沙丁魚沒有智商,為什麼?

所有複雜系統最重要的一個標誌,叫作

自組織

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個自組織的系統,如果你的呼吸、你的毛髮、你的新陳代謝都需要你的大腦來指揮,那就完蛋了。

正因為它是自組織的,所以身體才這麼健康。

而沙丁魚的原則很簡單,就是三條規則:

  • 第一跟緊前面的魚;

  • 第二跟旁邊的魚保持等距離;

  • 第三個讓後面的跟上。

把這三個條件輸入到計算機當中,你會發現大量的東西都變成了沙丁魚,只要有鯊魚過來都會散開,就這麼簡單。

所以,未來的組織轉型,所有的機械化的組織將會轉型成自組織。傳統的知識出版機構微商化,變成它的總編輯都在開網店賣書。

所有的組織未來都有可能變成海量員工,而想要管理海量員工,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賦予他自組織最簡單的三條初始動作。

當你把這最簡單的三個初始動作給他,他就可以成長。

第一條指令是你要為這個社會做貢獻。

所有的創業如果來自於你只想為自己多賺錢,一定是失敗的,就算賺了錢也失敗。因為你沒勁,賺了錢覺得沒意思,不賺錢更沒有意思。

這條指令要為社會做貢獻,來自於阿德勒寫的《自卑與超越》:

要把自己的價值和整個社會的價值結合起來,才能夠解決我們內心的自卑問題。

第二個指令是終身成長。

就是不管別人怎麼評價我,不管別人怎麼看待我,不管這件事我做的成功失敗,我只看自己有沒有學到東西,有沒有在不斷努力。

第三個指令就是持續的嘗試新事物。

當你能夠把這三條指令輸入到每一個員工的腦海當中,讓他建立這麼完美的驅動力時,他無論是不是給你打工,他都是這個社會上非常重要的價值貢獻點。

就像我管樊登讀書會這麼一兩百號90後的員工,幾乎沒有人過來跟我談福利工資待遇。

就是因為每個人都知道他們在做有意義的事情,他們希望集團變得更強,他們有朝一日要創業。

樊登:终身成长是美德背后的美德

每個人都會有思想,有思想就有可能會被改變,這是人和其它動物最本質的區別。

如果我們能夠打開我們的心思,從我們已經非常完備的管理工具當中想到:

如何讓我們的終身管理技術,跟複雜系統相結合?如何給予每一個員工、每一個人更大的自由度、更高的成長空間?

那麼我們的組織就有能力容納海量的員工。而這將是整個組織變革的開始。(完)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筆記俠(ID:Notesman),內容為樊登老師在第三屆北森用戶生態大會上的演講;題圖來源:攝圖網。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