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眼中,微信的那些「反人類」的設計?

微信今年7歲了,7歲的小朋友可以上小學了,而微信,也承載著無數責任與希望躺到了近10億人的手機裡,成為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就在“七年之癢”到來之際,我們也看到,伴隨微信成長的這7年時光裡,或許有許多問題一直困擾著用戶,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微信那些“反人類”的設計?

产品经理眼中,微信的那些“反人类”的设计?

拉群不需要驗證

1. 用戶心聲

产品经理眼中,微信的那些“反人类”的设计?

可見,一部分用戶對於被拉群不堪其擾,而他們抱怨的主要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1. 用戶感覺作為上帝的主權被侵犯。大部分情況下,用戶對於自己點擊確認做出選擇有執念,認為更有安全感,因此對不驗證直接進群的操作感到憤懣不滿,即使本身他的意願也是同意加入群的,但他就需要確認過自己的權威心裡才爽,不可否認這種用戶心理是存在的,佔比還不低。
  2. 信息轟炸的困擾。莫名奇妙被拉入一個群,而且如果一天到晚信息不斷,還全都是垃圾無用的信息,又沒有辦法徹底屏蔽,那可能會給用戶造成很大的困擾。那就有人會問了,為什麼不直接退出呢?當然可以,但是你退出了,他也可以再次把你重新拉進去,雖然最後可能以刪除好友為結局,但總歸過程是夠讓人鬱悶的,要是當初讓我確認一下,不就免去這種不愉快的體驗了嗎?這也是用戶思考的一個維度。
  3. 人情世故的唐突。知乎上有一個故事,說一個研究生被導師拉到一個群裡,幫群裡的另外一個人解決一個問題,但是成本比較高,由於不需驗證就加入了,所以無法拒絕。要是需要驗證,就可以提前和導師溝通,委婉拒絕,免去後續的困擾。如果微信可以在設計上可以實現確認後才可以拉群,就可以幫助這部分避免這種人情往來上的唐突。

這些用戶的抱怨也許有自己的道理,但是也有冷靜且客觀的分析的用戶,主要的角度有以下幾個:

  1. 微信是熟人社交,這個鍋自己揹著。微信中的朋友關係,無論是出於主動還是被動,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有的人說質疑說,有的朋友是熟人的朋友,或者是工作裡的上司等,但是有的時候確實不想加入這些群。這種觀點是理性的,作為一個成年人,要對自己的交友負責,面對一些你無法拒絕鼻血要維護的關係,其實驗證了之後也是多此一舉,你還是要同意進群。如果不勝其擾,大可以狠下心清理自己的圈子關係,否則就頂著鍋過吧。
  2. 拉群免驗證是大概率發生事件。對大部分用戶甚至可以說是全部用戶來說,能進入我們的熟人圈子,並且發生建群行為,10次有9次我們都是贊同的,也就是從整體上看這個設計是滿足了大部分用戶的需求的!
  3. 保證溝通的高效性:生活裡有還有一個場景是需要拉群免驗證的,比如:我們一夥人需要建群說一些事,但是此時你沒能馬上回應,不需驗證直接進群,這樣當你打開微信看到消息時,也可以直接接收到之前所有的訊息,而不需要其他成員向你再解釋一遍,保證了雙向溝通的有效性。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微信一開始並沒有群的概念,只有討論組的概念,所以臨時性比較強,自然也就不需要用戶一一確認。

用戶有千千萬萬種,除了前兩種純抱怨的、理性分析的,還有熱心觀眾直接提出改革建議,可以說是相當“貼心”了。

  • 與時俱進:他們認為微信的熟人社交關係已經發生變革,建議直接加入拉群需要驗證功能,和QQ一樣;
  • 用戶說了算:添加設置功能,但是用戶可以選擇自由開啟,給上帝們足夠的決策權;
  • 黑白分明:讓用戶自己建立拉群驗證的黑白名單,則發生拉群動作時,如果是黑名單中朋友,則需要用戶驗證再進群,如果是白名單裡的人,則直接進群。

2. 產品狗你怎麼看

其實就這個問題,我相信確實存在一部分用戶有拉群驗證的需求,但我們還是要回歸到微信的本質來看。

站在產品的角度來看待,主要的思考如下:

微信從最開始以免費短信為起點,走入大家的視野,後來逐漸加入語音、朋友圈、公眾號以及後來的小程序,一直都十分克制地想要表達剋制而簡潔的路線。且雖然用戶的需求一直在變,但是微信首先想要服務和沉澱的一直都是熟人關係,後來的戰略和需求也應當是為這條主線服務的。

所以一句話概括微信的定位:圍繞交友生活,為用戶打造最簡單、最自然的生活方式。基於這樣的定位,微信會選擇採用最簡單的操作方式。

從人的本性來看,當有人吆喝你的時候,大部分情況下,無論我們當下的心情是怎麼樣?

我們也會先參和一腳,一來是不好拒絕,二來如果加入之後發現自己不喜歡,也還可以退出或者不參與討論。所以就拉群這個需求,最簡單的也是最自然的處理方式,先進去再說,這和產品的定位是吻合的。

微信服務的用戶是沒有進行細分的,面對的是全部的用戶,事實也證明,微信用極致的體驗,最原始的處理方式贏得了近10億用戶的心,用戶群是十分龐大的。

  • 一方面,其需求層次、種類都十分複雜,無法準確預測或者是盡善盡美,所以只能小步快跑,不斷地進行迭代和優化。這麼多年我們看到微信的付出和進步,作為一個七歲的產品,它為用戶做出的考量恰恰就體現在這些細節的地方。
  • 另一方面,用戶的需求是處於一直變化中的。互聯網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用戶和產品都一直在變,用戶想要的越來越多、選擇越來越多,產品的迭代就越來越快、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

基於這一點,大部分情況下,任何一款產品都無法做到讓每一個人喜歡、滿意,所以只能基於大量的事實和數據及用戶調研、反饋,遵循二八原則去做出讓大多數人舒服的一個決定。

群/好友不分組

1. 用戶心聲

  • 在知乎、微博上搜索,微信群/好友分組,可以看到也有一部分用戶在吐槽,因為他們的好友數量都是500起以千為單位的,群聊數量也是“百群爭鳴”,所以每次要查找群或者好友都比較痛苦;
  • 另一部分用戶更多地是受到QQ的影響,認為QQ都有分組,為什麼微信卻沒有,這很不科學;
  • 還有一些用戶覺得標籤功能分起來較痛苦,沒有分組羅列來的直接。

從這部分用戶的吐槽中,我們看到似乎他們真的很需要一個群分類/好友分組的功能,並且如果微信提供了這項功能,他們就可以把微信的群聊/好友們都通通安頓好,你信了嗎?

2. 產品狗來拆穿你

(1)群聊/好友數量多到需要分組管理的用戶是少數

我給微信上的227位好友群發消息,麻煩他們幫我統計一下自己的微信好友數量,最後收到回信83個,去掉了最高的1273(做微商的活躍分子),還有一個31個(80多歲高齡的我奶奶),所以最終得出的平均值是123個。

然後我從回信的人裡面選出了人數最高的前30人,諮詢他們統計一下自己常聯繫的人有幾個?

最後得出的平均值約為10個,基本都是家人(3-5)、對象(1個1個1個,朋友們還是比較專一的)、還有3-5個密友或交流較多的同事。所以可見,對於大部分人而言,找群聊、找朋友的困難度沒有這麼高,分組的需求不高。

(2)社交中的分組本身不是剛需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通訊錄裡什麼人都有,你不會要說要去鍵一個強關係組,或者是弱關係組,況且關係是可以轉化的,微信的通訊錄不會做分組,所有人以一種平等的方式平淡地處於一條線上”。

就好比,我們今天把這個人放在好友組,明天她就變成對象了,再加上人越多。其實分組的過程也是一個相當痛苦的過程,所以大家通常不會強制性地把所有的朋友都要分到某個組中,這個需求不夠剛;

(3)人性都是懶惰的

人都是懶惰的,所以相信吧,即使有了分組功能,也是個擺設。因為大部分用戶不會用的,我活了20多年,從幼兒園到研究生,看到會對QQ好友進行分組管理的人還是極少數極少數,就拿生活中的電話通訊錄而言,也沒見過幾個會對聯繫人分組的,說明這是最貼近生活的一種選擇。

(4)真的有需求,試試標籤吧

其實微信已經相當貼心了,不僅提供了打標籤的功能,而且對於微信好友/群聊數量實在很多的好友,提供了搜索框、字母排列,而且字母的排列是相當有小心機的,注意體驗就感受到它的用心了,即使真的有這個需求,我也勸你不要貪,哈哈哈……..

雖然微信和QQ是兄弟,在QQ上能做到的,在微信上從技術上也全部都能做到。但是微信就是微信,它有自己的定位,它永遠都不會像誰,只會堅持做它自己!

群消息屏蔽不徹底

1. 用戶心聲

  • 微信的群消息設置了免打擾之後,還是會有小紅點提示,所以每次都會激起強迫症,這樣的免打擾意義何在?
  • 如果想要徹底屏蔽群消息,只能退出這個該群,但是有的群消息偶爾又還想看,所以一直很困擾。
  • 微信這個流氓,就不能像QQ一樣讓我不想看到的群徹底打入冷宮嗎?

你看有的用戶真的已經是咬牙切齒,所以微信會從了他們嗎?

2. 產品狗猜一下

短期來說,微信還是不會實現群消息的徹底屏蔽,因為:

(1)對於當前的微信來說,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微信的每一步都很剋制和慎重, 希望帶給用戶最簡單和高效的體驗。

比如:近期我們看到的微信在訂閱號上嘗試了信息流的方式,想要分散一下流量,提高公眾號的體驗。而公眾號這樣的功能也為微信帶來了巨大的流量,成為一個特色項目,類似於怎麼提高公眾號的管理效率比所謂的群分組、屏蔽之類的優先級應當要高出許多。

微信的初衷是希望幫助用戶維護好熟人之間的關係,所以微信儘管知道你受到了某個群消息的困擾,它還是盡力維護不會讓它變成死群,折中採用小紅點的方式告知你,至於看不看則留給用戶決定。

我自己覺得這裡也是有一些小心思的,因為對於很多用戶來說,未讀消息的小紅點怎麼都過不去,所以一定會點開看,點開看。點開看,則微信還是鼓勵用戶對自己選擇留下的用戶和好友多互動的。

(3)未來會支持徹底屏蔽也未可知

當產品成熟到一定階段,用戶的需求發生轉換,屏蔽變成大量用戶的高頻功能點的時候,微信就會出手了,所以在微信出手前,我們就靜靜等著吧!

你看,我們會發現:有那麼一部分用戶總是會拿QQ和微信對比,無可否認,當初QQ強大的用戶基礎,為微信引來了許多流量,使得微信在成長的初期免於擔心無人問津。但也正因為如此,後期一些用戶就免不了會拿QQ的使用習慣來要求微信。

但還是那句話,微信就是微信,它有自己的使命,絕對不會用戶說什麼就是什麼!

1. 用戶心聲

  • 發送完消息之後,很想知道對方有沒有收到消息,是否讀完,為什麼不回覆?
  • 陌陌、米聊人家都是可以直接看到消息是否已讀的,這樣的話感覺比較有安全感?
  • 這樣我的男朋友就再也不敢撒謊了,沒看到消息,這可不好使了………

在社交中,人是十分複雜的,就像朋友圈我們也看到人生百態,有的人天然喜歡分享,吃個飯聽個歌都要彙報一下,早中午晚都更新動態;也有的人,喜歡安靜過小日子,除了一些重大紀念意義時刻,基本不發朋友圈。

那對於發送消息之後是否已讀的狀態,需求也是很不一樣的。對於很多人來說,需要一切盡在掌握中才放心,而微信作為一種生活交流的載體,他們希望它可控,但事實是什麼呢?

2. 產品狗說說真心話

(1)已讀是無形中的一種壓力

試想,如果標記已讀之後,大部分的用戶應該不敢輕易打開微信,萬一看到領導,女朋友的召喚,又不能繼續裝瞎,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世界,無形中會對人民接收信息形成壓力。微信希望兩個朋友間的交流是簡單的,輕鬆的,任何一方都不會在形式上帶給另一方壓力。

你想:有的時候,我們和朋友在一起說話,有的時候不想回應某個人說的話,我們可不是聽完了之後不出聲。聽沒聽到只有自己知道,一會如果實在要回應,還可以推脫說之前沒聽清,或者說我在思考,但是如果有了已讀,你總不能說自己瞎了吧?

(2)不標記會有更多的期待和可能

沒有標記的話,用戶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善意地撒個小謊,便於兩個人之間關係的修復。面對一些棘手的問題,也有了更多思考的空間和可能,這也是對人本身的一種尊重。放到生活中,其實有時候我們的生活就是需要一些善意的謊言。

(3)沒那麼急迫

微信承載溝通是比較日常的,平時如果有什麼十分重要的事,還是要當面或者電話溝通。微信做的就是把日常中和朋友分享一些想要分享的事情,有沒有立即的回應其實不是那麼重要,甚至有沒有回應都是可以的。

所以從這一點上,加上已讀也是不合適的。

(4)一定送得到

微信的基礎架構、性能都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微信在送達用戶的消息上有足夠的自信,而至於什麼時候“已讀”,這是用戶的自由,是溝通的兩個人之間的事情,微信對此不插手。

所以,基本可以斷定,已讀功能對於微信而言是多此一舉,不符合微信的價值觀,所以那些想要已讀的,我勸你放寬心…….

1. 用戶心聲

  • 既然對方都撤回了,為什麼還要告訴我有消息撤回撤回,引得我很好奇對方又不說?
  • 我都撤回了,可是對方還是一眼就看出來我撤回了消息,真是尷尬了。
  • 為什麼只可以撤回兩分鐘內的,要我這種反射弧長的人怎麼辦?

為什麼可以撤回?但是撤回之後又要告訴對方,並且只有兩分鐘內的消息可撤回,這應該是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個問題,那麼微信產品團隊的人是怎麼想的呢?

2. 產品狗的小道消息

(1)QQ郵箱的影響

這是因為張小龍老師以前是做QQ郵箱的,所以這個功能可能有一點類似於QQ郵箱的功能,當你發送出去之後,對方可能就已經看到了,但是可能沒看完,所以如果直接撤回,但是又不留下一點點影子。

對於對於而言可能會懷疑自己的系統出現了故障,叫你把消息重發一遍,這豈不是很尷尬!

(2)保護用戶的利益

有的場合可能會利用微信完成一些重要的商務談判,或者發紅包什麼的,如果撤回之後沒有提示,對一些用戶的利益可能造成傷害,而且用戶的體驗也不完整。

(3)兩分鐘的由來

為什麼是兩分鐘?

微信通過大數據分析知道,一個人從看到到讀完一段消息的大約耗時兩分鐘,正好可以在兩分鐘之內撤回,超過這個時間可能再去撤回就會很奇怪!所以兩分鐘是出於尊重用戶的本能!

有的時候就是這樣神奇,如果站在用戶的層面,我相信大部分人對這個撤回消息的提醒都是覺得此地無銀三百兩。但是如果真正地靜下心來,把微信的所有這些小細節放在一起,你可能會有新的發現,並且更能理解產品的定位和初衷。

在自己今後做產品的路上,你也會更加清楚,有的時候用戶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所以我們就要替他們想,替儘可能多的用戶想,揹著再重的鍋也要一直不停止地想!

刪除對話框的同時刪除聊天記錄

1. 用戶心聲

  • 我只是見不得對話框太多,想要整理一下,結果就把很珍貴的聊天記錄也刪除了;
  • 有的時候一時害怕或生氣,不想在對話框裡看到這個人,但是並不想刪掉關於他的記錄;
  • 不小心誤操作,發過來的微信的重要微信消息被刪除掉了。

無論是出於整潔的強迫症,還是情緒上的迴避或是心虛,微信都會在用戶長按對話框之後發出提示框,如果刪除當前對話框,則會連同聊天記錄一起刪除。

2. 產品狗評評理

  • 用完即走:
    微信的設計理念秉持用完即走,所以微信的功能服務可能更多關注於如何幫助用戶快速地進行溝通、提高效率,而不是一直沉浸在反覆查看聊天記錄中?
  • 聚焦當下:希望用戶更聚焦於當下,微信希望用戶把自己精力用於現有社交關係的維護,即在設計上默認用戶會選擇性地把重要的聊天記錄備份,因而刪除對話框會直接提示刪除聊天記錄。
  • 著眼未來:其實對於微信這樣一個龐大體量的產品,用戶的聊天記錄也是一筆相當大的數據,按道理應該是有備份的。像QQ那樣通過雲存儲、備份也不是不可行,但是為什麼不開放給用戶使用,也許是時機還不對,所以未來有彩蛋也不一定哦。

張小龍對外透露說:其實微信的版本迭代是沒有特別長遠的規劃的,但是很難得的是,我們看到每一版本的功能聯結起來顯得迭代十分有序,功能點的出現總是那麼地恰如其分,比如:浮窗功能,感覺就是在用戶心聲最鼎沸的時刻出現,贏得一片好評。

所以,就聊天記錄的問題,我們看到微信也是有自己的改進的。最開始刪除對話框默認直接刪除聊天記錄,而後增加了彈窗詢問,提示用戶謹慎操作。那麼在未來,也可能刪除的同時詢問用戶是否需要備份聊天記錄,甚至在未來有更高效的處理方式,這些都是未知的,也正因為未知,才更有期待!

1. 用戶心聲

  • 微信為什麼沒有夜間模式,晚上玩會微信太亮了;
  • 從瀏覽器回到微信時,一下子切換到強光差點沒亮瞎狗眼;
  • 閱讀訂閱號文章的時候只能使用瀏覽器打開使用夜間模式閱讀,然後再使用同樣方式打開下一篇,心好累。

2. 產品狗你瞎沒瞎

(1)夜間太亮是系統的鍋

其實所謂的手機應用的夜間模式,就是在手機的系統上打個小補丁,所以如果微信在夜間使用如果產生強烈的不適感,我勸你可以調節一下手機屏幕的亮度。

雖然現在大眾都認為微信已經成為一個超大的流量平臺,但是對於張小龍老師來說,始終堅持微信是一個工具,是一個用完即走,下次需要就會自然再想起的工具型產品。所以他們自然也是優先提供用戶更為迫切的服務!

(2)夜間模式有適配的場景

由於夜間模式一般是將文本、背景、主題顏色作“黑色”處理,它不能對圖片、視頻做任何處理,做多改變屏幕的顯示亮度,讓圖片和視頻看起來暗一些。因此,對於圖片多、視頻多的應用,夜間模式並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甚至在文本和視頻之間切換得越頻繁,對於人眼睛的危害更大。

所以對於這類應用,夜間模式不是必要功能,甚至會影響用戶體驗。

微信聊天和朋友圈當中,會出現大量圖片、表情、小視頻等不能“被”夜間模式的元素,這時候夜間模式就沒那麼有意義了。而且微信的絕大部分使用場景中,需要在夜間完成或者繼續進行的還是極少數,這個需求並沒有如此強烈。

微信堅持極簡、剋制、用戶即走,所以不管你信不信,它確實不希望用戶長時間地停留。比如:在微信用戶激增,使用時長也越來越長的時候,張小龍老師的並沒有因此而感到喜出望外,而是感到擔憂,並表現出擔憂。

有人說這是在秀情懷,但是我覺得,真正優秀、用心的產品,確實更多的是想著怎麼為用戶解決問題,如果體驗足夠到位了,用戶下一次遇到問題還會想起用你,而不是隻記得你讓他沉淪,這是一種更宏偉的產品觀。

所以微信沒有夜間模式,真的是為了你好,為了產品好!

小結

七年之癢,有的人也許因為這樣或那樣體驗上的不足,所以想要逃離微信,逃離朋友圈。但可喜的是,我們看到:微信從來沒有放棄的自己的初衷,而是一直遵從內心的簡單、剋制,重視用戶的體驗。所以我也相信,微信還是那個全民熱愛的微信,未來也會帶給我們越來越多的驚喜!

以上這些觀點只是我自己結合用戶的一些反饋做的微信產品設計小細節的思考,可能會比較侷限,如果大家有更好的想法或者其它不同的觀點,歡迎一起討論哦!

本文由 @ AI產品小白菜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