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守候 長城腳下炊煙裊裊

將軍守候 長城腳下炊煙裊裊

“金爐香燼漏聲殘,剪剪輕風陣陣寒。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杆。”與其說春色撩人,毋寧說是古城堡對我的撩動。第一次大規模地尋訪古堡,心靈的震撼是難免的。邊塞大地上那一處處的存在,既是一種見證,更是一種訴說。

將軍會堡

原名白草坪堡。因胡人偷襲和騷擾,明萬曆九年(1581年)建堡,內設守備,分守 “長城17裡,邊墩32座,火路墩7座 ”,堡城全部為石砌。分邊十七里零,內曹家、白羊林、響石溝,俱極衝。長城外面屬於黑青山一帶,即土酋駐牧,堡據三城之衝邊,為兩鎮之要地。

將軍守候 長城腳下炊煙裊裊

我們考察的第一站是將軍會堡,一個比較大的堡子。甕城完好,門洞猶在,上嵌“安攘門”三個字。堡子四周的圍牆都保存了下來,住戶大部分搬遷到堡子外平坦開闊的地方,僅存不多的幾戶人家延續著舊有的光景。

將軍守候 長城腳下炊煙裊裊

我們去時恰遇一村民家宰羊,準備給兒子娶媳婦。羊在主人嫻熟的技術操作下三下五除二就成了俎上之肉。羊屬於這裡重要的生產資料,除了種地,放牧養羊成為最重要的事務。

正午的陽光直射而下,一農婦懷抱羊羔入古城門洞,其身與影幾乎融為一體。這一畫面在我的腦海中持續了很長時間,想到了城市貴婦懷抱寵物狗的一幕幕。到底羊羔可愛還是寵物狗可愛,在不同人的眼裡結論是不同的。我執意認為,農婦懷抱羊羔是世上最美最溫馨的畫面。這種溫情感染了我,不得不用溫情審視這裡的一切。

將軍守候 長城腳下炊煙裊裊

農人趕著毛驢扛著犁鏵從身邊走過,熱情而又詫異的表情透著淳樸和友善。湊上去打個招呼是必要的。春耕農忙,犁地、耙地,給土地放鬆筋骨,種瓜點豆還要等一陣子呢。

將軍守候 長城腳下炊煙裊裊

我想起了早年的故鄉,農耕時節也是負鋤荷犁,躬耕於隴畝之上。故鄉主要是黃牛耕地,毛驢很少。晉北一帶恰恰相反,遍地毛驢,黃牛極少。如今的故鄉已經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黃牛不見或者僅見,家家院子裡放置著各種機械,耕地的、播種的、碾場的。晉北一帶也有,只是很少,遠沒有達到普及的程度。

堡子裡閒置了大片的窯洞,或已坍塌,或已拆除了門窗露著一眼眼的黑窟窿。窯洞都是平地而起,窯頂上堆著厚厚的土層,呈稜形,跟晉南窯洞不同。晉南的窯洞要麼鑿在土崖上,要麼平地建起,平地築起的窯洞也是土頂,土頂碾得平展瓷實,寸草不生,不管雨水大小無法浸透,收穫時節還能晾曬糧食。而晉北這邊的窯頂都長了蒿草,廢棄的窯頂長蒿草不難理解,煙火人家的窯頂長蒿草就匪夷所思了。

將軍守候 長城腳下炊煙裊裊

將軍會堡的城牆根兒大都挖有洞穴,或深或淺或大或小不等,有的明顯能看出居住過人家,有些只能猜測是堆放物資所用。時光轉換,已很難看出戍邊的痕跡,民居的簡陋卻能折射生活的艱辛。每戶人家在牆根下有一處水窖,專為百姓飲水、牲畜用水所鑿的,我沒有詢問是否為政府資助的,即使不是,也會自己花錢挖,這裡太需要水窖了。一年四季乾旱少雨,只有在雨季來臨時,地面的積水匯聚於此,儲存起來,以備所需。水的缺乏在百姓的日常中能反映出來,他們視水為生命,即使再熱的天氣,也不會隨便浪費一滴水,一盆水洗了臉還要存起來另做他用。我們到達這裡時剛好中午時分,坐在堡子的陽坡上野餐,看著農家的炊煙升起也沒人拿著水壺去要一杯水喝,大家體會到了水在這裡的珍貴意義。

將軍守候 長城腳下炊煙裊裊

我在城牆上走了一圈。古堡處於半山坡上,四周都是廣闊的田野,一株株的楊樹初放著微微的綠意,給灰黃的土地抹了一絲顏色。放眼西北山崗,古長城蜿蜒其上,高高的土墩就像邊牆上的結,這些結也成了當年戍邊將士心中難以解開的疙瘩。邊牆那邊是“土酋駐牧”,這邊堡子的將士日夜守衛著。明朝後期,邊牆兩邊幾乎沒有過戰事,真正守的是一份寂寞和孤獨。將軍會堡名字的由來,應該是周邊幾個軍堡的將軍常來這裡商議軍情,順便喝酒聊天。邊地乃苦焦之地,自然環境惡劣,人也稀少,自從修了長城,大批的將士攜家帶小前來屯田戍邊,開始了另一番不同平常的日子。

將軍守候 長城腳下炊煙裊裊

公路上駛過幾輛紅色大巴車,我以為旅遊車,心想,貧道不孤啊,也有跟我們一樣的長城愛好者。轉瞬發現,不對,是鄉村公交車。這是近年來村村通油路的公益工程,通公路目的是出行方便。紅色的車身從鄉間滑過,成了一道風景。

攝影/高海平

— end —

撰文:高海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