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导航5年,我成了脑残

1、 用导航用成脑残

小时候,我是女生中的异类。

因为我认路本领,比男生还要好。只要去过一次的地方,无论拐上5道弯,还是穿越6条巷,第二次再去,我都能明确无误地找到。

中学一个暑假,我勤工俭学,揽下一个送《杭州日报》的活,给上城区方圆4平方公里送52份报纸。

订户住的都是曲里拐弯的小街小巷,师傅带着我送了两天,没有地图,全凭记忆。第3天我就独自行动了,没有绕远,也没有漏掉一户。

就是学会开车后,我找路本领也很强,那会儿还没有导航,事先看纸质地图,第一次有可能需要中途停下来问一问,但是第二次就不会犹豫。

但是,这个本领,在这几年消失了,我变成了路盲!

儿子上课的地方,我第3次送,居然认错了路口,提早拐弯了。

上周,在杭州嘉里中心看电影,没走平时走的那个靠近香格里拉饭店的门,走了正门,进去后我居然走错了方向,来到了远离电影院的另一端。

去了十几次的电影院,我都找不到,到底是什么,让我从一个“路霸”变成了“脑残”?

都怪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太方便了(幸好Google中国不能用)。

我去哪哪都开着定位系统,这让我极端依赖导航,而自己的方位感和定位本领,退化到近乎脑残!

用导航5年,我成了脑残

想起3年前,坐同事的车去湖州吴兴出差,我奇怪地瞥了一眼他放在驾驶台上,却一声不吭的智能手机:

“你怎么没开导航?”

“我去年去过吴兴,这次想凭自己脑子找找。自从用了导航,感觉自己不太认路了,记性也变差了。”

当时,我还笑话他:“现成的智能工具,干嘛不用呢?可比我们脑子好使!”

2、因纽特人传奇的终结

加拿大的北面,有一座小岛叫做伊格卢利克,冬天这里的平均气温是零下20度,厚厚的海冰覆盖了周围的海水,长期看不见太阳,岛上冰雪覆盖,分不清方向,很容易迷路。

但是,400多年来,因纽特猎人总是会离开家园,冒险到这个小岛上来,他们横穿数英里海冰和冻土,在广袤荒凉的北极地带行进,寻找北美驯鹿和其他猎物。没有地标,积雪也不稳定,足迹会在一夜之间消失,但是,他们很少迷路。

1822年,英国探险家帕里在日记中提到,他的因纽克人向导具有“惊人而准确的”地理知识。后来,航海家、科学家也都纷纷发现了因纽特猎人令人震惊的探路能力,这种能力不依靠任何技术——他们不使用地图、指南针或者其他工具,而是基于对风向、雪堆形状、动物行为、星星、潮汐和洋流的深入了解。

用导航5年,我成了脑残

因纽特人是洞察事物的专家,直到2000年,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

那年,美国政府撤销了多个对民用全球定位系统的限制,GPS设备的价格下降了,同时精确性得到了提升。因纽特人再次踏上小岛时,用雪地摩托车替代了狗拉雪橇,用自动导航替代了自己的直觉和思考。导航设备简单、方便、准确,这让因纽特人找路的传统技能显得既麻烦又过时。

但是,GPS提供他们便捷的同时,严重的捕猎事故却越来越多——

因为猎人对卫星的过度依赖,当接收器失灵时或电池结冰时,他们会迷路,暴露在恶劣环境中,进而遇险。

即使导航正常运转,由于相信导航的路线而不是自己的判断,猎人在危险的薄冰上快速前进,穿越悬崖,或者进入其他危险的地带。

加拿大卡尔顿学院的人类学家阿波塔,多年来一直从事因纽特人的研究,他的调查报告里写到:虽然卫星导航的优势颇具吸引力,但是,随着这项技术的普及,人们的探路能力已经退化了——这项技术弱化了人类对陆地的感知。

坐在装有GPS的雪地摩托上,猎人将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计算机发出的指令上,而对周围的实际环境却失去了关注和兴趣——就好像“蒙着双眼”前行。

数千年来,非凡的探路技能定义并区分了因纽特人,而现在,这项技能可能会在一两代人内消失。

3、 动脑太吃力,不如当奴隶

我们的世界诡异、多变、危险,任何一种动物要在世间行走,都需要在身体和精神上付出努力。

为此,人类一直在创造工具,以此来减轻旅行的麻烦。一开始是地图、星图、地球仪,后来是指南针、六分仪、望远镜、现在是高速公路、各种路标、导航系统,未来还有自动驾驶,我们已经很久没用上自己的智慧去探路了。

用导航5年,我成了脑残

卫星导航给我们的旅行和生活带了巨大的便利,你根本无需知道目的地在你的北面还是南面,在海淀区还是朝阳区,只要在手机里输入你目的地的名字,导航就给你自动制定了路线,还给你建议哪条最快,哪条最近,哪条会拥堵,全程也无需思考,只要严格按照它的指示:

靠右行驶,在前方400米右转,下一个出口驶出,前方已接近目的地……

但是,卫星导航设计的初衷并不是让人类更好地了解周围的情况,它反而免除了人类了解周围情况的需要,同时卸载了人类传统的技能和思考。

在乌镇举办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苹果CEO库克说:不担心机器像人一样思考,担心人像机器一样思考。

用导航5年,我成了脑残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

人类本来只是想利用机器提升效率、便利和生活水平,但是在把思考和行动都外包给机器的过程中,人类的一部分大脑和技能却慢慢退化了。

像机器一样思考还是好的,怕的是根本懒得去思考!机器帮助我们腾出了很多脑力和时间,但是,我们好像也没有利用这个时间去做什么更有创造性的事情,更多的是在不停刷手机,玩游戏,围观八卦……

马云在大会上发言:与其担心,不如担当……人类有独特的创造力,人类要自信、相信我们可以控制机器。

我们是可以控制机器,我们自以为是机器的主人,但是我们实际上不喜欢当主人,动脑太吃力,还不如听命于它们的安排和指示。

4、 人工智能将如何成为人类君主?

《未来简史》里举了个导航系统Waze的例子,来说明人类是如何促进人工智能进化的,从先知——人类代理人——成为人类的君主。

Waze 和我们用的百度地图类似,它不仅仅是电子地图,靠着数百万用户的不断更新,它能得知各种堵车、事故和警车的位置,因此,它知道怎样让你避开繁华路段,让你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只是,此时它只是给你建议,决策还是由你拍板,所以,这时,它只是个先知。

在使用过程中,你渐渐发现,你的直觉远远不如Waze的指引靠谱,所以你信任它,你让Waze成为自己的代理人——只需要给它指定一个目的地,告诉它走最快的路,然后把它连接到你的自动驾驶汽车上,不需要你监督,Waze就可以自行规划路径到达终点。

慢慢的,你身边的人都觉得它很好用,所以只要一开车就打开它。那么,如果今天高架大堵车,而地面道路相对通畅,那么Waze会怎么做呢?

让大家都知道地面好走?不不不,如果它把这个消息通报给所有人,大家就会一窝蜂地全走地面,最后又堵在一起。所以,手握大权的先知摇身一变,变成君主,它只选择一半人告诉他们地面好走,对于另一半人它却不透露这个信息,这样一来,高架和地面,都不会太堵。

只是,那些没被选中的人,他们永远都不会知道他们错过了什么。

正如尼古拉斯卡尔在《玻璃笼子:自动化时代和我们的未来》一书里所说:

探路功能的自动化使我们远离了塑造我们的环境,让我们观察并操控屏幕上的符号,而不是去亲身实地体验。数据之神乐于助人,让我们把劳动看成苦差事,但这些劳动却可能是健康、欢乐和幸福的源泉(在这里我还想加上智慧的源泉),所以,“谁会在意”可能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我们应该扪心自问的是“我们想离这个真实的世界多远。”

我们是否愿意将选择的权力转交给软件公司?当我们把自动化视作弥补人为疏忽的灵丹妙药的时候,我们排除了其他的选项。高科技互联网公司可以为社会做出重要的贡献,我们对此应该表示欢迎,但是我们不应该把这些公司的利益和我们自身利益混淆起来。

用导航5年,我成了脑残

后记:为什么大家都找不到西湖?

我每天都去西湖边散步,沿着开元路走到延安路口,离西湖就只有400米了。但是每到这个路口等红绿灯的时候,总是会有外地人迷失了方向,来向我:西湖在哪里?我看看她们,大多很年轻,打扮时尚,手里拿着不是苹果就是三星,我每次都耐心回答了她们的问题,指向西湖正确的方向。

在这个时刻,我立马觉得我所有的担心都是多余的。人工智能控制人类?连导航都不会用/不习惯用的人,还多着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