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他的科研成果将日本人挡在国门外

每一个时代,都会有激动人心的故事。2004年1月5日,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但这一天对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及徐德龙教授而言,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一天,

徐德龙教授因其卓越成就和突出贡献,光荣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大人梦寐以求的“院士工程”终于取得了零的突破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他的科研成果将日本人挡在国门外

徐德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我国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知名专家。他是我国水泥生产工艺及工程领域的第一位院士,是中国在硅酸盐工程领域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在水泥悬浮预热预分解技术、粉体工程等方面取得多项重大成果。曾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国家科技成果推广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和成果一等奖10项、二等奖3项。荣获“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称号,并是“宝钢奖优秀教师”“霍英东科技奖”的获得者、“全国冶金系统杰出青年”“陕西省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世界Einstein科学奖、Vasconcelos教育奖、Vinci艺术奖、中国何粱何利奖授权提名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和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一层次,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他的科研成果将日本人挡在国门外

黄河的儿女

“黄河万里东入海,千回百折永向前。”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用其乳汁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也养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儿女。1952年8月,伴随着黄河滚滚的浪涛,徐德龙出生在甘肃兰州西固区一户农家。雄浑的母亲河赋予了他不折不挠、一往无前的精神,西部土地无私的奉献让他对祖国的富强怀有赤诚之心。

从1976年7月自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水泥工艺专业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1983年在南京化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90年在德国克劳斯塔尔(clausthal)大学获得学位工程师资格,1996年在东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86年因工作成绩突出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3月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1995年6月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1998年3月

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2004年1月光荣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几十年来,徐德龙教授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上百项科研课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家级科技奖3项,其发明创造的系列高新技术被大面积推广后,累计新增利税四十多亿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他的科研成果将日本人挡在国门外

“第一口螃蟹不好吃,但必须吃”

作为一个科学家,一所大学的校长,徐德龙给业内、外人士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其勇于第一个“吃螃蟹”还有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他紧盯国内外水泥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难题,通过理论性、前瞻性、原创性科研成果,不断推动我国水泥生产技术革命性变革。他坦言,这样的研究碰到的困难无比巨大,资金得不到支持、科研成果企业不敢轻易使用,往往需要自己挣钱来支撑科研的进行。但原创性的技术成果在中国又最为缺乏,“第一口螃蟹不好吃,但必须吃”,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六百多家中小水泥厂引进的立筒式悬浮预热分解技术,由于产量低、热耗高,企业大面积亏损,国内“枪毙”立筒窑的呼声不断。“枪毙”立筒窑将给国家带来250多亿元的损失,造成一大批企业破产,职工下岗。

日本一些水泥工程公司得知这一信息,抢先投入巨资攻关,企图以技术转让的形式占领中国市场。拯救国家的数百亿投资、以一己之力阻挡日本水泥企业大举进军中国的步伐,是时代赋予徐德龙的神圣使命。1990年前后,徐德龙研发的“X•L型水泥悬浮预热系列技术”终于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但必须找到厂家进行应用试验。在一众厂家摇头搪塞的情况了,徐德龙承诺了临潼县阎良水泥厂:如果改造后达不到设计指标要求,他愿主动赔偿一切经济损失。最终成果劝说厂家同意,艰辛数月,等调试完成后,产量提高了四成,能耗降低了两成,企业效益迅速好转。

科学研究一旦形成了可推广的技术,它的力量抵得过千军万马。1991年,国家建材局组织专家进行鉴定,认为该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具有独创性。1996年10月,“X•L型水泥悬浮预热系列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该系列技术先后在近百家企业推广,累计新增产值80亿元。徐德龙的科研成果将日本人的跃跃欲试挡在了国门之外,

这使他切身体会到科学家为国家民族赢得的尊严与骄傲是多么的高尚!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他的科研成果将日本人挡在国门外

点石成金、变废为宝

科技的力量就是那么神奇,掌控了它就可以点石成金、变废为宝。我国是钢铁和产煤大国,钢铁企业、煤炭企业在为国家创造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破坏着生态环境。矿渣、钢渣、煤矸石、粉煤灰堆积如山,占用大量土地,形成严重污染,令企业和城市头痛不已。

徐德龙在科研工作中发现,这些工业废弃物经过一定的物理化学处理后,可以取代部分硅盐酸水泥熟料来生产水泥,他决心将这些工业垃圾变废为宝。他带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粉体工程研究所,经过多年研究,成熟地掌握了高炉矿渣超细粉大比例替代水泥熟料制备高性能混凝土的配比和方法,成功开发出了高炉矿渣水泥的加工工艺,将那些昔日一文不值、祸害不小的废弃物变成了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的新能源,研究水平居国际领先

如今,在国内不少钢铁企业中,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粉体所设计建成的数十条矿渣水泥生产线,年“吞”高炉矿渣1200万吨,将其转化成低成本、高质量的绿色水泥。新技术的应用,为企业新增经济效益12亿元,还创造了年减排二氧化碳1200万吨、节煤240万吨、节电7.2亿度等喜人的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他的科研成果将日本人挡在国门外

28年锲而不舍

水泥是重要的建材产品,但每生产一吨水泥熟料的同时会排放一吨的二氧化碳。2009年,中国向世界作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郑重承诺。这是一个极高的减排目标,需要中国的科学家为企业实现宏伟的减排目标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此前,徐德龙已经为这场从中国率先开始的水泥工艺“革命性”变革做了充分的技术准备

早在1983年,徐德龙便创立了高固气比悬浮预热预分解理论,大大超越了当时窑外预分解技术的框架,揭示了许多前人尚未认识和无法解释的规律,在国际学术界得到高度评价。为了将这项理论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徐德龙和同事们坚持不懈地进行了十余年的开发研究,研究成果出来后,又在苦苦寻找放大试验的机会。终于在2010年9月,高固气比预热分解新技术生产线在陕西阳山庄水泥有限公司进入生产调试,最终的测试数据显示,各项指标均居国际领先水平。

2011年5月28日,西安建大粉体工程研究所徐德龙院士团队发明的悬浮态高固气比预热分解理论与技术,通过了中国工程院专家组的技术鉴定。专家组认为,该成果成功地实现了从理论创新到技术发明再到工业应用的原创性成果转化,实现了回转窑水泥熟料煅烧技术一次新的突破,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工艺技术,对于改造现有的干法生产线,进一步提高我国水泥工业的节能减排水平,

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为国家民族的复兴,不是一句空话,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徐德龙院士及其团队经过28年锲而不舍、曲折艰难的探索,到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并将理论运用到工程实践中,极大地推动了水泥工业的科技进步,为中国建材行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全校师生作出了榜样。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他的科研成果将日本人挡在国门外

徐德龙院士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师资储备的典型缩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学校现有教职工2800余名,似徐德龙院士这般出色的人才比比皆是,早已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铸就了“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先后为国家建设输送了27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成为国家土木建筑、环境市政及材料冶金类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更多精彩资讯,敬请关注头条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主编《甲子六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