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時不時看自己走了多少步,也是心有執念吧!

不知何時,對走路產生了一種執念,能不坐車的時候就儘量不坐車,能多走點路絕不半路上搭車。大概是厭倦了車上的擁擠、公路的擁堵。每每高峰時期與其在車上人擠人,看著龜速般前行的公交乾著急,如果沒什麼事,很多時候我更願意下車步行。在車上坐久了,下車的那一瞬間彷彿整個世界都清新舒坦了許多。

走路與我,就好像平面內不平行的直線,無論如何,總歸是會兩兩相交,看似沒有關聯,到頭來還是會扯上關係。

還記得小學一二年級一次掉車的經歷,那天下著雨,加上放學時校門口也是車水馬龍,在此情況下要找到那輛放學接送我的車,根本就是海底撈針,於是放棄尋找。

回家的路,現在看來是茶餘飯後散步的小路,在那時的我的眼裡簡直漫長無比。

看著路旁的參照物是一望無際的樹,每走過一步都恨不得小跑,想著快點走過這些樹蔭,看到標誌性建築就能到家。目光一直緊盯著樹幹,沿路上樹的變化成了我走路的動力,就這樣走過一棵又一棵。原以為那天回家用了很久,後來才發現其實也沒想象中那麼久。

有了第一次,便會有第二次,第三次……慢慢發現自己習慣於走路,享受走到終點後的成就感。一些只有幾站車程的路常常用步行代替;趕上人潮高峰,直接當散步了;出去玩,只要附近有順路能走到的地方,一定是走過去。

翻著這幾天的計步器,全是萬步以上,大部分都是和朋友飯後三小時的萬步走。身邊玩的好的幾個朋友也都和我一樣,對走路有種特殊的執念。

最近的一次是在昨天,從城西去城東玩,原本來回需五趟公交,幾十站車程,我們硬是隻坐了三趟公交,步行了起碼3、4公里。其中有段完全陌生的路,而且路上可謂是人跡罕至,車輛也極其少,與其等半個小時的車,不如跟著導航走。

看著郊區的風景,思考一個個話題,不一會就到了目的地,跟坐車到目的地的感覺就是不一樣。

突然想起前年三月學校組織的徒步旅行,全程26.5km,我們一路上就在數測距路標,看著數字越變越小。雖說走完很累,都嚷著腿要廢了,但確實鍛鍊了我們,最起碼我們堅持走完了。

說來也奇怪,從小到大堅持走路的理由都是走到終點的那種成就感。現在微信、QQ、支付寶也都相繼有了計步功能。

玩支付寶螞蟻森林的人都知道步數越多,第二天收穫的能量就越多,而一旦自己的螞蟻森林從小苗長大,就不自覺的想讓它更大,從而就想讓自己的步數上去,看著自己是列表種樹最多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微信上看著自己佔領了封面,想必就算不說出來,心裡也美滋滋;QQ上步數多了還能領運動紅包,紅包雖小,也是一個小小的動力。

所以走路也要有目標有動力,才能得以堅持。

走路如同解題,以前老師常說邊做邊觀察,發現哪一步錯了及時改,有時候不會解的題會在不知不覺中寫出來。走路很多時候不光只是走路,走的同時也會思考。走路是相對慢的動作,而慢中可以總結出很多平時沒有注意到的東西,某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會在不知不覺中找到突破口

當我走路時,我在想什麼?這篇文章就來自於走路時的所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