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書法嫌晚?看看林散之吧!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號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安徽和縣烏江鎮人,生於江蘇江浦。建國初,林散之當選安徽省第一屆人民大會代表,曾任江浦縣(時屬安徽,現改名為浦口區)農田委員會副主任、江浦縣副縣長。六十年代初入江蘇省國畫院任專職畫師。曾為江蘇省國畫院一級美術師、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選拔時一舉成名,趙樸初、啟功等稱之詩、書、畫“當代三絕”。1989年12月6日因病辭世,終年90歲。由此看來,林散之是74歲才成為“書法名家”,你現在才多大?學書法還嫌晚嗎?

學書法嫌晚?看看林散之吧!

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為其出大名很晚,數十年寒燈苦學,專心致志,積學厚,涵養富,不僅其書法功底至深,而且,又因其做人之真誠和在詩主義辭及繪畫等多方面的成就,滋養了其書之氣、韻、意、趣,使之能上達超凡的極高境界。也正因為其書具有超凡脫俗的境界、深邃雋永的意韻,才能使書界中人對之品賞愈久,得益愈多,感受愈深,認識愈深。而認識愈深,也就更增敬仰嘆服之情,可以說,他的書法藝術中蘊涵著其人之真、詩之韻、畫之意。這是我們在解讀林散之書法時不可不知的。

林散之生性贛厚誠樸,心地善良,待人誠懇,辦事出以公心,敢做敢為,如1931年家鄉遭受特大水災,林應五個圩長和當地老農的要求,出任圩董,統管全圩,接受政府救濟,以防鄉長髮災難財,坑害災民。同時帶領鄉民們興修圩堤。因其秉公無私,幫助災民度過難關,聲望極高。

林散之書法欣賞:

學書法嫌晚?看看林散之吧!

學書法嫌晚?看看林散之吧!

學書法嫌晚?看看林散之吧!

學書法嫌晚?看看林散之吧!

林散之書法總體上說,是以南北朝晉唐碑刻築基,又從《閣帖》學晉人書,並取法唐、宋、元、明諸名家手札,得其意韻,同時臨習漢隸名碑,數十年不輟,故其書剛中見柔,兼有碑之骨、帖之韻,又滲透著漢隸樸拙之意。其書,不僅創作,即臨寫各體碑帖,凡粗壯風格者,其筆下所臨皆趨於瘦硬。他信奉杜甫所謂“書貴瘦硬始通神”的審美觀念,這也是其書風格的基本特點。

學書法嫌晚?看看林散之吧!

學書法嫌晚?看看林散之吧!

學書法嫌晚?看看林散之吧!

學書法嫌晚?看看林散之吧!

筆法與墨法互為作用。林散之從王鐸書法中悟得漲墨之妙,又從黃賓虹畫法中承取焦墨、渴墨與宿墨法,隨其興致所至,施之於書法創作,其八十歲後作品,有時通幅以濃墨焦墨為之,聚墨處黑而亮,神采奪人,枯墨散鋒處一枯再枯,墨似盡而筆仍在擦行,只見筆墨化作虛絲,在似有若無間尤顯其意韻、精神之超凡。有時又以宿墨為之,時而墨暈中見有濃墨凝聚,乃運筆之實跡,時而變枯、變淡,筆意一翻轉,又變潤、變濃。他充分利用長鋒羊毫蓄水多、下注慢,便於連續書寫的特性,筆毫內所蓄水、墨不勻,即可隨筆鋒翻轉、運筆速度的快慢產生濃淡乾溼的無窮變化。

學書法嫌晚?看看林散之吧!

學書法嫌晚?看看林散之吧!

學書法嫌晚?看看林散之吧!

學書法嫌晚?看看林散之吧!

學書法嫌晚?看看林散之吧!

學書法嫌晚?看看林散之吧!

學書法嫌晚?看看林散之吧!

由於這種種技巧的作用,使長鋒羊毫在筆畫的粗細和點畫形態的表現上不易產生很大變化的侷限性,通過水墨的豐富變化得到了奇妙的補充,筆法與墨法互補相發,是林散之書法對中國書法技法寶庫提供的創造性成果。而這一神奇的技巧,成了其書法化境的重要表現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