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死傷最多、戰況最慘烈的戰爭

說起戰國時期最出名的戰爭,大家一定都會首選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從戰爭的規模、曲折性、死傷人數、雙方指揮官的水平,以及戰後影響等等角度來看,長平之戰都可以算是名列前茅。


秦國到了後期,可以說東方六國中最強勁的對手就是趙國了。秦國也確實想要打壓趙國,不過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卻並非計劃之內的事件。

因為秦國此時所進攻的是韓國,而不是趙國。之所以會牽扯到趙國,可以說是:有點小意外。

公元前262年,秦國名將白起攻佔了韓國的野王。這個舉動使得韓國的版圖被攔腰斬斷,北面的上黨郡和南面的韓國本土失去聯繫。

上黨郡守馮亭跟手下的將領們商議,說:我們已成孤立之勢,不如投降趙國,要是趙國接受了,秦趙就必有一戰,如此一來趙國就成了我們韓國的盟友,兩國合力,才能抵擋秦國的攻勢。

馮亭的計謀非常狠辣,想借用趙國的力量以對抗秦。

此戰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死傷最多、戰況最慘烈的戰爭

趙孝成王趙丹沒有馬上作出決定,他問平陽君趙豹怎麼看。趙豹說:天上掉下餡餅,是不可能的。馮亭是想把災難轉給我們趙國。我們比秦國弱小,不可能從秦國手裡搶走這塊地。所以,我建議,千萬不要接受。

趙孝成王對他的回答是不滿意的。他又問平原君趙勝。趙勝說:百萬大軍打一個城都要費盡千辛萬苦,馮亭一下子就送過來十七個城,這麼大的利益,肯定不能輕易放棄。

趙勝的看法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此大的一塊地盤,憑空贈送,為什麼不要?

年輕的趙孝成王有著非常銳意的進取之心,對於這十七個城池的大蛋糕,他是想吃的。其實,即使是趙豹,也肯定是想吃的。只不過,他擔心趙國沒法消化反而惹起胃漲嘔吐的副作用而已。

是啊。白送的蛋糕我為什麼不吃?只要別讓我辦會員!免費的手機我為什麼不領?只要你別讓我衝話費!

果不其然,趙孝成王說出了他內心最深處的擔憂:要是接手上黨,秦國的武安君白起一定會打過來,到時候怎麼辦?

趙勝說:廉頗!廉頗勇猛善戰,又愛惜士兵,野戰交鋒可能不如白起,但守城絕對不成問題!

可以吃到大蛋糕,而且又有緩解消化不良的良藥,趙孝成王再無擔憂。於是趙國派平原君趙勝去接手上黨郡,並且派出老將廉頗率兵三十萬抵擋秦軍。

後世的我們都是已經提前知道了此戰的最終結果的。所以,平原君趙勝給與趙孝成王的這個建議就很值得我們去省視。首先,十七個城池的誘惑確實太大,作為一個有雄心有壯志的君主肯定是要爭一爭的,這個沒錯。其次,廉頗有堅守的能力,所以可以承受由此帶來的後果,這也得到了趙王的認可。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最後還會慘敗?

問題出在趙王本人身上。趙勝已經明確說,野戰是打不過白起的,但是堅守不成問題。後來事情的發展完全脫離了預設的軌道,趙王開始催促廉頗進攻。廉頗不肯,於是趙王改用趙括去進攻,以致於大敗。可見,在這件事上,平原君趙勝是不必為此負責的。他的預判完全精準。要是一直任用廉頗死守,秦國幾乎是沒有機會的。

這件事情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秦趙之間爭奪上黨的戰鬥就此開始。這場戰爭也就由秦韓之戰,逐漸轉變成了秦趙之戰。

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嬴稷派左庶長王齕進攻上黨。此時廉頗的大軍還沒達到,而上黨城的守備並不充分,所以被王齕攻破。

上黨的士兵和百姓都紛紛逃往趙國。而廉頗就選擇了一塊險要的地方駐紮,一邊接收難民,一邊修築防禦,進行扼守,這裡就是此戰的主戰場——長平。

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這一年的農曆四月份,趙軍進攻秦國的偵察兵。結果是秦國的偵察兵獲勝,並且斬殺了趙國一個名字叫茄的裨將。六月份,秦軍攻破趙軍的兩個陣地,並且俘虜四個尉(可能是軍隊的中層將領)。七月份,趙軍築成了堅固的壁壘,進行防守。結果,秦軍發動猛攻,又攻克了趙軍的一個營壘,俘虜了兩個尉。

從以上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秦國的偵察兵戰鬥力都這麼強,在跟趙國正規軍戰鬥中佔據完全的上風。其後,秦軍又連連獲勝。即使是廉頗這位功成名就的宿將對敵一個籍籍無名的後生晚輩王齕,也一敗再敗。可以想見,秦軍士卒的戰鬥力之強。

趙國的王牌部隊是他的“胡服騎射”的騎兵部隊。不過,胡服騎兵當時應該是跟隨李牧在北邊防禦匈奴的。所以,廉頗手下的士兵可能戰鬥力有所不如。

廉頗感覺到難以跟秦兵交鋒,就採取堅守不戰的策略,任憑秦軍怎麼挑釁,都死守不出。而秦軍的攻勢也就此陷入困境。

廉頗的優勢開始發揮出來。秦軍遠道而來,本來是想要速戰速決,但廉頗根本不跟秦軍決戰。這時候的秦軍將會面臨兩個問題。第一,曠日持久,糧草難以為繼。第二,求戰不得,要退不能,時間一長軍心渙散,會讓敵人有機可乘。

但是,趙孝成王對於廉頗非常不滿。他幾次三番派人指責廉頗。因為廉頗在幾次交鋒中一直敗給秦軍,年輕的趙王不能容忍。他不僅要求廉頗勝,還要求廉頗速勝。廉頗選擇堅守之後,他就一再派人催促廉頗進攻。此時的趙王已經背離了當初平原君趙勝所設定的戰略方針。

此戰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死傷最多、戰況最慘烈的戰爭

實際上趙王在戰爭開打後才不久,就開始產生動搖了。根據《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中進行推測,應該就是那個名叫茄的將領被秦國偵察兵殺死的那段時間。

趙王跟手下召開討論會,說:廉頗敗給了秦兵,我想親自到前線去,跟秦軍決一死戰,大家看怎麼樣?

樓昌說:這樣沒用,還不如派重臣作為使者去秦國議和。

虞卿反對:要是這麼做,秦國肯定以為我們撐不住了,議和的主動權就掌握在秦國方面。而且秦軍這次的目的就是要打敗我們趙軍,他們不會同意議和。大王你應該聽我的,還不如派人去賄賂楚國和魏國,到時候秦國以為趙、魏、楚三國形成合縱聯盟,肯定會害怕。這個時候,才是議和的最佳時機。

虞卿的意見應該是一種成熟的外交策略。自古以來,城下之盟是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的,所以很多人都是採用先戰而後和的策略,先表現出對抗的勇氣,才能在議和中取得平等的待遇。

可是,趙孝成王似乎病急亂投醫。他拒絕了虞卿的上策,而直接採用了樓昌的建議,派大臣鄭朱入秦議和。

當時的國與國之間是有守衛的,鄭朱要進入秦國,是要得到秦王的同意的。所以,秦國方面放不放鄭朱入境,很大程度上意味著秦國是否同意談判。

結果,鄭朱入秦非常的順利。

趙王就跟虞卿說:秦國已經接受鄭朱進入,你看怎麼樣?

虞卿說:議和不會成功。各國現在都有使者在秦國,他們都在看著呢。我猜測秦國一定會非常隆重地禮遇鄭朱。如此的話,各國的使者就會以為秦趙兩國一定能議和成功,他們的情報傳回國內,其他國家就不會來救援了。秦國要的就是這個效果,沒人救我們,他們就能放心進攻了。所以,秦王肯定不會同意議和。

事情果然一如虞卿所料。秦昭襄王是一個老謀深算的政治家,他非常殷勤接待趙國的使者,但是卻絕口不提議和之事。各國的大臣一看,秦趙兩國的關係這麼好,想必是和解了,就不再擔心趙國的處境。

實際上,就算趙國不用錢財寶物去進行賄賂,其他的國家也有可能會來援助趙國。當時的秦國已經呈現出獨抗天下的雄心和能力,楚國、韓國、魏國都被秦軍蠶食了很多土地並且被屠殺大量的兵力,他們都非常懼怕趙國敗後更加唇亡齒寒。後來的信陵君竊符救趙就是一個強力的證據。秦國是天下公敵基本已經深入人心。

趙孝成王不成熟的魯莽外交行動,可以說是親手扼殺了其他國家的外援可能性,趙國就此徹底陷入孤立無援之境地。

然而,這僅僅是他在長平之戰中犯錯的開端而已。

緊接著,他又再出昏招。這招的名字叫做:臨陣換將。趙王要撤換掉趙軍的主帥廉頗,換上名不見經傳的趙括。

原因是,秦國方面的范雎派人帶著重金到趙國去散播謠言。說:秦國根本就不怕廉頗,秦國真正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

這是一條反間計。歷史上使用過並且成功的不在少數。就算靠近的都有好多。田單用反間計使得騎劫替換了樂毅;陳平用反間計使得項羽驅逐了范增;就算是和廉頗同為戰國四名將之一的李牧也是如此,最終死在秦國反間計之下。

有很多人疑惑,為什麼敵人用這麼拙劣的計策也會成功?實際上這不難理解。因為他們所離間的都是有嫌隙的君臣。如果君臣關係如同劉備和諸葛亮,或者苻堅和王猛一樣,反間當然是難以成功。

也就是說,趙孝成王之所以要撤換掉廉頗,也並非完全是因為中了秦國的反間計。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跟廉頗之間的矛盾。廉頗這個人是一個非常桀驁不馴的人,戰功赫赫的同時,也會居功自傲。就從他和藺相如之間所發生的事情,就能夠看得出他的個性。那麼,他的策略是堅守,是持久戰,而趙孝成王卻要他進攻,要他速戰速決。這種軍事意見上的分歧,外加上廉頗的性格,他們之間的關係可能非常糟糕。

所以,趙孝成王撤換廉頗,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不喜歡廉頗,廉頗不聽話,廉頗堅守不戰。趙王需要的是一個聽他話的主將,能夠服從他的命令,能夠果斷出擊,趕緊決戰,打完了事。

從以上的種種行為可以看出,這位年輕的君王是一位沉不住氣的主,面臨大事,不能夠處驚不變。當壓力來臨的時候,他就會昏招迭出。他就像一個漂泊在大海上的人,明知海水不能喝,卻忍不住要飲鴆止渴。

但是,現在也有很多的學者,認為趙孝成王的決策是迫不得已。根據他們的研究,趙孝成王之所以一直催促廉頗出擊和決戰是有原因的。長平之戰對於趙國的國力消耗非常巨大,以致於糧草將要供應不足。而秦國雖然遠征在外,但憑藉強大的國力,完全足以支撐。如此一來,勝負的形勢就發生逆轉了,廉頗本來所設想的堅守不出的持久戰戰術居然對敵人完全無效,反而將會先拖垮自己。所以,趙王換上趙括,也是不得不為的無奈之舉。再加上秦軍的主帥根本不是白起,而是王齕,此人乃無名之輩,又何必害怕?

我只能說真實的情況,已經很難去了解到了。姑且當作一種參考意見吧。

無論如何,廉頗的職業生涯就此終結了。取而代之的人名叫趙括。

此戰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死傷最多、戰況最慘烈的戰爭

這位趙括在後世是大大有名的,因為有一個成語跟他相關,叫做“紙上談兵”。但這個成語之所以會成為笑柄,是後來的事情。當時的人是不知道的。

當時的人只知道,這位哥們,非常擅長兵法,熟讀兵書,滔滔不絕。連他的親爹趙奢都說不過他。嘴巴上很厲害,手上功夫應該也不會差吧。這是當時大家對他的看法。

但有三個人表示不認同。第一個就是趙括的親爹趙奢。趙奢在生前的時候就作出預言:戰爭就是死亡,這是件很嚴肅的事情,趙括說的那麼輕鬆,說明他根本不懂。將來要是當統帥,會害死三軍的。

第二個不認同趙括的人是趙括的親媽。大概是受到趙奢的影響,她認為趙括雖然是趙奢的兒子,但是為人處事非常輕佻浮躁跟老爹趙奢一點也不一樣,他沒有能力統帥三軍。

第三個人是藺相如。藺相如在聽說趙王用趙括之後,就勸諫趙王:不要因為趙括有點名氣就用他,趙括不過讀了點他爹的兵書而已,根本就不知道戰場上的千變萬化。

在藺相如和趙括母親的勸諫之下,趙王沒有動搖,他還是選擇了相信趙括的能力。

在這裡,我有一種猜想。趙王之所以用趙括並不僅僅是因為趙括能說會道,還有其他原因。趙括的年齡和趙孝成王比較接近,而且性格也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他們都少年成名,都好大喜功,又都輕率浮躁。這樣的相似會大大加深他們之間的認同感。趙王喜歡趙括,因為趙括就是另一個自己。用趙括去打秦國,那種興奮和期待跟用廉頗是決然不同的。

除此之外,趙奢曾經在閼與之戰中打敗秦軍,也是趙王的心理依據。閼與之戰距離此時並不是太遠。當時秦軍進攻閼與。廉頗和趙奢都在。廉頗表示,不應該去救,太遠了,徒勞無功。而趙奢就說,要救,狹路相逢勇者勝。後來趙奢去救,果然大破秦軍。這件事,使得趙孝成王會產生錯覺,廉頗確實不如趙奢。雖然趙奢死了,但他的兒子趙括在。所以,用趙括換廉頗等於是再造閼與之戰的輝煌。

綜合來看,趙括取代廉頗,並非偶然。

公元前260年,農曆七月,趙括率領援軍到達長平,成為了趙軍的新主帥。趙括一上任,就改弦易幟,撤換將領,變更法令。

秦昭襄王得到了趙括上任的消息後,欣喜若狂,馬上也作出相應調整,他命令武安君白起去接替王齕的職位。並且下令嚴守秘密:誰敢洩漏白起為將的,斬!

秦王的這個命令非常重要,是長平之戰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輝煌成果的重要一環。因為當時武安君白起的名氣太大了。對陣楚國、魏國、韓國等各國,取得全勝的戰績,而且每戰之後必實行大屠殺,總計屠殺的人口將近百萬,威名震懾天下。連廉頗這樣的名將都難以在野戰中與之爭勝,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秦王害怕趙括聽說白起為將後會採取和廉頗一樣的堅守之策。

矇在鼓裡的趙括,還在想著要和王齕一決高下。於是很快就出兵進攻。

結果,勝利來得是那麼容易。趙括馬上就下令追擊。此時正是擴大戰果的好時機。一路追到了秦軍的大本營。但秦軍大本營固若金湯,趙軍根本就攻不破。

原來這根本就是白起所設下的誘敵之計。他故意詐敗,引誘趙括出擊。並且在此同時,派遣兩支騎兵部隊繞道突襲到趙軍的背後,使得趙括所率領的趙軍主力跟後面的部隊分割脫離。

秦軍的這兩支騎兵一支二萬五千人,另一支只有五千人,人數並不多,但是他們所扼守的都是險要的道路。趙軍雖然兵多,也難以輕易衝破。

這樣一來,趙軍就被掐斷了糧道。

柏楊先生在翻譯《資治通鑑》的時候,曾對此事作出註解:廉頗的老成持重就在於這裡,他用重兵來維持糧道的通暢,而趙括的想法則是進攻,只要打贏了秦軍,糧食自然不愁。這就是典型的辯論抬槓,所以趙括為什麼老是能說得他爹都自愧不如,大概就是這樣的情形。

面對陷入困境的趙軍,白起終於露出了他猙獰的真面目。他不斷派出輕裝部隊進攻趙軍。趙軍形勢非常不利,難以獲勝。

此時,趙括別無他法,只好改變策略,命令士兵建造壁壘,成了堅守之勢,等待趙國的援軍來救。

這場長平之戰在初期的時候是王齕對陣廉頗,到了後期變成了白起對陣趙括。但實際上,歸根結底應該是秦昭襄王嬴稷對陣趙孝成王趙丹的戰鬥。這兩國的君王就如同幕後操縱者一樣在暗中掌控著整個大局。

戰爭打到這個程度,秦趙雙方都出現了問題。趙國方面的問題是很明顯的,趙括和他的主力趙軍都失陷在敵陣中,有覆滅的危險,急需趙王的支援。而秦國方面看似佔盡上風,實際上也已經呈現出勢窮力竭的態勢,他們也同樣急需秦王的支援。

廉頗所帶出的趙軍兵力是三十萬,趙括來時帶了不少人馬,再加上上黨地區的軍民,前後總計有四十五萬之多。而秦軍可能還達不到趙軍的數量,目前所佔據的優勢,並不足以轉化為勝勢。秦軍擔任截斷敵後的兩支部隊總共加起來也不過三萬人,很難保會不會被趙軍突圍成功。

最最重要的一點是,秦軍的統率白起想把這場戰爭打成殲滅戰。什麼意思?擊敗戰和殲滅戰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所謂的擊敗戰,就是在戰爭對決中獲勝,敵人被打跑。一般來說這樣的戰爭,戰敗方死傷的人數不過幾分之一而已。戰敗方潰逃之後,可以重新集結,再次進軍。而殲滅戰的要求則高得多,不僅要獲勝,還要把敵人全部殺死,使得敵人不能死灰復燃。

也就是說,白起根本不僅僅是想要在對決中擊敗趙軍,他想要的是一勞永逸,一了百了,一次性把趙軍四十五萬全部趕盡殺絕,使得趙國從此再無還手之力。這就對秦軍的兵力提出了要求。很顯然,目前白起手上的兵力,不足以支撐他的野心。

秦昭襄王一直都在密切關注著長平戰場上發生的一切,當他得知趙軍糧道被截之時,他深知,他必須幫助白起完成殲滅趙軍的最後一擊。於是,秦王親自跑到河內,把當地所有百姓的爵位都加升一級,然後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男丁,統統派往長平戰場。這批援軍的目標很明確,幫助秦軍的兩支騎兵進行扼守,他們誓要將趙軍全部困斃。此時的秦軍總兵力達到了六十萬,他們終於有信心全殲敵軍。

這就是秦昭襄王,他和白起的配合,簡直天衣無縫。

反觀趙國方面。趙括遲遲都沒有等來他需要的援軍。這時候的趙孝成王在向齊國求糧,被齊王拒絕了。

公元前260年,農曆九月,趙括和趙軍主力已經斷糧四十六天,軍中已經出現自相殘殺、人吃人的現象。

作為主帥,趙括是時候展現出他的勇氣了。他把手下的部隊分成四個分隊,然後輪番突擊。但秦軍的守衛如同銅牆鐵壁,趙軍反覆衝擊四五次都巋然不動。

趙括於是親自帶領精銳突圍,殊死一搏。但秦軍絲毫不為所動,也並不跟趙軍硬拼,僅僅用弓箭來對付。趙括終於在突圍中被弓箭射死。

主帥都戰死了,趙軍喪失了最後的抵抗意志,四十多萬的士卒全部投降。

這麼大數量的俘虜使得武安君白起產生了疑慮。他的外號叫做“人屠”,每戰之後都必實行屠殺。這一次也不例外。

白起說:幾個月前,我們已經攻佔了上黨,但是沒用,上黨的人民都跑去了趙國,這說明他們的人心根本就沒有向著我們秦國。趙國的士兵也是一樣的,他們肯定會有二心,要是不殺光他們,恐怕會作亂。

於是,白起就一邊欺騙被俘的趙軍以穩定人心,另一邊則悄悄安排屠殺事宜。最終投降的趙軍被全部坑殺。白起只留了二百四十個年幼的士兵放回了趙國。

此次長平之戰秦軍前前後後總共殺死的趙軍數量達到四十五萬,趙國自此再無力抗衡秦國。可以說秦國的統一已經是大勢所趨,不可阻擋。但秦國在此戰中也付出沉重代價,秦軍死傷過半,損失兵力大概在三十萬左右。長平之戰是春秋戰國時代規模最大、戰況最慘烈的戰爭,甚至於放到整個中國的歷史當中也無出其右。

本文的資料全部來源於《史記》、《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