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整合數據資源,打造新型智慧城市

合肥整合数据资源,打造新型智慧城市

整合數據資源打造“城市超腦”

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呼之欲出

新聞摘要

堅持創新發展思路,圍繞政務大數據發展、綜合智慧應用建設和數據資源深度應用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合肥,新型智慧城市呼之欲出。

去年8月,市數據資源局成立,致力於挖掘信息時代的“黃金礦”、全面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我市也先後獲得“智慧城市國際標準試點城市”、“2018中國城市治理智慧化優秀獎”等榮譽。

合肥整合数据资源,打造新型智慧城市

“智慧合肥”展廳亮相第四屆中國智慧城市博覽會(圖片來源:合肥市數據資源局)

搭建政務雲平臺

為“城市超腦”打基礎

以往,不願共享、不敢共享、不會共享信息資源等問題的存在,制約了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建設的深入進行。為此, 我市下大力氣推動資源有機整合、集中共享, 在橫向和縱向兩條線, 打破“信息孤島”。

一年來,我市多次召開“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推進會, 研究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建設工作。市數據資源局會同市編辦、市政務服務中心組織兩批35家試點單位進行事項梳理和實施清單的錄入、審核、上報工作。充分利用市級政務雲平臺現有硬件資源, 開展“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搭建, 完成市級政務服務運行管理系統、政務服務門戶、市級事項庫和辦件信息庫的建設, 完成市級平臺與省級平臺對接。

合肥整合数据资源,打造新型智慧城市

去年11月,“互聯網+政務服務”合肥分廳正式上線,並組織軟件開發企業多次開展模擬測試,完善了辦事指南等基本要素。將政務服務網直接鏈接到市政府門戶網站,改造政務服務中心官網,確保了一個門戶訪問。同時,依託市級大數據平臺建設,我市大力推進政務信息系統和資源整合共享,為“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提供數據信息。截至目前,已經建成市級政務信息資源交換共享平臺,彙集了51家單位、161個業務系統、81億條數據資源,編制資源目錄1534項,具有數據資源上報、數據治理開發、數據申請審核、數據共享交換、數據在線查詢等功能應用。

另外,我市還不斷推進全市統一的電子證照管理系統建設,組織開展政務服務事項受理頁面個性化表單定製,充分利用電子證照、電子簽章和已共享數據資源,實現網上驗證、網上核對,網上辦事的便利性得到進一步提升。

建設“合肥通”

“數據跑路”取代“群眾跑腿”

去年10月,市數據資源局啟動社會綜合服務平臺——“合肥通”建設,旨在加速打造“移動辦事之城”,努力實現公民個人辦事事項“移動可辦”或“就近能辦”,讓“數據跑路”取代“群眾跑腿”,從而實現“最多跑一次”的便民服務理念。

今年2月,“合肥通”正式上線運營,服務內容涵蓋智慧交通、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綜合服務、政府辦事、生活服務等領域,包括交通事故查詢、處理,學區查詢,電子病歷,急救服務,納稅情況查詢等,“合肥通”實現“一網打盡”。同時,“合肥通”還建設了統一認證中心,實現一個身份對應一個賬號,一次授權覆蓋所有業務,一次登錄漫遊所有業務系統的“一點登錄、多系統漫遊”。

合肥整合数据资源,打造新型智慧城市

此外,市數據資源局還不斷豐富“合肥通”服務市民的“手段”。今年6月,由該局建設的“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報名系統”正式啟用,該系統分為面向廣大市民的公眾端和麵向教育部門的後臺管理端。公眾端主要包括招生政策、入學登記、狀態查詢、結果查詢、問題解答等功能;後臺管理端面向市教育局、各區縣教育主管部門、各中小學校等三類用戶。“該系統的啟用改變了過去小學、初中入學時,常常出現的因入學報名程序繁瑣、家長對學校招生片區劃分不瞭解而出現的多跑路等現象。”市數據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未來,“合肥通”還將以“社會服務零距離、市民辦事一網通”為目標,繼續圍繞市民服務開展功能建設,革新市民生活服務新體驗,實現社會民生服務的數字化、網絡化、便民化。

多點“開花”發力

打造數據開放應用“合肥模式”

在實現政務數據資源共享開放的基礎上,我市還以宏觀經濟運行和產業發展、市場監管和誠信體系建設、城市規劃和城市運行管理、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健康醫療、社會保障體系、環境保護、權力運行監督等領域為重點,深化數據資源綜合利用,努力形成數據資源開發應用的“合肥模式”。

合肥整合数据资源,打造新型智慧城市

去年,在成立市數據資源局同時,我市組建市級大數據資產運營公司,作為政務數據資源運營和對社會開放平臺,積極牽引大數據產業發展。高標準佈局規劃一批數據企業集聚區,通過設立數據產業發展基金等方式,面向產業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重點培育和引進數據企業,增加數據企業供給內容,增強數據應用供給質量,形成一條完善的數據“產業鏈”。如以國家級濱湖新區和濱湖科學城創建為契機,高標準規劃建設新區信息化和數據資源基礎設施,先行先試數據資源領域前沿技術和創新應用,做好數據技術創新平臺和數據產業的集中佈局,努力將新區建設成智慧城市建設和數字經濟發展的標杆。

數據資源的開發利用離不開大數據業務企業,我市在全國範圍內率先採用數據收入認定、數據技術應用與數據研發投入三項結合方式進行大數據企業認定。首批認定了大數據企業115家,並對25家企業進行獎補,落實獎補資金1500萬元。“後期力爭新增大數據企業200家,總量達300家以上,形成‘善用 數據、重視融合、深挖價值’的產業經濟氛圍。”該負責人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