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1世紀了,爲什麼一發生災情,中國的農業就無能爲力?

如何把吃飯問題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都21世紀了,為什麼一發生災情,中國的農業就無能為力?

造就第346位講者 張弓

  • 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

我之前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工作。在那裡,我們用衛星掃描整片大地,看地表上植被的生長,看人類如何改變這個世界。

都21世紀了,為什麼一發生災情,中國的農業就無能為力?

這是一張衛星影像,大家可以看到地球上農作物的分佈。你會發現,人類文明最發達的那些地區,比如北美、歐洲、東亞,恰恰也是農業最集中、最密集的區域。

亙古以來,農業就是人類最基礎的生產和生活的一部分。

看天吃飯

都21世紀了,為什麼一發生災情,中國的農業就無能為力?

看到這張圖片,大家可能會覺得很奇怪。它有點像英國的巨石陣,但其實是中國古代先民用來觀天知天的工具。它每一個縫對應的是太陽昇起的不同角度,而每一個角度則對應著不同的節氣。

都21世紀了,為什麼一發生災情,中國的農業就無能為力?

裡面蘊含的核心,是只有知天,才知何時播種,何時收穫。因為農業要了解天氣,只有適宜的溫度、適量的水分才有收穫。

所以,如何看懂天始終是農業的核心問題。

中國人為此發明了二十四節氣。這也是先民根據天氣輪迴,找到了春耕秋收的規律。西方則沿用的是黃道十二宮。

都21世紀了,為什麼一發生災情,中國的農業就無能為力?

國內外的人類都要看天解決吃飯問題。但儘管經過了這麼多努力,瞭解一些時節的變換,可天總是變化無常,這個變化所帶來農業的問題仍然困擾著我們。

除了無法完全預知天氣,農業有時還會陷入另一個困境,就是多收了三五斗。去年種大豆賣得好、價錢高,結果今年都蜂擁去種大豆,導致市場上大豆堆積如山,賣不出去。

所以,農業生產在面對天氣的風險之外,還要承受價格的波動

都21世紀了,為什麼一發生災情,中國的農業就無能為力?

數字農業

既然農業的核心是解決這些波動造成的風險與問題。那麼,我們是不是有一些新的方法呢?

在21世紀的今天,尤其是最近十年,整個世界都在提數字農業的概念。

都21世紀了,為什麼一發生災情,中國的農業就無能為力?

我們從以前簡單的對天和作物的瞭解,跨越到通過數據、氣象、衛星遙感更好地感知農作物的生長條件,及時預知天氣與各類風險,減少農藥、化肥的施用,打通農業的各環節,從而產生更高效、更抗風險的農業整體解決方案。

美國現在已經有三分之二的農田開始使用數字化農業方案,對每一塊土地如何灌溉、施肥、撒藥乃至最後精量化的收穫都能進行合理規劃。

都21世紀了,為什麼一發生災情,中國的農業就無能為力?

在美國的一個農莊,土地都很平整,上面種著他們主要種植作物。而同樣一塊麵積的中國土地卻是支離破碎的。每一小塊地分成每一壟地,分別有不同的歸屬人,上面種了各種各樣的作物。

都21世紀了,為什麼一發生災情,中國的農業就無能為力?

我們能夠通過數據的方法幫助他們提高效率嗎?那又如何提高呢?我很困惑這些先進的技術如何在中國發揮作用?

靠人肯定是不行的。因為如果靠人把這些數據收集上來,可能比種地本身還要價高。

但現在,我們中國有了各種新算法,用機器學習的技術把中國每一塊土地以及上面種的各種作物弄清楚。

都21世紀了,為什麼一發生災情,中國的農業就無能為力?

這樣,不管你是一個巨大的地塊,還是像中國這樣零碎的土地,都能把相關的信息附到每一個你想要的區間內。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知道環境的信息。中國是一個環境特別複雜的國家。

我記得剛回國的時候,種子公司特別想知道,什麼地方應該用什麼樣的種子。

如果種子抗倒伏特性比較強,病蟲害的抗性可能會比較低。(編者注:“抗倒伏”指直立生長的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在遇到風、雨、澇等容易造成倒伏現象的惡劣環境時能夠正常的直立生長。)那麼我們就需要整個中國的風場地圖。

都21世紀了,為什麼一發生災情,中國的農業就無能為力?

哪個地方風最大,我們就用抗倒伏特性較強的種子。在風災沒有那麼大的區域,就選擇能應對病蟲害、旱災等等特性的種子。

通過數據,幫助中國農業產業鏈上的每一個部分,在儘量低的成本下形成技術化的機理。這裡面有地塊的信息、作物的信息、氣象相關的信息,我們把這些信息結合起來,讓中國農業形成更高效的範本,知道什麼時候施肥、什麼時候打藥、什麼時候採取最合理的收穫措施,減少農業生產中一切可能的風險。

抵禦風險

但是有的時候,我們還是有些無能為力。

都21世紀了,為什麼一發生災情,中國的農業就無能為力?

這是內蒙古的一個村莊。他們經歷了一次大旱,本地又沒有充足的水源。風險來了,沒有辦法抵禦。這時候,我們要通過金融產業去幫助他們。通過對地面的掃描,我們迅速將每一塊地的屬性搞清楚,看哪一部分受災嚴重,在幾周內將保險款直接賠付給農民,完全不會影響到農作物後續的生長。

除了種植業,養殖業也存在風險。

那麼,能不能通過圖像識別技術定位每一隻豬,看它們的身體好壞,是否需要控制病患,並做相應的處理。

都21世紀了,為什麼一發生災情,中國的農業就無能為力?

中國農業正從小農經濟向規模經濟轉型。我們需要將那些零散的土地進行整體規劃,彙總每一土塊上面的信息、數據,以此為基礎去思考怎麼做規模化的經營,這個生產鏈非常長。

有些風險是我們可以規避的,有些則很難。在不能規避的情況下,通過數據的手段,結合保險、信貸、期貨等等一系列的金融工具,從整體上減低每一戶、每一個村莊、每一個省市甚至整個國家的農業風險,從而實現整個農業生產的高效可控。

吃飯問題永遠要把握在自己手中

我之前覺得一切都很遙遠。為什麼呢?因為我覺得中國太破碎了,數據也極其缺乏的,很多人甚至連自己有多少土地都不知道。這些基礎條件對於發展農業來說太困難了。

但是,另一方面,我想這件事兒一定要去做,正因為它難,非常的難,更要去做。

我們要通過技術把農業的基礎打實。有了堅固的基礎,才能有更高效的生產。

糧食問題、吃飯問題永遠要把握在我們自己手中。我相信通過數據的方法能夠保障我們的糧食安全、飯桌安全。

最後,我給大家看一個視頻。

都21世紀了,為什麼一發生災情,中國的農業就無能為力?

這是我們通過紅外線技術掃描到的地面上最早出現的幼苗。這些幼苗很難被肉眼看到。它們只有幾釐米大小,每一顆都能被掃描出來。當地的農民會通過種這些小梭梭,進一步獲得蓯蓉(一種中藥材)去發展中國新一代的生態農業。通過數據,能把每一顆樹、每一顆苗與實際生產結合起來,生產更多的梭梭、更多的蓯蓉。

我們已經走在了路上。

校對:其奇

造就:劇院式演講,發現創造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