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寧縣金門川德里、大門樓張氏家族概說

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張澤武/撰文

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 張振卿/審定

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理事 張延貞/審閱

洛寧縣金門川德里、大門樓張氏家族概說

一、張氏 遷徙、分佈

門川德里、大門樓張氏家族,祖籍陝西同州雁羌村,即今大荔縣東埝橋村。雁羌村始祖張載,其嫡裔張仁美配魏氏生三子。於元末避兵東遷河南。長祖仲文公遷居永寧縣(今洛寧縣)邑南金門川德里村,傳至三世時,琇、珷、珍、玹、兄弟四人,分為四門,是為永寧張氏南門;次祖仲武公遷居永寧縣東北刀環川大門樓村(今大明),是為永寧張氏北門;三祖仲昆公遷居洛陽邙山嶺,其後裔失考。張氏家族自始祖居永以來,分為南北兩門,迄今已歷六百六十餘年,衍傳二十五世,約三萬餘眾,已成為洛寧張姓中最大的一支,且分佈極廣,僅在豫西地區遷徙分佈已達五十多個村鎮,他省外縣者不計其數。據初步考查分佈在我縣的主要聚居村有德里、新寨、寨根、陳吳、祿地、下王召、觀灣、金山廟、小山底、大原、陳宋、磨頭、禮村、中方、西山底、秀才嶺、柴窯、張家嶺、下高村、大明、城村、茶房嶺、刀環、後坡、楊岔等,以及洛陽市、澠池縣東西楊村、李家溝,義馬市千秋、石門,宜陽縣南驛頭,欒川縣獅子廟、南溝 、張村,內鄉縣,以及陝西省西安市、咸陽市,山西省侯馬市,湖北省武漢市、竹山縣、均縣等地。

洛寧縣金門川德里、大門樓張氏家族概說

洛寧縣金門川德里、大門樓張氏家族概說

二、張氏人物

在明清兩代,張氏家族文武志士,層出不窮,科甲綿綿,榜上留名。據不完全統計,張氏家族共考中進士5人,佔全縣進士總數的28%;舉人18人,佔全縣舉人總數的14%;貢生40人,佔全縣貢生總數的10%,庠生、廩生、太學生達二百餘人。官至巡撫的1人,兵部侍郎1人,參將1人,知府3人,道臺2人,州通判5人,知縣20餘人。訓導、教諭、主事、員外郎、郎中、內閣中書、布政司經歷約百餘人。張論一門三世進士,這在洛寧歷史上絕無僅有,在河南乃至中國科舉史上也是十分罕見的。金門寨張講一支,九代書生,為儒林世家,堪稱“洛寧書香世第”。大門樓支派澠池縣千秋、石門(今屬義馬市)張氏,耕讀傳家,書香繼美,族裔昌盛。據考查澠池千秋石門張氏支考中文武舉人5人,貢生9人,太學生、文武庠生達52人,五、六、七品及教諭、訓導、吏員、文林郎、修職郎達50餘人。張俊一門為科舉世家,祖孫三代,三世舉人,俱祀名宦鄉賢。張雲龍以軍功累建奇勳,欽加副將銜,賞戴花翎,授浙江提督中軍參將,誥封武功將軍。千秋石門張氏亦為澠池縣名門望族。

在歷史上,張氏名人賢士輩出。於家孝友者有張士益、張正蒙、張金榜;於國忠義者有張贊、張詔、張捷科;以功業名垂史冊者有張論、張鼎延;以文學聞名者有張懋延、張龍驤;以科甲聞名者有張浚、張琰、張震域、張象樞、張伊、張曜、張文蔚、張凌雲;以宦跡聞名者有張俊、張守和、張朝銳、張講、張琯、張璿、張風池;以德行著稱的有張稔、張金安、張廷蘭、張師周、張世魁、張弘義、張六藝、張學政;以治學授徒而聞名的有張際庚、張士秀、張龍泰;以智勇雙全武功超群博得功名者張光耀授中軍撫標世襲雲騎尉。還有武舉張琿、張虎甲、張庚申、張虎太;以及行俠仗義、打富濟貧而聞名中原的綠林首領張寡婦(賀貞)和以富甲一方聞名中州的張九思,清乾隆年間曾掛過千頃牌。民國年間張守基當選臨時省參議會會員,勸學重教協修《洛寧縣誌》;張華祖當選為國民代表大會代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張氏子弟拋頭顱,灑鮮血,舍家為國。湧現了一大批英才俊傑張逢溪有勇有謀,30年代奔赴延安參加革命,1949年首任洛寧縣縣長,後任中國醫藥工業公司武漢分公司黨委書記;張鴻浚(蔡正寧)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三級獨立自由勳章和兩枚解放勳章,曾任蘭州軍區空軍政治部副主任等職。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也產生了一大批精英,張京賢曾任陝西省公安廳副廳長,張鵬明曾任貴州省常委,張志令曾任中國對外文化聯絡司司長,張萬松曾任中共洛陽地委黨史辦主任等。張氏子弟縣團級以上幹部,大學生、本科生以及研究生、碩士、博士等從政、從教、科研人員達數百人,他們在祖國各地、各行各業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施展才藝,無私無畏的奉獻著自己的青春。

洛寧縣金門川德里、大門樓張氏家族概說

洛寧縣金門川德里、大門樓張氏家族概說

洛寧縣金門川德里、大門樓張氏家族概說

洛寧縣金門川德里、大門樓張氏家族概說

洛寧縣金門川德里、大門樓張氏家族概說

洛寧縣金門川德里、大門樓張氏家族概說

洛寧縣金門川德里、大門樓張氏家族概說

三、張氏文化

張氏家族在歷史上文化建樹頗豐,獨領風騷。僅民國六《洛寧縣誌》“人物誌”中立傳的德里、大明張氏人物達30餘人、入志人物達60餘人。“藝文志”中收錄的張氏藝文有35篇,其中張論、張鼎延撰寫的有22篇,詩19首,張琯、張璿詩15首。歷代先人用他們的智慧和雙手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留下了大量的文化古蹟和歷史文物。張氏家族曾經開闢建立了30多個村莊,修建過二十餘座家廟,建立了14座石牌坊,尤以“明 恩貤累代坊”最為著名,建築雄偉,雕刻精湛,名聞中原。修撰過30餘部家譜;留下了數百通墓碑、神道碑、墓誌銘以及20多處具有民族地方風格的明清民居,其中尤以城村張九思故居,德里、金門寨張論故居,洛寧老城南宅張鼎延故居,德里武舉張虎甲故居等較為著名;還有二百餘塊知名人士所題的匾額。更值行稱道的是張氏家藏刻石《琅華館帖》,為中外書法界之瑰寶,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被列入洛寧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文化古蹟有:張中丞祠、張論墓、張鼎延墓及故居等。這些文化古蹟和傳世文物不僅代表了張氏家族的文化品位,而且也豐富了洛寧縣文化寶庫,給我縣歷史文化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其文化價值和深遠影響也是無法估量的。

洛寧縣金門川德里、大門樓張氏家族概說

洛寧縣金門川德里、大門樓張氏家族概說

洛寧縣金門川德里、大門樓張氏家族概說

洛寧縣金門川德里、大門樓張氏家族概說

四、張氏家風

張氏家族自明清以來之所以繁衍昌盛,歷數百年而經久不衰,成為河洛地區的名門望族,主要原因是,張氏家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優良傳統和家風,概括起來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張氏世代繼承耕讀家風,重本而不抑末。

張氏家族歷來強調“以農為安家立業之本,男耕女織,勤儉持家,為起家之道,治家之法,耕種為先,工商末藝,亦足起家,必深謀達慮,亦可相時經營。”研讀詩經,以明事理,修身養德,進而博取功名,報效國家,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二)忠孝傳家,世代相繼。

歷代張氏先人都把“忠心報國,孝友傳家”作為安身立命之本,上以孝親,下以教子。歷代先人特別強調孝友傳家,使之成為規範張氏子弟的言行準則,從而造就了許許多多的張氏孝子忠臣,塑造了張氏家族受人敬重的政治形象,同時也強化家族內部精誠團結,上下和睦,得以安定和發展,並受到世人讚譽。

(三)尊師重教,興建族學。

張氏歷代先人都把“尊師重教,興建族學”作為振興家族培養人才的首要之舉,建家塾、義學、族學,聘請名師,訓教子弟,使張氏子弟知教化,習禮儀,讀經書,“學而優則仕”,進而考取功名,光榮耀祖。張氏家族科第蟬聯,士人眾多,與其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是分不開的。

(四)尚武成風,自強不息。

張氏家族不僅重視文化教育,而且大力提倡子弟習武,才使得家族中武舉、武秀才,人才輩出。

(五)勤儉治家是張氏家族的傳家寶。

張氏先人歷來都把勤儉二字作為治家的根本,亦勤亦儉,終使張氏家業興旺,繁衍昌盛。

洛寧縣金門川德里、大門樓張氏家族概說

洛寧縣金門川德里、大門樓張氏家族概說

《金門川德里、大門樓張氏家族概說》

《金門川德里、大門樓張氏家族概說》,撰寫於2000年,2002年我和張振卿前輩發起並組織成立了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本文首發於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刊《洛寧姓氏文化》(德里張氏專刊)。2006年我參與洛陽姓氏文化研究會成立工作,並將此文轉發於洛陽姓氏文化研究會會刊《根在河洛》,之後由洛陽姓氏文化研究會秘書長白劍先生轉貼到網上廣泛傳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